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建筑工程技術資料管理課程改革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完整合格的建筑工程檔案資料是工程竣工交付使用的必備文件,《建筑工程技術資料管理》主要講授建筑工程檔案資料的形成流程和歸檔要求,故該門課程是建筑工程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針對該門課程教學的教學現狀進行了詳細分析,總結得出了教學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具體的改革和建設措施,經過本校師生一學期的教學驗證,教學效果反饋良好,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推廣價值。
關鍵詞: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課程改革;高職;資料員
1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根據長期的課堂教學觀察和反思,結合畢業生的跟蹤調查,對近幾年該校《建筑工程技術資料管理》課程教學實施過程的總結,發現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1理論知識占比大,內抽象雜亂
高職學生的普遍特點是動手能力較強,喜歡在課堂教學過程參與實踐操作,而厭于安靜地坐在座位上聽老師講解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7],對于老師講解的一些案例也逐漸失去興趣。然而該門課程的理論教學內容占比較大,主要是文本、表格的填寫,它涉及許多建筑工程專業的基礎知識,內容抽象、缺乏樂趣。以往的課內實訓即基于工程實例,指導學生對資料進行編制、分類和歸檔。但是,大量的表格和文本材料練習需要提供大量的背景信息,需要老師在項目中收集和組織,且學生不容易融會貫通所提供的綜合性背景資料。學生不愿意花時間閱讀相關的行業規范和規程。在校學生普遍反映教學內容雜亂、缺乏總體認識,實訓內容簡單枯燥、缺乏學習積極性;畢業生建議增加工程現場實習實訓,并結合各崗位特點,強調課程教學重點。
1.2先修課程的知識支撐不足
近幾年,高職高專類學校的生源來自五年高職、單招和統招三種方式,生源差異性大,學生對施工技術、建筑材料、建筑工程圖的識讀與繪制等先修課程的掌握情況不好。部分學生不清楚建筑工程施工工藝流程、施工質量、安全和造價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少部分學生不重視監理員、施工員、資料員等基礎崗位,好高騖遠[8]。
1.3課程教學內容跟不上行業動態變化
建筑行業是動態發展的行業,建筑工程檔案資料的編制與歸檔要求也是動態調整的,而且還具有區域性,各省之間存在一定差異。這就要求《建筑工程技術資料管理》課程的教學團隊要立足于所在省份的行業政策,結合國家行業發展動態,不斷調整和更新教學內容。前幾年由于教師數量的增加與學校生源的擴大不匹配,所以缺乏人手建設該門課程,導致課程教學內容存在較為明顯的滯后性。
1.4教學資源匱乏
原有教學資源主要是依托教材、課件、教案等材料,輔助有工程現場照片、零碎的工程資料文檔和圖紙。教學資源的匱乏不僅導致教師授課難度加大,對于很多工程檔案資料,老師需要花大量的時間才能描述清楚其來龍去脈;還導致學生學習難度加大,聽老師說得天花亂墜,學生仍然不能理解一些抽象的工程文檔的編制和歸檔流程。
1.5教學方法待探索
《建筑工程技術資料管理》課程的教學主要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例如,老師在課堂上結合PPT講解,拋出問題讓學生討論,發放表格讓學生填寫等。教學效果不明顯、學生動手能力不強,導致學生修完該門課程后仍然不能較好地勝任資料員、施工員、材料員、監理員等工作崗位。如何設計基于工作崗位內容的教學模式,如何將真實的工作環境與學校教學環境有機融合,如何實現課程教學內容與生產所需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無縫對接,是本門課程改革與建設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建筑工程技術資料的編制與管理是土建施工及管理類學生必備的一項專業技能,將來在工作中不可回避,但是如何在課堂上將這項技能傳授給學生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對學生進行資料員、施工員、監理員等不同工作崗位所需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培養,通過結合實際工程建設過程中不同參建單位資料員的工作任務和職責,分別訓練學生的工作能力,做到課堂教學與崗位應用精準對接,從而使學生能夠勝任對應的工作崗位,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
2課程改革與建設措施
2.1改變教學理念,提倡隨用隨學
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越多,那么其將來的工作適應性更強。實際上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時,大部分遺忘了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從個人的記憶能力上分析,這種短期記憶大量的知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大部分學生的自制能力較差,存在一定的厭學情緒,抵觸記憶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現在人們獲取各種知識的途徑非常多,其中,互聯網就是一種最為方便快捷的方式,例如互聯網上的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智慧職教等平臺上有大量的教學資源。所以筆者提倡,現在的課堂教學不應該讓學生記憶過多的專業知識,而是應該教會學生如何獲取知識;針對該門課程,通過課程教學,讓學生理解課程性質、教學目的,使學生在自己的腦海中搭建該課程的知識框架體系;對于具體知識點,要求學生重在理解,不要求學生記憶掌握,同時要告訴學生如何獲取知識。
2.2收集加工素材,豐富教學資源
教學團隊通過到工程現場實地調研、網絡平臺下載等手段收集大量的教學素材,包括若干套典型工程的檔案資料、規范文件、案例圖片等。分別針對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的資料員錄制了對應微課視頻,并上傳到智慧職教平臺,供學生隨時學習。為期半年的課程資源建設,豐富了課堂教學和學生課后學習的內容,便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性地學習。
2.3改進教學方式,線上線下混合教學
該門課程已經在智慧職教平臺上線,無論是校內,還是在校外,學生隨時可以登錄網上學習;在工作中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通過智慧職教平臺溝通交流。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主要講解課程性質、課程定位、課程知識體系、課程應用等,針對一些典型的知識點做詳細介紹。在課內實訓中,主要讓學生填寫紙質表格、歸納整理文件、操作資料管理軟件等。課后,要求學生登錄智慧職教學習視頻課程、完成習題測試、發帖交流討論等。通過這種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使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該門課程的知識體系。
2.4依托產教融合,加強師資培訓
在不斷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形勢下,該門課程的教學團隊老師依次輪流到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頂崗實訓3~6個月,部分老師長期在企業兼職做資料分包工作,熟練掌握了當地工程現場工程資料的編制、報批、歸檔等流程,同時,動態收集素材,豐富教學資源,保障了課程教學與行業生產不脫節。
3課程改革成效
在教學團隊的不懈努力下,經過一年的改革與建設后,大量增加了課程教學資料,教學團隊的教學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該門課程在運行一學期后,教學效果良好。課程改革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課堂互動、主動發言,課堂上睡覺、玩手機的人數大幅度減少。(2)學生期末考試的卷面成績普遍提高,在不改變歷年考試試卷難度的情況下,課程改革后學生的平均成績比課程改革前學生的平均成績高16.5分。(3)學生對該門課程的認識更加深刻,能夠掌握課程知識體系,理解課程內容與對應工作崗位之間的內在關系,最為直觀地反映就是越來越多的學生表示愿意畢業后從事資料員崗位的工作。
4結語
《建筑工程技術資料管理》課程在建筑類專業的職業教育中,是一門專業核心課程。該門課程的學習效果與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密切相關。文章基于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以工作崗位為導向,進行課程的改革和優化建設,分析了教學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給出了具體的改革和建設措施,經過本校師生一學期的教學驗證,課程改革成效良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學習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趙麗萍.《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15(22):206-207.
[2]黃春暉,王恩波.《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課程改革探討[J].江西建材,2016(24):289.
[3]符玨,陳博.《建筑工程資料管理》教學效果提升探討[J].江西建材,2016(19):282-283.
[4]黃建湘.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高職工程資料管理課程改革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42):246-247.
作者:郭建軍 單位: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