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族符號運用下電影音樂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根據廣電總局2012年統計的結果顯示,“中國城市電影屏幕新增3832塊,平均每天新增屏幕10.5塊,截止2012年底,中國城市電影屏幕從2002年的1845塊增至13118塊。”雖然中國電影數量上正以“飛一般的速度”向前發展,但是中國電影的質量尚有待提高,對此,正當“壯年”的“第五代”、“第六代”中國導演努力使自己的電影不但票房過硬,質量與口碑的重視程度也日漸提高,甚至出現“數年磨一劍”的優秀電影作品。這些電影作品不但人物形象豐滿,故事情節完整,思想內涵豐富,同時其配樂也使得電影作品精神層面的寓意更加深入人心。如張藝謀導演的《金陵十三釵》中以江蘇民歌《無錫景》為主要基調的電影配樂彰顯著民族音樂符號在當代中國電影中的地位與作用。電影《金陵十三釵》改編自嚴歌苓的同名小說。嚴歌苓的文學作品具有擴張力,文筆爽朗闊氣,最具特點的是嚴歌苓擅長從女性角度描寫戰爭對于人性的摧殘。她筆下多數為小人物,卻有著大人物所不及的豐富的內心世界與鮮明性格。代表作《少女小漁》《天浴》《幸福來敲門》《小姨多鶴》《金陵十三釵》等,其作品大量被搬上熒幕與銀幕。小說《金陵十三釵》以女性主義視野展開,而電影則采用的是主要以書娟的窺視視角來審視整個事件的前因與后果。酒鬼入殮師約翰是電影中新加入的角色(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成為女學生與妓女間的重要敘事紐帶。張藝謀導演歷時四年籌備,啟用數十名新人,首度邀請好萊塢特效團隊制作戰爭場面。影片音樂由陳其鋼作曲,格萊美獎得主小提琴家約夏•貝爾獨奏26首配樂作品中的12首,陳其鋼為《金陵十三釵》創作的電影音樂由中國愛樂樂團演奏,著名指揮家張藝指揮,并由瑞典阿爾麥納合唱團演唱。眾多德高望重的中國音樂家與貝爾一起完成該影片的配樂,他們是徐惠芬(評彈)、陳小朵(女高音)、嚴潔敏(二胡)、李佳(琵琶)、朱亦兵(大提琴)等。電影主基調音樂采用的是江蘇民歌《無錫景》的主要旋律。《無錫景》為流傳于江浙一帶的民歌小調,主要演唱語言為吳語,俗稱《侉侉調》,改編后的電影插曲《金陵景》節奏緩慢優美,更為符合電影中所需要的氣質形象。這首作品沒有顛宕起伏的旋律,恰恰能夠與電影悲慘壯烈的基調形成鮮明對比。這一音樂多次在影片中出現,如電影開篇十四個秦淮河女人步入教堂,書娟第一次透過教堂色彩絢麗的圓形玻璃觀察陽光下院子里妖嬈的秦淮河女人,此時電影的背景音樂以琵琶作為主要演奏樂器,旋律緩慢,仿佛走進院子里的秦淮河女人早已忘掉外面是戰火紛飛的南京城,忘掉上一刻爬進院子時的狼狽,音樂里透著一股嫵媚與愜意,這也是《無錫景》主旋律第一次出現在電影當中。而當電影中日本人提出讓女學生到軍部參加慶功宴演出之后,玉墨第一次講述自己的身世經歷,向約翰提出自己可以頂替其中的一個女孩子到軍部演出,這是影片響起由小提琴主奏的音樂,透出一股哀婉悲涼之意。最終出現演唱在秦淮河女人臨行前一夜,給女學生演唱一段,經過改編的《金陵景》主要描繪的是秦淮河畔古老的南京城,堂闊宇深的瞻園,水漣漣的白鷺洲,都透出古老金陵的風雅之情,也由此折射,經過戰爭摧殘的金陵城,典雅早已蕩然無存。電影由此進入戲劇矛盾的制高點,直接擊中觀影者內心的最深處。電影《金陵十三釵》也由此獲得2012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雖然最終因為其題材原因沒有獲得最終的獎項,但這也無法抹掉這部電影背后的音樂所帶來的震撼力與沖擊力。
二、結語
當代中國電影開始以“秒速”開始更新換代、與時俱進的創作時期,這除了依靠社會輿論與政府投入對電影產業的支持,主要還得益于越來越多的電影導演意識到電影質量的重要性。好的電影,前期布景的精致程度、演員精湛的演技、后期制作團隊的精雕細化之外,背景音樂的運用也會使電影大放異彩,使觀影者記住電影內容之外,同時也加深對影片內涵的理解,可謂電影中的“點睛之筆”。而中國電影進入新時期,既要符合國際化的制作要求,同時對于自身民族內涵的體現也是尤為重要的。因此,在電影中運用富含民族符號的配樂,是當下中國民族電影尤為可取之處。民族符號除卻背景音樂的主奏樂器的挑選、演奏或演唱方式的精準定位之外,內部含義的調式調性、曲式結構等方面都可以作為參考。運用富于民族符號的民族音樂,會使中國電影打上濃重的中國特色的烙印,使作品有別于其他商業化的電影。總之,中國電影發展除資金的投入、政策的支持、完整生動故事情節的講述、優秀演員的甄選之外,對于電影音樂中運用富于民族音樂符號也是體現電影思想與內涵的最直接也最便捷的方式,同時也能夠體現中國電影的特色.
作者:周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