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小型動漫公司發展問題與對策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動漫產業是指以動畫、漫畫及動漫周邊的設計、制作、銷售為產業鏈的產業,融合了文化、藝術與科技等多個領域的共同成果。我國動漫產業是當前國內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之一,其中中小型動漫公司的作用尤為重要。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現狀日益凸顯、可持續發展要求日益加深的今天,分析我國中小型動漫公司的發展現狀、問題所在進而提出有利于其發展的相關對策對于提高國內動漫產業競爭力、挖掘國內動漫市場潛力乃至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中小型動漫企業;現狀;問題;對策
一、我國中小型動漫公司發展現狀
20世紀90年代初,國內動畫制片廠開始逐步接觸國際各大動漫廠商并展開合作。1995年我國取消了對于動畫片的統銷統購,由此開始了動畫產業的市場化發展,同時也奠定了我國動漫產業體系化發展的基礎。進入21世紀我國動漫產業開始從萌芽探索期步入飛速發展階段,產業產值自2006年以來保持了持續10余年的持續高速增長,中小型動漫公司也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截至去年,我國動漫產業總產值達到1941億元人民幣,占全球總產值的1.31%,同比增長13.4%,其中中小型動漫公司的貢獻高達60%。在產業發展成效方面,中小型動漫企業及相關企業數量超過5000家,從業人員人數超過20萬,同時面臨著高達10萬的人才缺口。中小型動漫公司的產業集群發展也十分迅猛,10年間形成了以長三角產業帶為代表的6大動漫產業帶,包含東北、華北、東南與西南的18所動漫產業園區。國內中小型動漫公司不斷嘗試與其他行業進行商業合作與模式創新,發展出漫展、動漫游樂園以及動漫主題餐廳等多種新興經營模式。在傳統經營模式發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以偷星九月天、烏龍院等為代表的4類主題漫畫刊物累計銷量突破1000萬冊。2019年全年由中小型動漫公司創作的動漫電影,其票房1部超過10億,3部過5億。在日益激勵的國內外行業競爭中打造出了大圣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知名動漫IP。隨著人們的物質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發展,我國泛二次元群體不斷擴大,總人數突破3.2億,其中核心用戶超過9000萬,覆蓋了73.6%的90后與00后,龐大的國內消費者群為我國中小型動漫公司進一步發展打造了得天獨厚的優勢。但與日益增長的產業數據及強大的發展潛力并行的是中小型動漫公司發展中,諸如產品質量、公司員工、資金支持等方面的問題日益凸顯,對其發展的制約不容小覷。
二、我國中小型動漫公司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流入中小型動漫公司的資金日益減少投資界對于我國中小型動漫公司始終持較為謹慎的態度以及動漫產業投資周期較長的特征導致了流入中小型動漫公司的資金越來越少。尤其是近五年,我國動漫產業融資現狀越發嚴峻。在融資事件與金額方面,全產業動漫融資事件數量從2016年的109起減少到2019年的40起,其中天使輪投資數量與金額均較去年下降一半以上,真正完成項目敲定、資金到賬和工商變更全過程的項目僅19起。投資對象日益向大型動漫公司及舊有動漫IP集中,新的資金來源鮮有進入中小型企業且新的動漫項目得到融資日益減少。在資金短缺的壓力下,國內部分中小動漫企業不得不采取裁員、平臺外包、承接海外代工等方式維持經營。
(二)公司內人才類型不全面、文化水平偏低我國動漫人才市場的輔助型人才與高學歷人才缺口較大,嚴重缺乏專門服務于動漫產業的音樂制作、配音、原畫繪制、劇情編寫這些領域的專業人員。少數優秀輔助型人才與高學歷人才被大型動漫公司雇傭,這一方面導致了中小型動漫公司員工絕大部分集中于動畫制作等低端行業,造成背景音樂等相關部分的質量較差,創作的作品拼湊感較強、觀感較差;另一方面也導致了中小型動漫公司的員工構成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員工多畢業于非重點院校,所在院校對在讀生的文化水平培養與對畢業生文化水平要求也較低,造成員工缺乏在日后工作中深入分析與創作的能力,制約公司的高質量產出。
(三)動漫作品質量普遍不高動漫作品質量不高是我國中小型動漫公司發展存在的核心問題。其一是其產出的動漫作品所涉及的類型少,內容缺乏新意,多以幼教類和日常故事類為主;其二是其設定與故事構建方面的模仿現象嚴重,甚至很多知名作品都有明顯的抄襲痕跡;其三是作品制作水平偏低,應用的技術落后且制作流程簡單進而造成視覺效果較差。以上現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來源于中小型動漫公司缺乏嚴謹的質量審核機制,對作品制作工序與視覺效果缺乏成體系的評判標準,導致了低質量作品的大量出現,不但有損于國內動漫的整體口碑,而且嚴重打擊了觀眾對于中小型動漫公司的信心。
(四)中小型動漫公司間缺乏交流與合作動漫公司主要包括漫畫公司、動畫公司、動漫周邊公司三類,同時需要諸如音樂、編劇等相關領域專業的互動與支持。我國當前同一類型的中小型動漫公司大多處于獨立創作的分裂狀態,對于國際合作也涉及較少,歷年合作創作的動漫作品數低于總量的10%。不同類型的中小型公司之間也缺乏對交流與合作的嘗試,導致能被選拔出來進行動畫化的漫畫作品屈指可數,周邊的取材也大多集中于海外動漫IP。此外中小型動漫公司囿于人才短缺及成本對原畫設計、音樂創作、配音等相關領域的創作大多由制作組內部自行完成,缺乏相關領域的專業支持與互動,沒有形成相關產業之間相互促進。
(五)盜版與侵權現象阻礙中小型動漫公司發展國內動漫市場上日益盛行的盜版與侵權現象成為制約我國中小型動漫公司發展的突出問題。近年來,與動漫知識產權有關的侵權案件數量呈快速增長態勢,2019年全年的案件數量相比于2014年增長了10倍。絕大多數都涉及網絡侵權,而在常見的侵權類型方面也從最初的動漫作品中的人物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被使用到玩具、文具及游戲的設計中轉移到對于動漫人物設定與劇情的抄襲以及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對動漫作品進行轉載。中小型動漫公司處于發展的萌芽階段,防風險能力較弱,侵權盜現象的盛行會嚴重打擊中小型動漫公司的原創動力,嚴重阻礙其正常發展。
三、推動我國中小型動漫公司發展的對策
(一)加強對于中小型動漫企業的資金支持面對當前國內中小型動漫公司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對其實施資金方面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對此,一方面是加強對于中小型動漫公司的減稅降費政策且適度擴大政策扶持范圍,并一定程度提高對不同類型動漫作品的播出補貼金額;另一方面是需要為中小型動漫公司提供更多的低息貸款選擇,為其提供更廣泛的融資渠道,還可以通過設立動漫產業的相關獎項來向社會推廣中小型公司產出的優秀動漫作品,提高全社會范圍內對于動漫的關注度,吸引社會投資不斷流入中小型動漫企業。
(二)進一步提高我國動漫人才培養水平提高我國動漫人才培養水平能有效解決由于供求不平衡造成了中小型動漫公司輔助型與高學歷人才缺口問題。對此,第一是應著力提高高等教育對于動漫專業在校生的培養能力與畢業生的水平要求,同時加強動漫專業在校生對于歷史、文化、藝術以及等相關領域的學習以及實習經驗的積累,尤其應加大對于本科以上的高學歷動漫人才的培養力度,進而提高動漫人才專業素質;第二是應細化人才培養的學科與專業設立,對動漫的專業設立要進一步細化,拓展人才的培養方向與教學內容,為實際工作中的每一個步驟都提供人才供應,進而解決我國動漫作品創作中綜合能力偏低的問題。
(三)提高中小型動漫公司作品質量審核標準動漫作品質量偏低是我國中小型動漫公司收益低、影響力小問題的根源,對此需提高其動漫作品質量審核標準進而加強對于動漫作品質量的把控。首先中小型動漫公司需要從制作流程與作品審美效果方面嚴格動漫作品發行的質量審核標準,建立行業公認并通行的動漫作品質量評價與審核體系,防止低質量作品充斥市場;其次是要提高對于諸如背景音樂、配音等相關內容的專業性要求,恰到好處地契合作品主題與情節進而提高作品整體質量。
(四)加強中小型動漫公司間交流與合作加強中小型漫畫、動畫與周邊公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有利于實現其動漫資源的變現。一方面,要致力于為中小型公司提供交流與合作的平臺,多舉辦動漫公司交流與報告會并建立動漫公司信息交流機制,將不同公司的優勢與知名IP展現出來進而激發公司間合作意愿;另一方面,中小型動畫公司自身在選題方面要側重把優秀的漫畫作品動畫化而不是盲目地選擇沒有創作基礎的題材,中小型周邊公司在產品主題方面也要側重于熱度與反向較好的國內漫畫與動畫作品。通過三類公司的深化合作與交流,激發動漫產業整體的高效發展。
(五)完善立法與監管機制,打擊盜版與侵權建立完善的動漫市場立法與監管機制,有利于我國中小型動漫公司的發展壯大。對此一是針對日益猖獗的盜版及侵權現象要進一步完善關于商標、著作權等方面的立法,細化對于動漫作品侵權行為的界定同時提高動漫作品侵權案件處理速度;二是要強化對于動漫作品侵權現象的問題發現與檢舉機制,動漫作品侵權與否制作團隊與觀眾最為清楚,政府可以通過設計類似的檢舉系統來收集民間對于動漫作品質量與侵權問題的意見,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反映問題的平臺,這樣不僅大大減輕了政府機構的工作壓力,同時還能把對動漫作品侵權問題的監管落到實處。隨著科技與文化的發展,動漫產業發展在新媒體崛起與對文化產業發展扶持力度加大的背景下越發得到重視,但是當前我國中小型動漫公司發展面臨的問題依然嚴峻,不斷把握新變化、提出新對策對于推動中小型動漫公司發展意義巨大,同樣也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劉艷.新時代中國優秀“文化基因”的動漫生存新態〔J〕.當代電影,2020(4):99-101.
〔2〕金元鎬.中國動漫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困惑———基于動漫作品《大魚海棠》與《你的名字》的對比分析〔J〕.決策探索,2017(2):93-94.
〔3〕周焱,王曉燕.基于價值鏈視角的中國動漫產業垂直專業化、價值增值能力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8(110):100-103.
〔4〕何威.論國內動漫業的精英化內容需求與大眾化形式消費〔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132-136.
作者:李陽 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