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非智力因素培養與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深入研究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非智力因素具有的重要理論價值和廣泛實踐應用意義,通過長期開展對非智力因素的定義、作用的深入研究,明確非智力因素在思想政治素質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指導作用,從而通過各種科學途徑更好地深入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非智力因素;培養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其中所提到的“人文關懷”以及“心理疏導”和“人際關系”三者都屬于非智力因素的范圍。因此當今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關于非智力因素的問題,不僅可以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理論研究方法,而且還可以應用在實踐中以更好地進行指導思想教育政治理論教育。
一、非智力因素的內涵和作用
(一)非智力因素內涵非智力因素又可以稱之為非認知因素,在社會心理學中研究主要表現為人不直接參與對某種客觀事物的具體認識、不直接參與認知過程以及處理各種內外信息等的具體操作過程。[1]主要包括:需要、興趣、動機、情感、意志等幾個方面。非智力因素不可能像智力因素一樣能夠準確的體現一個人智力和心理能力,同時也不能直接承擔內外環境信息的綜合收集和分析處理;非智力因素更多的實際含義就是對我們認識的具體操作過程以及學習具體操作過程的實際心理,起到調節、引導、維持和強化等的作用。與非智力因素相結合對應,智力因素主要是直接參與影響一個人的具體智力活動,直接參與人的學習認知和學習具體操作過程的一種重要心理因素,對人們影響很大的主要包括: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以及思維力等。在影響人們的總體活動中,非智力因素與其他智力因素的相互關系是不能分割的,相互影響,并不是獨立得存在,或者單向影響;也就是只有與智力因素相結合時,才能充分發揮它在人們整個智力活動中的重要引導作用。馬克思曾這樣說過:“在科學上面是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嶇小路的攀登上不畏艱辛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可見擁有強大的毅力,以及鉆研力等非智力因素對學生成長乃至成才的極大重要性。
(二)非智力因素作用1.動力作用非智力因素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起引導、帶頭作用。例如培養濃厚的興趣、主動的參與意識、良好的態度,強烈的求知欲望不僅成為學生學習的動機,而且還為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著定向、參與、調節、強化等一系列作用。由于每個學生先天性格不同、以及所處的社會家庭環境、父母對其教育重視程度的不同,導致了各類學生個人素質和性格的發展具有特點、優劣的不同。因此,非智力因素會導致性格發展不良的學生,進而導致內向的學生學習動機不明、積極性不高,知識層次低、缺乏學習自覺性、在學習中缺乏毅力、思想容易跑神,進而惡性循環,導致學生最終對思想政治教育失去興趣,最終對整個教學產生反感。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著重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動力催化作用,教導、引導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從而不斷完善學生性格上的心理缺陷。2.定向作用非智力因素具有定向、維持、引導以及強化等一些作用。它把學生的基本認識和實際行動統一聯系起來,集中于日常的學習教育活動,用于記憶、想象和思維所需要觀察的周圍事物和所需要學習的內容各個方面。一些學生在學校成績不好,最大的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培養不夠,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自控能力差。因此,我們要在“學習困難戶”的學生身上進一步加強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運用一些增強意志力、毅力的鍛煉來發揮非智力因素的引導定向作用。從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心理情況出發,有針對性的培養其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自我意識的清醒,從而推動學習進步;逐步培養學生正確的認識自己、主動評價自己,從教師教育轉變為學生的自我教育,進而發揮學生的錙銖創造力和實踐能動性,從傳統的“被動式”學習轉變為積極主動學習、變“外壓式”教育為“內調式”教育,促使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健康地發展,建立起一個比較穩定的精神和心理品質。3.鞏固作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教師不僅要使教育活動具有趣味性和易接受性,同時還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鞏固作用,通過非智力因素的鞏固動力引導作用、定向作用培養之后,還要更加注重鞏固持續作用,即堅持不懈、不間斷的完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培養學生堅持不懈、堅韌的良好的性格后,還要培養使他們一直保持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和努力學習的精神狀態。性格、學習習慣的養成并不是一日養成,需要用水滴石穿的精神貫徹下去。如果放松后懶惰、消極的情緒增長,不僅會導致情緒的變化,還會使之前的教育前功盡棄。從社會心理學上來說,毅力屬于意志的一個范疇之內,表現為一個人為了達到預期目標而不斷努力前進克服困難的一系列心理過程和行為表現。通過引導學生記錄下每天的進步,就可以持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總體來說,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不斷拔高、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往前走的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培養學生,讓他們學會運用獨立的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同時加上堅強的意志力,不斷堅持,不斷發展,才能成功。4.彌補作用俗話說:“勤能補拙”,梅蘭芳曾說:“我是個笨拙的學藝者,沒有充分的天才,全憑苦學。”但是相比于其他人,這些艱難的外部環境的條件,以及不是很完備的條件設施,都沒有使他放棄,反而不斷促使他變得更加勤奮,用勤奮來彌補能力不足。因此在新時代大力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現已逐漸成為許多學校和教師的普遍共識,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就是對學生整體素質的基礎性培養。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只是注重對學生的各種智力因素的培養,而完全忽視對學生興趣、性格以及意志力的基礎性培養,那樣刻板的教育是走不長遠的。通過培養廣大學生參與學習和生活的一種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充分研究發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學會發現并欣賞每個階段學生潛在的自我價值。
二、非智力因素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政治觀念、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2]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包含對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色的培養,因此非智力因素與思想政治教育聯系密切。
(一)非智力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不僅要遵循實事求是原則、平等相待原則以及引導教師積極引導學生的原則,而且需要在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以及人的身心發展規律中進行。正如講到:“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3]扣好第一粒扣子,樹立正確價值觀,從小學習做人、從小學習立志。[4]人的思想品德觀念的養成中意志力、以及人的“三觀”都屬于非智力因素。主要是由于,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對人的思想進行教育,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離不開對意志力、耐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參與,因此這些非智力因素就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
(二)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過程也是非智力因素不斷發展的過程長期以來,很多從事思想政治教育者都沒有充分重視起來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育,缺乏實踐過程,因此對于很多學生來說,政治課一直比較枯燥,對思政課失去興趣。因此,針對這一問題,國家不僅明確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同時積極探索,并推行學生素質教育,以及近些年迅速興起的“勞動教育”[5],教育界多次提出除了高度重視發展學生的之外,強調:勞動教育素質建設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制度中重要組成部分,并提出把勞動教育納入學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即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也不能落下。“從認知到行為是不能直接轉化的,其過程中還必須經過情、信、意三個思想品德方面的要素。”[6]思想道德品質的不斷形成發展過程,實際上是通過知識、情感、信任、意義、行動五要素相互持續、均衡性地發展和不斷變化的自然過程。因此,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引入非智力因素,可以更新教育觀念,明確學習任務,豐富德育教學內容。
三、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方法
由此可見,非智力因素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而對學生適時、適地,即使恰當地運用一些方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利于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地培養。
(一)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滲透在教學中2005年1月,在全國學術會議上發表了重要演講,討論了關于如何加強和改善大學生的意識和政治教育問題。他明確指出,大學的意識形態和政治教育應當把正確的理想和信仰作為教義的核心,并對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個人觀點和價值觀的形成以及發展深化進行系統教育。因此,學校一直是我們培養理想型型人才的最好地方。“兩課”教學是目前高校教師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學途徑,但是,大學的政治理論課程在教學上總是遇到困難,個別高校政治理論課一直處于一個尷尬的教學境地:大部分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程的開設重要性,持有積極和肯定的評價態度(63.2%),并認為需要進一步研究加強和完善改進思想政治課程(61.6%);其中認為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方法非常陳舊”和“課程內容嚴重脫離實際”的人數分別占到34.2%和31.4%。[7]顯然,這個調查結果展現出一種實際矛盾:大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方面積極、肯定的態度與黨的思想路線政治理論教育教學工作發展現狀不滿情緒之間的矛盾。顯然,過去那種脫離現實、照本宣科的“灌輸”式教學,必須要進行改變。因此新時代,“兩課”教學需要不斷尋求新的課堂教學理念,同時教學方法也需要深入研究和大膽探索,開辟新的教學途徑。[8]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注意與學生之間產生一種情感上的共鳴,設置歡快的課堂學習活動氛圍,激發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將學習與興趣相結合,調動積極性,為非智力因素培養的開展創設環境。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可以通過故事或成語故事引用至課堂教學之中,通過角色扮演、小組活動之類,讓學生自己去體驗感受,從自在的自身的活動中感悟真理,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二)開展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開展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使師生保持樂觀積極是向上的心態,從而培養起奮進的意識,在充分鍛煉了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以及每個學生的參與意識的同時提高學生思想政治覺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因此,教育工作者應側重于思想和政治教育的內容,并通過積極的文化活動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地成份。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一方面可以深化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性認識: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動員學生的學習動機、發揮主動性,發展他們廣泛的學習興趣,并運用非智力因素,如領導能力、工作協調能力、創新能力、意志力等等。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德育、心理教育、實踐活動相結合:如組織培養學生去敬老院照顧孤寡老人,從日常活動中感悟,在實踐中學會成長;通過開展多種活動,在中小學組織道德教育大會,以實際行動來帶動孩子、影響學生,并發展非智力因素。一般來說,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以及發展不是紙上談兵;它還需要與學校和社會的實際活動密切結合。只有通過社會和校園開展的教育活動,通過真正的實踐活動,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才能得到改善,同時也只有通過社會表現,正確的觀念才能得以傳播。
(三)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榜樣作用人的模仿能力與生俱來。孔子曾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只從老師的例子中產生的詞語,那往往是蒼白的,不令人信服,因為老師的各種言行舉止、行為習慣,都無一不影響著每個學生,因此,只有語言上地說服并沒有實際意義,只有樹立榜樣,才能更好地開展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作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需要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他們是學生意識形態和政治教育的主體,在政治教育中起著著主導作用,同時教育的客體以及目標——學生也不是沒有回應的物體,而是一個個鮮活的、有情感的、能夠獨立思考的,即具有自己的思維能力以及行為能力的個體,他們需要主動的接受知識,作為教育主體的老師則需要發揮榜樣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用嚴謹的教學態度、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頑強的意志力、努力鉆研的精神引起學生情感共鳴,鼓勵、激勵學生去學習。同時教育者自身的世界觀、生活觀念以及知識水平,和平時為人處世的良好品行的表現,以及對一切事物、每個學生的態度,都對學生地成長產生了深遠以及深刻地影響。因此,在教育學生過程中教育者也必須不斷的提高自身理論素質及行為素質,自身樹立起正確的觀念,才能使學生形成、培養好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綜上所述,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更主要功能就是不斷促進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在學生成長教育過程中,深入了解學生的不同性格以及行為習慣,不斷培養學生應對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具備的技能以及性格,培養學生形成適當的、正確的學習動機。因此,新時期通過將非智力因素引入思想政治課程之中,不僅可以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促使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時能更好地推動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傳播,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
[2]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研究[J].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3].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2019-3-18.
[4].中國少年先鋒隊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2015-6-01.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2020-3-20.
[6]韓迎春.非智力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視角[J].理論探討,2004.
[7]田曉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成因與對策[J].蘇州大學學報,2006.6.
[8]中共中央16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見.第六部分.
作者:史文青 單位:河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