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互聯網下中小學個性化教育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個性化是智能時代對教育提出的時代要求。個性化教育通過對學生思辨思維的培養,產生更多創新型人才。互聯網環境下,教育與技術的融合不斷加深,學習活動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學習過程也更具個性化,教學模式由傳遞—接受式向互動式、引導式轉變。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個性化教學、小班授課、個性化的教學設計三個方面的共同努力,達成在互聯網環境下促進中小學推進個性化教育的目標,促使學生更好地朝著個性化發展。
[關鍵詞]基礎教育;個性化;互聯網環境
互聯網環境下同質化教育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只有通過個性化教育才能改變同質化教育的弊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性能力,滿足互聯網環境下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個性化教育的含義和時代價值
(一)含義
“個性”是“共性”與“特性”的集合[1]。個性化教育建立在人全面發展學說的基礎上[2],以“共性”為發展的前提,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個性化教育是對孔子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現代化發展,但與孔子時期的學校教育形態不同,個性化教育并不等同于個別教育,并非是指要回歸一對一式的個別教學模式,它與規模化教育并非針鋒相對。如黎世法教授所創立的異步教學法,仍舊以班級授課為個性化教育、個體化學習的主要實現方式。
(二)時代價值
互聯網環境下對創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使得傳統同質化教育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傳統班級教學的缺陷主要是難以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發展學生的個性與獨創性[3]。個性化教育倡導通過多樣化的教育賦予學生更多的創造性、能動性,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多樣化、差異化創新型人才。美國“八年研究”中指出個性化教育是提高質量、促進公平的教育,也是關注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教育[2]。美國的教學模式(文納特卡制、道爾頓制等)通常將主要關注點放在創造自由的學習環境上,認為在自由的校園文化氛圍中可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我國各學校關于個性化教育,也進行過多種研究,如異步教育實驗、分層遞進教育實驗等是在班級授課制的基礎上進行優化,是對個性化教育從理論轉向實踐的逐步探索。通過對個性化教育的不斷探索,挖掘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培養社會需要的多樣化的創新型人才。
二、互聯網環境下中小學個性化教育特征
(一)教育與技術深度融合
隨著信息時代、智能時代的到來與發展,知識傳播的速度加快,知識的儲存量不斷增大。粉筆加黑板的傳統授課模式無法滿足知識增量時代對教育的要求,需要信息技術手段與教育教學活動深度融合,用技術去創新教學。傳統的大班教學環境下,教師根據班級整體情況進行的統一的同步的教學活動設計,由于學生人數眾多,教師往往很難針對單個學習者做出完全適應其個性偏向的教學活動。教育與技術的融合可以為每個學習個體做出更適應個體學習風格的學習服務。從圖文、動畫、視頻到智慧教室,多媒體教學軟件設備在不斷進行更新和升級,信息的傳輸速度越來越快,它們的功能也越來越強大。傳統的學校教育教學內容固定、評價方式單一,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以大數據為支撐的科學評估與精確管理和以“互聯網+教育”為背景的學習元平臺應用為適應性教學、個性化學習的達成提供了技術支持。
(二)自主的學習時空
傳統的學校教育將教學活動固定在特定的房間,當學生無法到達這個房間時教學活動便難以得到開展。互聯網環境下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教育活動由課內課堂教學和課外網絡教學共同組成。CCtalk(網絡直播平臺)和北京師范大學基于互聯網建立的開放性的學習元平臺[4]的應用,使學習者可以依托網絡教學平臺隨時隨地進行無邊界學習。
(三)個性的學習過程
霍德華·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提出每個個體身上存在八種相對獨立的智能,這八種智能在每個個體的身上體現程度不同,從而造成個體之間的智能差異。霍德華·加德納指出要重視學生之間的個別差異,不同類型的學生適合不同方式的教育。教育應該在充分了解學生學習風格和智力特點等的基礎上,從個體個性差異出發,以促進個體的個性化發展為目標,采用最適宜學生獲得最優發展的方式進行。互聯網環境下,每個學習個體可以獲得定制化的學習服務。首先,互聯網以大數據、云計算為支撐,對學生的學習風格與學習傾向進行數據挖掘與分析,并以此為基礎向學習者推送個性化學習資源。其次,學生基于互聯網環境進行的學習活動,其學習軌跡、知識網絡、人際網絡等自動存儲在互聯網中,通過對學習活動數據的可視化分析呈現,可以推理出學習者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于對其薄弱的地方進行學習資源的再次推送,進行知識的深度學習。
(四)教學模式向互動式、引導式轉變
傳統的課堂教學主要采用傳遞—接受式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對知識的獲得依賴于教師的講解,缺少主動出擊的過程,強調教師的指導作用,忽視了學生個性化創新思維的培養。隨著微課、翻轉課堂等基于互聯網環境的新型教學模式的出現,學生獲得知識的手段多樣化,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來源。資源豐富、內容全面的互聯網代替了教師“百科全書”的屬性,教師由課程的主導者轉變為陪同學生的學習伙伴和輔助學生進行學習的過程引導者。課堂教學不再采用“滿堂灌”的形式,向互動式、引導式轉變。
三、互聯網環境下中小學個性化教育策略
(一)線上線下混合式個性化教學
個性化教育途徑并非孤立發展,而是多種途徑交織融匯。校內課堂中開展的少兒編程、課堂外發展起來的人工智能創客中心、校外基于網絡的線上平臺應用交互相融,共同促進學生發展特長,提升計算思維,樹立社會責任。個性化教育的建立基于四個維度:時間、空間、定制、互動[5]。基于互聯網的線上學習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有利于終身學習與泛在學習的達成。個性化教育要尊重學生對內容的選擇,即學習者的學習內容是彈性的、定制的,線上學習中學生可以根據學習傾向、薄弱點、具體水平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通過合理的設計,將線下課堂教學和線上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通過線上與線下的優勢互補,增加教育內容的廣度和可選擇性,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二)推動小班授課,強化個性化教學
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傳統規模化教育的學校教育形態因為過大的班級規模、以智育為主的課程文化、單一的教學評價模式,無法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教育需要適合時代,不斷修改與創造最新理論。傳統的課堂實踐中,教育只是將既定的事實和程序簡單塞入學生的頭腦中,學生只是記憶事實和模仿問題解決程序,將事實與程序當作權威,不進行深入思考,這樣只能生產出一批既定程序的知識儲存容器。小班授課模式最早由美國提出,是“大班授課”向“小班研討課”的過渡。個性化教育要求教師的教學從一個標準化的學習系統轉向基于不同類型學習者的差異性需求系統[6]。“格拉斯—史密斯曲線”[7]指出學生學習效率會隨著班級規模的縮小而提升。在小班化教學中,教師更易于采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針對學生的認知風格和智力傾向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同時個性化教育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個性化學習內容具有多樣性、全面性的特點,學習成果由作業、考試到各種形式的作品和展示,過大的班級規模不利于每位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三)教學設計個性化
學校課堂是中小學生獲取知識、獲得個人發展最主要的途徑。推行個性化教育,不能只靠網絡教育,課堂教學仍然是進行個性化教育的主要陣地。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統一的教學進度進行教學設計,考慮的是大多數學生的接受能力,因而缺少針對性。同時教師“滿堂灌”的做法,壓抑了學生的創造性,不利于個性化教育目標的達成。個性化的教學設計包括教學目標個性化、教學內容個性化、教學資源個性化、教學評價個性化。首先,教學目標個性化。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支配、調節、控制著整個教學過程。要實現個性化教育,既要改變傳統課堂“一刀切”的教學目標設置方式,又要設置彈性化、多樣化的教學目標。其次,教學內容個性化。教學內容的選擇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當下主智化的課程內容脫離了學生獨特性、差異性的特點,統一、單調的教學內容不利于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愛好、興趣特征及學生能力基礎的個性化需求。再次,教學資源個性化。網絡媒體的發展使教學資源不再局限于紙質資料。微課、MOOC、網絡課程、電子教材等多種數字化資源具有多樣性、互動性、共享性的優勢,滿足學生對學習資源的個性化需求。最后,教學評價個性化。過去的教學中大多采用一元化、統一化的評價標準與評價方法,這種單一的教學評價制約著對個性化教育成果的檢驗。教學評價方式應走向多元化,包括評價內容的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多元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四、結語
21世紀以來,教育數據挖掘技術、學習分析技術的興起為個性化教育創造了技術條件。利用大數據等新興信息技術對學生的學習特征、學習愛好進行數據采集和數據分析,再由教師或其他教育者根據分析結果制訂“類型化”教育計劃,并不斷在實踐中進行檢驗和修改,最大限度保證其計劃的適用性,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培養社會需要的多樣化的創新型人才。
作者:李夢雨 宋維虎 單位:陜西理工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