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案例教學在工程技術類課程中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
目前,國內外工業設計專業都開設了工程技術類課程,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工程技術意識,提高在設計過程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升產品創意和產品設計質量,為學生建構系統性的產品設計知識體系。針對目前國內工業設計專業工程技術類課程教學中存在的瓶頸問題,作者引入案例教學進行改革,選擇機械基礎課程作為教改試點,通過編制原理示范型案例、設計項目練習型案例,訓練學生應用工程技術知識解決設計問題的能力。并根據教改反饋建立課程案例庫,最后推廣到其他工程技術課程中。教改實踐證明了基于案例法的工程技術類課程教學,具有極大的應用和推廣價值。
【關鍵詞】案例法 工程技術類課程原理 示范型案例
項目練習型案例案例教學法始于20世紀20年代的哈佛大學商學院,最先應用于法學教育中。上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教育界也開始探索案例教學法。在案例教學法中,教師通過精心設計教學案例,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索,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和實踐能力。工業設計不同于工程設計,不是依靠科學公式、計算、技術手冊開展設計工作,對于工程技術知識的掌握并不要求深入到技術細節。,更多是需要了解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如何使用技術,并能夠和技術專家協同工作。
一、編制原理示范型案例
以機械基礎課程為例,選擇若干個知識點,如杠桿機構、連桿機構、螺旋運動機構、彈簧機構、齒輪機構等。以生活中常見的產品為案例,如指甲鉗、移動門、晾衣架、卷尺、開瓶器等,編制出原理示范型案例,在課堂上用于討論分析技術原理。例如,用于講解螺旋運動機構的原理示范型案例。
二、原理示范型案例課堂討論
在課堂討論過程中,原理示范型案例的產品實物、照片、運動原理示意圖、視頻等都被展示給學生,并讓學生積極展開討論。由于不涉及到機構運動原理的數學公式和參數計算,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都能夠理解技術原理,并且能夠舉一反三,列舉出更多相同或者相似的產品,從而掌握了工程技術知識點。
三、布置項目練習型案例作為課程作業
基于原理示范型案例中的技術原理,教師可以布置項目練習型案例作為課程作業。讓學生對生活中各種日常用品進行設計改良,從而將工程技術知識與工業設計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在設計實踐中應用工程技術知識的能力。例如,利用彈簧夾緊機構設計的新型多功能肥皂夾。
四、案例化教改的反饋和修正,建立課程案例庫
在案例化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依據教學效果反饋,不斷修正原理示范性案例和項目練習型案例。此外,需要在機械基礎課程中每個知識點安排3至5個原理示范型案例,形成某一門課程的教學案例庫。
五、案例化教學模式推廣到其他工程技術類課程
教師應將機械基礎課程的案例化教學改革經驗,通過課件、案例庫、作業、案例化教材等形式固化,推廣到工業設計其他工程技術類課程中,如產品材料與工藝、工程制圖、電工電子基礎等。從而提高工業設計專業的工程技術類課程的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培養工業設計學生的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
結語
筆者針對工業設計專業工程技術類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采用案例法開展教學改革,取得以下成果:第一,克服了學生對于工程技術知識的恐懼和厭煩,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第二,通過原理示范型案例將學生帶入特定的設計情境中,掌握必要的工程技術知識;第三,通過項目練習型案例進行產品再設計,培養了學生的工程技術能力和素養。工程技術類課程的案例教學改革進一步發展,需要在案例設計中將工程技術知識與社會文化、市場分析、藝術審美等知識,更加有機融合在一起,從而促進學生知識結構網狀優化,提高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注:本文為浙江理工大學校級教改重點課題,課題名稱:面向工業設計工程技術類課程的技術案例設計及教學資源建設)
參考文獻
[1]楊光富,張宏菊.案例教學:從哈佛走向世界——案例教學發展歷史研究[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8(6).
[2]章勁鷗.高等數學探究式教學案例研究——基于”定積分的概念”的教學設計[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5(1).
[3]劉里立.國際法案例教學的緣起與實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5).
[4]蔡學森,于繁華,戴金波.案例法在操作系統原理教學中的應用[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5(8).
[5]劉卓,湯州.對藝術類工業設計專業工程基礎類課程教學的思考[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1(1).
[6]滕佳華.工業設計工程基礎教學改革探討[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4).
[7]孫遠波.藝術與科學技術的融合——論工業設計專業的工程技術基礎教育[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8]劉小龍.產品設計專業材料與工藝實踐課程的探索[D].北方工業大學,2011.
[9]張一.藝術類工業設計專業“機械原理”課程教學新探索[D].東華大學,2009.
作者:胡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