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企業社會價值與財務管理趨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社會價值是企業當前對自身以及社會的行為反饋,是經濟與法律之外企業不容忽視的重大發展要素,現階段企業對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難以平衡,源于企業固有的思想及行為慣例難以改變?;诠嬉暯窍缕髽I綜合價值創造過程,必須是認知、主張、行為、制度為一體的互動機制。有序的財務管理可以為企業實現價值平衡提供保障,本文主要從企業公益性視角出發,分析企業社會價值的實現和公共需求的滿足,并在此基礎上討論企業財務管理的構建。
關鍵詞:公共利益社會價值財務管理
一、引言
在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過程中,國民經濟迅速發展,企業在政策支持下也隨之壯大。企業作為多種資本的集合體,目標函數的結構應當是復雜而非單一的,但隨著經濟市場的擴張,部分企業在追求利益的道路上逐漸迷失自我,忽視了企業也是社會的集合體,進而對企業、社會造成一系列不可估量的損害,如偷稅漏稅、生產假冒偽劣產品、污染生態環境等。這些行為嚴重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同時將社會責任推向企業發展的浪潮中,成為企業、社會、政府關注的對象。承擔社會責任成了企業經營管理重要構成之一,也是體現企業價值的重要路徑。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必定是跟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在追求經濟目標的同時應該從企業的公益性考慮它的社會價值。良好的財務管理可以為企業相關經濟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處理社會責任和企業價值上具有導向作用,為企業實現持續、長遠戰略目標提供充分保障。
二、公益視角下企業社會價值
(一)公共利益的特點
在學術和社會理論中,公共利益看似簡單但一直處在飽受爭議的狀態中,各國的政治理論基本上都沒能對公共利益進行精確的定義。德國行政法學家毛雷爾認為,公共利益并非恒定的,它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其內涵也因為在不同社會發展階段而不同。在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認為公共利益是“最高的善”的物化形式,是國家需要實現的目的。德國學者Neumann等部分學者將公共利益以人數進行劃分,認為公共利益是大多數人一致的利益,是不能以政治或法律剝奪的。另一方面以德國Leuthold為代表的學者提出,公共利益可以以區域進行劃分,兼顧數量與實質雙重原則,是某個區域內大多數人的利益,且多數以國家和社會為單位,但公共利益并不等同于國家利益。利益作為一個具有開放、廣泛的概念,在哲學上被定論為主體對客體的判斷,是一切對主體有意義的價值形態。對于公共利益學者眾說紛紜,各方面的解釋仁智互見,這主要都是由公共利益在內容和受益對象上的差異性及不確定性所導致的,其不特定性帶給企業的是公益性社會責任承擔的多種可能性和多方位的社會價值體現。古典經濟學中,西方經濟學家AdamSmith(1981)在探究市場經濟運行機制時提出“自動公益說”,至此人們開始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公共利益。亞當•斯密認為公共利益是理性經濟人在市場中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結果,經濟個體受價格機制的引導,在競爭與合作中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要達到與市場秩序相適應的個人預期結果必然會帶來公共利益的積累。在這一點上德國學者阿爾弗萊德•弗得羅斯有著相類似的觀點,他認為公共利益既不是單個個人欲求的利益的總和,也不是人類整體的利益,而是一個社會通過個人的合作而產生出來的事物價值的總和?,F代企業發展迅猛,每年新增企業如雨后春筍般上漲,市場需求對企業要求也逐步提高,在多方利益博弈下,個體要達到期望值就需要讓渡部分利益以達到利他效果,這部分利益可能是物質方面的利益或者是勞動方面的利益,也可能是信譽精神方面的利益。不同歷史背景、不同區域條件以及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個人追求目標不一致,公共利益需求呈現出多樣性,導致個體累積的公共利益呈現出多元化,因此,在公共利益的全局性原則下應當發展公共利益的多樣化和價值多元化。雖然公共利益與個體利益在某方面來說存在一定的共性,但是在極大程度上公益與私利存在著矛盾,甚至互相損害。公共利益并非能夠還原為個體利益,也不是簡單的個體利益相加的總和。公益性的最終目的是達到利益的社會現實性和長遠性,在與個體利益發生沖突時社會現實性要求公益與私利在具體問題上了解各自差異并最終達到融合的理想狀態。從長遠性考慮,公益與私利的協調不能僅考慮當代人,還需要考慮當代人與下一代人的利益平衡,按照社會正確指引傳承歷史文明。
(二)公共利益與企業社會價值的趨同
社會價值是指個人及社會組織通過自我實踐活動發現、創造社會或他人物質精神的發展規律及內在矛盾的貢獻。其內涵和體現在當今市場多元化的條件下也不斷發展起來,不同階段的企業在市場環境的影響下對其本身的社會價值含義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對于社會價值的體現,筆者可以從三個方面發現:一是企業發展目標。一般情況下,企業利益相關者在做出個人決定時會存有一定的社會偏好,受社會偏好的內在引導,利益相關者選擇的企業也一定是具有社會責任理念的企業。只有企業發展目標與利益相關者保持一致時,才能保護相關者利益不受侵害,促進企業進一步發展,即企業發展目標應與政府、社會、群眾相一致。二是企業產品訴求。資本是企業發展的根基,沒有經營績效企業將難以為繼,雖然都是在逐利,但企業所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應當與公共的需求相吻合。三是企業價值反饋。企業的社會價值不應當僅由企業自身進行評估,還應接受來自社會的反饋,以公正客觀態度正面企業的社會價值。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企業社會價值的體現在于企業對社會責任的主動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最初是承擔社會的經濟責任,是工商企業追求有利于社會長遠目標的一種責任。隨著大型企業特別是國企的昌盛,企業對公共的重視度有所提高,感受到來自不同個體或團體的需求和期待,社會責任除了在經濟方面更多體現在人文與道德上,提供就業崗位、保護生態環境、支持文化事業、進行慈善活動等。我國學者李晟婷(2016)認為社會責任是基于企業股東和非股東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責任,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所面向的對象與公共利益的主體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內在一致性。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對社會發展是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而引領社會進步的首要條件是不能忽視社會不同層次的公共利益,企業滿足公共利益的理性行為也將在企業改革創新中增加企業的社會價值。公共利益和企業社會價值兩者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彼此依存,公共利益是以社會為出發點謀求不同層次范圍的利益,是客觀存在的價值形態,企業社會價值實現的內在要求是完善公共利益。企業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是企業價值中的兩個子系統,他們之間存在協同作用,企業實現長遠股東價值最大化的同時協同發展企業的社會價值,內在驅動企業行動表現向公共利益的需求靠攏。
三、公益視角下企業經濟決策偏差
面對公共利益的多元化以及受益對象的差異性,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體現出的企業社會價值也將是有層次差異性的。股東治理理論主張公司的所有應由股東單方擁有,企業經濟決策無疑將偏向股東利益最大化,雖然股東也是企業利益相關者之一,但決策偏差將導致其他相關者利益損害于無形中?,F代資源理論認為,為企業提供重要資源的相關者應當影響企業決策偏向性,意味著企業所有權分配中除了股東利益,也將包含員工、債權人、客戶等相關者的利益。但大多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有所分離,經營者的最終目的是獲得利益,在強調企業價值的過程中會更偏向經濟價值層面,其決策行為偏離公共利益或者偏向股東利益而損害其他層次公共利益。從公益性角度來看,企業社會價值的實現就意味著舍棄部分經濟利益以謀取公共利益,這種看似不求回報的社會責任雖然在短時間內無法帶給企業任何價值回饋,但卻會為企業積累社會信譽,實現企業長久發展的目標。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矛盾是企業經濟決策偏差的內在誘導因素,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更多是基于道德層面上的,法律界定模糊,約束力薄弱,導致企業在非公益道路上迷途不知返,最終出現危害公共利益的行為。由于公共利益的多樣性和長遠性,以及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矛盾性,社會容易放大企業未履行的社會責任,忽視企業其他范圍社會價值的體現。社會價值在每個企業中的體現不僅有共性還有特性,如果企業沒能正確定位企業公益性,其決策就可能出現偏差,出現企業由于公益捐贈導致資金周轉困難等問題。國有企業本質上是存在公益性和盈利性的二重屬性,并且盈利性從屬于公益性,國企在盈利乃至不盈利的基礎上要保障社會的經濟穩定,維護國家整體利益,實施國家經濟戰略部署?,F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將我國國有企業分為公益性和盈利性,清晰區分不同類型國有企業社會責任承擔方向。不僅是國企,我國任何中小企業都存在公益性和盈利性的二重屬性,只是每個企業在關注點上不一致,一般企業社會價值從屬于它的經濟價值,這是由于公共利益價值體現多樣性導致的。國有企業尚有國家政府的監督,在權衡公益性的道路上不會偏離太遠,但對一般中小企業而言,利益是首要的,公益性只是企業長期發展的附屬品,有的企業甚至妄想以企業公益性弄虛作假達到社會良好口碑的目的。要想保持公共利益不受損害的前提下繼續發展本土經濟,以公益性視覺均衡社會各方面因素是必要的,部分與公益性相關的社會責任應形成法律約束。
四、公益視角下企業財務目標與戰略的制定
(一)財務管理目標的設定
財務管理目標的設定有助于經營價值鏈協調與管控達到一致要求,價值鏈上各環節進行合理有效資源配置,實現與社會發展目標協同的目的。財務管理目標的設定是企業社會使命、運行理念、文化價值的體現,合適的財務目標決定了企業財務管理的指導靈魂,恰當的財務管理決定了企業發展道路,在協同公益性視角下設定的財務管理目標,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企業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實現社會主體利益,彰顯時代要求,展現企業超前的價值理念,達到企業發展績效最大化。財務管理目標的設定受到環境制約和影響程度逐步擴大,安全、可持續性發展成為企業選擇財務管理目標的一個重要考量。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經歷了從利潤最大化、股東價值最大化到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變革,反映出企業所有者已經意識到只有將企業發展與社會發展相統一才能在優勝劣汰的市場中得以生存發展。現代社會不是某一個團體也不是單個個體,是國家、政府、企業、公眾合作共贏的復雜體。我國和諧小康社會構建中,解決的不僅是溫飽問題,更多側重關系的和諧,包括社會關系的和諧與人與自然的和諧,社會公正是解決不均衡的利益格局改變中所要遵循的核心價值問題。因此,在財務管理系統中以公益性視角和可持續發展理念設定財務管理目標是必要的。如何才能使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在社會發展道路上不會有所偏差或是偏差不大,其選擇導向應當是以公益性視角為出發點,積極完善公司治理、關注生態效益、履行公民責任,滿足企業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的雙贏。首先,財務管理目標應當是基于理性真實的角度做出的選擇,而不能只是將社會責任作為一種宣傳手段融入財務管理目標。作為一種宣傳工具,企業社會價值能很好吸引消費者或潛在消費者關注企業,但如果這種社會責任不是源于企業靈魂的目標選擇,其表面行善實際賺錢的行為很快會遭受社會的厭惡,迫使企業減產甚至停產;其次,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選擇必須考慮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由利益相關者理論可以得到,無論股東、債權人、員工、合作方、政府、公眾等影響企業經營得個人或群體,其利益都應得到滿足,只有兼顧各方利益的財務管理目標才能滿足企業長遠發展的需求;最后,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選擇必須考慮長遠性和可衡量性。由于企業風險維度不一致其財務偵測價值取向也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可用法律限制或高度信任條件下的信息共享進行衡量,避免管理者視野短淺話和片面化。
(二)企業戰略的構建
企業價值創造的過程就是企業核心業務運營的過程,將社會責任理念融入企業戰略構建中就是將公共利益融入到企業價值創造過程中。制定和實施企業戰略需要具有長遠觀點,企業社會價值的構建必須反映在企業長期戰略中,戰略能夠給企業帶來優勢,利用戰略和戰術將市場注意力進行集中是經營管理者長期思考的問題。前期市場的宣傳主要依賴企業的業績和產品服務的數量取勝,當社會對公共利益的敏感性增強時,企業可抓住市場的關鍵點轉變為人文思想道德的體現。也就是說企業社會價值的創造離不開戰略的確立。公共利益是不特定的、多樣化的,那么企業的社會價值也絕沒有一套通用標準來衡量,不能使每個企業達到社會價值多方面平衡,這時的社會價值應當從分析自身的戰略目標和核心能力開始,揚長避短,有效解決社會問題的同時進一步鞏固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優勢。企業的社會價值創造,不再是簡單地輸出資源或者能力給其他企業或個體,而是找準關鍵問題,依托自身核心能力,解決社會需求,如此以往,企業社會價值更符合相關利益者的需求,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需求的改變,會促使企業改革創新,實現企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高度融合與提升。
五、公益視角下企業財務管理模式創新
(一)實現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鏈的融合
將公益性社會責任融入到商業模式中,創造經濟利益的同時創造企業社會價值。一是設計階段,關注設計階段的風險和機會,樹立風險意識,不能單純將風險作為阻礙,需要抓住風險中隱藏的機會。一味的采用劣質低廉材料雖然從表面上看降低了產品成本,但從長期看來嚴重影響產品銷售,降低回購率,增加了企業售后成本。基于企業發展戰略和競爭優勢,在設計理念中注入人文、生態的思想,滿足產品需求與價值的結合,建立企業與社會的共生關系。二是采購階段,選擇高度投入和互相協同發展的利益相關方。良好信譽的商業合作伙伴能夠避免大部分采購質量和資金問題,雙方資源整合達到最優化發展。同時采購人員應當具有一定社會偏向性,避免采購途中搜刮利益而損害產品質量的行為發生。三是生產階段,以身作則,加強內部系統化和人性化建設。細化職責,主動更新改造技術,通過責任生產,找到利潤與社會責任的結合點,保證生產過程安全、高效、環保的進行。四是營銷階段,提升企業品牌形象,發展企業核心競爭力,建立相關利益者分享企業社會價值建設體系。消費者的信息資源是有限的,在信息嚴重不對稱的市場上,責任宣傳以及企業社會價值能一定程度上打消消費者對產品的顧慮。
(二)加強社會價值控制活動
(1)企業內部控制活動。將公共利益導入內部控制系統,評估不同類型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內部控制的影響及潛在的風險,防止外部風險傳導至公司內部,間接引發內部控制失效或發生風險事件。對關于企業社會價值的突發事件應考慮建立委員會或單獨控制的部門,保證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同時協助企業日常運營管理活動,加強社會責任的具體落實。(2)企業預算控制。關注核心社會期望有可能會過度消耗公司財富,運用預算控制手段能較好的控制各類社會責任活動的支出,保證社會活動在預定范圍內有效實施,避免因過度支出造成資金短缺的問題,最大程度上保證企業正常經營和社會價值的最大化。(3)企業的文化控制。共同信念、價值觀是企業凝聚的向心力,發展的推動力。將社會責任融入企業文化價值建設中,潛移默化影響每一位員工的觀念和行為,當員工都有社會偏好時,其高度社會責任使命感將促使員工提高工作投入度,提升個體和團隊生產率,降低內部交易合作成本,實現商業與社會雙重價值。企業文化作為企業制度的補充,需要企業堅持不懈的努力,企業可推行建立社會責任專題培訓、組織員工進行志愿者行動,以及將社會責任落實到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員工的切實感受更能加強企業內部價值觀建設。
(三)從公益性視角改進績效考核體系
企業績效考核目前仍以財務指標為重點,這是企業長久以來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結果。評價企業真正的價值,不僅要考慮經濟利益,還要兼顧企業社會價值。從公益性角度改善企業績效考核系統,將公共利益與社會責任引入考核指標中,全面反映企業經濟、環境、社會綜合貢獻程度,有助于企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和諧發展。由公共利益的不特定性,企業追求社會價值時可能無形中偏離了公共利益的要求,損害了局部公共利益,為避免企業發生類似風險,環境績效和社會績效的考評就很有必要,根據企業自身發展特點,進一步建立一套融經濟指標與社會貢獻指標于一體的考核體系,反應企業對消費者、員工、股東、債權人、公眾、環境等的貢獻程度。在分析共性的同時注重特性的存在,保證考核體系全面性以及實用性,預防企業在發展道路上偏離太遠。如公益性國有企業的考核目標應重點放在社會責任的履行程度上,競爭性國有企業經濟目標的考核應加大權重。對于小微企業社會價值的考核主要放在是否著實按照政策發展,是否有危害社會的行為??己讼到y應當在政府的引導下具體實施起來,不能只是紙上談兵,一個完善獎懲機制有助于企業投身于社會價值建設的熱潮中。
(四)加強社會參與度,降低信息反饋成本
我國法律對社會責任及公共價值的考量沒有具體形式約束,缺少法律剛性要求,可操作性較差。除了法律規定,對企業起到約束作用的還有道德的監督,社會參與度越高,道德層面的約束力就越強,企業和公共利益都能有所保障。好比日常亂停亂放現象,如果沒有政府或公眾出面阻止,這將發展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最后承受道路堵塞苦楚的是廣大的人民群眾。從企業角度來說,及時公開承擔社會責任的信息是樹立良好社會形象的第一步,將績效考核結果透明化,披露企業做到的以及有待改進的,使公眾充分了解企業社會價值的建立以及對企業待改進部分進行有效督促。在社會環境中,應降低民眾反饋信息成本,完善公益保障以及加強社會組織構建,通過媒體、網絡新時代、投訴、舉報、設置微信公眾號等各種方法對企業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和監督。從價值認知上,企業根據社會的意見反饋,能夠及時發現企業價值體系的定位是否有偏差,在與相關利益者的價值融合方式是否需要改進。社會的參與和曝光企業違法行為不僅會引起企業對社會價值的重視,還將企業不利于公共利益的邪念扼殺于搖籃之中。
參考文獻:
[1]田祖海、葉凱:《企業社會責任研究述評》,《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7年第1期。
[2]李晟婷、周曉唯:《論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共利益的趨同》,《理論月刊》2016年第10期。
[3]薛冰:《個人偏好與公共利益的形成———兼論阿羅不可能定理》,《西北大學學報》2003年第33期。
[4]王欣:《社會責任融合視角的企業價值創造機理》,《經濟管理》2013年第12期。
作者:傅樵 冉瑩 單位:重慶理工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