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服飾配色課程課堂教學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色彩設計課程是一個大門類,其中涵蓋了以各種設計學科為主題的色彩分枝設計,在各類設計院校當中,色彩設計課程是一門重要的設計專業課程,即讓學生學習系統專業配色的同時,又能夠在一個側面持續推進了本專業知識技能水平的縱深遞進。這其中的服飾配色課程又與其他設計專業的配色課程不同,具有其特有的課程性質與特點:
一、課程框架與結構
服飾配色設計課程作為專業課程群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有別于其他專業基礎課程盡量要在前兩個學年完成的情況,以2018級培養方案為例,服飾配色課程則放入第三學年春季學期中,兩個學分總計三十三課時。之所以將這門課程放入第三學年,是想讓學生在前兩學年中獲得一些基本的服裝設計與工藝技能后,再進入到色彩設計的學習當中,同時不割斷色彩設計與圖案設計、面料設計與飾品設計的連接,使得幾個重要的服裝設計元素盡可能的融合到色彩當中。在教學大綱的制定方面,選擇以孟塞爾(Munsell)色彩體系為基本理論基礎,服飾配色課程分為理論與實踐兩個部分,理論部分涵蓋了色彩的物理、生理、心理與文化的知識點,實踐部分主要在學生的設計與制作中顯現色彩對比調和等設計特點。因為色彩產生于光波,而光波是一種特殊的電磁能。1所以在色彩的物理特性講授中,首先要引入光學的概念,以及眼球的基本構造和接收可見光的基本原理。之后需要引導學生精準的識別色彩的三個屬性。從十七世紀開始,經過十八、十九世紀,直至現在,色彩的三種屬性在科學和藝術色彩理論的領域,被表述的越來越清晰。2而這些理論只有讓初學者親自進行實踐練習,才會在他們的頭腦中逐漸明晰。通過調色部分的訓練,讓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學習,比如圖1的色相推移訓練,在調出十二個色相之后,對整體色相進行明度調整,這樣又可以產生出一個新的色相體系,同時啟發其他學生,是否可以通過純度的改變,又變化出另外的色相推移,這樣的理論講授以及配色訓練,需要學生嚴謹細心的學習態度,調色同時要求學生準備干凈的吸水毛巾以及準備多張白紙做試色條隨時觀察比對調色的精準性,做到這些的同時也可以體會到色彩變化的趣味。我們還準備了潘通的紡織品色卡,讓學生除了在動手調色之外還能直觀地體會到當今時代細膩變化和數量龐大的紡織品色彩體系。顏色不僅因為地域差異造成差別,還存在因歷史文化和宗教背景等后天因素造成的差別。3在講授色彩的心理與文化的知識點時,先以單一色相入手,講授同一種顏色,在不同地區與國家所帶來的不同涵義。這些涵義有時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比如綠色在中東地區的珍貴涵義,在歐洲就可能變成了帶有毒性成分的顏色;比如在英國代表忠誠的藍色,到了荷蘭則有可能成為一種謊言的意味——尼德蘭著名畫家老彼得波魯蓋爾的畫作《盲人的寓言》中,畫面前方即將跌入坑中的盲人身上穿的藍色服裝,就有謊言的寓意(如圖2);又如紅色從圣神之色到是非之色的多元變化在中國人生活當中所扮演的角色。4再到愛娃海勒這樣的研究者從西方的視角闡述了紅色作為紡織品的昂貴與奢侈性。5這樣有趣的色彩文化案例還有很多,因為無論是時裝還是面料的色彩總會受到異域的影響。6所以講授這些理論的目的是引起學生對色彩的興趣,以及帶給學生對于色彩歷史與色彩文化更多的思考,同時每種色彩理論知識點都結合最新一季服裝流行資訊中的對應色彩主題設計作品,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設計作品聯系起來。在三周的服飾配色課程中,理論講授部分占時為一周,后面的兩周時間,留給學生進行服裝色彩設計與制作,課程作業要求學生設計完成一套服裝,從設計草圖開始即體現出配色作為該套服裝最重要的設計特點,這也意味著整體服裝的設計無論從款式、結構還是面料都要為色彩服務,體現出良好配色設計的服裝,在這門課程的結課成績中才能獲得高分,設計圖通過之后是選購面料環節,這個環節非常的重要,直接關系到學生是否可以將設計理念付諸于實現,如果因為沒有太多經驗導致面料選購失敗,教師的建議是不要輕易更換不完美的面料,而是通過面料改造或者是草圖的更改重新設計出符合這些面料的服裝,最大程度的體現出良好的配色,這個過程難度很大,也非常考驗學生的耐心與毅力,很多學生面臨阻力一度就想放棄,但只要在教師的幫助和鼓勵之下,他們總能找到成功的途徑。
二、學生作品案例
學生的色彩設計作品大致分為三類方案:鄰近色色彩設計,中間色色彩設計和對比色色彩設計。色相環中相距60度,或者相隔三個位置以內的兩色,為鄰近色關系。鄰近色最能帶來視覺的舒適感,也是最容易實現和達到的配色方案,對學生而言比較保險和安全,所以對于提出鄰近色或同色系配色方案的學生,要求他們特別注意細節,從配飾、妝容各個方面甚至是指甲油的顏色,都要與整體服飾配色相協調,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體現出同色系或鄰近色的細致感,在圖3中可以看到整個設計從草圖繪制到完成表現的整體過程,對于學生來說怎么樣把這種層疊的具有朦朧效果的色彩呈現出來,除了面料以外很重要的就是結構與版型,要經過多次的試板才能基本達到自己的想法,圖4是通過面料的改造呈現一種流暢的肌理狀態,來表達自己所設想的鄰近色彩設計。所以說服飾配色課程所學習到的是一個包括色彩、面料、版型的綜合技能。凡是處在兩個相對的色彩關系中間的色,統稱為中間色。在色彩學中,中間色有以下幾種不同含義:一是指復色而言,凡兩個單色混合所產生的色叫中間色;二是指色性二線,如土紅是大紅與玫瑰兩色的中間色;三是指消色而言,如灰色是黑白兩色的中間色,而最后一種則是我們課堂學習中間色概念的重點,即相對于補色而言,在色環中除了補色和鄰近色以外,其他各色都歸于中間色。從中間色開始,配色的難度逐漸加大,選擇中間色設計方案的學生在某種程度上是對自己要求更高的群體,他們通常是通過一些角色代入,比如日式木偶,或者童話中的人物視覺特征的實現,來將中間色更合理的運用起來,亦或是將中間色的明度或是純度協調起來,或加入無色系的成分,達到盡可能的視覺和諧。(如圖5)還有一些學生思考的更加多元,他們希望通過同一種中間色搭配結合不同的場景呈現不一樣的服裝氣質(如圖6)。色相環上相距120度到180度之間的兩種顏色,被稱為對比色。與選擇鄰近色或同色系方案的學生不同,在課堂上選擇對比色設計的學生所承擔的風險性是最大的,因為通常作品呈現的難度大,常有做壞的情況發生,但是這些學生從態度上來說是勇敢的也是非常值得鼓勵的,他們總能找到很多辦法讓自己的作品成功展現,有些人很謹慎,選擇一組對比色中的其中一個顏色,盡可能大面積使用然后最小面積的使用另外一個顏色,使得整體效果既有對比色的概念又盡可能的整體和諧(如圖7左上、右上)。另外一些同學在服裝使用對比色之后通過飾品設計的加入讓整體造型呈現較為豐富的狀態,使得初次嘗試的配色不至于太突兀(如圖7左下、右下)。還有些同學加入了實驗性的成分,比如用宣紙染色做肌理(如圖8左),或者在面料上做出肌理與紋路,來達到對比色設計的目的(如圖8右)。他們的設計呈現出不成熟的青澀感,但是所有人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想盡一切辦法做出自己想要達到的配色狀態,加之同時還要解決服裝版型與工藝的問題,所以實際上他們所面臨的困難很大,對于初學者來說,這種試圖突破色彩局限性,走出配色安全地帶的勇氣非常值得肯定和鼓勵。
三、一些有趣的設計點
在做全色環訓練直至延伸到服裝色彩設計上時,我們意識到,在一套服裝上出現的色相越多,就越考驗設計師的色彩駕馭水平,也對服裝穿著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否則無論是設計師還是穿著者都很難駕馭多色相的服裝,所以在市面上的一些面對大眾的服飾配色書籍才會要求穿著者盡量不要在一套衣服上出現超過三種顏色以上的搭配,但一些學生對這一特點保持了好奇心,他們很想嘗試盡可能多的色彩,怎么樣成功的設計以及成功的穿著,比如他們會運用彩色扎染的方式來設計服裝色彩,使得多色相的服裝在色彩上盡可能的獲得視覺和諧。也有通過一些結構性的設計讓多色相結合起來同時與無色系的結合使得色彩絢麗且獲得留白感(如圖9)。在色彩設計的過程中,我們體會到,服裝的結構與圖案,面料的肌理以及整體的配飾都可以是色彩的載體,這些細節涉及到越多,色彩就可以變得越豐富,對整體服裝的設計就越有助益(如圖10)。有一些同學心中還保留著對經典服裝作品的敬意,比如圣羅蘭的蒙特里安裙,學生想借鑒這一經典的藝術主題,圣羅蘭是以蒙特里安成熟時期的作品為靈感,他就回溯了蒙特里安以前的作品,發現更早期作品在線條上面有粗細的變化,因此結合了這種變化線條,當然蒙特里安裙無人能夠超越,對學習者來說這更多意味著是一個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如圖11左)。還有的同學將自己的情感帶入到作品的色彩設計中,曾經2006級的一位女生用無紡布的色彩重現了小時候自己對穿過馬路走出街道爬上山頂郵寄信件的美好回憶(如圖11右),圖片中的模特也是她本人,通過服裝、通過色彩,她得到了快樂的滿足感。在她畢業后從事的工作是童裝設計,這是童心未泯的夢想成真。
四、成長之路要問
我們在學校學到了什么?我們學到了藝術永無止境……7通過服飾配色課程的訓練,學生在大四階段進入到畢業設計的時候也會自然而然的將色彩帶入到自己的設計作品中,圖12是我校2008級學生蔡蔓紅在2012年的畢業設計作品《虹》她的設計思想是想探索男裝的色彩設計是否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在她制作服裝的過程中,因為板型問題曾經拿樣衣去請教一位制作服裝的老師傅,當她拿出樣衣時,衣服的色彩吸引了旁邊一位前來定做西裝的外國男性客戶,他當即要求老師傅按照樣衣顏色給他制作一件西服外套,當蔡蔓紅將這個細節告訴我們的時候,充滿了被小小認可的喜悅感。學生作品是青澀的,但這也是他們不借他人之手,認認真真的在實驗室從草圖到制作完成的作品,不完美是存在的,進步也同樣是真實的,只要堅持下去,這種進步會從學校一直延續到自己未來的職場當中,圖13左圖是服裝設計專業學生欒述濤在求學階段的設計作品,他的設計靈感來源是雨中彩虹傘,他試圖挑戰與探索多色相組合與服裝結構相結合的方法,畢業后他成立自己的同名品牌,在作品上依然可以看出配色與結構的融合點。還有曾經2005級的于倩同學,在2009年畢業設計作品展上的作品(如圖14左),以及現在她作為自由設計師為品牌“HOTELO”設計的個人作品(如圖14右),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可以看到當初設計的青澀感,終究通過時間的沉淀,轉變為了與市場結合度更好的成熟配色設計。這也是色彩設計課程的終極目的——從有趣的配色課堂開始構建出一條讓求學者更加長久穩健發展的成長之路。
參考文獻
[1][瑞士]約翰內斯伊頓.色彩藝術[M].杜定宇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5月,第47頁。
[3][日]原田玲仁.色彩心理學[M].郭勇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第200頁。
[4]吳東平.色彩與中國人的生活[M].北京:團結出版社,第61—147頁。
[5][美]愛娃海勒.色彩的性格[M].吳彤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者:2004年4月,第64頁。
[6][美]若昂德讓.時尚的精髓-法國路易十四時代的優雅品味及奢侈生活[M].楊冀翻譯.三聯書店,2012年2月,第30頁。
[7][英]維多利亞芬利.顏色的故事——調色板的自然史[M].姚蕓竹譯.三聯書店2008年9月,第11頁。
作者:范曉軒 單位:上海城建職業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