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鄉村民居環境設計保護與轉型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實施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之后,城市化進程取得了非常快的發展,從城鎮化率的統計分析可以發現,1949年的城鎮化率僅為10.6%,而在2015年卻已經達到56.1%,按照國家規劃,在2020年,城鎮化率必須要達到60%以上。基于此,我國的村莊數量呈現出逐年減少的態勢,并且速度非常快。從相應調查數據統計分析發現,我國在2000-2010的10年時間內,自然村數量從363萬個減少到271萬個,每天約有250個自然村消失。由于這一問題的存在,很多傳統的村莊文化逐漸走向消亡,給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鄉村民居在新社會轉型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對本地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一、保護傳承本地傳統文化
積極的保護當地的傳統歷史文化,要按照如下幾項基本原則來進行:第一,整體保護。這種保護方式不僅需要保證傳統文化可以繼續傳承,同時要充分的保護整體山水格局,同時還應該注意保護周邊林業等自然資源,做好村落傳統文化保護。第二,分層保護。根據實際需要來建設保護區域,保證其和周邊的文化環境達到協調一致,從而可以進行必要的管理與控制。第三,分類保護。根據建筑具體狀況以及歷史文化意識形態,要進行分類的保護、修繕與保留,建筑修復與整理要使用傳統建筑的施工材料,不要損壞建筑的原有風貌。合理的進行整體的功能性規劃,要吸引大量的人群進入到鄉村中,提升鄉村活力,要逐步地增加居民的收入,要建設成完善的旅游體系,發揮當地的自然資源。要想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必須要進行必要的創新,要開展各項有意義的傳承文化活動。第一,對于傳統材料需要創新使用,有效地利用當地盛產的資源等開展藝術創作,要建設具有當地特點的景觀小品。第二,傳統建筑的創新改造要和當地的文物保護單位取得聯系。第三,傳統民俗的展示。設置農耕、傳統技藝的展覽場館,展示民族文化。原住民是傳統文化傳承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對于展示傳統文化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作用。規劃中要實現社區的全面建設,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建設完善的民族聚集群落。讓村民更好地維護村落,要保護傳統民居,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損壞民居建筑形式,積極帶動當地的全面發展。
二、民居轉型注意要素
為了建構完美的風水意象及宜人生態居住環境,傳統民居聚落往往對村落選址、理水、自然資源的利用非常重視。傳統民居所體現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是自然山川與建筑、綠化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作為以“間”為標準的中國傳統民居,墻體在居住院落內部或院落之間面積龐大,墻作為主要劃分空間的實體有諸多建造方式。砌墻方式依據各地條件,反映出民居在生物、氣候、承重、保溫隔熱等許多方面的建造智慧,是具有生態價值的構造方式。在民居轉型過程中,要注意以下要素:1.重新認識傳統民居的價值,去粗取精后指導現代民居設計。2.親近自然的設計方式。新民居建造和選址,應盡量避免破壞環境,盡可能地尊重傳統聚落的文脈。3.加大政府監控,嚴格宅基地的審批制度,避免土地進一步流失。4.恢復聚落中心的活力,提高凝聚力。5.民居建造綠色化。設計應針對當地的氣候特征,盡量采用被動式能源策略,盡量減少能源浪費。6.新居建設盡量不比高、不比外裝、不比面積,應根據自家實際情況進行設計。盡量不拆舊屋建新房,能改造的就改造,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建設。民居的現代化轉型是一件實實在在的任務,僅憑空談與簡單理論研究是無法實現的。我們應當走入鄉村,通過大量民居建設實踐,為民居的明天尋求一條充滿光明的康莊大道。
在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的長期作用下,農村問題也變得愈加突出,傳統民居的保護與轉型受到尤為嚴峻的挑戰。我們要走進鄉村,實地考察研究當地的傳統文化和日常生活,在現代化、城市化的過程中,來進行民居環境設計。不管是當地的文化還是村落、原住民,都應該受到保護。只有這樣,才能傳承好當地的傳統文化,保護好村落的周邊環境。
參考文獻
[1]馮驥才.傳統村落的困境出路:兼談傳統村落文化遺產[N].人民日報,2012-12.07.
[2]朱文一,《空間•符號•城市》,中國建設工業出版社,1993.7.
[3]宋曄皓,結合自然整體設計----注重生態的建筑設計研究,中國建設工業出版社,2000.12.
作者:解俊展 單位:河南牧業經濟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