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調查類電視新聞節目的認識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調查性新聞是報道者通過自己比較長期而完整的積累、觀察與最近的調查研究,對某一或某類社會事實或社會現象所進行的深入系統詳細的報道。調查性報道是深度報道的一種。調查性報道的力量是事實與證據,通過不斷地追問、求證,找到最能說明事實真相的證據。
一、調查性新聞現狀
有學者把調查類新聞報道大體分為5類:(1)批評、揭露性的調查;(2)社會問題、社會現象的調查;(3)新問題、新事物的調查;(4)人物心態的調查;(5)消費生活等調查。從題材講,隨著生活中經濟現象越來越多,目前常見的調查類新聞一般集中在對消費生活的調查。批評、揭露性調查報道的難度在于很多受訪者對采訪持有敬而遠之的態度,加之干擾和阻礙批評、揭露性的調查性新聞的因素相對比較多,致使此類題材的調查性新聞不多。還有一種人物心態的調查,因為需要記者有較高的駕馭談話內容和電視非語言符號信息的能力,所以此類題材也鮮少有人創作。由于事實本身的復雜性和調查對象的不配合等因素,調查類新聞報道從策劃到播出往往需要幾個月。“國美內斗”新聞的主要報道者朗朗、“三鹿奶粉”事件的首位報道者簡光洲坦言,調查型記者的生存壓力、發展空間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二、優秀調查類新聞的因素
調查性報道對解決社會轉型期復雜的社會問題、促進社會發展具有正向作用,在社會功能上也起到了緩解矛盾、維護穩定的減壓閥作用。優秀的電視調查類新聞應該具備以下要素:首先是優秀的記者。記者作為調查類新聞的主導者、甚至事件報道的推動者,是調查類新聞采編的第一要素。制作具有深度的電視調查類新聞,需要培養優秀的調查類新聞記者、給其足夠的生存發展空間,使其在具有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和較高專業素養的同時,培植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保持探尋真相的熱情。名記者如王志、柴靜、董倩等,都是通過調查類新聞節目脫穎而出的。因此,加強對調查記者的發掘、鼓勵與引導是媒體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其次是敏銳的策劃團隊。策劃團隊是成就優秀調查類新聞必不可少的要素。選題精準、目標明確、熟悉受眾心理、準確把脈社會動態等,這些都需要靠團隊的力量來完成。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的成功離不開其敏銳的策劃團隊。2003年《新聞調查》就將調查性報道定位在“捍衛公眾利益”、“揭發事實真相”、“記者獨立調查”等核心特征上。雖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中國調查性報道仍舊堅持這些核心特征。
三、調查類新聞電視語態的綜合運用
綜合運用新聞語態,有利于電視調查類新聞不斷增強新聞的吸引力、感染力、傳播力。首先是故事化的敘事手法。調查類新聞的魅力主要來自于事件調查過程中所遇到的緊張性和洞察力所帶來的持續不斷的驚嘆。故事的調查結果沒有調查的過程重要。情節設置出的懸念的張力和調查者的洞察力最為觀眾所期待。雖然發生的事件是過去的,但調查是現在的,對于發生的事件的敘事和對于正在進行的調查的敘事相互交錯,有利于節奏安排,增強了敘事的張力。柴靜作為主創之一的新聞作品《雙城的創傷》,對雙城生活下人物心態開展新聞調查,在講述留守兒童集體服毒的事件上使用了順敘、插敘、倒敘等敘述手法,情節、懸念與人物心理巧妙結合,節奏松弛有度,說理層層深入,最后直指核心問題,深刻揭示值得社會關注和警醒的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其次是鏡頭運用注重氛圍的營造。電視的敘述是聲音與畫面雙重敘事機制,它具有高度逼真的復制功能,使得電視的影像敘事在許多時候像是故事在自己講述。所以鏡頭語言運用、分鏡頭設計,都是增強故事色彩不可或缺的手段。2005年《新聞調查:以生命的名義》對話中國同性戀艾滋感染者,通過高超的鏡頭語言運用,強化了節目感染力。節目開始,鏡頭為黑場,出解說詞,然后是一串串驚人的數字,接著是一組意味深長的特寫鏡頭,將緊張、懸念進行了良好的渲染和鋪墊。在主題內容上,作者在邏輯關系上對艾滋病與男同性戀、同性戀的關系進行了梳理,通過故事化的敘事手段、故事片式的鏡頭運用,把男同性戀者糾結的內心世界展示得淋漓盡致。節目克制內斂情感的表達如同一把有力的利劍,沖擊著社會對于同性戀者的傳統思想。第三是著力塑造具有個性“調查人”。記者是對調查細節進行穿針引線,推動故事情節向前發展的“調查人”。在電視調查類新聞中,除暗訪制假內容“調查人”不宜出現外,批判性的、社會問題類的、人物心態類的電視調查類新聞中,均可通過記者出鏡來搭建敘述框架,調解敘述節奏,區分敘事層次,增加節目亮點。如2002年《新聞調查:和神話較量的人》“調查人”王志以專訪的形式,對經濟學教授劉姝威揭露上市企業藍天集團做假賬欺騙股民的事件進行調查。節目播出后引發強烈反響。這種一對一采訪的形式,通過記者與主述人的交流,揭示其心路歷程。整期節目主要依靠談話吸引觀眾,因而王志所提的問題對劉姝威的回答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個性鮮明的“調查人”使這期節目的風格特點更加突出。這種一對一采訪形式運用的關鍵就是記者。記者需要有明確的邏輯思維,是節目的直接參與者和采訪現場及節目的掌控者,擔負著把報道推向深入的責任。這就要求記者的問題要有針對性,依循一定的思路與提綱引導被采訪人按照特定的方向進行講述。在談到為何銀行沒有及時采取行動停止藍田公司貸款時,劉姝威說一定有其他的因素在干擾。記者王志便開始追問:不是由于技術上的原因?你指的這個因素是什么?你指的這個因素是權力嗎?面對記者的提問,劉姝威盡管沒有作正面回答,但還是透露出了自己的想法。其對話完全展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和事件沖突的焦點所在,堪稱經典。
四、結語
在調查類電視報道中,一直存在對于新聞客觀真實與戲劇化敘述的爭論。客觀是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在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適應媒體變化環境的前提下,探索和選擇更加尊重新聞傳播規律的新聞語態,有利于電視調查類新聞不斷增強新聞的吸引力、感染力、傳播力。
作者:關鑫 單位:秦皇島市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