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有效醫患溝通防范醫療糾紛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分析有效醫患溝通方法在降低醫療糾紛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120例醫院各科室收治需要手術的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采取常規溝通模式,觀察組則采取強化溝通模式,通過加強溝通前的準備措施、提高溝通的技巧、保持和平的態度、適當使用肢體語言、學會換位思考等方式。觀察兩組患者對手術的接受度、轉歸結果以及醫療糾紛的發生率。結果觀察組在各方面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通過加強醫患溝通能夠提高患者對于臨床治療的接受度,從而減少醫療糾紛的出現。
關鍵詞:醫患溝通;醫療糾紛;醫患關系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120例醫院各科室收治需要手術的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120例患者中男性64例,女性56例;年齡23歲-78歲,平均(42.6±10.2)歲。入選標準:①所有患者均有明確的疾病診斷資料且臨床首選治療方法為手術治療;②患者及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能夠配合臨床調查。排除標準:合并精神疾病、認知障礙、藥物依賴患者。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溝通模式。觀察組則采取強化溝通模式,具體措施為:①加強溝通前的準備措施:醫護人員在溝通之前需要充分的了解患者的過往病史、檢查結果、病情狀況以及推薦采取的手術方法及并發癥,同時也要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文化程度和經濟狀況,只有做好了相應的準備措施,才能夠進行良好的交流;②提高溝通的技巧:在溝通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交談的藝術,多使用贊美的詞語,例如你很堅強、你要勇敢等,提高患者對疾病的信心,從而提高其對臨床治療的依從性。在溝通的過程中為了減少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需要減少專業術語的使用,使用簡明扼要的語言闡述,從而便于患者理解與思考;③保持和平的態度:醫護人員要尊重患者的選擇,在溝通過程中保持和平的態度,讓患者感到被尊重的感受,從而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激發更深層次的交流;④適當使用肢體語言:合適的身體接觸能夠讓患者感受到醫護人員的關心,例如為嘔吐患者拍背、幫助置管患者調整體位、為臥床患者翻身等,能夠起到支持的作用,同時能夠達到安慰的效果;⑤學會換位思考:醫護人員要尊重和關注患者的情緒,患者由于疾病飽受折磨,而部分患者可能由于自己的疾病產生焦慮、抑郁、輕生的心理,醫護人員需要換位思考,保持同情心和責任感,從而體諒患者的不便之處,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從而解決患者的實際問題。
1.3觀察
觀察兩組患者對手術的接受度、轉歸結果以及醫療糾紛的發生率。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Mean±SD)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對手術的接受率比較
觀察組對手術的接受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2.2兩組患者的轉歸結果
觀察組60例患者經手術治療,痊愈59例,僅有1例患者死亡。對照組60例患者中有48例經手術治療,痊愈46例,死亡2例;經保守治療的12例患者中,痊愈或好轉8例,死亡2例,2例拒絕治療自動出院。
2.3兩組患者的醫療糾紛發生率
觀察組醫療糾紛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醫療糾紛的出現不僅僅有醫療制度的問題,同時也有醫務人員的影響。有研究指出,許多醫療糾紛來源于醫護人員的失職。當醫療糾紛出現后,院方或多或少會存在過錯,因此需要重視醫療服務的質量[2]。醫療服務需要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觀念,一方面醫護人員要嚴格要求自身,謹記各種規章制度與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做到行為規范、服務嚴謹、禮貌友好[3]。近些年來醫患關系日益緊張,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約有80%的醫療糾紛來源于信息不對稱,同時部分醫務人員在溝通過程中缺乏良好的技巧,容易導致醫療糾紛的出現[1]。為了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需要加強醫患溝通,從而降低醫療糾紛的出現。患者到醫院就診是為了解決疾病帶來的影響,需要被尊重與呵護,他們渴望得到禮貌、友好的對待,接受專業的醫療服務。尊重是醫患溝通的基礎,不同的患者其家庭背景、文化程度以及經濟狀況各不相同,需要尊重患者的權利,平等對待每一例患者[4]。例如對于同一病房的不同職業患者,需要保持熱情的工作態度,不能區別對待,樹立以患者為主的觀念,讓患者感到被尊重。同時在溝通的過程中要充分理解患者的選擇,尊重患者的個人隱私,避免患者感到不舒服。“知情、最優化、自主、不傷害”是臨床醫學的基礎道德之一,醫生需要尊重患者的知情權,同時將醫療風險告訴患者。多數患者對于醫學知識的了解程度較低,但是卻是醫療行為的決定者,具有選擇權,需要尊重患者的個人選擇[5]。目前很多醫療機構出現的醫療糾紛主要來源于其未能尊重患者的知情權,或是只有口頭告知,沒有簽署合約。醫護人員對于患者的病情、治療方法、費用以及手術同意書需要進行全面的解釋,讓患者做到心中有數,并作出正確的選擇。尤其是那些風險較大的手術患者,需要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從而讓患者對手術治療的效果以及并發癥有一個準確的認知,不能過于夸大手術的效果,也不能輕描淡寫的講解手術的并發癥,從而導致患者由于術后并發癥的出現而心生抱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各方面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通過加強醫患溝通能夠提高患者對于臨床治療的接受度,從而減少醫療糾紛的出現。
參考文獻
[1]夏云,李再,劉慧中,等.某三甲醫院醫務人員對影響醫療糾紛的醫患溝通因素的認知分析[J].中國醫院,2016,20(1):44-45.
[2]滿洪杰.醫療道歉法與醫療糾紛解決機制的發展——美國經驗與中國進路[J].當代法學,2017,31(6):89-98.
[3]邵海亞,程向前,王韋瑋,等.某綜合醫院醫療糾紛數據分析及原因初探[J].醫學與哲學,2016,37(4):94-97.
作者:劉嘉 單位:天津市第四中心醫院醫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