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東北人口較少民族的傳統工藝美術現狀調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以分析東北人口較少民族工藝美術品的現狀為切入點,以歷史發展為依據,以市場為導向,以其文化為基礎,找到東北人口較少民族工藝美術在傳承和嬗變過程中的問題和革新,其中以東北赫哲族工藝美術品為核心進行研究。
關鍵詞:工藝美術;東北人口較少民族;傳統與嬗變
當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原始的民族工藝美術的熱情逐漸下降,特別是東北人口較少民族的文化傳統。東北人口較少民族文化處于弱勢群體,易被主流文化同化,失去原有特色,且當前我國社會是市場經濟,原有東北人口較少民族的經濟不斷受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沖擊,因此在東北人口較少民族內部缺乏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工藝美術的保護。在這種局面下,具有千百年文化積淀的民族文化是否能夠繼續傳承?傳統民族文化是否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迎來轉型創新發展?這都是令人擔憂的。因此筆者從四個方面做出了分析,希望能夠為解決以上問題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東北人口較少民族的經濟發展現狀與民族簡介
(一)東北人口較少民族的經濟發展現狀
1.經濟發展緩慢。我們通過對比2000年至2008年,吉林廷邊朝鮮族自治州與吉林省的人均GDP增長速度對比圖可以看出,延邊州的增長速度總體上低于吉林省的平均水平,并且隨著時間的流逝,其差距有逐漸擴大的趨勢建國以前,攫取性的漁獵、采集經濟在赫哲族和鄂倫春族的經濟社會生活中占據著主導地位,生產方式單一,商品經濟不發達。建國以后,赫哲族、鄂倫春族雖然幾經轉產,逐步確立起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結構,但人均收入仍然偏低。2005年,黑龍江省赫哲族村、鄂倫春族村、鄂溫克族村和俄羅斯族村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2203元、2199元、2731元和2123元,比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3221元分別低了34.71、31.73、15.21和34.09個百分點。這些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基礎設施落后,嚴重制約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05年,在黑龍江省鄂倫春族鄉的24個行政村中,尚有19個村不通自來水、4個村不通公路、3個村不通電和電話,有2個村不通有線電視;在赫哲族鄉的14個行政村中,有2個村不通自來水;而在鄂溫克族鄉的12個行政村中,有10個村不通有線電視、8個村不通自來水。2.投資成本高。東北基本上是“八山一水半草半分田”。在這種地理環境條件下進行開發建設,作為開發商,政府或者企業需要進行大量的前期投入來克服這些地理障礙因素,如改善惡劣的地域環境,平整地面等等,但這些項目的投入周期長,前期資金成本大,資金盈利周期長,回本時間不確定,缺乏足夠的成功案例,如果當地的營商環境不夠好,僅由資本市場一力承擔,極有可能導致資本趨利避害,大量的投機資本外流。同時,不可忽視的惡劣的地理環境,必然成為先期投資的巨大障礙。以上是對于東北人口較少民族經濟的概述,為此加快東北人口較少民族的經濟發展,是推進東北人口較少民族小康社會建設進程的重要途徑。
(二)東北七個人口較少民族及其工藝美術現狀
1.達斡爾族。達斡爾族主要分布于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鄂溫克族自治旗一帶。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共有人口131992人。史學家大多認為達斡爾族屬遼代契丹的后裔,利用DNA技術的相關實驗表明,契丹與達斡爾族有最近的遺傳關系。其代表的傳統工藝美術品:布貼畫。原名宮廷補繡,俗稱布貼畫,又叫布堆畫、布貼花、布摞花,還叫撥花。布貼畫是刺繡的一種形式。它利用做衣被剩下的邊角碎料,在底布上拼成各成圖將其固定,并進行細部的加工而成。其色彩豐富鮮艷,富有木刻版畫的刀木特點。同時達斡爾族民間剪紙藝術歷史悠久。達斡爾族的民間剪紙藝術早期的藝術形式主要有剪皮花、剪樺樹皮及皮偶藝術形式,各富有特色。2.俄羅斯族。中國的俄羅斯族是古代俄羅斯移民的后裔,經過百年的同化,其外貌、長相、風俗和習慣等,已漸漸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俄羅斯族主要集中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黑龍江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呼倫貝爾市下轄額爾古納市等地,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境內俄羅斯族總人口數為15393人。其傳統工藝美術品:俄羅斯套娃。套娃最早的創意就是為了取悅孩子而做成的木頭娃娃,孩子們都喜歡童話故事,于是故事里著名的人物動物都被做成了娃娃。隨著時間的推移,套娃形成了其特有的風格,大小不一的娃娃一個套著一個,讓人更覺趣味。時至今日,套娃的素材也越來越豐富,除了童話人物外,歷史人物、權貴政要,甚至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都成為創作的對象,按照肚子里含有的小娃娃個數的不同,套娃以分成5件套、7件套、12件套、15件套等等。俄羅斯套娃的制作工藝十分考究,需經過楦空、燙花、鑲金等工序手工制成,由大到小層層相套成一字排開,情趣盎然。每個娃娃要經過15道工序,大小都不用工具測量,而是憑借藝術家們的感覺和經驗,他們獨特的手工設計使套娃們變得與眾不同,獨一無二。娃娃們相互套在一起,意味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代表著多福多貴、多子多孫的含義。俄羅斯族的套娃表達了人民對家庭和民族的熱愛與尊重,對人與人之間美好感情的向往和追求。3.鄂溫克族。鄂溫克族人口約30000人。鄂溫克的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居住于中國內蒙古和黑龍江兩省區。黑龍江省訥河市的興旺鄂溫克民族鄉等多個鄂溫克民族鄉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鄂溫克族的傳統服裝以皮制為多。鄂溫克族婦女擅長刺繡、雕刻、剪紙等工藝。圖樣多取材于生產、生活,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過游獵生活的鄂溫克人,善于用樺皮和蘑菇為原料,用刀和剪子刻剪成各種飛禽走獸,如汗、鹿、鴨子等,作兒童玩具,還善于在器皿上刻繪美麗的花卉圖案。鄂溫克族民間還有不少的剪紙藝人,他們能用紙剪成各種動物,形象逼真、美觀,栩栩如生。他們供奉的各種神像,都是用樺皮剪成的小人模型涂色而成。而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樺樹皮文化,是一種古老的民族文化,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在文化人類學上有“活化石”之譽。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和達斡爾族把樺樹皮制品當作一種民族工藝品流傳保存,有的至今還在實際生活中使用。4.鄂倫春族。鄂倫春族是狩獵民族,因此他們的衣食住行及歌舞等方面都顯示了狩獵民族特點。主要居住在大興安嶺山林地帶。在長期的狩獵生產和社會實踐中,鄂倫春人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頭創作、音樂、舞蹈、造型藝術等。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國有鄂倫春族8659人。其傳統工藝美術品是刺繡,從頭上戴的到腳上穿的,都要繡上花、鳥、魚、蟲和小動物的圖案,顯示了她們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藝術創造力。鄂倫春族人特別是婦女還很擅長用白樺樹皮制作各種生活用品和工藝品,這些物品不但輕巧耐用,而且雕刻的花紋圖案形象逼真、美觀大方。5.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在黑龍江省富裕縣五家子屯有數百人聚居,是18世紀從新疆遷去的。柯爾克孜族是吉爾吉斯斯坦的主體民族,占其總人口的69.2%,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境內的柯爾克孜族人口數為186708人。柯爾克孜族的傳統手工業歷史悠久,有木器制作、金屬加工、紡織刺繡等。雕刻和刺繡的各種動物、人物、花木、日月星辰,內容豐富,造型美觀,形象生動,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反映了柯爾克孜族的智慧與才能。柯爾克孜族用黃金、白銀、紅銅鑲嵌制造的耳環、戒指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用鐵、銅制造的餐具和生活用具,如茶壺、鍋、刀劍、鈕扣、鈴鐺等,工藝精致、結實耐用。在飾物和器皿上多雕刻動物和龍的形象。柯爾克孜族以善制氈制用品著稱,幾乎家家都有的幃幔,是歷史悠久的室內裝飾品。柯爾克孜族的草編織品種類很多,大都用芨芨草編制而成。這種編織品就地取材,工藝簡單,經濟實用,既是日常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又是獨有的手工藝品。柯爾克孜族婦女善于編織和刺繡,主要有壁毯、圍簾、頭巾、手帕、床上用品等。柯爾克孜族馬背上總是馱著一條編制非常考究、小巧精致的“胡爾俊”,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百寶囊”。6.錫伯族。錫伯族多數居住在遼寧省(70.2%),在東北的沈陽、東港、開原、義縣、北鎮、新民、鳳城、扶余、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東北的錫伯族在語言、衣食、居住等方面同于漢族。錫伯族的民間工藝美術可分為雕刻、圖案設計、刺繡、繪畫、剪紙等種類。其中錫伯族的雕刻包括刻、泥塑、石雕、磚雕、木雕等工藝及與此相關的產作品、產品。而石雕美術則多見于廟宇建筑。磚雕則多用于屋基底部磚砌雕刻和屋檐瓦的各種圖案。石雕壁畫見于靖遠寺的裝飾建筑上,石壁分塊,拼成圖案,在其上面雕刻著各種花卉、樹木以及珍奇鳥獸相互連綴為一體,配置自然物景色,淡雅古樸而又雄渾壯觀。錫伯族的住房,大多是磚、木、土結構,窗臺以下均壘磚,屋檐用磚分頂數層,在這些砌磚的部位,均可見到簡單而又形象逼真的磚雕藝術。7.赫哲族。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同江市、饒河縣、撫遠市。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赫哲族人口數為5354人。無民族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結革記事。因長期與漢族交錯雜居,現通用漢語。樹皮工藝對赫哲族影響極深,赫哲族在使用樹皮時,必須先用水煮或者是火熏,使樹皮遇熱后變軟,再用力壓平,然后便可裁剪,制成各種用具。赫哲人的工藝,除了樹皮、獸皮外,還有很多的編結物品。例如他們還能用柳條編結的筐籃、樹皮或麻繩結的漁網、皮條結的馬鞭等。赫哲人捕魚用的各種網,則是用麻繩或者是樹皮編結而成的。赫哲族最著名的工藝美術則是魚皮畫。赫哲族制作魚皮畫所采用的魚皮均為野生魚的魚皮,通過對這些天然魚皮的紋理和花紋的良好運用并結合拼接、染色以及黏貼等方法,制作成魚皮畫,即魚皮剪紙。魚皮剪紙不是單純的剪紙,而是融合了包繡和貼花的獨特剪紙藝術,為了進一步細化剪紙的內容,還廣泛的運用雕刻和染色等技術。因為赫哲族人信奉薩滿教的原因,所以其內容大都是動物的圖案。為了顯出動物的形態和特征,魚皮剪紙中的動物多為正面或者側面的形象且造型感染力強、線條粗狂豪放,極具表現力,裝飾性極強術制作成一幅幅精美的畫,不但展示了魚皮所具有的特殊的美感,還包含了作者情感。以上是筆者對東北七個人口較少民族進行的簡單概述,接下來以赫哲族作為核心進行傳統工藝美術的現狀調查研究。
二、赫哲族工藝美術的傳承與現代化現狀
赫哲族族人由于生活地域的獨特性,使其以漁獵為生而創造了一種特殊藝術形式———魚皮藝術品,向世人展示了赫哲人的智慧。這種由傳統工藝保留下來的藝術圖案,彰顯出赫哲族特有的文化內涵。隨著時代的變遷,魚皮藝術品出現了文化內涵淡化、傳承乏人、適用性弱等問題。要改變這一趨勢,促進赫哲族魚皮制品發展,就要認清、意識到其現代化發展方向,必須要在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調整日用工藝品的比例,并加快數字化技術的利用,保存魚皮藝術影像資料,同時政府應加大資助力度,促進傳承人隊伍的年輕化。以下是對阻礙赫哲族工藝美術文化發展的原因分析。
(一)工藝美術內涵性淡薄
當今社會下,人們對于民族獨特的服飾并不是很重視。一方面:現代人更多的崇拜與眾不同的異國風情和時尚的服飾,從而慢慢的淡化了本國獨特民族的服飾藝術;另一方面:人們在當地文化園為旅游而“開發”出來的“改良式”民族服飾上原生態的民族服飾特色圖案基本消失。在民俗旅游區可以彰顯民族文化的圖案隨處可見,但這些東西已不是民族文化的自然顯露,而是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我們調查發現,擁有赫哲族傳統工藝傳承者身份的人,分為赫哲族和非赫哲族兩種,在傳承中都使赫哲族傳統工藝品產生著變異,原生態的特性很難保持。其中某些傳承者只一味追求經濟效益,放棄魚皮藝術圖案的“前途”,只追逐“錢途”。這樣,具有民族文化內涵的、民族特色圖案的作品少了,觀賞性、裝飾性的多了,誠然從當下市場而言,這樣的作品更加受歡迎,但是從赫哲族文化長遠發展來看,以及文化多樣性而言,如此舉措實在目光短淺,民族傳統工藝美術文化是不應該以弱化民族文化內涵為代價的。
(二)傳統工藝美術繼承缺人
經調查發現,當下赫哲族魚皮畫的大多數制作者是50歲左右的老人。這些赫哲族和非赫哲族的藝人們,由于年齡增大對傳統工藝品的開發、創新已經沒有足夠的熱情。這造成了傳統工藝品的開發保持原狀,或停滯狀態,甚至在相關的工藝品開發上出現了傳承缺失的現象。與此同時,在現代社會思想文化沖擊下,年輕人大部分沒有了繼承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情,不愿再學習和傳承傳統手工魚皮技藝,使傳統藝術的繼承人缺乏。
(三)傳統工藝美術實用性弱
赫哲族制作出的魚皮多作為裝飾品、掛飾。然而隨著外來文化的入侵,現代文明的發展,更多精巧的裝飾品代替了赫哲族魚皮飾品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據調查發現,魚皮制品中僅有魚皮包、魚皮腰帶、魚皮鏡子等是具有實用功能的藝術品,僅占各家工藝品店里物品總數的5%左右。其余大部分是陳設品,如魚皮貼畫;還有少部分的魚皮掛件。綜合來看,赫哲族的民族文化傳承面臨著巨大的危機,轉型創新發展迫在眉睫。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是激發赫哲族成員的民族認同,為本民族的發展貢獻力量,獻策獻計,繼承和創新發展本民族的傳統工藝美術文化。
三、東北人口較少民族傳統工藝美術的獨特價值
藝術因技術的加入而變得多姿多彩,技術也因藝術的介入而更富有審美性。傳統工藝美術,往往都是該民族工匠們運用高超且獨具匠心的技術,以及別具一格的藝術形式美的法則,通過千百年的積累沉淀而創造傳承下來的。而東北七個人口較少民族的傳統工藝美術有其自身的獨特性質,研究價值商業價值極高。
(一)有助于博物館的建設
博物館是收藏、研究和展出各種文物及實物的專門機構。博物館收藏的主要大項有青銅器、瓷器、玉器、書畫、雕塑、紡織印染品、家具、服飾等,這些物品大多數都是工藝美術作品。對工藝美術的研究,有利于博物館在展出中進行文化宣傳,傳授歷史、文化、科學和藝術知識。
(二)有助于旅游文創產品的經濟增長和創新傳承
隨著我國的經濟迅速發展,旅游業成為了我國快速增長的經濟市場。游客到旅游地除了購買土特產品外,就是要購買些旅游紀念品留念或作為贈送給親朋好友的禮物。例如到廣西去旅游會購買繡球,到云南大理會購買扎染品和大理石雕刻品,到重慶會購買當地的特色食品等等。并且隨著游客的消費意識提高,文化層次增強,高品質旅游成為了旅游業的發展趨勢。而當下各地的旅游文創產品依然稂莠不齊,尤其是人口較少民族的旅游業,仍然處于較為原始和質樸的階段,對于游客沒有持續的吸引力。因此,重塑人口較少民族的傳統工藝美術,在賦予原汁原味傳統文化內涵的同時,根據消費者的需求,依照用戶體驗,開發創新型文創產品是應該受到當地旅游部門和人口較少民族族內重視的舉措。旅游者中有各種文化層次及經濟能力不同的人,旅游紀念品也務必重視實現不同的檔次,例如赫哲族的魚皮畫,既能有上萬的精品,也應該有幾百的流水線制品。
(三)有助于文化傳承和經濟發展一舉二得
隨著旅游業的高速發展,游客的文化需求的提高,越來越追求獨特具有紀念和實用意義的旅游文創產品。旅游經濟的高速發展既然不能失去文化內涵,破壞文化傳承,傳統工藝美術作為實用美術,也不應該固步自封,傳承者應該主動去適應市場的發展,在保證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前提下,和政府的支持下,創新發展旅游文創品促進民族的經濟發展。正如電視的普及直接沖擊了民間文藝的傳播等。政府部門既應該認識到保護傳統工藝美術內涵的重要性,也應該學會促進人口較少民族工藝美術適應市場經濟,主動宣傳擴大工藝美術的經濟市場。工藝美術應該避免孤芳自賞,需要充分了解用戶體驗,使工藝美術品貼近游客的生活,滿足游客的購物心理,才能促進游客口口相傳,年復一年地增加工藝美術市場經濟。
(四)有助于滿足游客的消費需求
工藝美術是實用美術,它體現在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從飲食上來說,有餐飲具和食雕面塑;從文化教育上來說有文房四寶和書籍裝珍印刷等等。我們加強對東北人口較少民族的工藝美術的調查研究,可以充分了解人口較少民族的傳統工藝美術的文化內涵和獨特性。從而有助于文創品的再創作,通過市場調查,用戶調研,準確定位消費者消費需求,既滿足了消費者旅游外出的購買紀念品的需求,也使游客的日常生活更加有情趣,更豐富多彩。
(五)有助于推動東北人口較少民族的工藝美術文化研究
傳統的工藝美術在實用性能上,已經不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人口較少民族的傳統工藝美術缺乏創新,缺乏活力難以與時俱進。究其根本,是由于我國學術界缺少了對于東北人口較少民族的工藝美術方面的大量專題研究,使得地方政府對其重視程度不高,因此導致相關的工藝,工藝美術,工藝品等歷史,文化傳承和民族特色等保護不完善,不正確,造成了大量的文化斷層。而當旅游經濟成為地方經濟發展支柱之時,民族內部和地方政府將會迫切需要學術界的理論支持,促進對工藝美術文化的系統研究和正確保護、傳承及創新發展。
四、東北人口較少民族傳統工藝美術的發展意義
工藝美術是實用美術,既是滿足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也是理應符合市場經濟的商業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傳統的民族工藝制品和生活用品既然需要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又要成為文化傳承的載體,就要打破傳統的桎梏,降低高昂的價格,打破當下的粗糙而冷淡傳統質感和人文情懷,從而實現大規模物美價廉物有所值的大規模文創產品的流通。同時實現產品分層,針對中產及以上階級消費者,打造相應具有吸引力,乃至和新科技結合的文創產品,在保證文化內涵,如民族符號,傳說神話等文化因素成為文創產品特色的同時,形成低端品產業化實用化工業化,高端品精品化多樣化的雙軌道商業運營模式。對于東北人口較少民族而言,工藝美術既是其文化的結晶與靈魂,也是經濟再發展的關鍵核心。對當地的旅游經濟發展和文創產品創新發展具有積極借鑒意義。推動東北人口較少民族的傳統工業美術再發展,有利于成為其他民族地區旅游業經濟發展,文化保護雙結合的創新發展成功案例,并且有助于實現國家的改革紅利惠及每一個民族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學.少數民族工藝美術品的現狀分析[J].裝飾,2005(8)
[2]張蘭.民間工藝美術品的市場化運作與發展[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20)
[3]李硯祖.社會轉型下的工藝美術[J].裝飾,2014(5)
[4]龐笑笑,王榮成,王文剛.中國東北沿邊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障礙因素分析———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10(3)
[5]邵文紅.文化創意產業下的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新思維[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4(4)
[6]魏林.東北人口較少民族經濟發展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4(8)
[7]孫熠,鄒迎雙,王曉丹.赫哲族傳統工藝美術魚皮藝術現代化發展研究.美與時代(上),2013(4)
[8]舒展.積極推進東北人口較少民族全面發展.黑龍江民族叢刊,2006(10)
[9]徐萬邦.對少數民族工藝美術研究的幾點看法.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0(12)
[10]梁智勛.中國少數民族工藝美術的實用性及其特點.中央民族大學博士論文,2011(3).
作者:黃堯 孫巍巍 李德君 王禹然 邵強 李現實 單位:佳木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