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婦科盆腔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分析圍術期預防性護理干預對預防婦科盆腔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方法2013年1月~2017年7月于我院擇期行婦科盆腔手術的患者中選取100例,以護理方式為依據,分為兩組,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行圍術期預防性護理干預,對比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率為4%(2/50),相較于對照組的18%(9/50)更低,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加強圍術期預防性護理干預能夠有效預防婦科盆腔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關鍵詞:圍術期預防性護理;婦科盆腔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
于2013年1月~2017年7月在我院擇期行婦科盆腔手術的患者中選取100例,以護理方式為依據,分為兩組,觀察組患者平均年齡(43.78±6.73)歲,共50例。對照組患者平均年齡(44.05±6.02)歲,共50例。對比兩組基礎資料,差異具有對比價值,P>0.05。
1.2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對患者進行嚴密的術前檢查、常規術前健康宣教、術后對其病情進行仔細觀察,為其提供針對性的生活護理等。觀察組(圍術期預防性護理干預):①術前護理:對患者病情進行全面、詳細評估,了解其是否存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指導患者接受雙下肢血管超聲檢查與凝血功能檢查;囑咐患者術前12小時禁水、禁食,進行胃管留置與灌腸操作時,應對血容量及時補充,避免其血液處于高濃度狀態,將各種不利因素及時糾正,最大程度上將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可能性降低;責任護士與患者加強溝通,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告知患者手術方式、主治醫生等,使其做好充分心理準備。②術中護理:最大程度上將手術時間縮短,協助患者采取正確體位,防止下肢在較長時間內受到壓迫;手術過程中注意各項操作的輕柔度,避免刺激盆腔血管與損傷組織;及時控制術中出血,將不必要的外源性出血減少,以此來將免疫性反應降低。③術后護理:將患者推入病房后,幫助其取去枕平臥位,時間控制在6小時;術后1~2小時指導患者在盡早做下肢運動,包括足內翻活動、趾屈、背屈活動、足底伸屈活動等預防DVT保健操;術后6小時對患者腓腸肌、比目魚肌進行按摩,以此來促進血液循環,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進行預防;對局部患肢皮膚顏色、溫度、腫脹程度、動脈搏動情況進行觀察,及時幫助患者補充水電解質,避免體液過多丟失,血液高凝,進而出現靜脈血栓。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情況。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行卡方檢驗,以百分比形式表示,P<0.05時說明差異明顯。
2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率為4%(2/50),相較于對照組的18%(9/50)更低,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對其進行干預,則可能會促使患者出現肺栓塞、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等不良癥狀,對其生命健康與安全構成嚴重威脅[3]。常規護理干預通常是在患者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癥狀之后才為其提供護理服務,雖然能夠促使各種癥狀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但是難以將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有效降低,會給患者預后帶來一系列不利影響。為此,本研究為觀察組患者提供了圍術期預防性護理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率為4%(2/50),相較于對照組的18%(9/50)更低,P<0.05,可見圍術期預防性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顯著,能促使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率降低。究其原因,這可能是因為該護理模式是在圍術期為患者提供各種預防性的護理服務,具有一定的預見性,術前通過必要的健康宣教,能促使患者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相關知識進行了解,術中體位合理擺放有利于避免患者下肢受壓或者下垂,術后做好補液護理,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生活照護,指導其及早運動,有利于有效防止血栓形成。綜上所述,加強圍術期預防性護理干預能夠有效預防婦科盆腔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推廣價值顯著。
參考文獻
1范玲,向江霞.婦科盆腔手術期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研究[J].心理醫生,2016,22(9):8~9
2張維鳳.護理干預對預防婦科惡性腫瘤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研究[J].臨床醫學工程,2016,23(11):1551~1552
3林曉玲,王德芬,于冬春,等.護理干預對骨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作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56):250
作者:劉智情 單位: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