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等職業教育工匠精神培育價值及實現途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國家制造業轉型的背景下,技術變革和人才需求的變化對高職院校有著重要的影響,并對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的技術和技術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職業教育與社會進步、技術更新和企業發展息息相關。要培養工匠精神,高等職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關鍵詞:高職教育;工匠精神;培育
一、高等職業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時代內涵
(一)社會發展的需求隨著社會消費升級和產業機構調整,發展形勢愈來愈傾向于高品質和高質量,中國經濟發展已由過去的高速增長轉變為更加注重高品質產品、高質量效益、高水平服務,工匠精神的培育和發揚成為時下社會關注的焦點。當下,我國正處于從“制造強國”向“質造強國”轉變,由量變到質變,國家需要大國工匠,發現、培育和傳承工匠精神,為民族復興、國家強盛貢獻堅實力量。教育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因此我國要加大對高職院校的扶持力度,培育更多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以此推動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國家政策的倡導“工匠精神”連續三年(2016年—2018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弘揚和傳承工匠精神,蘊含大國期盼,顯示出培養工匠精神上升為國家意志和全民意識,充分說明培育工匠精神,對于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具有時代意義,對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的高等職業教育提出時代的呼喚。
(三)高等職業教育的現實需要教育是培養高素質技術人才最重要、最根本的途徑。為了更好地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術人才,廣大高職院校在培育學生的過程中,不僅要著重培養學生們的工匠精神還要重視學生們綜合技能的提高,只有工匠精神與技術能力兩手抓,才能促進學生們的全面發展,幫助學生們更好地就業和實現自身的價值。我國廣大高職院校肩負著創新發展技術、培養高素質人才、實現“中國制造”到“中國質造”轉變的重任。在新的背景之下,高等職業教育要培育更多的優質人才,不斷推動改革的進行和社會的發展。
二、高等職業教育工匠精神的涵義及培育意義研究
目前,國內學者對于工匠精神的研究主要圍繞以下四個方面開展: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研究徐耀強在《論“工匠精神”》中提出,工匠精神是一種體現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職業精神。姚祥國、鄭一群等學者認為,“工匠精神”是一種態度和職業行為的表現,可以概括為有奉獻、認真、審慎、盡心盡力、一絲不茍、不斷追求完美的意識。
(二)工匠精神培育的時代意義和價值研究查國碩指出,工匠精神的實質是一種職業精神,其時代價值體現在哲學與價值的緊密聯系上,是對從業者對待職業的態度和精神觀念的詮釋,當代中國制造業需要工匠精神。
(三)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研究張斯元認為,培養工匠精神是社會轉型進步的需要,是企業生存的基礎,是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學生立足社會的重要保障。我國提出了打造制造業強國的發展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就更需要培養起工匠精神。學者唐林濤指出,工匠精神是企業生存的重要保障,只有精細制造的工藝品,才有利于實現工人的自我價值。
(四)高等職業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學者陳永花、蔡炳育指出,為了培育更多適合發展需求的優質人才,需要市場與高職院校攜手努力,既要提高學生們的專業知識學習能力,又要提高學生們的實踐動手能力。學校要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調整人才的培養模式和培養內容,同時還要不斷強化對學生們工匠精神的傳授,如此一來對學生們的發展將大有裨益。
三、高等職業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的重要價值
我國技能型的人才,主要是通過職業院校來進行培養的,因此要提高人才的工匠精神就需要職業院校來完成,因此,本文研究高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工匠精神”是國家制造轉型的必備品質人才是科學發展的核心,我國要提高制造業的水平,實現建設制造強國的發展目標,就必須大力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優秀技術人才。這是因為要提高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水平,就要求工人們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對每一道工序和環境都要進行精確的把握,著力打造精品,不斷地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生產效率,只有這樣才推動我國制造業發展水平的提升,最終實現中國“質造”。
(二)“工匠精神”是高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備品質廣大高職院校從錄取到培養學生的整個過程中,必須具有高度的責任感,要把培育學生們的工匠精神貫穿到學生培養的整個過程中來。與此同時,僅僅有“精神”培育是不夠的,還要以實踐進行有機結合才能發揮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將工匠精神與工匠技術進行有機結合,既要不斷提高學生們的專業能力與專業技能,還好為學生們傳授愛崗敬業、銳意進取以及認真負責等職業精神。只有實現工匠精神和工匠技術的有機結合,才能培育出優秀合格的人才。
(三)“工匠精神”是高職學生成才的必備品質在職業教育中,要重視對學生們技能的培養,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們的文化素質。這是因為在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們僅僅掌握技術是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的,還必須重視對學生們文化素質的提高。只有技術和文化素質兩手抓,才能培育出高價值的優秀人才。在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培養過程中,要積極向學生們灌輸工匠精神,因為工匠精神和職業技能一樣,都是學生們進行社會定位、立足的重要條件。工匠精神不是一個口號,而是需要學生們從細節做起,從自我做起,用工匠精神來指導自身的學習與生活。要培養起認真負責和刻苦鉆研的工作態度,還要培養起腳踏實地、銳意進取的職業修養,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能力和專業能力,最后促進學生們長遠可持續發展。
四、高等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的實現途徑
高等職業教育工匠精神培育,在高職人才培養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探索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路徑和策略,特別是從高職學生自我認知、優化校內外文化環境、師資隊伍建設以及拓展實踐活動渠道等方面進行分析,以期實現工匠精神的培養,積極探索,為高等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提供有力支撐。
(一)以工匠精神為核心優化校內外文化環境1.解讀校訓———融合學校育人理念和工匠精神以大連職業技術學院的校訓為例,其秉承“用忠誠、知識和能力充實人生”的育人理念,其中“忠誠”是做人之本,也是一名工匠的立業之本;知識是成為工匠的基礎與前提;“能力”則是工匠在整個職業生涯過程中的不斷追求。通過深入解讀教訓,是學生們理解并認同學校的育人理念,與校園文化有機結合起來。2.大力宣傳———營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文化環境高職院校可借助多媒體,如學校公眾號、校園網站、宣傳欄、走廊等,開辟專欄,宣傳優秀校友事跡,集中展示工匠精神。各級技能大賽搭配文字和視頻介紹,進行全面的宣傳報道。3.主題活動———激發學生了解工匠精神熱情高職院校可借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優秀校友進校園,做工匠講座等。
(二)注重校內外實踐教學活動融合工匠精神高職院校除了理論專業知識教學外,更要加強實踐教學比例。大連職業技術學院提出“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學校堅持“質量立校、人才強校、文化興校、特色亮校、依法治校”的發展戰略,學校堅持以專業建設為龍頭,以課程建設為核心,緊密結合職業崗位標準系統開發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相對接,堅持系統培養和雙證書教育,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與職業能力全面發展。
(三)加強校企深度融合,搭建實踐平臺高職院校承擔培養技能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重任,學校教學與企業實踐要深度融合。大連職業技術學院提出并實施“一十百千”計劃,校企合作模式不斷向寬領域、深層次和高水平邁進。與國內外知名企業進行深度融合,合作企業千逾家,累計組建訂單班200余個。推廣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學校牽頭成立了大連裝備制造職教集團和大連服務貿易(外包)校企聯盟。學生在校期間,不僅強化了理論知識,通過校企合作,專業技能得到了鍛煉和提升,畢業后很快適應新的環境和工作崗位。
(四)加強隊伍建設,提升教師職業素養1.高職教師隊伍素養全面提升“工匠精神”對于高職院校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高職教師要充分理解并認知“工匠精神”,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工作中不斷探索、學習、提高個人職業素養,以符合“工匠精神”的理念設計教學內容、形式、方法,以“工匠精神”的工作態度教授專業知識和技能,既教給學生專業技能,更要培養學生樹立“工匠精神”。2.學校配套激勵機制學校可外聘企業優秀員工走進課堂,示范引領工匠精神;選拔教師輸送到企業實踐,融合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的“雙師型”教師,通過考核,給予一定的獎勵。3.搭建科研平臺目前,各高職院校具有較高的“雙師型”教師比例,為確保“雙師”質量,高職院校在校企深度融合過程中,要搭建科研平臺,讓更多的教師參與企業技術研發、生產和經營管理,從研發專利、技術開發、課題研究、學生培養等方面入手,與企業共同搭建科研平臺,從而更好地提升“雙師”質量,為企業輸送更多具備“工匠精神”的高職優秀畢業生,實現雙贏。
參考文獻
〔1〕王倉林.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路徑思考[J].價值工程,2018(4):254-255.
〔2〕李楠楠,李瑤,趙曉利.新時代大學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徑探析[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8(9):90-92,97.
〔3〕施玉梅.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內涵及培養路徑研究[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18(1):10-15.
〔4〕高躍.以“工匠精神”引領職業教育發展[N].光明日報,2017-07-26(15).
〔5〕高娜娜.高職院校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價值及實施路徑研究[J].無錫職業術學院學報,2018(3):8-11.
作者:呂華盛 單位:大連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