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建筑消防工程課程支架式教學模式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支架式教學是建構主義理論下的一種教學方法,文章將其引入建筑消防工程課程教學實踐中,通過搭腳手架、進入情境、獨立探索、協作學習和效果評價等教學環節的設計,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做到了使教學走在發展的前面,既符合建筑消防工程課程具有較強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又迎合了安全工程專業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提供了一種可借鑒的創新型人才教學培養模式。
建筑消防課程是安全工程專業必修的專業課程,是一門探索火災規律、研究火災預防與控制理論和技術的綜合性課程。旨在通過各種教學環節,使學生能夠熟悉建筑消防系統的系統結構和工作原理,掌握進行建筑消防系統設計分析、安裝和調試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形成一定的消防設計與管理等工程實踐能力,培養能夠適應現場技術性工作的消防、安全專業技術人才。
一、建構主義與支架式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也可稱為結構主義,在其理論視角下認為知識不是由認知主體被動接受,而是主動構建的過程,學習者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及伙伴的幫助,結合自身已有學習基礎,經過吸收、建構和內化過程,逐步建立對新知識認知的體系。
二、建筑消防工程課程支架式教學模式構建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建筑消防工程課程教學設計應遵循一定原則,如圖所示。在此原則下,對建筑消防工程課程進行設計,具體設計流程如下。
(一)搭建消防課程教學支架按照“最鄰近發展區”理論的要求,圍繞當前學習主題,建立學習支架,這是支架式教學模式建立中最基礎的環節。根據國內外消防工程與火災科學的最新發展,緊密結合社會對培養人才的需求,以注冊消防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大綱為導向,對建筑消防工程課程體系進行結構調整,形成火災基礎知識部分、通用建筑防火部分和建筑消防設施相關知識模塊,作為教師要創設與知識模塊相關的情境框架,且情境的設置要具有代入感,能引起學生興趣。
(二)引導進入消防課程情境結合當前時事新聞、案例報道等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問題中某一概念框架節點,以一名“安全人”角色去思考應該掌握的必備知識,并且從由易到難的問題設置逐步建立起學習架構,將那些描述性的、記憶的基礎內容轉為學生自學為主,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將那些原理性的、工程應用設計的理論內容轉為教師引導學習,學生在教師建立的支架體系中不斷思考并漸入佳境,從感性的認識水平上升到理性的認知高度。
(三)獨立探索研究消防問題通過創設情境的代入→啟發問題的設置→尋求知識的提升,學生開始了課堂探索之旅。在探索的過程中,以學生獨立探索為主,沿著支架逐步探索,突破一個一個任務,從而形成自身知識體系,教師在學生探索解鎖任務時要給予適當指導,但這種引導作用要不斷弱化,直到逐步解除概念框架的支撐作用,學生可以獨立探索知識,陳述自身對知識模塊的理解,這一過程教師要給予學生鼓勵和贊揚,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四)消防課程的相互協作學習以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和溝通能力為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分成5~8人的研討小組,采用頭腦風暴、教學約會、問題導向學習、魚缸教學等多種教學互動形式,基于任務驅動,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采用現代化教學工具雨課堂、云班課等適時課程信息及作業,學生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交流,共同協作完成任務。
(五)消防課程學習效果評價支架式教學模式的學習效果評價將采用基于評價量規Rubric[5-6]的過程考核評價與期末考核相結合的形式,其中過程考核包括出勤、課堂表現、作業、測試、小組討論。每一知識章節任務解除后進行一次過程性評價來反饋階段性的教學成果,并完善后續課程的教學設計。例如對教學環節中小組討論匯報展示的研究性學習成果,采用自我評價與組內互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量規評價等級分為A、B、C、D,評價指標包括參與活動的態度、探究能力、合作交流、綜合運用知識能力、成果展示形成Rubric評分表,使評價更加全面客觀。從建筑消防工程課程支架式教學設計中可以看出,其核心環節是情境的創設必須有利于學習者對于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由此確定了單元模塊的學習范圍,將學生帶入到一個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去引導深入分析、探討并解決一系列問題。以“火災基礎知識”單元為例加以說明,如表1所示。
三、結論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支架式教學模式在建筑消防工程課程中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形式,不再是一味地“教師講、學生聽”,使得學生的主體性缺失而處于學習的被動地位,而是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通過搭建支架引導學生不斷向上攀巖,給學生帶來了課堂新鮮感,增添了學習代入感,激發了求知欲望感。
參考文獻:
[1]陳鵬.研究型大學消防工程學支架式教學設計研究[J].高教論壇,2008,2(1):90-91.
作者:宋瑩 董羽 史俊偉 陳章良 劉剛 李立峰 單位:山東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