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鄉土資源在高中地理教學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鄉土資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學,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還能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結合《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相關要求,文章嘗試性地利用鄉土資源設計高中地理教學案例、編制地理試題和開展地理實踐活動等。
關鍵詞:鄉土資源;高中地理教學;應用
鄉土資源是眾多地理資源中的一種,是真實的地理情境。鄉土資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地理理論知識與實際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課標理念。
一、鄉土資源融入高中地理教學的意義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心理學認為,“越是熟悉的事物,越容易引發人的興趣。”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融入學生所熟悉的鄉土資源,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讓學生感受到鮮活的地理就在身邊。2.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鄉土資源是真實的地理情境,是在不同的時空組合條件下,地理各要素相互作用下形成和發展的一個綜合體。選取鄉土資源作為地理教學素材,這就要求學生從整體的角度,全面、系統、動態地分析和認知地理環境,進而達到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的目的。3.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镀胀ǜ咧械乩碚n程標準(2017年版)》在教學建議中,強調加強地理實踐,將實踐的內涵提升到行動落實的層面,并從提升素養的高度強調實踐行動的重要性。[1]加強地理實踐能加深對地理知識體系的理解,能挖掘地理實踐活動的內在價值,能促使學生切實關注人地關系的發展,進而達到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而鄉土資源則是學生本鄉本土的資源,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便于開展考察、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
二、鄉土資源融入高中地理實際教學的應用嘗試
1.利用鄉土資源設計高中地理教學案例。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以自然地理知識為主,重點闡述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對于高一新生來說,自然地理內容晦澀難懂,涉及的原理和規律較多。在高中地理課堂中引入鄉土資源案例,通過對實際案例的剖析,讓學生能夠在真實的情境中感受地理知識。結合2017年高中地理新課標的要求,基于紀錄片《地理中國》中的《海域奇象•崇武古城之謎(下)》,重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的教材內容,設計了以下問題式教學案例(見表1)。2.利用鄉土資源編制地理試題。將鄉土地理課程資源滲透入地理試題中,即把鄉土地理知識以試題素材的形式糅合在地理試題中,以試題的背景材料、題干、圖表等形式呈現,在考查地理知識的同時學習有關鄉土地理知識。[4]選取鄉土課程資源應遵循以下原則:鄉土性原則、相關性原則、可取性原則、精準性原則和具有鄉土地理教育功能的原則。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六章第一節“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為例,選取泉州市洛陽橋的相關素材進行分析。材料一:洛陽橋位于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泉州,在洛江區橋南村與惠安縣洛陽鎮洛陽街交界的洛陽江入??凇B尻柦嫌蔚乃畯奈鞅剂鞫鴣恚谏形唇蛑畷r,人們往返只能靠渡船過渡,“每風潮交作,數日不可渡”,常因風高浪大而舟覆人溺,“萬安渡頭行人悲”,渡橋十分危險。材料二:橋工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地開創了現代稱為“筏形基礎”的新型橋基,即用船載石沿著橋梁中線拋下江面大量石塊,使江底形成一條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橋墩。橋墩全部用長條石交錯壘砌,兩頭尖,以分水勢,減輕浪濤對橋墩的沖擊(見圖1)。圖1洛陽橋橋墩材料三:北宋時期泉州所建的橋梁多為梁架式石橋,以花崗巖作為建橋材料,而花崗巖質地沉重,難以搬運。老一輩著名橋梁專家羅英,在他所撰寫的《中國石橋》中曾經提到,在洛陽橋的建設過程中,建橋工人們將沿岸采集到的石梁預先放在木排上,趁漲潮之時馳入兩個石墩之間,等到潮落木排下降,石梁便架在了石墩上面。材料四:“蠣固基法”也可以稱為“牡蠣固橋法”或者“種蠣固基法”。牡蠣密集繁生,能夠把分散的石塊或直條石膠結成很牢固的整體。潘洪萱先生在《中國的古名橋》中提到,洛陽橋的基礎是用牡蠣加固的。為了鞏固橋基,當時的人們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蠣外殼附著力強、繁殖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此外,包裹住石頭橋墩的牡蠣,在橋墩表面形成了保護層,既能防止洪水的直接沖擊,又能減少水污染對橋墩的腐蝕。從自然地理環境的角度,分析當初建設洛陽橋面臨的主要困難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一中“上游的水從西奔流而來”和“風高浪大”,說明洛陽江水流速度快、入??谔庯L浪大;材料三中“但花崗巖質地沉重,難以搬運”,說明當初修建洛陽橋就地取材時所遇到的困難;材料四中“包裹住石頭橋墩的牡蠣,在橋墩表面形成了保護層,能防止洪水的直接沖擊”,側面反映洪水容易把分散的石塊或直條石沖毀,而洪水的形成與當地的氣候、地形地勢密切相關。以上都是當初建設洛陽橋時面臨的主要自然困難。進一步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二中采用“筏形基礎”的新型橋基,即橋墩兩頭尖,以分水勢,減輕浪濤對橋墩的沖擊;材料三中利用漲潮、落潮把花崗巖石梁架在石墩上面;材料四中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蠣外殼附著力強、繁殖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以上都是當初橋工針對修橋所面臨的自然困難提出并實施的措施。該題要求學生在掌握“影響橋梁修建的自然地理因素”知識框架的基礎上,從給定的圖文材料中提取關鍵信息,歸納總結并進行邏輯表達,回答主要自然困難的同時進一步提出解決措施。這要求學生從綜合的角度分析、解決問題,也讓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感受到古人運用人地協調觀修建了洛陽橋的智慧。3.利用鄉土資源開展地理實踐活動??疾?、實驗、調查等是地理學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課程重要的學習方式。[5]地理實踐力是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行動意識和行動能力,使其更好地在真實情境中觀察和感悟地理環境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增強社會責任感。筆者學校東校區與泉州市開元寺后門僅隔著一條小巷子,高一、二年段的學生們站在教學樓的走廊上或班級里就能清楚地看到“東西塔”這一泉州市地標性建筑。寺廟等傳統建筑與當地自然地理環境、地域文化緊密相關,實地考察泉州開元寺能夠培養學生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也能夠理解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觀上的體現。因此,筆者設計了“從地理視角看泉州開元寺”的實地考察活動(見表2)。
參考文獻:
[1][2]韋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5][6][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舒用建,孫青.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在地理試題中的滲透[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18):4-5.
作者:蘇燕萍 郭國金 單位: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