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戲曲藝術下動漫化傳承與傳播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新媒體環境下,以動漫技術作為表現方法,并將中國戲曲演變成動漫形式加以傳承,既豐富了動漫藝術的內容,又升華了傳統藝術的靈動美。動漫戲曲是擬態化的,相對傳統舞臺戲曲,有完全不同的觀感體驗,更符合現代觀眾的需求。中國傳統戲曲藝術以動漫技術為展現手段,以移動終端為傳播方式,打造傳承和傳播的創新發展道路。
關鍵詞:傳統戲曲;新媒體;數字傳播;動漫化
傳統戲曲是中華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藝術樣式,各戲曲劇種作為地方特色文化,往往也都進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因此,多年來我國在傳承傳統戲曲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希望以此來延續戲曲事業發展。盡管社會層面的重視程度很高,戲曲工作者也不斷努力為戲曲藝術事業傳承與傳播作奉獻,但面對當下新興媒體產業的沖擊,傳統戲曲文化在理念創新和市場開拓方面仍然面臨諸多困難,成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當然,以動漫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雖然市場廣闊,但在創新發展中同樣需要考慮本土特色,打造具有中國文化特征,又符合時代創新元素的動漫形象,與國外動漫形象爭奪市場,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益結合。
一、新媒體環境下傳統戲曲的時代困境
中國戲曲從原始歌舞到漢樂百戲再到唐戲初具雛形,經過宋金雜劇、南曲戲文逐步走向成熟,形成了“以歌舞演故事”的基本形態。不論是后來的元雜劇,還是明清傳奇,以至于現在豐富的地方劇種,雖然南腔北調、蔚為壯觀,但都沒有超越此形態。所以,傳統戲曲究其根本,還是建立在中國傳統農耕文化基礎上,反映了當時社會文化需求。但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農業文明逐漸被工業化、信息化所取代,電影、電視、互聯網數字終端等新媒體迅速普及,人們的生活方式、接受習慣發生巨大變化,也讓古老厚重的中國戲曲在時代的轉型中遇到了突出問題,成為不得不關注的社會文化現象。盡管有政策扶持,專家呼吁,都沒有真正扭轉戲曲衰落的趨勢。
1.傳播方式相對傳統
任何事物都有起伏發展的周期,戲曲藝術當然也不例外。在沒有電視、電腦、手機的時代,戲曲是大眾娛樂之王,這是時代賦予的機遇[1]。但必須面對的是,新媒體的普及使得各藝術門類都努力順應時代,主動自發調整傳播方式。不論是電影,還是電視都開始與新媒體融合,將移動終端APP作為新的傳播方式。以電影為例,近年來網絡大電影發展勢頭非常強勁,各大視頻播放APP紛紛為網絡大電影設置了專門分類頻道,在各大視頻APP每月新上線影片中,網絡大電影更是占據2/5[2]。相較而言,戲曲在利用新媒體上則相對落后,不論是諸如優酷、愛奇藝等視頻門戶網站,還是抖音、快手等視頻分享APP,雖然也有不少戲曲內容在傳播,但總體來看,相對數量比較少。同時,視頻畫質效果也比較差,點擊量偏低。另外,這些視頻網站上的非戲曲作品往往都會適應網絡傳播特點,在影片的主題、內容、節奏等方面針對作品創作活動本身進行有目的的調整。但戲曲的變化相對較少,更多時候只能看作舞臺表演的視頻窗口化再現。
2.戲曲受眾體量較小
戲曲是依賴于觀眾而生存的藝術,其傳承發展既需要培養創作和表演人才,也需要培養支持和喜愛戲曲的觀眾群。戲曲不能“養在深閨人未識”,自我陶醉[3]。不論是演藝圈,還是學術界,大家對觀眾能夠支撐戲曲發展有非常明確的共識。但現實情況卻是近年來戲曲觀眾流失非常嚴重,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首先,戲曲是農耕文化背景下的娛樂方式,其程式化表演多依賴舊時代的社會風情,可面對新時代,一切都變了,不少程式化的身段表演已經很難為現代人所理解。其次,戲曲作品篇幅長、節奏慢,與當前快節奏、碎片化的生活狀態不吻合,所以,現代人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坐在劇場里慢慢欣賞舞臺上太過細膩的表演。另外,戲曲觀眾往往以回歸傳統的老年人居多,不僅人數少,還不是文化娛樂消費的主體,很難為戲曲帶來充足的經濟效益,很難帶動劇目創新創作的動力。而戲曲在文化娛樂市場中的競爭力下降又加劇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遠離戲曲的趨勢,最終變成惡性循環。
3.戲曲具有地域局限
戲曲在發展過程中一直都表現為一定歷史時期,一定地域范圍,地方歌舞、地方語言和戲劇表演之間的組合搭配。豫劇離不開河南話,晉劇離不開山西話,黃梅戲離不開安慶話……如果語言相近,尚可接受,但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方言差別極大,甚至根本聽不懂外地方言也是常事,這樣會極大影響實際傳播效果。例如,越劇在浙滬閩地區頗受歡迎,但在北方很難流行。同樣,華北的晉劇、西北的秦腔也幾乎唱不到南方。同時方言差異背后還有地方風俗和思維方式的差異,這是更加隱形的作用,即便國粹京劇在南方的普及程度也小于北方。
二、市場化作用下國產動漫的機遇挑戰
動漫是當今流行文化產業中極具文化創意的高附加值產業,但國外動漫很早就進入中國,并且有了一定的觀眾基礎,對國產動漫制約作用很強。比如,《變形金剛》《哆啦A夢》等經典動漫將大黃蜂、哆啦A夢等動漫形象深植于觀眾心中,即使沒有新作上映依然家喻戶曉,在這個氛圍下,國產動漫既有機遇也面臨挑戰。
1.國產動漫產業發展問題
借助政府積極的政策引導,國產動漫近年來發展迅速。不論是《喜羊羊和灰太狼》《熊出沒》,還是《大圣歸來》《大魚海棠》,抑或是《秦時明月》《一人之下》,借助的影視網絡平臺雖然各有側重,質量水準高低不同,但毫無疑問,聚集的觀眾基數很大。不過,從整體層面看,國產動漫在全球動漫產業中依然處于相對薄弱的位置,究其根本,還是體現在產業規模小,產業鏈不完善,整體市場環境并不簡單像票房顯示得那樣榮耀。冷靜細觀,因為沒有統一完備的市場,競爭環境不平衡,故不能以短時間動漫作品的爆發式增長來判定長期發展的趨勢。相比國外成熟的動漫產業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另外,國產動漫在衍生品市場中也比較落后,還沒有形成廣闊的衍生品消費市場和消費習慣,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產動漫前進的腳步。
2.國產動漫形象塑造問題
毫無疑問,美國的擎天柱、大黃蜂,日本的哆啦A夢、荻野千尋是吸引了幾代國人的動漫形象,為美、日兩國文化在我國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2003年,復旦大學在北京和上海對青少年動畫受眾進行調研。2014年,陜西師范大學在西安、北京、山西運城也做過類似的調研。雖然時隔11年之久,但在對待動漫的態度上卻獲得了相似的結果。即“卡通在當代青少年心目中的位置之高前所未有,當代生活與動漫同行。……經營動畫業務,惟珍視其喜好、需求是出路,任何敷衍了事或自以為是均等于自絕于市場,只會把青少年進一步推向進口片。”[4]因此,塑造經典傳神的動漫形象是必須面對的問題。目前,國產動漫形象往往在很短的時期內迅速被接受,但很難長期留駐于大家的記憶中,成為制約動漫發展的重要因素。
3.國產動漫傳播環境問題
動漫因其在大眾文化中消費功能最突出,所以與新科技關聯最密切。互聯網傳播是當前科技領域最熱的話題,動漫自然會搭上這趟快車。但互聯網是開放的,國外動漫的競爭,讓市場開發處于起步階段,網絡消費研究重視程度不高的國產動漫面臨強大沖擊。在本土文化特色不典型的背景下,國產動漫風格不突出,特點不鮮明,甚至對歐、美、日多有模仿,直接降低了其競爭力。即便票房數據亮眼,但政策保護的優勢必須考慮,離開這層影響,能否保持輝煌尚需觀察。
三、戲曲與動漫結合的歷史必然——戲曲動漫
戲曲與動漫的結合一直是國產動漫的藝術自覺。1961年的《大鬧天宮》、1979年的《哪吒鬧海》、1981年的《三個和尚》、1999年《寶蓮燈》、2007年的《精衛填海》、2015年的《京劇貓》,每一個歷史時期,在優秀的國產動漫中都能看到戲曲的身影,讓作為舶來品的動漫清晰體現了本土化色彩。當然,也有大量新創作的戲曲動漫,例如,《中國戲曲經典原創動畫》包括昆曲《十五貫》、京劇《徐策跑城》、花鼓戲《補鍋》等作品,在調研中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由湖南花鼓戲改編的原創戲曲動畫《補鍋》中蘭英的動畫形象設計,就是從長沙市楚怡試驗小學五年級學生當場繪制的一幅‘蘭英’畫中得到啟發”[5]。當古老的戲曲遇見現代的孩子,從傳承角度來說,戲曲動漫不論在情節內容、人物形象,也包括從戲曲藝術,甚至中國文化的內涵上,都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將傳統的種子扎根在年輕一代的心中。同時,基于農耕文化的戲曲也有了新時代、新科技背景下的新面孔,變得親近通俗、平易近人。不僅如此,傳統戲曲還是故事形態的,有人物、有形象,也利于衍生品市場的開拓。當今世界文化開放、交流廣泛,在動漫、電影等藝術樣式的裹挾下,西方文化影響著國人的思想,這是傳播帶來的必然結果。因此,國產動漫更需要汲取傳統文化因子,從文化產業的高度,認識思想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作用,于戲曲也好,于動漫也罷,都體現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創新探索。
四、依托移動終端傳承與傳播戲曲動漫的思考
既然戲曲與動漫的結合有了穩固的基礎,那么立足現實,思考呈現方式就是必須關注的話題。在新媒體環境下,大眾的觀影習慣潛移默化地發生了變化,WIFI、4G/5G網絡讓移動終端成為現代人接觸屏幕的主要方式,而傳統的電影、電視、電腦明顯弱化。所以,關注移動終端推動戲曲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也成為大家的共識。
1.“內容+技術”的視聽享受
欣賞戲曲,常有“看戲”和“聽戲”兩種說法,反映了作為綜合藝術,強調“唱、念、做、打”的戲曲可以給人帶來多感官的享受。新媒體視頻也是視聽綜合藝術,并且復合了數字技術,所以“內容+技術”的形式對于戲曲和動漫兩者結合來說是現實可行的。(1)移動終端上的戲曲動漫節奏快、時長短,相比傳統戲曲具有信息量不大、節奏偏慢的特點,更符合現代人的欣賞習慣,甚至戲曲觀眾群體中比重偏高的老年人也開始習慣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所以,戲曲在講述傳統故事時因時而變既是需要,也符合其海納百川的個性。當然,戲曲動漫就是一塊可期的試驗田。(2)傳統戲曲依靠舞臺,可在現代化的舞臺上,演員與觀眾距離較遠,很多細節都不易呈現。但視頻處理卻不同,視聽技術通過后期制作既能體現大環境,也能捕捉小細節,甚至象征化處理也靈活輕盈。比如,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的《游園驚夢》用氤氳的墨彩、寫意的線條,搭配古風的音樂,幻化出相濡以沫、比翼雙飛的絕美愛情,用青年的方式講述青年的故事,吸引青年觀眾。(3)戲曲動漫可以培養孩童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戲曲基于農耕文化,很多“程式化”表演已經讓現在的孩子理解不了。但動漫卻是孩子的最愛,所以,戲曲動漫可以搭起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橋梁。正如前文所述小學生也可以影響動漫形象設計,并得到專業領域的認可,有效的方式確實能讓我們得到意外的收獲。
2.“內容+傳播”的現代思維
盡管移動終端上的內容存在爭議,比如,可信度較低、思考較淺薄等,但占據移動媒體終端還是符合現代傳播思維的,對于戲曲動漫也是如此。同時,受眾能隨時隨刻在移動終端上分享作品、發表意見,也有利于開展針對戲曲的交流,引發更多關注。(1)當下信息傳播具有碎片化特征,移動終端上更是如此。這與大家的生活也有關系,現代人少有心情進劇場,當然戲曲在這樣的現實下確實顯現出疲態,所以,用動漫形式凝練戲曲內容的短視頻是符合傳播環境客觀需要的。(2)移動終端設備能夠利用大數據收集受眾具體需求,發布個性化內容。戲曲動漫可以借此精準找到受眾群體,通過主動推送強化傳播效果,改變劇場戲曲曲高和寡的窘境。而且具有相同愛好的受眾群體也很容易通過移動終端聯系在一起,形成更大的傳播力。(3)互聯網是雙向互動的,并且集圖像、聲音和文字為一體,可以全面傳播戲曲文化。尤其可以在作品和觀眾、觀眾和觀眾、觀眾和發布者等不同群體間即時傳遞多元化的觀念和理解,更好地實現戲曲文化的二次傳播。
五、結語
傳統戲曲是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佳路徑,時代要求是丈量客觀的尺子。在當前的大環境下,推動戲曲動漫化發展是傳承和傳播戲曲文化的重中之重,一方面戲曲文化的舞臺藝術靈動呈現,另一方面也能夠形成更好的觀賞體驗,并且移動終端還能加快推動戲曲文化的傳播,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精髓。
參考文獻:
[1]白燕升.直面困境,戲曲人不要人云亦云“唱衰”自己[N].中國藝術報,2020-08-21(04).
[2]胡建.網絡大電影的現狀與前景[J].文化市場,2019(7).
[3]趙惠芬.傳播是戲曲傳承和發展的有效方式[N].中國文化報,2018-12-10(03).
[4]郭虹,張國良.中國青少年與動畫傳播的實證研究——以北京、上海的動畫傳受狀況為例[J].新聞大學,2003(4).
[5]周瑋.“中國戲曲經典原創動畫工程”啟動[EB/OL].(2007-08-03)[2021-10-05].
作者:王凱 單位:安徽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