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論財務會計中的有效性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基于工作過程設計教學內容與任務,使教學更具有實際意義,使教學更具有吸引力
職業教育學校是學生文化教育到職業社會的過程,讓學生掌握職業技能,適應職業社會是職業教育的基本目的,若偏離了這一目標,學生在校所學的知識出到社會不得以直接利用,就是辦學方針的根本錯誤,職業教育也就沒有吸引力。基于工作過程的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教學內容與任務都是建立在嚴密的社會調查的基礎上的,其教學任務是從實際的職業活動工作任務的需要出發,以知識技術實用、夠用為原則來組織課程內容,體現技能為為主、能力為本的核心課程思想,重視開作崗位地技能人才的要求。具體來說就根據會計崗位任務融合教學內容,確定學習性任務,將其整合成一個個的可操作的學習性任務,達到理論知識實務化,制作不同會計崗位業務的核算票據,結合不同會計崗位業務實際工作,制作出仿真核算票據,讓學生能置身于工作過程以在具體任務的驅動下進行教學。因而有較強的職業性,使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實際職業的需要,具有實際性的意義,因而也對學生有更大的學習吸引力。另外,按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在學中做,在做中學”的教育理論,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動力或動機;以完成任務的過程為學習過程;以展示任務成果的方式來體現教學的成就,確立一種這樣的以“任務驅動”為主要形式的做教學訓合一的教學方式,完成任務的過程就是職業能力形成的過程,避開了學習眾多的理論而花大量的冤枉的教學時間。
二、有明確的可操作的任務,使課堂上的學生目的性更強,學習參與率更高
教學中把每一個教學內容整合成一個個明確的可操作的任務或任務的一部分,這一系列的可操作的任務都會用到一般實際工作中應用到的票據、表格、賬簿,真實明了,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提高內容的趣味性,使學生能真正接觸仿真工作資料,通過親自操作感受工作的過程與需求,促使他們產生學習興趣。有一個個可視化的可操作的任務,學習內容顯而易見,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中使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大大增強,學習較落后的學生在有人指點的情況下也較快地領悟并積極參與,從提高了學習的參與率。
三、展現教學任務及其執行程序,重視實踐教學,更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
知識與能力是統一的,無知必然無能,但有知未必有能,光有知識不重視實踐過程不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過于相信知識信息與語言能力,就難以形成能力。職業技能具有情境性和活動性的特點,要置于具體的職業情境,通過完成具體的任務活動來進行的,要盡可能通過職業實踐來檢驗。基于工作過程的任務驅動法,改變時下許多《財務會計》教材都是把相關的操作內容通過斷斷續續的片斷介紹給學生,過重地強化理論知識,學生比較難以理解,更難以形成職業能力的現狀,指出了明確的學習任務后給學生展示其相關的簡單操作程序,在有教師的指點下讓學生根據程序一步一步地實踐操作,即使是理論性的學習內容,也要盡可能通過案例分析,問題診斷等方式把理論內容具體任務化,通過實踐方式來完成,能使學生得到充分的訓練,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
四、突出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教師的主導地位,使教師減少了課堂教學壓力
現代教育學認為: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學生的自主的學習活動才能調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教師在其中是起到主導的地位,是其中的導演者。基于工作過程的任務驅動法中有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以使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發揮其主體地位,學生的學習不單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過程,更是學生通過操作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的形成職業能力的過程。教師的用作得以真正轉變,不再只是一個說教者,而是一個真正的導演者,沒有刻意地去進行知識的講授,而是借用書本和指導學生的實踐來進行知識的傳授。因任務的具體性與可操作性,接受能力較好的學生掌握了方法完成任務后可形成操作范本能給后進的同學更具體的指導作用,先完成任務的學生也因此有成就感地樂意地成為其中的一個指導者,有助于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從而為課堂教學上的教師減輕了教學的壓力。實踐證明基于工作過程的任務驅動法在中職的《財務會計》教學是非常有效的,他使教學更有實際性的意義,使教者和學者的任務具體化和輕便化,是值得推廣的。
作者:覃少梅 單位:橫縣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