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互聯網+微生物學教學改革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在教育領域的不斷發展,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受到了挑戰,高校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在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中,依托“愛課程”平臺建設獨立SPOC課程,并充分運用課堂派、慕課堂等網絡教學管理工具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結合,在保留傳統教學優勢的同時又能加強師生的課內外溝通交流,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教學改革;獨立SPOC;網絡教學工具;教學質量
1前言
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技術在各個領域快速滲透,對教育領域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微生物學課程特點是知識點多,內容抽象、瑣碎,難以記憶,傳統的師生面對面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只有將網絡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有機結合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2傳統微生物學課堂教學方式的不足
在傳統的微生物學課程教學中,以線下的課堂教學方式為主,教學流程一般是“復習舊課-導入新課-講解新課-布置作業”,以教師口頭講解為主,該模式過分強調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聽講記筆記都是被動的學習方式,不利于發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其次微生物與動植物不同,內容相對抽象、枯燥,系統性不強[1],微小的細菌、病毒等必須在光學顯微鏡甚至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清楚形態結構,在引入PPT(PowerPoint)輔助課堂教學之前,僅依靠教師口頭描述,學生想象和接受的效果不佳。引入PPT輔助教學之后,又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即過分依賴PPT,從“照本宣科”走向“照PPT宣科”,借助PPT講課極易忽略板書,導致講課節奏過快,學生記筆記速度跟不上,課堂容量過大[2],反而降低教學效果。第三,教學效果檢測時間滯后。面對面的傳統教學中主要以教師的灌輸式教學為主,雖然可以在課堂上間或穿插一些師生互動的問答環節,但因時間短暫,師生間往往還是缺乏足夠有效的溝通,所以教學效果一般只能通過作業情況來了解,而作業在教學流程中是最后一個環節,難以及時掌握學生當堂課的學習效果。第四,一個教學班學生的基礎水平參差不齊,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而教師的講課內容以及教學進度卻是一致的,不利于因材施教。
3網絡化教學模式的不足
在“互聯網+”發展下,現代教育技術快速發展,國內外各大高校教學改革的概念與方法不斷出新。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等形式越來越受到青睞。但在MOOC的使用中也發現了不少問題,諸如學分不受認可、制作成本高,尤其學習者完成率低的問題更為突出[3]。既影響學習者的學習信心,也有損教師教學和維續網絡課程的積極性。SPOC可以實現MOOC與校園課堂教學的有機融合[4],被認為是“后MOOC時代”的新型教學模式[5],但與MOOC學習一樣,在線學習過程全靠學生自覺,有些學生會經常忘記作業截止日期,不能按時提交作業;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分析數據比較滯后,不能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提醒和預警。此外在線教學的實際應用效果受課外因素的干擾較大,尤其是平臺技術故障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產生明顯消極的影響。無論是網絡教學模式還是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都存在明顯不足,如果將兩者進行有機結合,可以實現兩者的優勢互補[6]。基于以上問題對微生物學課程教學進行改革,利用獨立SPOC課程與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嘗試找到合適的教學方式,以期取得一定的應用經驗,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4微生物學的教學改革措施
4.1依托“愛課程”平臺,建設微生物學網絡課程
首先依托“愛課程”平臺建設《微生物學》的獨立SPOC課程。完善課程的相關網絡資料,包括完成課程團隊設置,課程介紹頁、總成績構成及考核形式等,精心準備教學單元內容的PPT、配套的單元測試試題、各章節復習思考題等,上傳至相應教學單元區域。梳理各章節的重要知識點,然后進行合理分解,錄制、剪輯教學微視頻61個,上傳至課程平臺作為網絡教學的重要內容。及時參與討論區的活動。在網絡教學環節中,討論區是學生和老師實現互動教學的主要交流區,在“老師答疑區”學生可以就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隨時提問,老師可以在線回復,在“測驗作業討論區”及時就學生在線測試遇到的問題答疑解惑,這些交流有效打破了傳統課堂上師生互動交流時間的限制,增強了重要知識點的課后學習鞏固,且可以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有效交流,而且對基礎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可以實現因材施教。在“綜合討論區”針對學科發展前言知識拓展設置一些討論話題,如在學習病毒與亞病毒知識時結合病毒的流行及時推出關于“之我見”的專題討論,針對病毒的生物學特征、流行特點、預防措施以及特殊時期作為一名大學生如何為社會做貢獻等等方面進行專題討論,以幫助學生理論聯系實際,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同時有助于增強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潛移默化地融入課程思政內容。
4.2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合理分配網絡與課堂教學課時
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設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的知識點,對教學進度進行合理安排,合理分配網絡、課堂教學的課時及內容。隨著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在優化課程結構,科學構建課程體系方面加大了通識教育和實踐教學的力度,縮減了專業課程的理論課時,在此背景下微生物學的理論課時從56學時縮減為48學時,因此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首先重新修訂課程大綱,突出重點、難點,將一些簡單易懂的內容如微生物的生態、分類與鑒定等調整為自學內容,其次在教學視頻中緊扣大綱,抓住重點,講透難點。在線上教學過程中,通過獨立SPOC網絡課程每周定期視頻教學資料,布置作業,組織網上專題討論。學生按照時間節點要求觀看視頻、提交作業并參加討論。進行教學改革之前,因為缺乏監控機制,自學的內容很難確保每位學生在課后百分之百完成學習。進行教學改革后,將自學章節的內容也作為網絡學習的一部分,與其他章節一樣規定學時,布置單元測驗和復習題,通過測驗成績和學習記錄可以檢查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便于及時進行提醒,有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3積極探索靈活多變的微生物學課堂教學形式
首先在開課前合理利用多種課堂教學管理工具,建好課堂管理課程,如在SPOC中建好各個教學班級的慕課堂,通過課堂派建好微生物學課堂,課堂碼學生即可加入課堂。課前將要學習的知識點及應達到的要求通過教學管理工具公告,規定必須完成的學習內容;提前學習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自學,這樣學習更有積極性和目的性。在課堂教學中改變以往老師講授為主、師生互動為輔的形式,改以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為主,利用課前的思考題作為切入點,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理清楚、講透徹、歸納好,以重要知識點為主線,相關知識點的隨堂測試為手段,在課堂上檢驗當堂課的課前、課中學習效果,并做好測試分析、解答,通過慕課堂或課堂派的統計工具,展示隨堂測試的匯總情況。包括測試提交人數、已交名單、未交名單、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等,這樣使學生清楚自己在教學班群體中的學習情況。通過檢查簽到榜、答題榜、討論榜可以對所有學生的學習參與情況一目了然。另外在課堂派中搶答題和討論題,在資料區設立一個自主學習筆記展示區,將規定章節的筆記拍照上傳,對搶答正確率高、積極參與討論、學習筆記做得好的同學分別給與獎勵,作為期末總評成績加分依據,此外可以在開課之初設置專題討論,讓學生對教學方式進行選擇或討論,提出自己對課程學習的期望以及自己喜歡的教學方式,教學過程中可以對老師的教學方式隨時提出意見或建議,便于老師及時了解學情、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通過以上一系列的教學改革方法,收到了顯著成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作業完成率及正確率大大提高。
4.4改革課程考核方式,細化過程性考核指標
教學改革之前微生物學的課程考核主要以平時作業占比30%和期末考試占比70%進行總評計算成績,平時作業以提交的課后思考題書面作業為依據,形式比較單一,容易出現抄襲情況,錯誤答案相似率極高,以此為依據會有失公允,而且學生易養成惰性。教學改革后總評成績以過程性考核+期末考核的方式進行計算,細化過程性考核指標。收集學生的學習痕跡,將平時成績細化為簽到情況、隨堂測驗、單元測驗、課堂搶答、隨機提問、參與課堂討論和線上討論、完成課后復習思考題、自主學習筆記等多方面,改變了單一的平時成績計分方式。今后還可以嘗試改變考核比例設置,加重平時過程性學習的比例,將平時成績調整為40%或50%,以期引起學生思想上的高度重視。
5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效果
通過對《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改革,達到了以下幾點效果:(1)通過網絡課程建設,優化了教學資源,提高了有限課時的課堂教學效果。(2)通過獨立SPOC教學內容的合理設置,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線上學習質量,促進了學生的自我發展。(3)通過細化過程性考核指標,探尋出了合適的課程考核方式。從近兩年生物技術17級、18級學期總評成績來看(見圖1),教學改革有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成效顯著,70分以下比例明顯減少,90分以上的比例顯著提高。
6總結
通過課程教學改革,既保留了傳統教學所具有的面對面互動交流優勢,又可以有效促進移動式教學,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利于構建新型師生關系,靈活多變的課堂教學形式使學生能夠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保持較為濃厚的學習興趣,最終達到較為理想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仇笑笑.混合式教學在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林區教學,2019(11):41-43.
[2]呂宏宇.探索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結合的新模式[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31(4):54-55.
[3]戴麗麗,李群.MOOC:撬動中國高等教育變革的支點[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3):23-26.
[4]李澤,張月芬,李晉芳,等.后MOOC時代:SPOC變革傳統高校教學[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7,16(10):66-68.
[5]張葳,高涵,馮林.后MOOC時代在線課程SPOC模式的應用與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7(40):187-190.
[6]劉冰.基于SPOC的混合式學習環境下大學生學習態度研究[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9(5):78-84.
作者:王兆慧 盧曉鳳 單位:南通大學生命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