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不同要求下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模式反思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國古代文學是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以及秘書學三個專業的共同必修課程。由于三個專業具有各自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專業特色,因此必須打破目前相一致的教學模式,緊密結合各專業的特色及目標,采取相對應的教學模式與方法,才能培養出更加符合專業要求的高素質人才。
中國古代文學是全國各高校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必修主干課程。作為一門傳統的專業課,已逐步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教學模式與方法。本世紀以來,為適應我國社會經濟、文化高速發展的需要,許多高校的中文系又陸續新開設了漢語國際教育和秘書學兩個專業,而中國古代文學也成為這兩個新開專業的必修課程。毋庸置疑,中國古代文學作為三個相近專業的共同必修課,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及方法上勢必存在相一致或者說相交叉的地方,但我們更應該意識到,三個專業具有各自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專業特色。因此,在具體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應緊密結合各專業的特色及目標,采取相對應的教學模式與方法,才能培養出更加符合專業要求的高素質人才。然而,從筆者對黃岡師范學院以及其他高校的教學現狀所作的調查來看,其基本情況是:三個專業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在課時上是有區別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時比較充足,一般在200至300課時之間;漢語國際教育與秘書學的課時比較接近,約為漢語言文學的一半上下。所用教材版本也有所不同,內容上有繁簡之別。然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基本依照的仍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同一教學模式。只是因課時安排不同,漢語言文學專業所講內容詳細一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與秘書學專業講的相較粗略一些,并未形成與各專業的培養要求相對應的教學模式。面對這樣的教學現狀,筆者認為,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必須切實從三個專業各自不同的培養目標出發,采取更有專業針對性、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與方法,以適應當前社會各領域的不同人才需求。下面就以黃岡師范學院文學院課程設置及人才培養方案為立足點,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經驗,具體談談三個專業的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策略與方法。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夯實基礎,加強實訓,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漢語言文學專業一直是黃岡師范學院一門傳統的優勢學科,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及專業特色:“具有系統而扎實的漢語言文學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擁有開闊的人文視野,優良的綜合素質……能夠從事語文教學與研究以及從事其他與漢語言文學學科相應用相關工作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高素質應用人才”①,其具體培養要求為:“具有解讀和分析古今文學作品的能力和較強的口語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具備從事漢語言文學和教育教學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而中國古代文學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必修主干課程,在具體落實人才培養目標方面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針對這一人才培養目標及要求,在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具體實施。
(一)夯實專業基礎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涉及文學史與作家作品兩個方面
為了使學生具備系統而扎實的知識基礎,當然也必須從這兩個方面入手來具體落實。文學史的講解不僅要高屋建瓴,使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流變有完整、清晰的宏觀了解與認識,還應使其深入其中,把握每一個時代文學現象的發生發展的復雜動因,以及各個時代文學特征之間的內在關聯與規律。在此基礎上,加大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與記誦。長時間以來,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存在較嚴重的重文學史輕作品選的傾向[1]。為了糾正這一偏離,必須利用教學課時比較充足的優勢,盡可能多講解一些具有典范意義的作家作品,引導學生涵泳其中,具體觸摸并感知經典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同時加大學生對作品的閱讀和背誦。為了落實這一點,筆者在每學期初,先將本學期需要背誦及熟讀的作品布置下去,要求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將任務分解,化整為零。然后每次課前抽出5到10分鐘的時間進行抽查,并現場打分記錄下來,作為平時成績。為了配合學生對作品的閱讀、背誦,筆者還給學生布置了一項學習任務:用繁體字抄寫作品(一學期不少于四十篇)。因為《作品選》教材多用繁體字,學生經過訓練,既能較為順暢地閱讀繁體字作品,而且在抄寫的過程中又能進一步走近作品,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從而更利于背誦,同時也為學生以后進一步閱讀古典文獻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樣多管齊下,一學期下來,教學效果十分明顯,學生不僅掌握了較扎實的文學史知識,而且在作品的抄寫、記誦過程中,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與鑒賞力也得到了提高,學習興趣也被大大激發起來。
(二)加強實訓,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師范類學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目標中有兩個重要的方向:一是為中學輸送適應當代教育的合格語文教師,二是為高校培養更高級的教學研究人才。針對這樣的培養目標,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必須通過具體的教學手段加強學生在教學與研究方面的實際訓練。因此,每個學期,筆者會預留一部分內容讓學生自己上臺講解。先將任務提前布置下去,讓學生作好充分準備。每個班級分成幾個小組進行分工協作,包括查閱資料、撰寫教案、制作PPT等。這一教學手段的具體實施,不僅打破了傳統課堂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真正的課堂主體,而且學生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語言表達能力、解讀分析作品的能力、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等都得到提高,為以后的教學實踐也積累了一定經驗。為了培養學生初步的研究能力,筆者不僅要求學生課外閱讀一定量與課程知識相關的學術著作和論文,并做好讀書筆記,同時每學期還要完成兩篇小論文。通過這些訓練,學生就能初步掌握學術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從而為畢業論文的撰寫以及今后更高層次的研究打下基礎。
二、漢語國際教育:突出文化傳統教育,培養學生傳播文化的使命感
漢語國際教育是一門較新的專業,在黃岡師范學院有十余年的開設歷史,也形成了十分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培養具有扎實的漢語基礎知識、較高的人文素養,具備中國文學、中外文化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能在國內外各類學校從事漢語教學,能在各職能部門、外貿機構、新聞出版、文化管理及企事業單位從事與語言文化傳播交流相關工作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應用型人才。”然而,“有些辦學者和研究者似乎有意無意地把具體的對外漢語教學學科和漢語言專業完全等同視之,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科教學和專業教育的區別,只注重語言的學習和訓練,忽視文化知識的傳授。”[2]20因此,承擔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教師,首先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本專業有別于漢語言文學的專業性質與特色:“漢語國際教育的根本性質是與漢語教育相關的優秀文化輸出,即它不僅是漢語國際教育,也是向全世界輸出‘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中華優秀文化理念。”[3]承擔著“把中國介紹給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的學科使命。為了凸顯其專業培養特色,在具體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主要應從如下兩個方面實施。
(一)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激發學生的使命感
由于漢語國際教育“既是一種語言教學,也是一種特殊形態的文化教學。”[4]而中國古代文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正是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因此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地去挖掘深蘊其中的文化內涵,使學生充分感受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他們積極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感。在文學史知識的講解中,應盡可能突破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大致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發展流變規律的基礎上,把教學重點放在對每個時代的文化特征的挖掘與分析上。例如在講授先秦文學過程中,在講解各類文體作品的文學特征、藝術價值的同時,注重分析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如上古神話所體現出的憂患意識、厚生愛民意識等民族精神;《詩經》所體現出的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歷史散文所體現出的崇德重義、揚善貶惡的思想傾向;諸子散文中以《論語》《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所體現的民本思想、德治思想、奮發有為、重義輕利、崇尚和諧以及注重個人品格修養等積極的人生價值觀;而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著作所體現出的淡泊名利、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獨立精神等等,以及這些文化精神對歷代文人士大夫所產生的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同時注重理清各個歷史時期文化精神的內在淵源與豐富發展,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與燦爛,從而激發他們強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自覺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使命感。
(二)立足文學經典,進一步強化對傳統文化的體認
針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及特色,以及課時安排比較緊張的現實,在本專業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教師在理清文學史的發展規律,挖掘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還應精選一些各個時期的經典作品進行解讀分析,進一步強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會與認識。中國古代經典的文學作品是經過幾千年時間的淘洗、歷練而流傳下來的文學精品。這些作品既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又深蘊豐富的思想、情感內涵和健康純粹的精神品格。通過引導學生對這些古代經典作品的分析解讀,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趣味,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還能讓學生切實領悟到深蘊在作品中的文化因子。例如,在講解《詩經•關雎》時,通過分析詩中“發乎情,止乎禮儀”、“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情感表達方式,讓學生具體體會到北方中原禮樂文化溫文爾雅的特質;學習屈原《離騷》時,可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博大深沉的愛國情懷,并體會其中浪漫瑰奇的南方楚文化的特質;講杜甫的《春望》、文天祥《過零丁洋》等愛國詩篇時,則可引導學生感悟傳統儒家思想對中國文人士大夫人生觀、價值觀以至精神品格的至深影響;而講解湯顯祖《牡丹亭》中女主人公杜麗娘因情而死,最終又因情而復生的傳奇經歷,則可讓學生認識到明代王陽明“心學”的興起,對人性自由的肯定和對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的傳統價值觀、道德觀的強烈沖擊。總之,在對這些傳統文學經典的解讀中,能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敬畏與熱愛之情,從而自覺承擔起弘揚、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光榮使命。
三、秘書學:激發職業認同感,加強職業能力修養秘書學是一門新近開設的專業
自2012年教育部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中增設秘書學專業后,很多學校紛紛開設了此專業,黃岡師范學院即在其列。我校秘書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也十分明確:“培養具備系統的秘書學相關理論知識和高級秘書職業技能,同時具備堅實的漢語言文學的基礎理論知識……能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各類社會組織中從事文秘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以及在中等以上各類學校進行秘書學教學和研究的應用型高級秘書人才。”面對這樣一門應用性較強的新型專業,作為其專業基礎課程的中國古代文學,在教學中該如何凸顯其專業特色,以發揮更大的效用呢?筆者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摸索,認為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著手。
(一)講解名家、名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職業認同感
由于秘書學是近幾年才開設的新專業,很多學生對其發展前景以及個人今后的職業發展持一定的懷疑心態,再加上秘書學的專業實用性較強,要求學生熟練掌握處理文件、舉辦會務、處理事件的各種規章制度、條例、程序等,在學習相關課程如《秘書學》《秘書實務》《檔案管理學》等課程時,會感到枯燥乏味,從而缺乏學習興趣和熱情。而中國古代文學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名篇佳構,通過對這些作品的講讀,不僅能讓學生受到藝術的感染、美的熏陶,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更重要的一點,這些創作出名篇的各代名家,其中有很多如:漢代的賈誼,魏晉時的曹植、陳琳,唐代的駱賓王、李白、白居易,宋代的蘇軾、辛棄疾等等,均有從事秘書工作的經歷,寫過大量的章、奏、議、疏等公文,在秘書職務上表現出出色的才華。因此,筆者在講解這些名家名篇時,可適當介紹一些關于這些名家從事秘書工作的生動事例。例如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做過三年的供奉翰林,是唐玄宗身邊最受賞識的秘書。據《新唐書•李白傳》載:“(玄宗)召見金鑾殿,論當世事,奏頌一篇。帝賜食,親為調羹,有詔供奉翰林。白猶與飲徒醉于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為樂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其面,少解。援筆成文,婉麗精切,無留思。帝愛其才,數宴見。”[5]生動描述了李白作為秘書的卓越才華。這些生動的事例不僅增加了課程的趣味性,而且這些歷史名家的榜樣力量更能激發學生的職業情懷和職業使命感,感受到秘書職業的魅力與價值所在,從而大大增強了專業課程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二)強化學生文學修養,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在秘書的各項工作中,寫作是必須具備的一種重要的能力。或者說,一個合格的秘書,須具備好的文學素養,寫得一手好文章。雖然秘書學專業專門開設了寫作課,但多涉及理論知識方面,具體的寫作訓練不夠充足。而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開設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及寫作能力大有裨益。筆者在為秘書學專業講授古代文學課時,注重引導學生品讀、欣賞古代各類優秀作品,讓他們去充分感受這些作品的諸多藝術之美:高遠的立意、巧妙之構思、豐富奇特的想象、精美之語言等等,潛移默化之間,積淀了深厚的文學素養。另外,在講解作品的時候,筆者還會引導學生關注詩歌、散文、小說等各類體裁的不同文體特征,以及同類文體的細致分類。如詩歌有古、近體、五、七言、律詩、絕句等等。散文中則有書、表、奏、疏、記等多種應用文體。在學生弄清各類文體特征的基礎上,再分文體布置一些具體的寫作任務,讓學生有針對性地練習。經過較長一段時間的熏陶、積淀與練習,學生的寫作水平也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戴建業.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學現狀與反思[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13(4):84.
[2]王國安,要英.漢語國際推廣與中國文化[M].學林出版社,2008:20.
[3]曹霞.淺論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文化素養的培養[J].漢字文化,2011(5):71.
[4]楊樂.淺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177.
[5]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中華書局,1975:5763.
作者:周秀榮 單位:黃岡師范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