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本體論與體用觀電影藝術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影像——電影藝術之“體”
通過考察電影文化中的各種要素,諸如編劇、導演、攝像、聲音、舞美、燈光、技術、發行、運營等方面,我們會發現從電影誕生到當今電影制作進入數字化時代,所有一切都處于變動之中,只有一件事情是不變的,那就是制作或者說創造影像。法國印象派、先鋒派電影導演,同時也是哲學家、作家、演員的阿倍爾•岡斯曾經充滿激情地宣稱:“畫面的時代來到了。”并且,他還為這個宣言加上了詩意的注腳:“一切傳說,一切神話,一切不平常的事件,所有宗教的創立人和宗教本身,所有歷史上的大人物,幾千年以來人民想象中一切客觀事物的反映,都在等待著光來使他們復活。”對此法國電影史學家馬塞爾•馬爾丹做了更為理性和凝練的概括:“畫面是電影語言的基本因素。它是電影的原料,但也已經是一種特別復雜的現實。它的產生實際上是以深刻的雙重性為標志的:它是一種技術裝置——能準確地、客觀地再現所面向的現實的裝置——的自動運轉的產物,而這種運轉同時被引向導演確定的方向。”也許人類的天性中有懶惰的一面,通過影像直觀認識世界、分辨事物的便捷性輕而易舉地戰勝了通過文字符號了解世界、獲得快樂的傳統方式。作為一門綜合藝術,電影不但是各門藝術的綜合,還是現代技術與藝術的高度綜合。但電影藝術首先是一門依靠影像而存在的藝術形式,它和其他視覺藝術一樣,最終的作品或成果是建立一個不同于現實世界的獨立空間,它的優勢就在于把時間這一要素完美地包含于空間之中,形成一個統一的時空結合體。而不像繪畫和雕塑那樣,時間只是對作品起到保存、消褪或分解的作用。因此,影像或動態的影像就是電影藝術的本體。
二、體用觀與本質觀的比較
我們探索藝術的本體和功用是了解其內在特性和發展規律,用傳統哲學的觀點看,這是一個探索藝術本質的過程。但我們在這里強調:盡管我們在研究和批評電影作品時難免會涉及藝術本質這樣一些“根本問題”,但基于主客對立的本質主義的下定義方式有著太多獨斷之處,從總體上妨礙認識的全面性和多元性。本體不是本質,功用不是現象。電影藝術以影像為“體”,并不意味著把影像當作電影的本質。為了更好地說明這一點,我們可以看一下黑格爾對本質的界定:“本質是揚棄了的有。”“要認識這一事物的本質就要離開其自身,到它的背后去尋找。”這種思路與柏拉圖的分離理論、中世紀神學的實在論如出一轍。當然黑格爾的本質論又是辯證的,這是其超越前代本體論的關鍵所在,他認為:“本質之所以是本質,如它在這里所成為的那樣,不是由于對它來說是外來陌生的否定性,而是由于它自己的運動,即有之無限運動。”正如過去有人曾把蒙太奇看作電影的本性,“但是無論蒙太奇多么重要,并不能概括電影的全部可能性。”“電影像其他藝術一樣,它的‘本性’的概念也是發展的,因此過早地概括出它的‘本性’,或認為它有一種持久不變的本性,并不符合它的發展歷史。……和‘藝術是什么’并沒有得出結論一樣,‘電影是什么’也是爭論不休而無結果的。”與其從本體論的視角去探索超越于電影藝術之上的本質,不如通過區分“體”與“用”的方式把握電影的形式與意義.
作者:郭華春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