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受限視角在電影劇作中的運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受限視角又稱為有限視角。從全知視角轉化為受限視角,是現代敘事的一個重大特征。和全知視角相比,受限視角與個體認知的契合度更高,也更容易讓受眾產生代入感。受限視角在電影劇作中的運用主要有三種:單人受限視角敘事,多人受限視角疊加敘事,多人受限視角分環節敘事。
關鍵詞:受限視角;全知視角;劇作
一、視角的兩大類型
(一)全知視角
全知視角又稱為“上帝視角”,是一種傳統的故事敘事角度。敘述者處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可以進入任何一個人物,任何一個事件,任何一個場景。其特點是敘事自由,不設任何限制;但它有個致命的缺陷:當電影采用全知視角時,觀眾的代入感不足。原因何在?如果我們將“上帝視角”轉化為鏡頭,會發現其視線角度類似于大視野的俯角,即“上帝視點”。用這樣的角度去看,故事中的人物皆如螻蟻。這種高高在上的角度,拉開了人物和觀眾的距離,很難讓觀眾對故事中人物的境遇感同身受。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傳統而傲慢的敘事方式遭到沖擊。14世紀中葉到17世紀初期,歐洲產生了一場思想文化運動:文藝復興。它的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在這樣的背景下,隨著人性的覺醒和自我意識的復蘇,文學領域開始出現了由全知視角到受限視角的轉變,甚至出現了第一人稱敘事。第一人稱視角是典型的受限視角。如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于1847年出版的《簡•愛》,英國作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于1919年出版的《月亮與六便士》,美國作家杰羅姆•大衛•塞林格于1951年出版的《麥田里的守望者》,法國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于1984年出版的《情人》等,都是讀者耳熟能詳的第一人稱敘事小說。
(二)受限視角
受限視角又稱為有限視角。深究受限視角給人帶來的心理感受,我們試著將受限視角轉化為畫面,會發現,和“上帝視點”相比,其視線高度和角度已從高處著陸,和故事中的人物形成平視角度,能夠引導讀者和觀眾從他(她)的高度和角度看世界。受限視角沒法像全知視角一樣上天入地,它的敘事是不自由的。這是它的缺點,但也是它的特性,是它得以和受眾產生共鳴的關鍵點。個體對世界的認知是有限的,帶有不同程度的偏頗,有時候甚至是錯誤的。從這一點上來說,和全知視角相比,受限視角與個體的契合度更高,也更容易讓受眾產生代入感。
二、受限視角在電影劇作中的運用
(一)單人受限視角敘事
單個受限視角支撐全片敘事,一般有兩種情況。
1.敘述者本身就是主角
大多數懸疑片、恐怖片、驚悚片都屬于這一類。影片在故事中選取一個貫穿故事始終的未知者作為主視角,有層次地營造恐怖,制造懸念,探求事件的真相。在這里,認知受限反而成為了受限視角的優勢,如電影《搏擊俱樂部》《心慌方》《電鋸驚魂》《致命ID》等。其中有一部電影不能不提,就是《小島驚魂》。和一般的恐怖片一樣,電影《小島驚魂》的視角是受限視角。影片前大半部分都在制造各種懸念誤導觀眾,格蕾絲母子正遭遇到來自另一個世界的困擾,貌似還有個叫維特的小男孩。而最后真相揭開,我們才知曉,真正對別人造成困擾的,不是維特一家,而是不愿離開舊居的格蕾絲母子的幽靈。和以往的恐怖片不同,電影選取了反向的視角,在觀眾對幽靈母子充分代入后,劇情反轉,觀眾猛然抽身間離的同時,其感受到的心理沖擊達到了最大化。《靈異第六感》《空難乘客》等都屬于這類影片。
2.敘事者只是線索人物,主角另有其人
在這一類影片中,敘事者多為線索人物。影片通過他們的視角,從側面去塑造主角。這樣一來,既能讓觀眾對故事產生代入感,又保留了主角的神秘感。主視角的選擇,會影響影片的氣質,甚至成為決定整部影片成敗的關鍵。電影《莫扎特傳》就是這樣一部憑視角取勝的影片。在偉人的傳記片中,如果采用他者作為主視角展開敘述,通常會選擇其追隨者的視角,但《莫扎特傳》選擇了一個嫉妒者薩利埃里的視角。他最清楚莫扎特的才華,但與此同時,在眾人面前貶低和加害莫扎特的人也是他。通過這樣一個充滿矛盾的視角展開敘事,無疑讓莫扎特這個英年早逝的音樂天才的故事更具戲劇張力,他絕世的音樂才華,他身處險境而不自知的天真,無不讓人扼腕嘆息。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如果不是薩利埃里這個視角,這部影片的魅力會大受折損。在不少電影中,主視角的選擇還具有表意性。和偉大的原著小說相比,新版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改編還是有出挑之處,對卡洛維身份的改編就是其中一處。新版電影中,他是作為一個病人出場的,蓋茨比的故事在他心理治療過程中被帶出。和蓋茨比有關的經歷,導致了他的厭世。蓋茨比的故事,被他以一種自我療愈的手法寫了出來,他還在蓋茨比的名字前加上了“了不起”的前綴,他成為了蓋茨比重新定義者。這個時代的荒誕、空虛、無情,導致了蓋茨比的悲劇,而這也是卡洛維的病因。從一個“時代病人”的視角帶出以蓋茨比為代表的一個舊時代的長情,更具有反諷色彩,對時代和社會的批判力度也更大。
3.故事視角和經驗視角的交織
單人視角包括故事視角和經驗視角。故事視角身在其中而不自知,是受限視角;經驗視角是已經知道發生了什么事,從回憶的角度去敘事,接近于全知視角。由費穆導演,1948年上映的《小城之春》,被譽為“中國影史第一片”。作為第一部中國式心理電影,《小城之春》在敘事角度上頗具獨創性。影片雖然是周玉紋的第一人稱敘事,但是,我們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其實是她的兩個視角:經驗視角和故事視角。周玉紋的全知視角大都通過旁白完成,帶著對回憶淡淡的感傷;她的受限視角則是通過故事中的她來帶動。1999年上映的美國電影《美國麗人》,以一個大視野的俯角開片,鏡頭運動是具有開始感的降,配以男主角的旁白:“我叫賴斯特•班寧,這是我的家,這是我的街道,這是我的一生,我今年42歲,一年之內,我就會死。”到片尾的時候,這個旁白又配以大視野俯角的鏡頭出現了:“所有的美就像雨水一樣洗滌我,讓我對我這卑微愚蠢的生命在每一刻都充滿了感激……”不過,這回的鏡頭運動是具有遠離感和結束感的拉升。這時候觀眾才明白,整個故事的講述者是賴斯特•班寧飛升的靈魂。和《小城之春》一樣,《美國麗人》的男主角也是雙視角:經驗視角和故事視角。他靈魂視角便是經驗視角。
(二)多人受限視角的疊加敘事
受限視角具有敘事不自由的特點,甚至帶有敘事者本身的立場和偏見,在某類劇作中容易受到限制,因此,也有多個受限視角疊加,或受限視角為主、全知視角為輔的情況。由芥川龍之介小說《竹林中》改編,黑澤明導演,于1950年上映的電影《羅生門》,是多視角敘事的經典。對于同一個事件,影片用強盜、女人、武士、樵夫四個人的受限視角進行了疊加敘事。每個的版本都不一樣。強盜強調了自己的英勇及對女人的魅力。女人強調了自己的柔弱和貞烈。武士強調了自己對名節的珍重。樵夫的敘事也許相對客觀,但卻把自己偷了武士匕首這一環節抹去了。影片最后并沒有用全知視角揭示真相。觀眾只能在四個人敘述的重影中尋找真相。又或者,這才是黑澤明對真相持有的觀點:只要有“人”的視角加入,真相就不可能被重述。如果不是男女雙視角,電影《怦然心動》或許只是一部爛俗的愛情片。同一個事件,從男視角和女視角的角度切入,效果完全不一樣,有時候甚至是相反的。落差和反差是笑料產生的機制之一,而男女雙視角對兩人經歷的同一樁事件的落差甚至是反差,讓這部片子妙趣橫生,向觀眾直觀呈現了小男孩小女孩版的“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使這部電影迅速與爛俗愛情劇拉開距離,成為愛情片中的經典。
(三)多人受限視角的分環節敘事
對重大歷史題材而言,如何既能夠保證觀眾的代入感,同時又解放敘事,拉開超寬屏的史詩級敘事?我們或許可以借助他山之石。白俄羅斯女作家S.A.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大都涉及重大歷史題材,如切爾諾貝利核災、蘇聯解體等。但她的作品卻有一種打動人心的魅力,并且不失宏大的敘事格調。由明斯克大學新聞學系畢業,從事過記者工作的S.A.阿列克謝耶維奇對重大歷史事件有著自己獨特的處理手法。她的作品之所以能夠感染人,從敘事技法上尋找原因,多半是因為她利用不同受限視角對大事件進行了分環節敘事,從而重塑起豐富而多維歷史大事件。《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我不知道該說什么,關于死亡還是愛情》)里都是與切爾諾貝利相關的個體的第一人稱敘述,如沒有足夠防護措施的救援人員的妻子、現場攝影師、政府官員、科學家、農夫等。誠然,他們對核災的認知是有限的,不可避免帶有個人的局限,但卻是鮮活的,能夠激起更廣博的人文關注。和以往由全知視角接入的大事件相比,阿列克謝耶維奇式的敘事是有溫度的,她使那些冷漠的數據變成了鮮活的人語。2006年上映的優秀國產紀錄片《圓明園》對視角的處理,讓它超脫于傳統紀錄片的全知視角。影片時間跨度由清王朝建立,圓明園修建,到圓明園被毀,清王朝滅亡,長達兩百年。其中涉及的人物和事件紛繁蕪雜。就算從受限視角介入,可選擇的余地也非常大。如清朝皇帝和皇家建筑世家雷氏家族,雖然說這兩個群體都伴隨清王朝走過了兩百年的歷史,但無論哪一個都有局限。如果采用清朝皇帝的視角,很難觀照到同一歷史時期西方的發展,從而揭示清王朝之所以滅亡的原因。而如果采用雷氏家族的視角,局限性就更大,因為圓明園不是一個純粹的建筑概念,而是歷史概念。紀錄片《圓明園》最終采用了以受限視角為主,全知視角為輔的敘事策略。影片以受限視角作為主視角結構全片,從一批身份特殊的群體———傳教士、牧師的視角介入,實現歷史的代入感;全知視角以插敘的方式插入相關歷史背景資料。為何要選取“上帝的使者”這一群體作為主視角?首先,他們貫穿了圓明園的各個關鍵階段。其次,他們既非清政府,也非英國官方,和其他受限視角相比,他們相對中立和客觀。因此,他們對圓明園之美的贊嘆,對圓明園被毀的扼腕,更具說服力。影片還在序幕中用文學家雨果的話呈現圓明園之美,并在尾聲用雨果的話譴責英法聯軍之惡。文學家所具有的某種獨立性,與傳教士、牧師相得益彰。最后,與全知視角相比,他們的視角更感性、細膩。麥基在日記中寫道:“……一群各種膚色的軍官和士兵,蜂擁而上,在一座充滿了珍寶的城市里為所欲為,這副情境只有吞食大麻的人,才能想象得出來。”這種私化的感觸,是全知視角不具備的。總而言之,從全知視角轉化為受限視角,是現代敘事的一個重大特征。全知視角全知全能,但和受限視角相比,它無知無覺,不悲不喜。而受限視角則契合了人類的感性和弱點。從全知到受限視角的轉變,從本質上來說,是電影對觀眾個體的尊重,也是對人性的尊重。
參考文獻:
1.[美]羅伯特•麥基.故事[M].周鐵東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
2.[白俄羅斯]S.A.阿列克謝耶維奇.我不知道該說什么,關于死亡還是愛情[M].方祖芳,郭成業譯.廣州:花城出版社,2014.
作者:潘小樓 單位:廣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