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工藝美術的吉祥圖案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工藝美術技藝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典范,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工藝美術創作領域中的吉祥圖案傳承至今依然散發著無可取代的藝術魅力。內里的原因即在于此種圖案彰顯出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審美情操,因而傳承至今依然能夠長盛不衰。
關鍵詞:工藝美術;吉祥圖案;文化心理;民俗意蘊
“吉”,與兇相對。《易•系辭上》:“吉,無不利”。《逸周書武順》:“禮義順祥曰吉”。其后,吉祥一詞被賦予了吉兆之意。吉祥圖案由此體現出中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無上向往之情,堪稱是寄托了中華各族人民為營造吉祥氛圍所創作的物象化圖案。這些圖案無不是中華傳統藝術的優秀結晶,同時亦成為承繼優秀民族文化脈絡的藝術源泉。可以說,帶有鮮明民族藝術特質的吉祥圖案的誕生與問世并非是偶然的,而是中華各族人民在同自然界拼搏奮斗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藝術現象。為此,本文將從傳統工藝美術中符合中國人文化心理結構的傳統吉祥圖案、傳統工藝美術中具有民俗意蘊的傳統吉祥圖案兩個方面展開探究,以供參考。
一、傳統工藝美術中符合中國人文化心理結構的傳統吉祥圖案
從中華民族所遵循的思想底蘊來看,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佛教思想共同構筑起了傳統思想的基石。因此,作為中華民族傳統藝術典型之一的吉祥圖案,在創作過程之中,也不可避免地滲透進了前述思想。從中國樸素哲學觀的角度來看,其既關注當世,同時也顧及出世,由此使得“儒道互補”思想得以大行其道。如借助耕樵漁讀等題材創作的圖案,其實質上表達了傳統士大夫階層對官場之外的無拘無束的田園生活的向往,由此反映出儒家、道家以及佛教思想的融合。道家的生活態度,價值觀念,使追求長生成為了普遍的人生目標,于是就有“壽山福海”“福壽康寧”等吉祥字樣以及“五福捧壽”、“群仙祝壽”、“壽比南山”、“松鶴長春”等吉祥紋樣。這樣的吉祥紋樣也經常被運用到傳統工藝美術設計中。從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佛教思想所構筑的世界觀來看,其均描繪出一個完美的精神世界,并要求主體應當恪守禮節,多行善舉,最終步入幸福和美之境。各個王朝的統治者為鞏固自身的地位,因而習慣于借助傳統思想引來約束或引領民眾的行為。由此使得各種蘊含了傳統思想的吉祥圖案得以在民間大行其道,并漸漸衍生、發展為一種獨特的藝術類型。從學術界對我國傳統圖案史的研究結果能夠看出,傳統圖案所遵循的共同藝術特質在于其本身承載了獨特的價值意蘊,此種意蘊均寄托了社會公眾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以“龍”這一經典圖案來看,“龍”的造型乃是取眾獸之長,此即造型素材多樣性,同時也表現出一種博采眾家之長的和諧之意境,其在融合了不同獸類的物象特質的同時,亦彰顯出對不同思想的融合與再造、重塑。作為瑞獸的“龍”,可以上天入地,耕云播雨,這正是中華傳統“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體現。蔡躍宏在系統地搜集研究素材加以研究考證之后,其設計出經典的“火鳳凰”圖案。這一圖案甫一公布,便獲得業界人士的廣泛贊譽。重慶大學藝術學院院長、重慶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副會長許世虎教授與“火鳳凰”原創作者蔡躍宏先生共同創作了大型磨漆畫盤《重慶火鳳凰》這件舉世無雙的工藝美術巨作,為重慶建市80周年獻禮。“火鳳凰”圖案是重慶原生態文化形象。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中國哲學思想,完全符合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的造型規律。
二、傳統工藝美術中具有民俗意蘊的傳統吉祥圖案
工藝美術技藝最初源自民間,因而此種技藝涵蓋與承載了較多的民俗文化藝術底蘊,作為吉祥圖案而言,其乃是借助裝飾載體的形式實現獨特的藝術表達。民俗因素借助吉祥圖案這一載體得到了淋漓盡致地彰顯,因而可以說,在某種意義上,吉祥圖案成為民俗藝術的最佳代言。上古時期,彼時的民眾對血統的傳承極其看重,由此使得生殖崇拜得以大行其道并流傳至今。普通民眾對于血脈的延續表現出較高地關注度,同時亦期望能夠子嗣多福、福澤萬代。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之下,吉祥圖案被賦予了全新的價值內涵,如以石榴圖案為例,在此類圖案中,通常包括了石榴,佛手、桃子等果蔬,這些果蔬乃是有著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再如望子成龍圖案,此類圖案均以胖娃娃坐于鯉魚之上形成構圖,寓意鯉魚跳龍門。此外,“麒麟送子”等圖案也均有寄托了美好的寓意。我國古代的宇宙觀與西方不同,我國勞動人民重視在世,熱愛生活,而不去追求天國,寄于幻想,因此,我國人民祈望有美好的現實生活,并延續這種現實,這種觀念表現在吉祥圖案上可謂形式多樣,千姿百態。有表示幸福的“納福迎祥”、“翹盼福音”等,有表示情愛的,如“連理枝”“同心結”等;有表長壽的,如“松鶴長春”、“蟠桃獻壽”等;有表喜慶的“喜上眉梢”“馬上封侯”等;有表富裕的;如“年年有余”、“五谷豐登”等;有表示平安的,如“四季平安”“竹報平安”等,總之,這些內容是一種人間的、現實的、生活的祝愿,是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最樸素的表達,直接反映我國民族性格和品德,具有一種內在的精神文化價值。從民俗文化的視角來看,其盡管受創作條件等限制,因而有著一定的局限性,不過其乃是源自民間智慧的結晶,因而有著強大的藝術根植力,同時亦是中華傳統文化精神意蘊的集大成者。通過在平面設計領域中加入民族藝術元素,將實現對傳統民族藝術元素的藝術延續,進而豐富平面設計的藝術內涵以及藝術表現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現代藝術設計領域的創作當中,設計者應當注重對傳統吉祥圖案的大膽借鑒和創新,以此提升設計作品的藝術內涵以及藝術表現力。通過對中華傳統吉祥圖案的藝術借鑒,也將豐富現代藝術設計的創作素材,進而提升我國藝術設計的整體水平。作為工藝美術設計師,應該充分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汲取更多的精華,將其滋養到自己的藝術創作中,正確理解中西文化的結合。只有這樣我國的美術設計事業在國際化競爭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美術設計的區域性和個性特色便會以新的姿態,在國際設計舞臺上展現時代風采。
參考文獻:
[1]王濱.從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看民眾生活理想[J].學理論,2011(18).
[2]張林.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的藝術特征[J].美與時代(下半月),2009(01).
[3]任美平.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吉祥圖案的文化意蘊[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2).
[4]殷石.“文以載道”的中國傳統吉祥圖案設計的美學思想[J].大眾文藝(理論),2008(11).
[5]任美平.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吉祥圖案的文化意蘊[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2).
[6]劉帆,楊先藝.文以載道——論中國傳統吉祥圖案設計的美學思想[J].科協論壇(下半月),2008(10).
[7]李霞.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產生的文化意蘊[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05).
[8]張虹.從中國傳統文化看吉祥圖案的表現特征[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0(02).
作者:李春燕 劉剛 單位:文山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文山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