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互聯網下大學生就業創業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互聯網+”顛覆了傳統行業,催生了許多新型行業,促進我國產業轉型和升級,有利于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互聯網+”創造了大量就業創業機會,對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具有積極意義。本文以“互聯網+”為切入點,分析在“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的就業優勢,并從“互聯網+不同領域”的融合來研究大學生如何抓住時機,找到自己的就業創業項目,實現自身的價值。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就業創業
2015年,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互聯網+”計劃,旨在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加快互聯網與現代制造業的融合,促進經濟新發展。在這種背景下,“互聯網+傳統行業”的融合衍生出越來越多的新業態,為人們就業和創業提供廣闊的市場和前景。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以來都是重要社會問題,“互聯網+”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更平等的就業環境、更多的就業機會、更低的就業門檻以及更高的經濟效益等等,極大促進社會經濟的深度發展。
一、“互聯網+”的概述
(一)特點
“互聯網+”是指以互聯網為基礎,與各行各業深度聯系、融合、應用、發展到社會經濟和生活各部門的一種新型信息技術。從本質上說,其特點主要體現在“互聯網+”的融合性,能夠改變或顛覆傳統行業的一切,使其走向信息化和現代化[1]。同時,其可以和其他各個行業融合,建立新業態。研究結果表明,“互聯網+”具有創新性的特點。例如,市場創新、服務創新、技術創新以及教育創新等,而新業態的出現就是指“傳統行業和互聯網創新性”的結合。此外,“互聯網+”具有人本性,即以人為本,在各個領域所展現的融合特點、方式、途徑無一不是以滿足人們的需求為核心,體現了鮮明的人本性。且“互聯網+”不僅在于滿足人們需求,而注重人們的體驗感。同時,提供個性化服務是其所追求的目標,互聯網時代下每個用戶的不同需求都可以得到滿足。而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互聯性,“互聯網+”可以互聯一切。
(二)新業態
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不僅是一種信息技術手段,而是一種新型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體現出來的就是新業態。通過“互聯網+各行各業”來創造其行業更多的活力和增值應用。同時新業態還可以延伸到各行業的信息數據處理業務中,促進信息技術的升級,從而推動整個產業的創新發展[2]。比如,“互聯網+教育”,其可以創造出新的教育業態,延伸教學維度,打破教育的限制,建立新型教育,即微課、慕課等線上課程,將基礎平臺進一步延伸,把更專業的服務反饋給用戶和其他行業,從而實現多媒體教育技術加工、學生數據挖掘、自主技術創新教育可視化操作等。在互聯網大背景下,大學生在就業創業時可以借助“互聯網+”進行自主擇業。通過云服務給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向,這樣大學生不會過度迷茫而喪失工作的信心,從而實現理想的就業效果。同時,“互聯網+服務業”形態對大學生就業創業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遇,其可以篩選和推送更多符合大學生實際情況的崗位,讓大學生一畢業就能找到工作。
二、“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新特點
(一)“互聯網+”帶來更低的就業創業門檻
根據數據結果,互聯網衍生的一系列平臺和企業,所創造的崗位極大降低了大學生就業創業的門檻。比如,微信。在2013—2016年,微信直接提供了300萬個就業崗位,間接引入就業人員1000萬。騰訊,在近六年來開發了300多萬款應用軟件,這些軟件包含生活、娛樂、交通、教育、影視等多個領域,實際創業人數達到700多萬。由此可知,互聯網的包容和開放特點。和傳統行業相比,互聯網具備更強的人才吸納能力和更低的就業門檻,非常適合剛畢業缺乏資金和工作經驗的大學生。
(二)“互聯網+”提供更平等的就業創業環境
在一些傳統行業中,性別存在一定的不對等。比如,重工企業。一般來說,由于工作強度大,所以招聘的女性較少。相比之下,互聯網行業不存在這種狀況,因為互聯網行業所提供的工作崗位以及工作內容偏向于信息交流和處理,更加技術化和智能化,沒有過多的勞力活動。同時,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大平臺,沒有空間、時間、身份等差異限制,所以不會由于創業成本、人脈等受到影響。此外,在“互聯網+”創業時代,女性創業者可以積極的投身于互聯網,擁有公平、平等的創業機會。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在互聯網中女性從業者占據55%。因此,在互聯網大環境下,女性和男性獲得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且整個就業創業環境也趨向公平和平等,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性別問題,推動社會經濟的平穩發展。
(三)“互聯網+”帶來更大的就業創業平臺
“互聯網+”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主流形態,也是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方向。“互聯網+”引發的一系列經濟變革以及取得的成果隨處可見,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傳統行業積極改革,尋找與“互聯網+”融合的方法和方向,否則很容易被時代所淘汰,湮滅于歷史潮流中[3]。數據結果顯示,我國網民數量已經突破8億,而智能手機用戶也有將近7億,成為全球第一的智能終端使用市場。每年雙十一,網絡零售銷量高達上千億,比傳統門店銷售整整高出幾百倍。且網絡銷售率以50%的速度不斷增長,在網絡上購買東西的用戶數也將近6億。我國網絡銷售平臺經濟成為世界頂級經濟平臺,發展并成就了眾多創業者和小微企業,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良好的平臺。
(四)“互聯網+”創造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不斷發展,移動互聯網技術乘著發展的火箭不斷攀升,人們生產和生活在該技術影響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極大的便利了人們的生產生活,促進社會勞動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在大學生就業創業中,互聯網顛覆了許多傳統行業,促使其不斷更新和升級,吸收更多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為大學生創造了許多的創業就業機會。同時,一些新型行業的興起,對高素質高知識的大學生需求增多,這讓大學生有了更多擇業空間。此外,互聯網運營、研發、設計、產業鏈處理以及產業鏈上中下端儲備等工作需要更多的技術人才,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互聯網+”下市場遠遠沒有飽和,大量的人才需求有利于大學生就業創業。
三、“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就業創業存在的問題
雖然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產生了諸多創業機會和創業平臺,打破傳統行業的運行和管理模式,使大學生的創業渠道更多廣闊,但是也給大學生就業創業帶來一些問題和風險。
(一)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供借鑒
互聯網是21世紀隨著科技的發展誕生的產物,是一個新興的行業,“互聯網+”也是近年來一項重要的創新,為互聯網經濟注入更大的活力,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滿足用戶需求。但是對于大學生來說,由于行業正處于發展階段,運營模式、管理方法、發展方向等均需要自行摸索,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供借鑒,這給大學生就業創業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大學生要努力學習,時刻關注互聯網經濟變化,保證與時俱進的學習狀態,不斷學習知識,提升自我核心素養,滿足各大互聯網企業的人才需求。同時,要敢于創新,不畏艱難和失敗,在互聯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網絡行為規范性低
在互聯網中,為了保護用戶和企業的信息安全,網絡使用者皆為匿名,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不良信息和虛假信息的出現。這也是互聯網發展帶來的風險。因此,大學生在就業創業中,應仔細篩選信息內容,甄別信息,在確定就業信息之前進行仔細核對。同時,抵御不良網絡誘惑,提升自身的防范意識,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從而避免自己在就業創業過程受到網絡危害,產生不良影響。
(三)核心競爭力不足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經濟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市場競爭也日漸激烈,對人才的需求不斷變化。但總體來說,人才需求呈現更全面、更高形態。大型互聯網公司不僅要求大學生在校獲得互聯網運營、作品設計等方面具有一定含金量的獎項,并且要求大學生的學歷必須是頂尖學府的。而根據相關部門顯示,多數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不強,自主創新意識不夠,很難快速適應快節奏的互聯網生活。同時,剛出校門的大學生在經驗上存在明顯不足,而獲得相關獎項的大學生極少數,這就導致在創業就業市場上缺乏競爭能力,制約了大學生創業就業的發展。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要選擇合適就業崗位,找到適合自己的創業項目,盡可能選擇有市場前景、符合產業政策的作為自己的創業就業項目。
四、“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就業創業的結合點
“互聯網+”提供了諸多就業和創業機會,但是大學生要找到自身與互聯網的結合點,才能獲得理想的就業效果,實現創業夢想。
(一)“互聯網+餐飲”
根據全國行業數據統計顯示,我國居民在線訂餐人數劇增,給線上餐飲發展帶來極大的機遇。現階段,相應誕生了美團、餓了么、百度外賣等等外賣平臺,衍生出大量外賣員崗位、外賣平臺設計等崗位,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大量工作崗位和創業條件。但是,不能忽視在線訂餐存在的問題,比如送餐成本高、平臺剝削嚴重、送餐時間過于集中等等。而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構建科學、完善的餐飲服務派送制度,建立外賣平臺規范的法律法規,從而盡可能地減少送餐或平臺使用成本,提供訂餐時間、定時派送、縮短等待時間等網絡服務,為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感。此外,還應考慮建立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塊,實現農村城市蔬菜等配送,解決生鮮最后一公里配送問題,更好地將社交平臺與餐飲行業有機結合。而這其中,需要大量大學生創業者和就業者的不斷努力。
(二)“互聯網+農業”
我國國土地域遼闊,農村人口較多。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農村網民數量不斷增加。但是,農村物流配送和電商發展卻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嚴重制約了全國互聯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在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較低、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所受到的互聯網技術影響較小,導致傳統農業管理模式始終無法得到升級和更新,不利于我國產業轉移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結合當前農業發展現狀,大學生可以用自身先進的互聯網思想開展特色的農產品網絡銷售,培訓農民對農產品網絡市場走勢、信息等靈敏度。同時,還可以建立農村物流服務中心,解決農村網購難以配送的問題,造福廣大農村居民。此外,可以利用物聯網技術進行農業生產、管理和經營,使當地特色農產品走向全國,構建當地農業產業鏈,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大學生應積極參與研發“智慧農業”,運用所學知識對農業進行科學、系統管理,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大學生應牢牢抓住“互聯網+農業”的機會,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農村建設中,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這不僅有利于實現大學生就業和創業需求,而且有利于實現大學生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
(三)“互聯網+服務”
我國是全球排名前三的經濟體,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的生活節奏逐漸增快,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也逐漸增多。很多家庭越來越傾向于上門服務,尤其是年輕家庭,由于工作等種種原因很難騰出時間專門前往特定地點進行服務體驗,因此,對上門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而現階段,很多上門服務項目存在諸多問題。比如上門服務不準確、服務質量差、服務人員素質不高等等,影響用戶的使用體驗,制約上門服務行業的發展。而大學生可以依靠自身的優勢,建立上門服務信息平臺,設立用戶評價機制。在每一次上門服務后,用戶進行全方位的評價,保證體驗的質量和水平。同時,加強對服務人員的培訓,提升服務人員綜合素質,更好地提供服務。此外,還可以拓寬上門服務類型,比如上門洗車、上門美甲等等。
(四)“互聯網+教育”
隨著素質教育的落實,我國對學生的核心素養以及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使得很多無法進入大學校園的人們對在線教育的需求增大。大學生可以利用自身的知識,成為在線教育的一分子,利用在線教育平臺錄制相應的課程視頻、微課以及科普視頻等,爭取解決人們學習中的不同問題。同時,還可以在視頻中增加不同領域、不同方面的新技能、新知識,讓人們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到較多的信息內容。綜上所述,在互聯網快速發展下,大學生應緊緊圍繞“互聯網+”這一時代潮流,積極主動學習互聯網技術,與時俱進,參與到互聯網經濟中,努力創新、嘗試,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或創業項目,從而實現自身的就業價值和社會價值,促進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孟青梅.“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實踐路徑初探[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3):29-30.
[2]李寧,呂淑君.基于“互聯網+”時代下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對策分析[J].經濟視野,2019(2):84.
[3]呂超.“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J].中國高新區,2019(15):8.
作者:晉捷 單位:山西工商學院學前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