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思想政治的創新教育方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大學生思政工作的開展,不但要做到入腦、入心,更要見行動、見成效。這就要改變傳統思政工作注重理論灌輸的弊端,在教育方法上與時俱進,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本文將結合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的開展現狀,提出思政教育的創新原則,并探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
一、注重大學生思政教育方法的創新原則
(一)情感教育原則
素質教育本身帶有濃厚的情感色彩,通過情感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健康心態和良好各項。從當前情感教育的開展情況來看,多數大學生對情感教育認識不足,教育體驗滿意度較低。學生認為思政教育就是學習一些條條框框的內容,在固定的模式里學習一些機械內容。對于這一現狀,教師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大情感教育力度,充分發揮學生的教育主體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結合學生的行為特點和心理特點,建立起暢通的心理溝通機制。老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增加情感交流,帶著感情開展有溫度的思政教育,讓學生認識到思政教育和自身生活有著密切聯系,通過情感教育的融合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二)與時俱進原則
在全新的社會環境下新意識,新理念、新技術、新意識、新方法不斷出現,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也要突出與時俱進原則,以動態發展的眼光更新教育目標,完善教育流程,在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上有所創新。教師要有與時俱進的遠見,能夠及時為學生講解新形勢的發展,認識各項新政策的實施意義,對國內外政治形勢、文化環境有系統了解,有與時俱進的眼光才能豐富思政政治教育素材,提高教育工作的趣味性和時效性,同時尊重學生的成長發展規律,堅持務實求真,培養大學生的開拓創新能力。
(三)“以人為本”原則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尤其是學生由于成長環境,生活背景不同,所以在性格行為和接受方式上也會有很大不同。這就需要教師遵循人為本原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差異化特點,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差異化的教育方式,除理論教育形式外,還要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組織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發展,真正突出教育服務于人的核心要旨,以提高學生的信任度和接受度。
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平臺
理論教學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在教學內容上要體現出可塑性。堅實的理論學習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自覺性,通過理論探究解除學生的思想困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理論性教學中要貼近生活實際,融入更深切的人文關懷,這樣才能實現理論學習的深度拓展。譬如在相關案例學習中,教師要注重事件背景的講解,并鼓勵學生對事件的本質內涵進行討論,這樣能夠使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的同時,也能夠對其延伸含義有更多的了解,建立起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有機練習。課堂教學要注重實效性,建立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紐帶,鼓勵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教學效率,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思政實踐中。在教學中切忌使用灌輸式教學法,空洞的理論灌輸只會削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要采取“引導啟發型”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三、轉變教學方式方法
(一)加強理論創新意識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要具備創新意識,以思想品德教育為先導,著力培養大學生高尚的理想信念,激發學生的愛國精神和社會責任感,以此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理論創新中要解放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將思政教育和大學生素質教育密切結合在一起,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培養是一項重要內容。教師要將民族精神和創新意識緊密結合,從而奠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堅實基礎。要著力培養公民意識,引導學生認識到為人民服務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能夠積極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在思政教育中要融合科學、心理、人文等教育內容,培養學生正確的發展觀。
(二)轉變教學方法及手段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積極改善落后的教學手段,實現教學方法的持續優化。思政理論教育工作要體現出延伸性和拓展性,充分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構建互動型課堂。在當前思想政治課堂上,教師經常采用的方法有案例分析法、多媒體教學法、角色扮演法、合作探究法等。這些教育方法各有優勢,能夠營造更濃厚的學習氛圍,使課堂互動更加活躍,不但能夠激發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究的積極性,而且還能形成教學相長的教育格局。尤其是在信息技術支持下,數字技術、多媒體、網絡資源等已經成為思政教育課堂的重要資源,信息技術具有時效性強,信息傳播便利的優勢,而且信息量大,融合了視頻音頻圖文等多種教學元素,有效提高了思想政治課堂的教學效率。
四、加強大學生實踐教學
思想政治教育最終要落實到實踐中,通過實踐活動提高學生接觸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是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必不可少的一環。教師要注重思想政治實踐活動的開展,充分發揮實踐育人的優勢。高校要著力構建實踐素質過硬的導師隊伍,制定實踐教學的相關保障制度,以此促進實踐教學的可持續發展。在實踐教學內容上要結合學生專業進行,這樣才能提高實踐教學的針對性。通過校外實習、校內實驗、參與社會實踐以及學生的畢業論文等形式開展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多元資源優勢,與各大企事業單位、機關、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建立不同形式的實踐實習基地。結合大學生假期組織開展社會實踐,在磨練學生品格的同時,能夠提高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譬如暑假時間較長,有利于開展持續性的社會實踐活動,高校要和當地教育部門、社會機關團體等密切合作,組織大學生開展暑期實踐活動。如“三下鄉”活動能夠讓大學生深入邊遠地區開展支教活動,這項活動不但讓大學生獲得了充分鍛煉,而且也為教育資源的協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增強了學生的社會服務能力。在社會實踐項目中一般可以分為社會調研、大學生自主創業、社會服務等不同類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自主選擇。通過不同形式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認識到自己的社會使命,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提高學生的自我認同感,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高。
五、強化和規范網絡信息平臺
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豐富的網絡資源、便捷的信息傳輸、開放式的互動討論環境,的確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條件。但是互聯網同時具有信息傳播的匿名性、不可控性、連鎖發酵性特點,這也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造成了一定挑戰。教師要客觀認識互聯網的作用和影響,充分發揮網絡資源優勢、去蕪存菁,使之成為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的有效載體。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資源下,教師要善于搜集整理互聯網相關內容,將其帶入課堂上,以豐富課堂內涵。教師可以結合思政教育內容制作微課件,并將其上傳于網絡中,學生只要切入相關網址,就能自主開展學習、互動、討論。微課資源有利于教學資源的共享,教師可以將自己制作的微課件上傳至網絡,也可以在網絡中搜集相應的微課內容為我所用,這樣的教育形式進一步增加了資源的共享效率,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質量。
六、積極搭建心理咨詢平臺
隨著社會環境的日趨復雜,轉型期各類社會矛盾、社會問題不斷出現,現實環境促進了公眾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的轉變,新舊意識的碰撞讓當代大學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情緒,主要表現為悲觀、浮躁、抵觸、叛逆、壓力過大、內心冷漠等。這樣的現實環境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開展帶來了一定困難,這就需要在教育方法上不斷創新。在思政教育過程中融合心理教育,及時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能夠提高思政工作的針對性和前瞻性。高校要注重開展心理普查,將學生的心理調查數據總結歸類,從而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教育疏導方法,做到提前防范、有效解決,以此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現在的大學生多為95后和00后,成長條件優越,在家中備受寵愛,所以抗挫折心理薄弱,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就會打退堂鼓,逃避責任、心情焦慮,難以適應挫折環境。針對這一問題,在思政教育中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專門針對大學生心理問題開展專家指導和心理咨詢。將心理健康課和思政教育課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情緒,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對于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給予及時疏導,做到防患于未然。培養大學生自立自強的精神,鼓勵其勇敢面對問題,并主動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高校要結合實際情況建立心理咨詢隊伍,除校內教師負責常規工作外,也可以引入外部專家,定期到高校進行心理咨詢。心理教育指導的內容包括就業指導、生活壓力疏導、情感困惑、精神壓力、人際交往等。除傳統面對面心理咨詢外,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熱線咨詢等形式開展交流,多形式多層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效性。結語綜上所述,在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學方法的創新能夠激發教育工作合力,提高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實踐的積極性,尊重學生個性和心理訴求,進而提高思政教育的實質效果。在教育方法創新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對學習實踐情況進行客觀評價,以便靈活調整教育對策,營造健康和諧的教育環境,促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斷創新求變,實現更好對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沈靈知.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J].新西部,2017(22).
[2]余晨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研究[J].商業故事,2018(06).
[3]鄒建平.茶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17).
[4]王磊,邢玉菲.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有效途徑研究[J].才智,2017(27).
[5]袁昊姝.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研究[J].藝術品鑒,2018(32).
作者:靳巖 單位:新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