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群眾文化建設中傳統藝術傳承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群眾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北傳統藝術不僅有著濃郁的氣息、斑駁的歷史痕跡、淳厚的藝術品格,受到全世界各族人民的愛戴與贊賞,融合東北傳統藝術精華,提升群眾文化建設的深厚內涵,是對東北地區區域文化的有效表達,是人們的審美意識與歷史文化的結合,在漫漫的歷史長河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了諸多宏大而精彩的藝術表現形式,然而在文化視角下的東北地區傳統藝術是一種傳統的敘事形式,是中華民族絢爛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寶。如何傳承與保護我們的文化與傳統,是我們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我們要有所擔當,使傳統藝術融入大眾的生活,做好傳統藝術傳承路上的傳播者和踐行者,肩負起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重要而又崇高的使命。
【關鍵詞】群眾文化;藝術現狀;文化傳承;自身發展
一、東北地區傳統藝術的價值功能
東北地區傳統藝術歷史悠久,基礎雄厚,曾經為國家建設和發展做出不可估量的重要貢獻。曾記得孩提時代的我們,時常在東北看到淳樸的民間藝人與他們的精彩絕技,每逢節假日,就會看到各色的傳統藝術在街頭巷尾精彩呈現。曾幾何時,那些重要的民間藝術瑰寶都被遺忘于記憶當中了。東北地區傳統藝術大致包括民間繪畫、剪紙、雕塑、刺繡、柳編、草編、皮影、印染、根雕、工藝葫蘆等諸多種類,通過相應的物質載體來表現文化象征、手工工藝、藝術造型、傳承演變、審美思想、藝術價值、社會功能等文化內涵,深度挖掘探尋其發展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剪紙藝術為例,在東北地區群眾文化中生活中,是十分受群眾喜愛的,也是一種重要的民間藝術形式,其產生、發展至今,有著悠久的歷史。
二、東北地區傳統藝術現狀
民間繪畫、剪紙藝術、刺繡藝術、草編藝術、皮影藝術及印染藝術多為家族式繼承,還有一些傳統藝術以拜師收徒的方式傳承,另外一部分由于保護不當或沒有合適的傳承人,導致民間傳統藝術瀕臨失傳。雖然許多遺產仍處于瀕危狀態,現狀令人擔憂,但傳統藝術多樣化的呈現,我們要高位統籌、科學謀劃,創新方法,周密組織,同時傳統藝術也不能故步自封,要在有所繼承的前提下不斷發展壯大。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大多年輕人不愿意去做費時耗力的手工工藝制作,也不愿意花更多時間去學習掌握傳統技藝,這就導致傳統技藝出現人絕藝亡的狀況,雖然國家對具有突出地方特色的傳統藝術予以保護,使得傳統技藝受到了更多關注與保護。但不可否認的是,對于部分民眾來說,難免有些缺乏足夠的保護意識,而一些傳統藝術也難免出現由于粗制濫造、品質拙劣、不合時宜的表述,從而失去原本的韻味,與當代文化精神背道而馳,甚至相差甚遠。如此現狀對于東北地區傳統藝術發展是致命的。
三、東北地區傳統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對于傳統藝術的傳承,需要我們有更深層次的認知與把握,尤其是在當下蓬勃發展的文化建設中,我們應有所擔當,既要傳承發揚,又要與所處的時代背景相融合。東北地區傳統藝術的傳承,需要社會各方面努力,使傳統的藝術在文化繁榮、文化交流與傳播乃至文化創新中繼續發揮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東北地區傳統藝術,需要不斷在交流與傳播中展現獨特魅力,不斷融合其他地區的藝術風格,不斷完善和充實東北地區傳統藝術的內涵,在創作思維模式上可以做出必要轉變,加強文化溝通宣傳,使東北地區傳統藝術在文化觀念的傳達上更加具有說服力。較為突出的是以傳統藝術為內核的文化創意產品,一是將傳統藝術與休閑旅游業相結合,將傳統手工藝品制作成具有地域性特征的便攜式紀念品;二是將傳統藝術作為文化和生活創作的主題,運用到相關的形象設計中去,融入文化產品設計當中。以傳統藝術中的剪紙為例,它的創作手法,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特定的紙張上剪刻出具有幸福吉祥寓意的紋樣,主要用來裝點和美化我們的生活,也可結合其他民俗活動起到烘托氛圍的作用。剪紙藝術是民俗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具有豐富的地域或民族特色,其樸素、實用的視覺寓意形象和獨特的藝術造型,蘊涵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展望、對古老信仰的崇拜,傳承了廣大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憧憬以及審美標準提升,它和當代的藝術種類一樣。剪紙藝術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由此形成了風格迥異的風格流派。比如在國家傳統村落錦江木屋村的木屋中,村民們在特殊的節日里就經常在木窗、木柜等家具中貼上剪紙作品,用來祈福、消災或傳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已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名揚國內外的藝術形式,其獨特的藝術造型、夸張大膽的色塊、內涵豐富的民族飾物,都是一種藝術情懷的體現與表達。以剪紙品牌為依托,打造特色民間藝術產業新發展。讓各年齡層次的人們,紛紛加入民間剪紙行列,從而贏得更多的人群加入,也讓傳統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后繼有人。要改變過去傳統意義上的單純剪紙,以剪、刻、套、染并用,生產出與國畫、油畫效果異曲同工的剪紙、手撕紙等藝術精品,打造自己獨有的文化品牌,銷往國內外市場,帶動東北剪紙特色文化的發展壯大。加大對民間剪紙文化的傳承、普及和創新方面的工作力度,打造剪紙文化特色產業鏈。以美術館、文化館、各鄉鎮(街)綜合文化站為依托,開展繪畫、剪紙、書法等培訓,以文化小廣場為陣地,對藝術作品進行展示與呈現,從而豐富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實為東北地區文化建設提供有力保障。加大對群眾組織文化藝術宣傳引導力度,通過廣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活動,弘揚時代主旋律,進一步激發人民群眾愛祖國、愛家鄉、愛生活的熱情。深度挖掘和培養一批專業文化藝術人才,充分發揮人才引領作用,不斷提升東北地區文化藝術品位。要切實發揮文化部門的自身優勢,積極動員和組織藝術愛好者和社會各界人士,為全市文化振興、鄉風文明、群眾業余文化生活開展獻計獻策,為高質量推進文化建設提供藝術享受,為東北地區群眾文化生活更好地開展做出積極貢獻。應充分利用東北地區現有的文化創意產業資源并加以科學調控和有效整合,緊隨國家的大政方針,大刀闊斧的大力發展傳統藝術,創造出獨特的文化創意產業新業態,譜寫出引領東北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新篇章,讓傳統藝術走入民間,走入人民群眾之中。做好傳承與發揚是我們神圣的職責,群眾藝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髓,能夠喚醒人們心底最溫暖的回憶,讓民眾深切體會到一股股清流浸入人心、浸潤心靈。好的藝術作品,通常是作者內心的情感表達,大多是非常具有感染力的,它是無數匠人心血及智慧結晶的融合。東北傳統藝術歷史悠久,傳統的東西應當在追求創新與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嘗試將群眾藝術與前沿的藝術概念相結合,創作出適合現代的藝術作品。應該根據大眾的審美觀以及接受程度,考慮如何去轉變固有的傳統觀念,才能更好地提高傳統藝術工藝。從文化視角出發,探索群眾文化中東北地區傳統藝術的傳承及今后發展,展現了東北地區傳統藝術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通過對較為成熟的傳統藝術資料進行搜集與整理研究,分析借鑒其他地區成功模式的可操作性,并針對東北地區傳統藝術的現狀及存在的不足提出相應解決方案或策略,為今后東北地區傳統藝術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傳承與發展,提供理論參考與解答。人們欣賞事物的眼光,會隨著時代變遷。社會需要更多元化的文化與審美,在藝術創作中要更多地結合現代手法和當下的審美取向。用大東北的文化,現代的語言符號,把傳統藝術表現出來,并發揚光大,讓世界知道我們,知道東北的傳統藝術,也讓傳統的古老藝術煥發勃勃生機,讓更多人喜歡上傳統藝術。讓東北的民間藝術成為一種符號或是一種標志,融入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之中,讓每個中國人心中留下中華民族的印記,從我做起,身體力行,堅持把傳統藝術傳承并發展下去,帶動更多的人來繼承和發揚它,傳統文化視角下的東北傳統藝術定會朝著美好健康的方向發展。積極探索文化視角下群眾文化中傳統藝術發展新模式,利用東北地區特有的地域特色來保護博大精深的傳統藝術,使其在歷史沿革中展現輝煌歷史,彰顯傳統藝術的歷史文化內涵。明確東北地區傳統藝術特色定位,提出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傳統藝術中的可行性方法,以期待更多人重視傳統文化藝術,為東北傳統藝術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崔景朋.感知鄉土:長白山區傳統村落錦江木屋村踏查紀略[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9,17(04):93-99.
[2]宋蓓.劉永武.東北傳統文化藝術多維傳承體系構想——以黑龍江地區為例[J].藝術教育,2014,(9).
[3]董新國.保護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文化創意產業[J].實踐(思想理論版),2011,(5).
[4]殷?。袊鴤鹘y圖形文化在現代標志設計中的應用[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
[5]龔蓉.歷史街區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法初探[D].長安大學,2008.
[6]李亞華.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對策及發展方向[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31).
作者:劉麗丹 蔡洪久 單位:雙遼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 公主嶺市桑樹臺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