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轉型升級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新技術開發區是經濟發展重要載體,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目前,中衛高新區存在經濟規模小、內生動力不足、創新能力不足、管理體制機制不活等發展瓶頸。新常態下高新區應遵守市場經濟規律,采用體制機制創新、狠抓產業高端聚集發展、深化科技創新等策略,真正意義上轉型升級為高新技術創新示范區、創新政策和體制機制改革的試驗區。
[關鍵詞]高新開發區;粗放型向集約型升級;創新人才
1引言
經濟轉型的核心是轉變經濟增長的類型,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級,從粗放型向集約型升級。中衛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2019年寧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自治區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按照“沿黃生態經濟帶”發展布局,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以精細化工、冶金工業、云計算為主導,以節能環保、新材料為培育,以現代服務為配套的“3+2+1”產業體系。但同時高新區經濟發展也面臨更加復雜的宏觀形勢和經濟下行壓力日益增大等挑戰。新常態下推動高新區經濟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策略需要進一步研究。
2中衛高新技術開發區發展現狀
中衛高新技術開發區地處市北部偏西的高鳥墩騰格里沙漠邊緣地帶,北靠寧蒙邊界,位于中衛市沙坡頭區內。2019年中衛高新技術開發區GDP總量為216億元,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40%;固定資產完成投資33.5億元,比上年增長41%;在崗職工人數1.48萬人,比上年增長7.3%。
3新常態下轉型升級面臨的瓶頸
3.1產業規模偏小,實力不強
2019年中衛高新區還沒有百億規模產業集群,主導產業中鋼鐵冶金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為103.68億元,占高新區全部工業總產值的48%;精細化工完成工業總產值為58.32億元,占高新區全部工業總產值的28%;新能源及制造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為43.2億元,占高新區全部工業總產值的20%;戰略新興產業中云計算、大數據產業服務器裝機能力超過30萬臺、運營20萬臺,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32%,對GDP貢獻率達21%,產業爆發力不足,增長潛力仍需提升。
3.2內生動力不足,過度依賴政策紅利
中衛高新區增速主要依靠政策優惠對外開放,招商引資,極大地刺激了經濟快速發展。但從長期來看,優惠政策趨于同質和逐漸弱化,過度依賴于稅收減免、貼息貸款等外部政策紅利,內生增長動力不足的問題開始凸顯。同時宏觀經濟不景氣,企業生產成本上升壓縮利潤空間,導致部分企業經營困難,產業轉型升級的資源不足。
3.3創新能力不足,氛圍不濃
第一,企業科技投入不足。規上企業R&D經費支出偏小,科技創業風險投入機制尚未形成,多數企業無力進行核心技術和前瞻性技術的創新應用。第二,企業自主創新動力不強。企業創新投資風險大,自主創新熱情有待進一步提高。第三,企業創新缺乏人才智力支持。缺乏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持,產學研合作不夠緊密。第四,市財力有限,支持力度不夠大;融資創新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3.4管理體制機制不活,行政效率不高目前,中衛高新區主要采用政府主導型體制,很多管理權限未下放至管委會,“一站式服務”服務目標難以還沒有完全實現,影響了服務工作效率。同時開發公司還未做大,投融資機制不夠靈活。
4新常態下轉型升級新突破的策略
中衛高新區要始終堅持創新驅動,加快轉型發展,做好新常態下中衛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4.1創新體制機制,提高高新區建設水平
深化園區體制機制改革,是中衛高新區轉型的核心和關鍵。按照“精簡、效能、統一”和“小政府、大社會”的原則,實行“管委會+公司”運行模式,優化高新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建立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靈活高效的市場化開發運營機制。鼓勵引導園區吸引自治區內外有實力、有經驗的專業管理團隊或機構運用市場化的手段優化配置資源,提高園區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加快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導入多層次激勵體系,根據各類人才的特點和價值貢獻,實施有效激勵。組建專業化招商團隊,創新招商方式,搭建招商產業服務平臺,推行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和社會化委托招商,主動引導和有序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
4.2狠抓產業聚集拉動,推動產業高端化發展
堅持園區整合、鏈群拓展、優勢再造、節水優能、配套提升五步產業發展思路,提升傳統產業內涵,培育新興產業動能,突出項目攻堅,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第一,在“點”上抓重大項目落地。圍繞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匯聚各類資源,按照建成項目抓擴規、在建項目抓進度、簽約項目抓開工、意向項目促落地的方式,重點突破一批規模型項目建設,力爭在3年到5年形成一批有一定市場規模和經濟社會效益的新興產業集群。高新區新興產業發展既要立足現實,更要展望未來,聚焦精細化工、冶金工業、新能源及制造、云計算四大產業集群,加快推進亞馬遜、中國聯通等6個云計算數據中心、中化鋰電池等一批重點產業集群項目建設達產。第二,在“線”上抓產業鏈延伸。推動現有產業向兩端延鏈、補鏈,提高現有產業附加值和技術含量,是促進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比如圍繞云計算數據中心兩端產業鏈,著力培育云制造產業,推動云應用建設。在云制造產業方面,加快推進宏芯服務器組裝(生產)線,開展信息技術創新應用,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建設路徑和經驗。在云應用建設方面,積極推進“云天中衛”建設,推進云計算與旅游、環保、醫療衛生、教育深度融合,加快“城市大腦”、政務數據共享交換平臺、“云天中衛”APP等項目建設,以信息化“一片云”帶動業態創新的“一片天”,讓各種云的應用進入千家萬戶。第三,在“面”上抓產城融合發展。高新區轉型升級中既要聚焦發展產業,也要發展城市功能,打造園區與城市共融共生的“生態圈”,實現產城融合一體化發展。一是科學統籌產業和城市規劃布局,按照“一心兩軸三片”的空間發展布局,促使產業和城市同步發展,避免出現“有產無城”或“有城無產”的狀況。二是加快推進培育產業快速發展。加快推進中國電信數據中心、人民數據中心等項目建設,力爭2020年計劃運營服務器30萬臺,服務器裝機能力達到50萬臺。依托煤氣、鋰鎳優勢資源,加快推進中化高鎳三元正極材料前驅體、光敏材料循環經濟產業化等項目建設。開工建設靈活性調峰改造項目、LNG液化天然氣生產調峰儲備項目等一批新材料和新能源項目。三是完善城市配套基礎設施。在完善水、電、路、氣、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同時,加強公交、休閑娛樂、科技孵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動流動人口市民化。同時,積極動員民營企業和組織加入公共服務領域投資建設,適當給予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四是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包括規劃土地政策、財稅政策、產業政策等,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和壯大。
4.3深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產業技術創新發展
高新區始終堅持要創新要活力,加大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建設力度,有效聚集科技創新人才。第一,強化人才引進培養。大力實施高端成熟人才引進工程;支持寧夏大學亞馬遜云計算學院建設,積極推進印度NIIT及國內知名高校的合作,培養云計算、軍民融合等戰略新興產業高層次人才;設立云計算、大數據等高新技術產業人才獎勵資金,獎勵貢獻突出的產業人才;組建“云計算、大數據等高新技術產業專家顧問委員會”,采用購買服務方式,開展咨詢、交流與公關合作。第二,建立引領產業技術創新發展的重大技術平臺。構建“孵化—加速—產業園”完整體系,積極推動專業化的技術創新平臺建設,把服務入園高新技術企業作為高新區產業生態系統建設過程的關鍵環節,在基礎設施、產業配套、技術支撐等方面統一規劃、同步實施,實現不同用戶以按需獲得多層次保姆式服務,實現科技創新平臺與高新區相互支撐、協同發展的良好機制。完善“政府定規劃,產業定方向,企業定運營,園區定獎懲”孵化體系,積極推動創業孵化示范園區(基地)建設,推動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5G等信息技術與各領域深度融合發展,構建跨界創新服務體系,逐步培育完善產業生態,帶動高新區產業轉型升級。第三,鼓勵高新技術企業加強與高校院所合作。引導和支持高新特色產業與高校院所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進一步深化產學研合作,壯大企業實力。同時鼓勵高新科技企業成立自身研發機構承接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和技術轉移,消化吸收再創新,提升產業層次,推動自身轉型升級。通過多樣化模式組建、市場需求為導向、企業化模式運作,共同將技術、團隊、企業以混合所有制形式導入園區,讓研發直接面向市場。第四,加速科技技術轉化。構建“產業+企業+平臺+人才+項目+金融+政策”高新區創新體系,形成科技創新成果。比如推動寧夏天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啟動自治區重點工程實驗室建設,探索形成采用全自然風冷技術的綠色數據中心建設標準、服務模式,逐步實現從“壘磚頭”“裝機器”到提供行業標準,提供一體化建設、運營服務轉變。
4.4創新投融資機制,推動產業聚集快速發展
充足的資金對于高新區吸引人才、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資源利用效率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第一,做強開發公司。加快推進資產優化配置,做大企業規模,并獲取政府項目上的支持政策,引入央企等優質信用戰略合作伙伴,構建信用平臺等方式重塑開發公司信用。第二,拓寬投融資渠道,吸引企業以資金、技術、人才等多種形式入股,國有企業以土地入股和資金引導,組建混合所有制企業,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第三,吸引民間資金,不斷優化PPP運行環境,探索建立市場準入的“負面清單”;積極引入民間資本共同開發和承擔風險,打破“正面清單”模式,做到“法無禁止皆可為”。第四,設立產業發展基金,加大高新技術產業項目和配套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全面助推云計算、軍民融合等產業快速聚集規模發展。第五,積極發展資本市場,加快推動有實力的企業早日上市。
5結論
近年來,隨著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推動,推動高新技術開發區轉型升級已成為各級政府普遍關注的問題。文章結合中衛高新技術開發區實際情況,借鑒國內外開發區經驗,分析存在的瓶頸,提出高新區轉型升級具體策略,努力將中衛高新技術開發區打造成為高新產業技術創新示范區、綠色發展引領區、開發協調發展先行區、創新政策和體制機制改革的試驗區進行了理論上研究,為高新技術開發區轉型升級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思路。
參考文獻:
[1]羅翔,沈潔,賴志勇.鎮級園區轉型升級的方向、路徑和策略[J].科學發展,2019,3(124):30-36.
[2]蘄春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管委會.建高新特色園區展中國艾都風采[J].中國科技產業,2019(8):36-39.
[3]汪茜,王宇.江蘇省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國際創新合作的實踐與思考[J].江蘇科技信息,2019,2(5):1-3.
[4]張建軍,胡登峰,李向東.新常態下常州高新園區經濟轉型升級的對策研究[J].江蘇理工學報,2017,2(1):46-51.
[5]耿云明.國家級高新技術園區產業迭展與園區空間演變關系研究[J].中國高新科技,2019(49):120-122.
[6]張軻.基于經濟轉型升級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探討[J].中國市場,2017(34):216-217.
[7]李建強.發揮龍頭企業在轉型升級中的作用探究[J].中國市場,2017(20):213-214.
[8]朱小燕.我國民營企業轉型升級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建議[J].中國市場,2016(24):195,197.
[9]韓朝亮.新常態下流通產業轉型升級與流通規模、結構、效率協同優化研究[J].中國市場,2016(19):32-33.
[10]于玲燕.試論全球化背景下消費升級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基于經濟轉型的角度[J].中國市場,2020(22):11-12.
[11]晉江市委黨校北京智石經濟研究院聯合課題組,張文魁,曾清金,等.縣域產業轉型升級的空間與路徑———基于福建省晉江市的調研[J].中國市場,2016(26):77-84.
[12]樸仁鶴.“十三五”以轉型創新為主線的改革攻堅問題研究[J].中國市場,2016(37):197,231.
作者:施永貴 周濤 唐加福 單位:中衛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