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文化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滲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提要】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蘊藏著的文化品質,對于國家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著重要作用,大學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最高層次,肩負著更為重要的歷史使命,包括傳播知識、傳播思想以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大學語文教學中勢在必行。因此,在當前新時期教育改革背景下,深入研究大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入,具有非常深遠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學語文;課程改革
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華民族的人文思想、精神內涵都根植在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中,換言之,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展示民族力量的根基,是中華民族發展的精神根本。近年來,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問題得到政府、社會的重視,文化自信成為熱詞,新時代傳統文化傳承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大學教育是高等教育,大學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語文課程與文化傳承密切相關,應當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背景下的語文課程教育,對于課程教學中的問題,應當以一種迎難而上的態度,積極尋求解決路徑。本文通過分析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背景下的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現狀與問題,就教材、教學、目標三方面提出幾點拙見,希望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獲得更好的傳承效果。
一、大學語文教學融入傳統文化元素的意義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與世界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西方思想與文化融入到了我國社會當中,從某一層面來說,這削弱了我國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接受度。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大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可以加深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由于西方文化的不斷滲透,其中難免會存在一些負面思想,大學生不加以思考就進行全盤吸收,就會出現崇洋媚外、崇尚享樂主義的現象,而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大學語文教學中,可以有效矯正學生的思想,并重新喚醒他們的民族情懷,從而提升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另一方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在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也就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使其在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道德體系建設。
二、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背景下的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現狀
大學語文自開設以來,作為一門大學公共基礎課程被推廣,但隨著課程的發展以及環境的變化,語文的人文性、民族性、文化性被忽略,高校教學中,更注重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在教學中,以工具性為導向制定教學方案,無異有礙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高校語文課程教材質量參差不齊,其中與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部分較少,教材內容決定了課堂的內容,因此,必須加強對語文課程教材的把關,選擇有益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教材。在制定教學大綱、實施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大學語文的課程實施存在課時少、課程安排計劃性不足、學生接受度不高等問題,應當加強語文課程實施,借力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背景,使語文課程成為一門人文性、文化性、民族性、工具性兼備的課程。現有教學目標過于重視學生使用語文這一語言工具的能力,忽視了語文對學生情操、思想的熏陶作用,應當思考、嘗試語文課程教學目標的轉變。
三、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背景下的大學語文課程改革途徑
(一)教材突破
教材包括課本、圖像、音頻、視頻等,語文教師應當跟上時代發展,根據當今學生的個性化特點,教學不僅僅局限在課本中,應當根據實時熱點,結合語文課程相關內容,綜合課文、圖像、視音頻等,為學生開展教學,提升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同時,在為學生選取教材時,應當加強教師的把關作用,注重教材的文化性、民族性、人文性,不僅僅局限于工具性,根據學生個性、水平,選擇能夠引發學生喜愛的教材。在實際教學應用中,教師應當加強自身文學水平的提升,做到以教材為主,發散式教學,不應僅僅局限于教材開展教學,更不應該照本宣科,僅僅以教材內容作為教學的全部內容。教師對教材的態度,應當是將其作為參照、標準,嚴格制定教學方案,而不是將教材作為教學的全部內容、唯一工具,教學的課堂是學生的課堂,而不是教材的課堂,教學的目標應當以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為主,而不是以學生掌握語文這一工具為主,教師應當明確這一點,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我,擺脫教材對教學的完全掌控。
(二)教學改變
在教學實施環節,教師應當時刻注意教學內容的致效性,轉變教學態度,應當以學生為主體,收集學生對語文課程的教學反饋,并根據反饋轉變教學實施方法、方式,以達到更優的課堂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了解本地區的人文底蘊,并在教學中將其結合起來,引發學生對課程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到人文景點參觀,激發學生的文化需求。語文課程是一門“靜”的課程,課堂實驗、實踐較少,教師在教學中,應當豐富教學方式,以活潑的教學帶動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性,如在課堂上增加朗讀、話劇表演、模擬思考等,使學生深入體會到傳統文化的有趣、有味。在教學評價環節,教師應當調整對傳統文化、實踐板塊的分值,加強比例,使學生重視起來,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達到增強學生傳統文化底蘊的目標。同時,在教學中,應當根據社會生活實際,設計教學方法、目標,提高學生對課程的理解能力,拉近語文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感有所想,對學生產生更為深刻的影響。除此之外,還應該結合寫作教學,突出傳統漢字魅力。閱讀是知識的輸入,而寫作是知識的輸出,在學生學習完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后,如何才能了解學生對這些文化知識的理解程度,是值得教師深入探討的。另外,由于大學語文是基礎性課程,學生都是來自不同的專業,因此教師還需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教學,使學生能夠在吸收傳統文化知識的同時,也能掌握中華語言的表述技巧,幫助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現。
(三)目標轉變
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明確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將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語文課程相結合,教學上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并以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教學的有力手段,引發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以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教學目標的一部分,體現在具體語文教學中,表現為對文言文、詩、詞等內容的教授,教師應當加強自我學習,深刻理解文言類文章,對基本的詩詞韻腳、文言文體、古文寫作常用句法、句式等有全面、到位的了解,高度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找到文章的閃光點,結合當下熱點或實際生活為學生講解,培養學生的文言學習能力與情感把握能力。教師應當深刻理解到一點,語文課程目標的轉變,并不是拋棄語文的工具性,而轉向完全的人文性、文化性、民族性,強調語文課程的人文目標,而是在加強學生基礎語言掌握能力的同時,加深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傳承。
四、結語
優秀傳統文化是支撐中國從戰火中走出,不斷發展的強大根基,在社會高速發展中,傳統文化對時代發展的重要作用被忽視,傳統文化發展出現了階段性的沉寂。但隨著社會精神生活的發展,中國傳統文化逐步得到重視,文化傳承、文化自信一度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重歸民眾視野。大學語文課程是一門培養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課程,同時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學生接觸優秀傳統文化的窗口,針對目前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現狀,應當加強語文課程教材的把關,遴選優秀教材,轉變課堂教學方式方法,以更高的教學目標展開教學,深刻把握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這一大背景,實現語文課程的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張維2018《大學語文教學融入傳統文化元素的思考》,《漢字文化》第22期。陳家華2019《大學語文教學融入傳統文化元素的分析》,《流行色》第2期。蔣海英2020《大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路徑思考》,《課外語文》第6期。
作者:許貝 單位:太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基礎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