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減稅降費地方財政收支平衡影響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幾年隨著我國減稅降費政策的實施,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速也相應放緩,減稅降費對地方的財政收支可持續性帶來了較大的影響。本文從宏觀層面對我國的財政收支情況進行了分析,分析了減稅降費政策給財政的可持續性發展帶來的影響,最后提出平衡財政收支的相關措施。
關鍵詞:減稅降費;財政收支;可持續性
一、引言
減稅降費政策是近幾年我國實施的一項惠及民生的重要政策。據國家統計部門統計,2019年度全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2.36萬億元,超過原定的近2萬億元規模,制造業和小微企業受益最多。減稅降費政策的實施極大地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成本,進一步推動了企業的創新與產業升級,促進了社會經濟轉型發展。但是,在實施減稅降費的同時,地方財政收支也面臨著較大壓力。從長期來看,減稅降費有助于促進企業發展,從根本上有助于增加地方財政收入;但是在短時間內,減稅降費也會對地方財政收支帶來一定壓力。
二、減稅降費對財政收支的影響分析
1.財政收入增速明顯下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受減稅降費的影響頗深。通過對歷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稅收收入進行分析,研究其增速變化,從而探究減稅降費對財政收入的影響。通過分析可以看出,20002012年間,我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稅收收入的增長率快速平穩增長,從2014年開始至2018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呈下降趨勢。
2.財政支出呈現剛性增長社會民生是財政支出的重要內容,每年都有所增長。瓦格納法則指出,政府支出會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而不斷增加,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也會提高,并且將高于經濟增長。近些年,我國財政支出增速呈緩慢增長趨勢,增速逐年降低,相應的財政赤字率有所增長,20142018年均趨近3%。
3.減稅降費對財政收支的潛在影響結合我國目前的社會經濟形勢,通過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稅收收入的分析,我國現階段有必要采取減稅降費的措施,但同時我們也要準確預估財政承受能力,有效防控財政風險。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過緊日子,中央財政和各級政府要開源節流,壓縮經費和一般性支出,這也是減稅降費給地方財政提出的明確要求。(1)財政赤字規模增加。由于大幅度減稅降費,財政收入來源不穩定因素增多,近年來我國財政赤字率接近3%,而3%是財政赤字率的警戒線。由于財政收入增速放緩甚至面臨加大下行壓力,而財政支出在短期內持續增長,二者的矛盾越來越顯著。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之間的矛盾在短時間內可能會進一步增大。我國目前實施的減稅降費政策是從長遠發展出發,是長期性和制度化的舉措,我們要用長遠的發展眼光來思考如何扭轉入不敷出的現狀。減稅降費可以助力企業發展,促進經濟增長,從而增加財政稅收收入,但需要警惕大幅度減稅降費所帶來的財政赤字規模擴大的風險。(2)地方財政收入結構發生改變。減稅降費無疑會改變地方財政的收入結構,地方財政在短時間內將面臨較大困難。受到財政支出剛性增長和稅收法則的制約,地方政府不得不尋求更多增收途徑,確保籌集財政收入以滿足各類剛性支出。這一舉措將打破政府收入的原有結構,部分地方稅收收入由原來的90%一再降低,而非稅收收入比重不斷提升,然而這種不穩定的收入來源可能會給財政管理帶來更大的風險。(3)地方財政收入管理有所松弛。隨著地方財政預算制度的不斷完善,以前的一些財政增收方式難以繼續實施。同時,由于地方政府的債券發行是由中央進行管控的,所以很難成為地方財政收入的一項來源。地方政府財政收支的局限性導致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又以其他的方式重新出現,這樣降低了減稅降費政策的效果,同時也影響了地方財政管理的法制化進程。
三、地方財政增強收支平衡性的優化措施
1.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擴大財源培育財源是以促進經濟質量為基礎的。從短期來看,各地政府應當在創新型發展理念引導下,促進其經濟質量的發展,以有效減輕其日益增長的財政壓力。同時,還應當不斷加強供給側結構的改革,促進發展物聯網和大數據、數字經濟、健康養老產業、精端制造業等多種產業的同步發展,以不斷促進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優化地方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升級,從而擴大財政財源和稅基,為地方財政稅收打造一批具有高新生產技術、附加價值高的納稅群體,以提升地方財政質量,充實地方財稅收入。通過引入良性競爭機制以及體制的創新,引入更多的具有高新技術以及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
2.明確政府職能,壓縮支出隨著我國現代化行政體系的不斷完善,市場政府之間的關系越來越明確。在這一背景下,應當明確政府、市場之間的分工原則,明確政府在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協調兩者之間的關系,從而發揮市場在資源分配中的關鍵作用,實現由行政職能向服務職能的轉變。隨著我國國家行政體系改革的不斷深入,現代化治理能力不斷提升,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等逐漸成為政府財政支出的重點,扶貧、可再生資源、社保、教科文等方面的支出也不斷增長。充分發揮市場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根據非必要、不直接參與等原則進行投資安排,以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影響。取消違背公平原則的財政補貼,增加經濟落后地區、農村地區的財政支出,協調區域發展、城鄉發展。同時,為了應對共衛生領域建設方面的不足,政府應當加大基礎醫療產業方面的支出,創建符合我國實際國情的醫療衛生體系,提升我國醫療衛生體系的抗風險能力。
3.創新融資模式,完善市場化的財政投融資機制地方政府融資的現象較為常見,而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也注定了地方政府舉債是必然手段。應當以辯證思維看待地方政府舉債,不能一概而論,要想妥善處理債務風險,應該創建透明完善的市場化融資制度以及財政投入融資機制。通過政府財政資金投資的方式,吸引并集聚更多社會資金,如加大推廣PPP模式,協調財政、金融工具等。應當創建科學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融資制度,為PPP模式發展奠定良好的制度、環境基礎,保證籌集的資金被運用到地方公共事業,從而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另外,完善地方融資平臺建設,創建完善的平臺管理機制,提升融資能力,科學有效地控制債務風險。
4.深化國有資產資源改革,盤活資源存量地方政府要想減輕其日益加大的財務壓力,就不能只關注其財政預算和財政收入,應調整管理理念,優化地方資源配置,規范管理各項國有資源,提升其運作效率,盤活國有資產,提升國有資產收益率,從而緩解地方政府財務壓力。就開源來說,不能片面強調節約,還要做好集約。通過多種渠道、途徑、手段,盤活現有政府資產,提升國有資產收益率及收入;調整國有企業利潤上繳比例,從而擴大政府經營預算收入,并通過資金外調的方式,充實社保基金,完善我國社會福利體系。就節流來說,應該創建結余資金清理收回制度,以提升各類資金、資產使用效率,比如穩定調節各類基金資金存量,盤活結余資金,擴大政府財務中公共事業預算,提升國有資金中公共服務項目中支出比例,并提升資金應用績效。
四、結語
總的來說,實施減稅降費政策有助于降低企業稅負,是一項長期利好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但是同時,減稅降費對地方財政收支的可持續性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地方政府應該采取積極措施,優化地方產業結構,培育新的經濟增點,壓縮不必要的開支,加強市場化投融資,盤活國有資產存量,不斷擴大地方財源和稅基,穩定地方財政收支平衡,助力地方社會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慶旺.減稅降費的潛在財政影響與風險防范.管理世界,2019(6).
2.葉青,陳銘.論減稅降費背景下的地方財政對策.稅務研究,2019(7).
3.閆坤,于樹一.開啟減稅降費的新時代:以降稅感拓展政策空間.稅務研究,2018(3).
作者:李楠 單位: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財政金融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