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產學融合的工業工程專業教學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分析了臺州學院航空工程學院工業工程專業教學的現狀,并針對工業工程專業教學現場性和動態性特點,提出需要根據地方產業需求,進行包括校企合作、現場教學、“雙導師制”和多維度考核的教學改革,最終建立“產學融合”的教學模式。
一、工業工程專業教學現狀
臺州學院航空工程學院(以下簡稱“我校”)工業工程專業經教育部批準于2012年開始招生,學生主要學習從事工程管理領域工作所需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基本知識,以及機電工程、項目管理、系統設計與優化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現代工業工程師的基本訓練。經過2012—2018年多屆學生專業課程、課程設計及畢業設計環節教學過程,教學團隊發現傳統的工業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缺乏先進性、實用性、創新性和有效性,主要是因為實驗、實習條件限制,很多實踐教學內容脫離科技發展和企業的實際需要,課程實踐內容和產業需求不能有效對接,教學模式單一,缺乏綜合實踐教學環節,使得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難以發揮。因此,對工業工程專業教學規律進行研究,并建立符合地方產業特點的產學融合教學體系、方法與流程就顯得尤為迫切,這對迅速提高工業工程專業教學質量、辦出專業特色、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二、基于“產學融合”的工業工程專業教學改革
目前,多所高校在不同層次上對“產學融合”教學模式改革進行了探索,從學校整體視角提出構建多元化、多樣式的“產學融合”理論與方法[1];從單個專業層次上,研究了工程測量與監理專業、生物技術專業的“產學融合”專業與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方法[2-3];以《成型機械》課程為對象,研究針對某一課程的產學深度融合教學改革[4]。提出了目標驅動模式下工業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模式,但存在實施過程與企業結合不深入,實施方法不具體的問題[5]。相對其他工科專業,工業工程專業課堂教學和實踐環節具有很強的現場性和動態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生產管理、質量管理類課程教學情境的設定,都牽涉與具體企事業單位生產環境對接的問題。如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的學習,由于學生沒有企業工作經驗,如果只是生硬灌輸書本條文,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好;再如,生產計劃與控制課程中生產流水線工位安排與生產節拍的設定等內容,如果不與現場情境相結合,學生也很難理解。第二,工業工程核心專業課程實踐環節的原始數據很難以書面形式提供給學生,只能從現場實時獲取。如基礎工業工程課程設計中的時間研究和動作研究工作,只能去生產現場對工人操作的時間和動作進行實測后才能進行分析;專業課程設計中物流設施分析與布置工作,只能結合現場人流量與物流量的實測值才能進行分析和改善。第三,在工業工程專業畢業設計過程中,其選題、調研、實施等主要環節都需要教師與學生與生產企業開展長時間的深度合作,才能摸清企業的具體情況、產品的工藝流程、生產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進行綜合設計與改善工作。第四,本校工業工程專業實行“3+1”培養計劃。具體實施方案是學生在前三學年學完全部課程,第四學年畢業班將在企業進行為期一年的校企聯合培養,如果前期沒有教師、學生與企業的深入合作與磨合,突然實施校企聯合培養太過突兀,其實施效果也將大打折扣。我校根據工業工程專業的特點和地方產業對人才規格的需求,按照《臺州市加快推進智能制造發展實施方案》精神,選擇臺州市家電制造、數控機床與工業機器人、智能馬桶、無人機、3D打印等行業的龍頭企業,作為工業工程專業的產學融合合作伙伴。制定了基于區域產業需求驅動“產學融合”方案。我校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注重成果的可行性和實用性。在已掌握情況的基礎上,進一步調研,找出存在的共性問題,確定課題的研究重點和切入點,制定研究綱要,指導各部分的研究。在研究的進程中,要建立上下廣泛的聯系,爭取做到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一)搭建校企合作平臺,開展多層次產學融合
為實現工業工程專業教學活動與臺州市制造企業的較深程度的融合,我校根據就近、可行以及符合臺州市產業升級政策的原則,篩選有代表性的不同行業、企業作為開展產學融合教學的合作對象,建立符合臺州地方產業特點的工業工程產學融合教學體系,摸索工業工程專業生產現場教學的規律和有效實施方法,初步形成適合培養服務地方產業轉型的工業工程產學融合教學實踐基地群。具體做法如下。第一,收集臺州市家電制造、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智能馬桶、等行業的企業信息,初步選擇一批企業并與其接洽,根據調研情況確定一批合作企業。第二,與企業協商確定開展產學融合的形式和流程,初步確定產學融合方案,與企業負責人進行對接、商討,修改后實施。第三,簽訂產學融合合作協議,明確雙方責任和義務,確保企業在與學校合作中在人才培養、技術培訓等方面的權益。第四,對實施效果進行評估,在評估基礎上對實施方案進行改進。
(二)構建基于現場教學的實踐教學體系
我校提出按課程類別分別制訂產學融合方案,可以實現工業工程專業教學與地方制造企業全方位、較深層次的產學融合;同時,我校根據工業工程專業學科特點,以及核心專業課的具體情況,確定了一批課程的產學融合教學內容,以加深學生對課堂講授內容的理解與專業技能的掌握,培養熟悉臺州市智能制造企業情況并具備現代工業工程理念的人才,服務地方產業轉型。實施步驟如下。第一,調研其他院校工業工程專業辦學情況,深入了解其實踐環節,特別是生產現場教學的組織方式、教學內容及教學手段等方面的情況,借鑒其成功經驗。第二,確定適合開展產學融合教學的專業核心課程、實踐環節及其相應的教學內容,并與相關企業進行對接、磨合、效果評估,并不斷改善。第三,根據課程教學目標,制訂基于區域產業需求驅動的產學融合方案,以區域產業典型企業生產過程現場真實場景為載體,構建體現地方元素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把社會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實現課程教學、能力培養與地方產業的有機結合。第四,課程設計、生產實習與畢業設計環節,采取與地方企業無縫對接的方式,運用方法研究、作業測定、生產線平衡改善的原理與方法對現場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加深學生知識的掌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五,將課程分為專業核心課、課程設計、畢業設計三大類。專業核心課“產學融合”方式為“現場教學”;課程設計與生產實習“產學融合”方式為“企業調研+真題真做”;畢業設計“產學融合”方式為“企業調研+頂崗實習+真題真做”。分別研究每類課程產學融合實施內容、組織形式和流程。課程設計、生產實習與畢業設計環節,要采取與地方企業無縫對接的方式,學生深入企業,了解企業的生產運作實況,及時地將所學知識應用于企業實際問題的解決。第六,整理、總結相關文檔,初步形成工業工程專業產學融合教學內容與規章制度體系。實現產學融合的日常化、制度化與合理化。
(三)制定“雙導師”制培養規則與計劃,保障培養質量
第一,根據產學融合的組織方式、教學內容及教學手段,初步形成企業導師選聘、考核方法等方面規章制度。第二,通過招聘有工程背景的導師,結合產學融合實施過程鍛煉,逐步建立起既熟悉企業運作,又有較高學術水平的校內導師隊伍。第三,定期組織企業導師與校內導師開展教研活動,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找出不足并加以改善,通過磨合校內外導師相互配合的協調性,提高協同育人的質量。
(四)建立多維度考核體系,檢驗教學質量
第一,現場教學、課程設計教學的考核,以校內導師為主,企業導師為輔,從研究報告、答辯及企業現場表現三方面考查學生學習質量,包括研究報告50%+答辯(含調查研究相關程序資料等)30%+現場表現20%。考核成績分為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級。第二,“3+1”校企聯合培養期間,校內導師利用電話、QQ、短信和實地探訪相結合的方式保持與企業實習管理負責人、崗位導師及學生的聯系,及時掌握實習進展及學生動態。校內導師每周至少與學生聯系一次。學生按時向校內導師提交實習周志等材料,導師對周志等材料進行評閱,了解學生情況。校內導師實習期內每月走訪學習企業1次,實地了解學生實習狀況,并給予相應指導,每月收集學生實習動態,填寫月度情況匯報表,并上交運行管理團隊作為考核依據。第三,“3+1”校企聯合培養期間一線崗位頂崗實習、技術崗位實習實訓、綜合崗位與畢業實習的考核,以企業導師為主,校內導師為輔,依據學生出勤、表現、能力、周志、總結報告或調研報告等進行考核。校企聯合培養實環節總成績按五級制評定,分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三、結語
本文基于工業工程專業教學具有的現場性和動態性特點,按區域產業需求驅動的邏輯,建立了工業工程專業“產學融合”教學模式。并對該模式的具體實施方案進行了探索。在方案執行過程中,要以畢業生就業率、薪酬水平、用人單位滿意度、創業創新的作為衡量指標,不斷深化專業建設內涵,完善“產學融合”教學模式改革方案。
參考文獻:
[1]陳小虎.多元化、多樣式產學融合的理論探究與實踐探索[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8,26(增刊1):127-130.
[2]彭曉蘭.基于“基于產學融合、實境育人”的專業建設方案[J].中國校外教育,2014(S2):170-171.
[3]張麗霞,曲麗娜,.生物技術專業“產學融合”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34):94-95,98.
[4]楊太德,王曉莉,江飛舟,等.基于產學深度融合的《成型機械》課程構建[J].模具工業,2016,42(5):75-77.
[5]李支東,王利.工業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價值工程,2006(10):71-74.
作者:杜雷 賴李李 單位:臺州學院航空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