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互聯網+混合教學模式探索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以《核科學技術應用》課程為例,探索“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學新模式,通過優化教學目標、改革授課和考核方式、凝練授課內容、挖掘和建設教學資源、創新評價方式等具體措施,建立基于“互聯網+”的混合式、多樣化教學模式并進行教學實踐。
[關鍵詞]互聯網+;混合式教學;核科學技術應用
一、“互聯網+”背景下,教育教學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互聯網+教育”將帶來教育內容的持續更新、教育樣式的不斷變化、教育評價的日益多元。一所學校、一位老師、一間教室,這是傳統教育。一個網、一個移動終端,幾百萬學生,學校任你挑、老師由你選,這就是“互聯網+教育”。中國教育正進入到一場基于信息技術的更偉大的變革中。面對“互聯網+”時代,我們不能堅守傳統的教育模式不變,必須改革創新。通過教學改革,使傳統課程得到完美升級,既保留課堂授課的親切感和交互性,又能充分利用和建設各類在線教育資源,使課堂教學多元化,使學生變被動聽課為主動學習。目前,在線教育資源發展很快,但網絡資源使用率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通過傳統課程的教學改革,將互聯網資源引入課堂教學和學生自學過程中,還可以提高網絡資源的利用率,增加網絡資源的價值。所以,我們要進行教學改革,要增加課程中“互聯網+”的因素,逐步減少“傳統教學”的因素,在改革中實現蛻變升級。核科學技術是一門由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及工程科學組成的綜合性很強的課程。一聽到“核”,人們最先聯想到的可能是原子彈、核武器、核泄露,充滿神秘、威懾與恐懼。其實,“核”就在我們身邊。本文以《核科學技術應用》課程為例,探索研究“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學新模式,旨在推動在線課程資源的高效利用,促進“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學改革。
二、《核科學技術應用》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一)以能力培養和強化素質提升為導向,調整教學目標減少傳統教學中知識細節的傳遞量,保證核心知識點,注重核安全意識、創新能力和互聯網思維的培養。通過經典、有趣的案例,以視頻動畫、圖文并茂的形式,生動鮮明、深入淺出地呈現核科學技術的偉大與神奇,通過互動學習、主動學習、虛擬實驗和自主設計,讓學生熟悉核技術應用、了解核輻射安全、正視核科學技術,推動核科學技術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同時,讓學生在多樣化學習中,培養核安全意識、創新能力和互聯網思維。增加了育德目標,開展課程思政,注重立德樹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精神、奉獻精神、科學素養、團隊合作意識和核安全意識,激發愛國奮斗的熱情。
(二)以互動性、趣味性和參與度為導向,改革授課方式圍繞核科學技術應用中的經典事件、新聞報道或故事傳說引出核技術應用實例,以核技術應用實例為主線,分十個大領域展示核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力求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生動鮮明、引人入勝。從半個世紀前的原子彈到剛下水的“福特”號航空母艦,從美國“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到我國“嫦娥一號”衛星,從蓬勃發展的核電站到充滿期待的“人造太陽”,從耶穌裹尸布之爭到拿破侖死亡之謎,從功效卓越的核儀器儀表到救死扶傷的放射診療技術,從“巨無霸”南瓜到“輻照門”事件,都是同學們比較感興趣的話題,容易吸引眼球。圍繞熱點事件,進行層層遞進地講解和討論,容原理于實例中,在排異解惑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核科學技術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應用領域。壓縮課堂講授時間,在簡要介紹基礎上,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開展混合式教學,注重“自學+引導”“理論+實踐”,引導學生獨立查文獻、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提升互動性、趣味性和每位同學的參與度,提高學習效果。充分利用現有的大型儀器設備(南航輻照中心)和虛擬仿真實驗平臺教學。根據受眾的差異,設置不同的要求和授課形式。在教學實踐中,逐步建立理想的授課形式和互動模式。
(三)以新穎性和實用性為導向,凝練授課內容以新穎性和實用性為目標,以同學們關心的大科學家、大科學事件、大科學工程、大科學裝置為主線,以互聯網資源為基礎,凝練教學內容:(1)核科學技術在軍事中的應用:原子彈、氫彈、核潛艇、核動力航空母艦、核動力巡洋艦;(2)核科學技術在航空航天中的應用:核動力飛機、核動力火箭、太空核動力、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嫦娥1號繞月衛星、空間輻射環境及防護;(3)核科學技術在能源中的應用:裂變能、核電站原理、核電安全、核電發展現狀、聚變能;(4)核科學技術在工業中的應用:工業物料成分實時在線檢測、中子測井、老三計;(5)核科學技術在醫學中的應用:醫學診斷、X光片、CT成像、放射治療;(6)核科學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太空育種、輻射育種、輻照保藏、病蟲害輻射防治、同位素示蹤技術;(7)核科學技術在考古中的應用:C-14鑒年法、中子活化分析;(8)核科學技術其他應用。
(四)以多樣性和直觀性為導向,挖掘教學資源通過積極挖掘國內外知名高校課程相關內容的在線課程資源,收集并建立《核科學技術應用》課程互聯網學習資源庫,供學生自主學習之用。充分借助互聯網,利用國內外核專業高校和企業的儀器設備資源、演示/視頻資源,探索核技術虛擬仿真儀器平臺,提高學生學習的直觀性和設計能力。通過以上途徑,逐步增加互聯網資源在授課和自學中的比例。
(五)以合理性和導向性為目標,優化考核方法改革課程的考核方法,引導學生從注重“考試結果”向注重“學習過程”轉變,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實行多階段、多樣化考核,利用網絡技術實現無紙化考核,注重考核學習過程的表現、注重考核能力的提升、注重考核方法對學習方式的引導。通過教學實踐和學生反饋情況,不斷優化考核方法,力爭考核的合理性和導向性。
(六)以網絡技術為基礎,創新教學效果評價和反饋方式探索和建立教學效果評價方法和多方反饋機制,充分發揮網絡技術在“教師評學”、“學生評教”、教學督導中的作用,使課程效果評價多元化。利用匿名評價的優勢,推動學生評教和教師互評,增加評價結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七)通過教學實踐,不斷優化教學模式、完善課程網絡資源根據各方反饋的意見,不斷完善教學內容,提升授課效果。通過學校教學評估系統反饋的學生意見建議和同學們提交的作業發現,同學們對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多元化教學形式、輻照中心現場教學等均非常認可。
三、結束語
在“互聯網+”背景下,我們不能堅守傳統的教育模式不變,必須改革創新,使傳統課程得到完美升級,使課堂教學多元化。本文以《核科學技術應用》課程為例,探索了基于“互聯網+”的混合式、多樣化教學模式并進行教學實踐,有益于提高現有在線課程資源利用效率和教學效果,希望能夠為“互聯網+”背景下教學模式改革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陸璐,張晶,肖順華,等.“互聯網+”背景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形成性評價體系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20(2):282-283.
[2]楊建強.“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學模式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9(23):216-217.
[3]陳靈芝.基于翻轉課堂的混合學習教學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44):221-222.
作者:常樹全 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