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建筑企業PPP模式應用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國家對基礎建設扶持政策方向及力度的改變,政府融資的形式已無法滿足群眾的需求,基礎建設行業遭遇難題,PPP模式的出現、公共部門與社會機構合作模式的產生巧妙解決了上述難題,并推動建筑業成為影響我國基礎設施領域發展的重要因素,決定了其今后的發展方向。PPP模式促進建筑企業快速轉型,并汲取新的建筑理念,為政府部門和社會機構帶來更高的市場效益,因此ppp模式在建設行業中得到大范圍的推廣與應用。本研究主要基于建筑企業在應用PPP模式時遇到的種種問題,并提出相應解決措施,以促進我國建筑行業的穩定發展及PPP模式運營體系的完善。
關鍵詞:PPP模式;基礎設施建設;融資;河北建設集團
建筑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不管是技術革新還是業務拓展,均對其他產業的發展帶來積極影響。隨著經濟新常態和“一帶一路”的提出,建筑行業乘勢轉型,借助國家政策的支持,謀求更為廣闊的發展市場。基于此,本研究以建筑行業的新形勢為研究對象,調查其在PPP模式下出現的問題,并尋求解決策略,以期為今后建筑業的發展提供借鑒。
一、PPP模式概述
PPP模式通常被認為是政府和社會部門合作的生產形式,也就是在政府的統籌管理下,社會部門和個人機構所創建的進行交流、合作、互助等設施場所的運營模式。PPP運營模式下政府和社會部門分工明確,合理布局,一般由社會部門和個人機構對參加活動的人員進行收費,再將其中的部分經費上交政府,作為必備的周轉資金;而政府則對活動運營過程中的規則進行監督,并且對場所的設施進行定期維修、檢測,以保障消費者的安全,同時對活動收費進行審查,確保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由此形成社會和政府工作互相補充的良性循環,既保障了企業的利潤,又維護了消費者權益。
二、建筑企業應用PPP模式的機遇分析
(一)有利于建筑企業拓展更廣闊的業務市場由于管理不當,我國地方財政資金匱乏,已經無法提供基礎建筑需要的經費。PPP模式的引入,及時解決政府和建筑業的經費難題,保證了運營項目的正常開展。而建筑業的運營項目一般均是居民生活的必需場所,如環境綠化、污水處理、供暖設施維修等,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由此可知,建筑行業得以正常運營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有利于建筑企業完善上下游產業鏈建筑行業由于施工時間長、承包范圍小,基本均在統一領域進行工作競拍,因此競爭力度大、利潤卻相對較小。但是采用PPP模式的建筑企業,身份發生轉變,由原先的施工方變成了監督者和投資商,不僅能夠參與施工的全程工作,而且還為工程集資、競拍、施工、竣工等工作提供更為系統的工作規劃,實現企業間的互幫共產和統籌治理。
(三)有利于提高建筑企業獲取利潤空間PPP模式在建筑行業的實際應用能夠為企業帶來從經費集資、工程運營等多方面的穩定效益,這對企業來說無疑是最好的結果。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沿海國家開始重視城市建設,帶給我國更多的投資和合作機遇。PPP模式影響下的建筑行業,不僅可以打開國內市場,還可以降低投資風險,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借助品牌效應,順利與國際接軌。
三、建筑企業運用PPP模式環境及流程分析
PPP模式與建筑業融合的過程中,會與一些私人工作室、中介公司等進行合作,因此需要重點考察雙方的信譽、品牌影響力等因素。PPP項目中最關鍵的環節便是企業融資,雖然號稱政府支持,市場信譽較好,但是充足的經費才是建筑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此外,政府作為資源的配置方、過程的監督者對工程進行隨時跟進,形成較為完善的監管體制;社會部門和個體機構則負責工程的后期檢測環節,共同保障工程的質量及安全性。觀察PPP模式的建筑工作進程,發現其工作環節可以分為起始環節、集資環節、施工環節、竣工環節及交接環節,這五個工作環節因為工作性質不同承擔著不同的工作風險。集資環節需要聯合不同的企業部門,通過股權、基金、債券等形式獲得工程的使用經費,不僅效率高而且資金結構穩定;集資過后,政府支配、企業監管的建筑工程開始步入施工環節,該階段的工作風險主要在建筑速度和質量層面,既要結合上下浮動的建筑價格,考慮材料成本,又要均衡支出費用與所得效益;工程竣工后的最終環節也就是工作的交接過程,它涉及政府和企業簽訂工作合約、企業與中介交流售后程序,同樣也對PPP項目的成功起到決定性作用。
四、建筑企業應用PPP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高回報意味著高風險縱觀整個PPP項目的實施過程,政府肩負著統籌全局的重任,從施工前期的需求分析、方案制訂、土地購買、材料定制到后期竣工環節的合同擬定等環節,無一不體現出政府的重要性。但是受到政企觀念的影響,企業扮演著完全不同的角色。政府主要考察當地的經濟基礎及項目的效益層面,因此不同的出發點導致二者在施工過程中出現分歧,影響項目的正常進程。受社會大眾普遍認知的影響,很多企業引入PPP項目完全就是市場跟風,認為它能夠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利潤,僅僅將其看成節約成本、提升效益的集資手段,而不是均衡資源配置、改善工程運營模式的有效途徑,這種意識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后期的政企意見分歧,增加工程開展的風險性。與此同時,很多建筑行業劍走偏鋒,認為只要抓緊時間與政府簽訂施工協議,便能夠搶占工程時機,實則讓自己陷入被動境地。
(二)風險性增加PPP模式的引入無疑給施工經費不足的建筑企業帶來重生的希望,在希望降臨的另一端卻是機遇與風險并存。建筑企業在解決融資難題后,施工要求、工程質量、安全性能等一系列問題迎面而來,增加了政府和企業工作的難度。比如,宏觀模式下集資的多少決定著政府的后期決策,同時也間接影響著工程的最終效益;政府身兼多職,既對資金起到支配作用,也對工程的進度及安全性進行隨時監督,它需要全面考慮用戶、消費者及企業雙方的共同利益,以公平、公正的態度履行自己的職責,在實現最大效益的基礎上,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提高用戶滿意度。
(三)加強市場測試建筑工程決定實施PPP項目前需要考察工程的資金周轉、各部門工作的協調及工程的預期進度,以期了解該項工程是否適合采用PPP模式。而對于適合度不高但是施工資金匱乏的工程,則需要合理調整工作計劃以使得PPP模式與工程恰當契合。前期適合度的檢測與調查是指對工程的各種資料進行搜集、分析,并與PPP模式的各環節進行匹配,因為不同的工程項目具體分工不同,可能導致前期檢測工作任務量較重。
五、建筑企業應用PPP模式的建議
(一)完善PPP相關法律法規,規范操作流程近期建筑行業受到國家的密切關注,政府頒布相關政策保障建筑企業施工環節的合法性及安全性,具體包括提倡企業合法融資、貸款,號召政企合作加快城市的現代化建設步伐。此外,還專門針對我國建筑行業的運營現狀,制定關于PPP模式的相關法律條文,鼓勵私人企業和個體機構放手集資,在政府的支配、監督和保護下,將PPP模式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實現品牌和效益的雙重豐收。但是在政府工作的正常開展下,如何對企業進行適度監督而不僭越自身權力,如何巧妙處理工程風險降低工作成本,這是政府現階段需要解決的問題。此外,除了相關法律條文的出臺,完善、規范PPP模式的運營環節,成立專門處理PPP模式下工程問題的工作室,也是當務之急。
(二)政府做好角色轉變PPP模式下的政府肩負多種職責,并且起著統籌全局的作用,掌控著資金的支配、工作的調整、安全的監督等,但正是這多重身份,帶給企業危機感,威脅著企業的地位和利益,久而久之導致政企之間出現隔閡,影響工程的繼續開展。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首先政府應當擺正自己的角色,由工作的主導者轉為程序的履行者,站在和企業平等的地位上實施自己的權力,而且注意分寸,不僭越職責,做到公平公正、互幫互助;其次,堅守自己內心的原則,不妥協、不退讓,如果企業出現違法的行為或者威脅雙方利益的舉動,政府應該敢于發聲,對其指責。因此,在政府和企業合作的工程模式下,應該簽訂雙方平等的合約,并由第三方機構進行監督和評定,保證政府和企業中的任何一方不得濫用職權,互相約束彼此的行為;此外還應制定處罰條例,對違反合約的行為按照條例規定,進行依規處置,做到嚴格守規、違規必究。
(三)建筑企業加強創新融資模式引進PPP模式的工程一般均存在融資、施工、運營等方面的難題,而PPP模式的使用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程的任務量,同時對建筑企業的工作部署、部門設置、任務監督等環節提出更高的要求。鑒于PPP模式實施時間長、消耗成本大,更是增加了企業融資方面的難度,所以企業應該改革現有的融資方式,采用政企合作集資的模式,為PPP項目的引入做好前期準備工作。首先,政企合資成立PPP基金會,為工程的進展提供所需經費。政企合作運營的PPP基金會不僅可以減少企業集資、借貸的時間和程序,還能夠減輕集資的經費風險,鼓勵更多的企業大膽集資。其次,借助貸款和債券緩解資金壓力。建筑工程中資金動向都是根據提前制定的經費準則,不能臨時借調,因此政府需要頒布政策保障企業的合法集資,如通過銀行借貸、基金扶持等方式,增加企業的集資途徑。最后,實施機構投資的集資方式,即鼓勵企業和私人機構展開合作,共同投資項目工程,并且按比例分得最終效益,從而減輕企業的集資壓力。不僅如此,合作集資的投資方式在保障工程經費充足的同時,也利于經費的公開管轄和效益的公平分配,提升建筑效率。
(四)強化風險防控縱觀建筑行業的發展歷程,風險與機遇并存。一個項目成功與否,常常不在于如何處理難題,而在于如何預測風險及規避風險。例如,項目集資階段如何考慮到經費投資風險、成本投入風險;在合作集資時企業和個人機構雙方如何正確處理借貸風險、工程潛在風險等;甚至在工程實施環節如何解決經費不足風險、安全隱患風險等。此外,傳統的建筑企業往往均是自己肩負起工程的所有工作任務,因此,PPP模式下的政企合作工程還需做好企業的心理過渡工作,明確分配政府和企業各自的工作職責,但又保證二者的交流互助。例如,工程融資工作中,政府出臺政策保護企業的借貸權益;工程實施環節,企業負責主要施工,而政府則一旁監督。因此,政企合作模式下,提前預測風險、規避風險才是保證PPP項目順利實施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時軍霞.PPP模式下項目財務管理的若干思考[J].現代商貿工業,2020,41(03):93-94.
[2]耿天寶.2019上半年建筑業發展回顧[J].施工企業管理,2019(08):57-62.
作者:許洋 單位:河北經貿大學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