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學前聽障兒童最少受限融合教育實踐探思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我校在多年學前融合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創新開展學前聽障兒童最少受限融合教育,通過語言支持、安置形式和招生對象最少受限,采用手語雙語教學支持、個別化教育普特協作、增加班級支援教師等策略,使不同聽覺補償水平及多重殘疾的聽障兒童參與融合教育,實現幼兒共融共進。筆者期待各級政府完善融合教育支持體系,探索適宜的支持措施,惠及更多的特殊需要兒童和普通兒童,早日實現全納教育。
【關鍵詞】學前聽障兒童;最少受限融合教育
特殊兒童受教育狀況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教育、文明水平。我國近幾年開始發展融合教育,主要關注特殊兒童(殘疾兒童)融入普通學校的教育模式。社會發展普遍追求的目標是全納教育,它容納所有學生(包括殘疾、少數民族、留守、學習障礙等兒童),促進積極參與,注重集體合作,滿足不同需求。融合教育是全納教育的重要構成部分,吸納更多特殊兒童,使教育規模與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并逐漸向接收所有特殊需要兒童的全納之路邁進[1]。目前,國內的學前融合教育普遍為有條件融合,難以使更多不同聽覺補償水平和殘疾程度的聽障兒童得到高質量的融合教育,主要表現:一是語言支持受限,采用純口語教學,認為聽障兒童學習手語會影響口語發展,然而,目前的聽力補償技術未能達到真耳的聽力水平,如助聽設備摘下或出故障時聽不到聲音、部分頻率聲音聽不清、距離太遠聽不清,聽障兒童無法單一從聽覺渠道獲得完整信息,影響其全面發展;二是融合安置有條件,選擇口語發展較好的聽障兒童分階段進入普幼班開展融合教育;三是招收對象有條件,普遍招收聽力補償較好的聽障兒童進行融合。因此,國內殘疾兒童的融合率不高。本文提出聽障兒童最少受限融合教育,以期全面推進融合教育。
1學前聽障兒童最少受限融合教育的內涵
學前聽障兒童最少受限融合教育是指幼兒園招收符合入園年齡的聽障兒童時,將其直接安置到適宜的普通幼兒班級融合,通過提供普通幼兒教育和特殊需要支持,使更多的聽障兒童早融合、早受益,為今后招收各類殘疾兒童融合提供實踐基礎,利于早日推進全納教育。聽障兒童最少受限融合教育實踐包含3個核心要素:一是語言支持最少受限,認同手語是聾人的第一語言,引進香港手語雙語共融教育項目,聾人手語教師和普通幼兒教師合作教學,全園聽障兒童和健聽幼兒同步學習手語和口語;二是安置形式最少受限,聽障兒童入園即融合,不需要經過其他形式的過渡或限制;三是招生對象最少受限,所有生活自理的聽障兒童皆可接收,包括聽覺補償較好、聽力補償不良(如聽覺神經受損、人工耳蝸手術禁忌癥等)、多重殘疾的聽障兒童。
2融合教育支持策略
2.1家園合力推進
幼兒園和家長合作,更多是家園教育價值觀的碰撞和交融。幼兒園及時了解聽障兒童與健聽兒童家長擔憂的因素,通過園級、主題、班級、小組等家園互動方式,增進了解與合作。幼兒園最少受限融合理念得到了全園家長的認同與支持。
2.2手語雙語共融支持
手語雙語共融教育實踐證明,無論是聽障兒童或健聽兒童都可以通過手語或者口語獲得語言能力[2]。幼兒園借鑒相關成功經驗,開展手語雙語共融教育實踐。在一日保教生活中,教師用手語、口語進行合作教學,使聽障幼兒和健聽幼兒同步得到口語和手語的雙通道學習。教學時采用自然浸入式學習方式和自然手語,提高聽障幼兒與健聽幼兒雙語轉換能力,真正習得手語和口語兩種語言。
2.3個別化教育普特協作
個別化教育(個訓)是聽障兒童獲得最大限度發展的有效教育手段之一,目前較多的做法是將聽障兒童個訓安排給有特殊教育背景的康復教師。為促進聽障兒童全面發展,樹立“人人都是融合教師”的發展目標,幼兒園采用康復教師和普通教師合作的方式進行教學。每周每位聽障兒童5節個訓,同時根據其實際水平,安排康復教師3節、幼兒教師2節,普特教師協作進行,一方面可以提高康復教師對普通幼兒教育的專業認知,個訓時能從全面發展的角度整合康復教育,另一方面提高普通幼兒教師的聽力語言康復水平,個訓和集體融合活動時能兼顧普幼發展指標和聽障兒童的特殊需求。
2.4增加班級師資配備
對多重殘疾聽障兒童融合教育,在原有教師配備基礎上,增加1名康復專業教師配合班級教師,指導多重殘疾兒童更好地融入幼兒園保教活動。
3最少受限融合教育實踐意義
融合教育的對象是普通兒童和特殊兒童,只有共贏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最少受限融合使健聽幼兒更早地接納聽障兒童,利于其關愛他人等親社會行為的良好發展,促進全面發展。對于聽障兒童來說,最少受限融合教育獲益良多。
3.1使更多聽障兒童參與融合最少受限融合教育實踐采用多種支持策略,如手語和口語雙語支持,使聽力補償效果不好的聽障兒童有機會獲得高質量的融合教育。同時使多重殘疾兒童在參與融合教育中,運動、語言、認知、交往、自理、規則意識、情緒控制等能力得到提升。
3.2聽障兒童能更早地發現與補償差異
最少受限融合實踐使聽障兒童可以從托班或小班入園即融合,與同班健聽同伴一起學習,更早地發現其各方面的發展差異,并分析原因,盡早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縮小差異。以語言學習為例,聽障兒童在開放多元的語言環境中學習,無論是模仿同伴的語言,還是參與豐富的普通幼兒課程,均能更早受益,語言發展迅速。此外,手語是聾人的第一語言,是學習口語和書面語的重要拐杖。形象、簡潔、易學易懂的手語是符合聾人生理需要、受聾人歡迎的視覺語言形式[4]。幼兒園在實施3年手語雙語共融教育實踐后,對照國內各項聽障兒童康復評估及普通幼兒能力發展指標,結果均顯示各年齡段聽障兒童與健聽兒童在習得手語的同時,口語也得到很好地發展。
3.3聽障兒童與健聽兒童更早相融
最少受限融合教育使聽障兒童在早期便與健聽同伴交往、游戲,他們覺得自己是班級的一份子,聽障兒童的班集體歸屬感更強,有利于共同進步。
3.4家長快速融合
最少受限融合使聽障與健聽幼兒家長通過教師的家訪及新學期家長會,互相認識并接納。幼兒家長同時接送孩子入園,同步關注孩子在園情況,相互交流育兒心得。聽障兒童家長能更多地了解健聽幼兒的發展狀況,而不僅關注聽力語言康復情況,同時,健聽幼兒家長也更全面地了解聽障兒童的學習特點,理解其家人的付出,增進相互的支持與理解。
3.5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隨著聽障兒童年齡增長,難免在人際交往、求學或就業時因聽障原因遇到挫折,加劇其身份認同危機。聽障兒童能悅納自己的聽力障礙,不把聽障看作一種個人缺陷,而是一種文化特征和生活方式,認同自己的身份,并以此感到自豪[5],有利于其心理健康發展,提高幸福感。手語雙語學習能增強聽障兒童與家庭其他聽障成員的親密關系,不再因為純口語學習觀念而阻礙親情溝通,增進了家人對聽障兒童的理解和支持,提升了家庭和諧度。
3.6利于就業
最少受限融合教育采用手語雙語教學支持,聽障兒童習得手語與口語,成年后既可以參與健聽人的就業競聘,也可以進行聽障人服務或手語相關工作,增加就業機會,提高生存質量。
4建議和展望
融合教育需要適當支持。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雙贏的融合教育,已從幼兒園到中小學得到蓬勃發展,江蘇、北京、廣東等省市全力推進融合教育。期待各省市因地制宜,根據特殊兒童的特殊需求,探索專業、適宜的支持,最大限度地促進特殊兒童發展,并推廣經驗,使更多地區的特殊兒童獲得高品質的融合教育。期待政府完善支持體系。融合教育的開展,需要政府系統的支持政策和資金扶持,協調多部門資源,組建多領域的專業合作團隊,包括政府、醫療、教育、心理、社工等專業人士,針對特殊兒童實際需求,協作給予專業安置和支持。如給學校配備專項資金,提供專業設備,進行專業指導和評估,增加師資配備,進行專業培訓,使教師具備指導普通幼兒發展、家庭教育、各種殘疾類型兒童康復教育等問題的能力,使最少受限融合逐步轉向無條件融合,接收各類殘疾程度和種類的特殊兒童。未來的教育愿景是無論何種殘疾類型、何種殘疾程度的兒童,可以選擇到普通學校的普通班融合,或到普通學校的特教班就讀,或到特殊教育學校就讀,都有專業團隊給予他們全面的康復和教育支持,真正做到全納教育,實現殘疾兒童及家長幸福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李拉.“全納教育”與“融合教育”關系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1,(5):14-17.
[2]鄧慧蘭.聾童語言獲得與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語言科學研究之知識轉移[J].語言科學,2014,(1):24-32.
[3]幸福童年編寫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家長讀本[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5-16.
[4]鄭璇.面向聽人的中國手語教學研究[J].現代特殊教育,2012,(4):15-18.
[5]張寧生.聾人文化概論[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18.125-127
作者:章華英 單位:浙江省衢州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