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視覺技術與大學語文多媒體教學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視覺文化的普及,多媒體等現代化工具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大學語文教學中,這是視覺文化背景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其優勢日漸明顯。但同時也要規避大學語文多媒體教學中視覺技術運用的弊端,找到視覺技術與大學語文教學的契合點,視覺技術才能逐步發展成課程教學的構成要素。
關鍵詞:視覺文化;視覺技術;大學語文;多媒體教學
在信息技術和新媒體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符合大眾審美趣味和消費特征的視覺文化日益繁榮,“當代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覺文化,而不是一種印刷文化,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盵1]人們越來越依賴于通過圖像理解和解釋世界?!耙詧D像為基本構成元素的視覺文化可以比以文本形式展現的內容更直接、更生動、更廣泛、更迅速地為人類所直接感知,更符合人類認知事物的規律”[2]。視覺文化成為主導文化,對教育領域產生的影響不容忽視,反映在課程教學中,表現為視覺技術正逐步應用于課程教學中,對教師教學和學生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視覺技術在大學語文多媒體教學中的應用能降低對課程知識理解的難度,促進課程知識的傳播與創新,從而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程教學中。然而,視覺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具有兩面性:一方面,視覺技術在大學語文多媒體教學中的應用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視覺資源,豐富了課程內容的呈現形式,促進了教學方式的改革;另一方面,視覺技術也不可避免地給教學帶來了負面影響。在視覺文化背景下,視覺技術與大學語文多媒體教學的有效整合成為急需探討的重要問題。
一、正確認識視覺技術與多媒體教學的本質
視覺技術應用到教學中是教學方式的創新,但視覺文化背景下的視覺技術與多媒體教學,不同于視覺技術只是以視覺教學資源為標志,而是要讓視覺技術本身作為課堂教學的資源和要素,進而優化教學過程,促進知識傳播?!敖逃夹g由于其強大的技術尤其是視覺技術的支持,在現代教育活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盵3]很多老師改變了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的傳統教學模式,多媒體教學已成為常規的教學模式。尤其是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播放圖片、視頻等視覺資源,以可視化的方式開展課程學習,比單純以文本形式展現的內容能夠更加方便地為人們所直接感知,促進了課程內容呈現方式的變革,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更符合人類認知事物的規律,這是大學語文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然而,在視覺文化背景下,多媒體教學中的視覺技術不僅僅是教學資源形態的變化,更是新課程教學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分析多媒體教學中的視覺技術,不要僅僅把它作為一種具體的視覺資源進行研究,更要從視覺學習、視覺交流以及視覺思維和視覺教學理論等多方面、多角度進行探究,以進一步豐富人們對多媒體教學中的視覺技術的本質認知,為視覺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研究與實踐開展奠定基礎。
二、大學語文多媒體教學中視覺技術應用的優勢
(一)形象性與直觀性
與建筑、美術等學科可以給人直觀的印象不同,大學語文教學是語言的藝術,但多媒體視覺技術介入后,通過圖像和符號多角度觀察對象,使大學語文的形象性和直觀性得到了充分發揮,彌補了大學語文語言和文字的缺陷。比如,在講授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張九齡的《望月懷遠在天邊》等中國古典詩詞時,如果僅僅通過語言講解,會比較空洞,學生接受起來也比較困難,但是如果融入多媒體視覺技術,根據詩詞所表達的意境,在界面中設計一幅幅圖片,或播放一些視頻,就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和理解作品中的藝術形象與語言所包含的情感,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此外,運用多媒體展示圖片、播放教育視頻和經典影片,還可以讓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的同時,領略到電影、音樂、繪畫等其他相關藝術形式的特征與風采,增強課堂教育的綜合功能。
(二)恒久性與鑒賞性
以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古典詩歌為例。古典詩歌如白居易的詩和王維的詩,比較容易理解,但對于李商隱的詩,因其多用典故,有時則隱晦難懂。在教學中,如果單純靠教師口頭講解,很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而視覺技術在古典詩歌多媒體教學中的應用,大量書面的文字信息就可以通過多媒體,轉化為直觀、形象的畫面、圖像等,實現圖像與文字、觀看與閱讀的二元統一,再配以音樂或人聲朗讀展現情景,視聽有效結合,讓學生在悅耳、悅目、悅心的情景中,激發想象,領悟作品內涵,培養審美水平,提高鑒賞能力。例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痹姼枰栽律侣涞倪\行過程為線索,極其細膩地描寫了春江花月夜的種種景色。在學習、鑒賞這篇詩作時,如果運用多媒體把詩中的一個個意境制作成動態畫面,引導學生體會詩人通過運用景物來構成意境、烘托感情、表達思想的藝術手法,感受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思索詩人在對自然美的描寫中體現出的人生哲理,從而使學生從詩歌的繪畫美、造型美中理解此詩,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視覺技術與大學語文多媒體教學整合的實踐問題
(一)合理選擇視覺化內容
被視覺化的內容往往包含著制作者本人對內容的理解和建構,是語言文字的延伸之物?!吨芤?#8226;系辭上》中提出:“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故“圣人立象以盡意”,說明圖像的優勢所在。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圖片、影視作品要合理選擇。比如,在講到《報任安書》時,教師可截取電視劇《漢武大帝》中有關司馬遷遭受宮刑的視頻,讓學生思考司馬遷當時尷尬的處境。當然,為了擴展思維空間,也可以選擇一些在書本上了解不到的或者跟歷史相背離的影像視頻。如在講《論語》時,可以讓學生觀看由胡玫導演、周潤發主演的電影《孔子》,引發學生討論和思考。另外,在視覺化內容的選擇上,要注意加強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與重視。運用視覺化技術,將語言文字所描述的特定的事物以視覺化的形式呈現,是對文字描述的一種補充和完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但是如果教師將泛指的事物定格成一幅畫面,并強加給學生,使學生“被想象”,則是某種意義上的思維限制。如果教學中使用這樣的多媒體課件來吸引學生的眼球,就很容易關閉學生“再造想象”的通道,也使大學語文失去了運用文學藝術以文字形象激發人們再造想象的特點,運用這樣的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就不能說是成功的。
(二)避免多媒體視覺技術的主導化
技術的進步對視覺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大?!半S著視覺技術的進步,人的視覺在不斷地延伸,可視性要求與視覺快感欲望不斷攀升,新的視覺花樣層出不窮?!盵4]因此,多媒體技術進入大學語文課堂后,很多教師課下更注重于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課上則側重于展示教學設計,盲目追求多媒體技術的視覺化效果,大學語文教學隨之出現了把“好看”當作最高標準的現象,忽視了教學內容本身的意義。學生在課上就像觀看一部刺激眼球的電影片段,看得眼花繚亂,課下卻由于課堂上知識深度、廣度的不被重視和教學側重點的偏移而一片茫然,不知所教。視覺效果的過分追求必然導致知識的平面化、淺易化,導致知識獲取方式的即時化、娛樂化,這些都背離了大學語文的培養目標,大學語文通過引導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文學的熱愛,培養學生終身語文學習意識的初衷也將會因此而黯淡。因此,大學語文教師一定要認清,多媒體教學只是大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但絕不是教學的主導。多媒體視覺技術只是一種輔助,它是基于語文教學內容的需要,是與教學內容相輔相成的,決不能將其變成形式主義的花架子。
(三)將視覺教育資源有效融入教學關系
目前,視覺技術與課程教學整合的實踐中,為圖形而圖形或為技術而技術的形式主義并不鮮見。例如,在大學語文多媒體教學中,師生的注意力都局限在視覺資源的課件上,教師照著課件“宣科”,學生盯著不斷滾動的屏幕,把課件當作傳授知識的“老師”被動地接受。這種以視覺課件為主導的教學模式,表面上看是大學語文教學的創新,但從本質上看,教師采用的仍然是陳舊的教學理念,學生在舊理念的指導下按部就班被動地進行學習,不利于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嚴重制約著大學語文課程的深層次發展。視覺教學資源的應用是課堂教學的全方位滲透,是在視覺技術影響下課程變革、反思與重構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視覺技術應該面向教學關系,在滿足具體教學需要的基礎上,服務于教學目標,由課程教學的工具轉變為課程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參考文獻]
[1]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趙一凡,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92:156.
[2]姜淑慧,張舒予.視覺文化“四因說”對教育資源開發者的啟示[J].電化教育研究,2011(6):26~29.
[3]楊素萍,楊茂從.教育技術的后現代審視[J].電化教育研究,2008,(12):10~13.
[4]周憲.視覺文化的轉向[J].學術研究,2004(2):111~115.
作者:呂文玲 單位:鄭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