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婦科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對婦科手術患者中開展中醫辨證施護的效果進行探討。方法:選擇我院2014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婦科手術患者120例作為觀察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組和實驗組,每組各60例。常規組接受常規護理,實驗組在此基礎上接受中醫辨證施護,統計并對比兩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護理滿意度。結果:實驗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1.67%,顯著低于常規組的13.34%,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Lysholm[(85.5±12.8)分]均顯著優于常規組[(71.5±12.2)分],兩組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護理滿意度為98.33%,顯著高于常規組的80.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婦科手術患者開展中醫辨證護理,能夠顯著減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獲得了患者的廣泛認可。
關鍵詞:下肢深靜脈血栓;婦科手術;中醫護理;滿意度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4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120例婦科手術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患者未合并嚴重心腦腎疾病,且認知功能正常[3]。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常規組,每組各60例。實驗組患者年齡42~73歲,平均(56.45±6.43)歲;體質量指數(BMI)22.6~25.8kg/cm2,平均BMI(23.93±1.01)kg/cm2;行子宮切除術27例,宮頸癌根治術17例,卵巢惡性腫瘤切除術16例;合并高血壓33例,糖尿病15例,冠心病12例。常規組患者年齡44~74歲,平均(56.87±6.22)歲;體質量指數22.4~25.9kg/cm2,平均BMI(23.87±1.02)kg/cm2;行子宮切除術26例,宮頸癌根治術18例,卵巢惡性腫瘤切除術16例;合并高血壓33例,糖尿病14例,冠心病13例。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常規組接受常規護理,急性期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10~14d,床上活動時避免動作幅度過大;禁止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脫落。患肢宜高于心臟平畫20~30cm,以促進血液回流,防止靜脈瘀血;并可降低下肢靜脈壓,從而減輕水腫與疼痛。觀察患肢脈搏和皮膚溫度的變化,每日測量并記錄患肢不同平畫的周徑。實驗組在此基礎上接受中醫辨證護理:①飲食護理:指導患者堅持低脂、低鹽、高熱量、高蛋白、高纖維飲食原則,同時多攝入富含維生素的水果和蔬菜,例如洋蔥、番茄、芹菜、蘑菇等。這些食物的吡嗪含量豐富,二吡嗪具有提升血流速度、稀釋血液、減少血黏稠度的作用。若患者存在熱壅絡脈癥狀,不可使用燥熱辛辣食品,可多食用涼性食物,例如玉米、綠豆、蕎麥等以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因便秘造成腹壓增高而影響下肢靜脈血液回流,從而加重病情或造成病情反復;針對氣滯血瘀患者,可告知其用山楂、三七泡水飲用。告知患者多飲用溫水,以增加電解質[4]。②情志護理:患者常因患肢腫脹、疼痛、不能下床活動、治療時間長而擔心預后,易產生焦慮和悲觀心理,護理中應注意觀察患者情緒變化,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中醫名家認為“善醫者,先醫心后醫身”,可見情志因素在中醫護理中的地位。婦科手術患者因疾病、手術會存在較大心理壓力,進而產生恐懼、焦慮等情緒。護理人員需和患者進行充分溝通,用簡短的語言對疾病相關知識、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知識進行介紹,避免患者產生不必要疑慮,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并在治療過程中充分配合[5],“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護士要主動關心患者病情變化,使其消除思想壓力,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由于血管病的病程長、痛苦大,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容易失去治療的信心,所以要多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要有樂觀精神,心情要舒暢,生活要有規律,解除思想負擔。③穴位按摩:術后選擇足太陰脾經的三陰交穴和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穴,通過穴位按摩儀開展按摩,將胃、脾二經的經氣激發出來,進而實現活血化瘀、健脾益氣、疏通經絡的目的,最終避免出現血液瘀滯的情況。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要長時間臥床,容易形成褥瘡。患者要多翻身,患肢要經常變換體位,活動膝及踝關節,易壓部位可用滑石粉按摩或用生理鹽水清潔局部,可預防褥瘡的發生。若出現站立后下肢沉重、脹痛等不適,應警惕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可能,應及時報告醫師,并協助處理。
1.3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兩組雙下肢進行檢查,并監測血漿D-二聚體變化情況,以用于判斷是否發生深下肢靜脈血栓。統計兩組深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情況。應用我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評估兩組護理滿意度情況,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3個等級,總滿意度=1-不滿意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本次研究數據,用χ2檢驗計數資料,P<0.05時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比較
實驗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1.67%,顯著低于常規組的13.34%,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Lysholm評分比較
實驗組患者Lysholm評分[(85.5±12.8)分]顯著優于常規組[(71.5±12.2)分],兩組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實驗組護理滿意度為98.33%,顯著高于常規組的8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深靜脈血栓主要是深靜脈血管內血液異常凝結造成的,患者會因此而發生靜脈管腔阻塞,最終出現靜脈血流回流障礙[7]。深靜脈血栓以下肢為主要發生部位,主要因長期臥床、手術等造成。下肢靜脈血栓,尤其是靜脈主干血栓形成后,患側肢體血液回流受阻[6]。在急性期,血液無法通過靜脈主干回流,使靜脈內壓力迅速增高,血液中的水分通過毛細血管滲入組織中,造成組織腫脹。而同時,靜脈壓增高,迫使側支靜脈擴張、開放,淤積的血液通過側支靜脈回流,使腫脹逐漸消退[8]。婦科手術通常手術范圍較大,并且術后需要長時間臥床,患者具有較高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而一旦出現深下肢靜脈血栓,患者就會出現肢體功能障礙,勞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也會受到嚴重影響[9]。在下肢靜脈血栓的治療當中,下肢靜脈血栓護理是很關鍵的,護理得當,可以有效幫助靜脈血栓恢復,避免病情的復發。所以臨床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預防深下肢靜脈血栓,進而保證治療效果和術后康復[9]。中醫學中深下肢靜脈血栓屬“脈痹”“腫脹”“血瘀證”范疇,患者術后因長期臥床、創傷、肢體活動減少而血氣運行不暢,進而造成脈絡滯塞不通、瘀血阻于脈中,營血回流受阻,聚而為濕發為本病[10]。中醫學認為針對深下肢靜脈血栓患者,應利濕消腫、活血通絡[11]。本研究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開展中醫辨證護理,包括飲食護理、情志護理、按摩護理,這些措施能夠有效稀釋血液、降低血液黏度、避免血液瘀滯,最終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同時開展情志護理,通過情志護理干預以患者以往的認知和行為習慣為重點,豐富和改正患者錯誤的理解和知識結構,同時逐步的矯正其病態的行為思想,降低機體的應激反應從而避免深靜脈血栓的形成[12]。患者能夠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和治療,并和護理人員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最終提升護理滿意度[13]。本研究中,實驗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1.67%,顯著低于常規組的13.34%(P<0.05)。實驗組護理滿意度97.33%,顯著高于常規組的80%(P<0.05)。綜上,針對婦科手術患者開展中醫辨證施護,能夠有效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對于提升治療效果和促進患者康復具有重要價值,值得進行廣泛推廣。
作者:付瑞昕 單位: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