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戲曲數字化版權保護策略淺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戲曲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但保護狀況不容樂觀。在信息時代,對于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戲曲,保護的主要手段是將其進行數字化轉化。然而,數字化轉化之后,傳統戲曲卻面臨版權保護的問題。文章從提升戲曲質量、完善法律法規、提升版權技術水平等方面探討了傳統戲曲數字化的版權保護策略。
關鍵詞:傳統戲曲;數字化;版權保護
隨著當今信息技術的發展,許多傳統藝術在進行保護過程中將數字化轉化作為主要方式,然而,由于行業建設不完善、法律法規不健全、消費者缺乏數字版權保護意識等諸多原因,導致傳統戲曲數字化版權保護面臨較多問題。因此,筆者試從以上問題切入,將提升行業水平、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強化傳統戲曲保護的版權意識等作為傳統戲曲數字化版權保護的主要策略。
一、傳統戲曲數字化現狀
戲曲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種類繁多、形式多樣,主要由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構成。起源于原始歌舞的中國戲曲因其悠久的歷史在世界戲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為了更好傳承這一古老藝術行當,許多傳統戲曲劇種都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如京劇、粵劇、豫劇、川劇、皮影戲、梨園戲、秦腔、河北梆子、漢劇、評劇、越劇等,其中,昆曲、粵劇、京劇、皮影戲等還入選了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即便如此,中國傳統戲曲的發展仍然面臨困境,地方劇團經營入不敷出,導致人才流失、人才斷層現象時有發生,一些傳統戲曲傳承甚至有失傳的危險。對此,國務院辦公廳曾專門的通知[1],支持戲曲傳承發展,政策中關于“加強戲曲保護與傳承”的章節中提到,要“做好優秀昆曲傳統折子戲錄制工作”[2]。其實,傳統戲曲與科技交融的歷史由來已久,如1904年京劇老生孫菊仙灌錄的中國第一張京劇唱片《舉鼎觀畫》,1905年拍攝的僅有劇照留存的京劇電影《定軍山》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數字技術被更廣泛地運用到傳統戲曲的數字化保護中,如對傳統戲曲表演的各種文本、音視頻、影像資料的數字化記錄。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如影像制品的刻錄翻拍、互聯網資源共享、網絡直播、短視頻等新興形式的飛速發展,傳統戲曲數字化版權保護成為重中之重。以粵劇為例,作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粵劇的數字化與數字版權保護之路基本可以代表中國傳統戲曲的數字化保護發展之路。在粵劇最初形成的明清時期,當時作為娛樂大眾的一種藝術形式,并沒有形成專門的記錄專著,僅存在一些古籍的較少章節中,如《清稗類鈔》《夢華瑣簿》《南詞敘錄》,以及古代戲曲劇本中,加之此時粵劇并沒有形成一個獨立劇種,導致初期粵劇的文獻與普通戲曲文獻難以區分。到了晚清民國時期,粵劇發展興盛,各種文獻版本較為豐富,粵劇劇目資料留存十分完整,其中不乏珍貴檔案,語言、文字、唱腔、口白等傳承形式較多,此時粵劇已開始了數字化之路,黑膠唱片、膠片等粵劇電影開始制作并流傳。當時的數字技術并不普及,所以數字版權保護較為安全。到了新中國成立至21世紀初,我國有關部門開始關注傳統戲劇的保護工作,相關機構開始進行關于傳統粵劇的二次文獻整理,并開始采用制作音像制品等數字化方式進行記錄與保護,包含粵劇在內的傳統戲曲開始了數字化保護的探索,而版權問題也逐漸出現。進入21世紀,數字技術已經相當普及,全媒體信息資源、網頁、數碼音像、數字博物館、數字數據庫開始建立,有關部門對于包括粵劇在內的傳統戲曲進行了編纂整理,新的信息傳播模式不斷涌現,傳統戲曲數字化迅猛發展,在粵劇文獻形態進一步與時俱進的同時,版權保護問題也成為需要面對的重點問題。[3]
二、數字化版權保護的成果與面臨的難題
隨著我國數字化技術的不斷提高,有關部門對于數字化作品的版權保護工作逐漸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出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傳統戲曲觀眾對數字化版權的尊重和保護意識。但由于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虛擬市場數字版權發展規范程度欠缺,加之網民守法意識不足,有關部門執法環境、執法力度都有提高空間。在利益的誘惑下,部分傳統戲迷為了節約觀看成本,還是產生了一系列對于傳統戲曲數字化版權的侵權行為,如觀看盜版音像制品、下載或傳播非官方鏈接的戲曲演出視頻等。具體而言,傳統戲曲的數字版權保護難點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數字時代侵權行為的隱蔽性增加了數字版權保護的困難。信息化時代來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數字資源傳播和共享模式不斷打破壁壘并深度發展,各種數字資源的獲得途徑變得極為豐富多元,且操作簡單,上傳與下載等功能靈活便捷,數字版權的侵權行為隱蔽性較強,變化性大,給監管與執法造成了眾多困難。其次,數字版權維權的難度較大。由于數字版權的侵權行為的隱蔽性和自發性,導致有關部門的調查取證、追查執法等工作難以開展,加之盜版視頻傳播廣泛,涉及面廣,即使有關部門打擊侵權行為也往往難以有效遏制,數字版權依舊無法得到有效保護。最后,數字版權保護建設不夠完善。版權持有方并沒有跟隨數字化時代的步伐及時調整策略,不僅在技術上處于被動地位,在提供數字版權保護的服務方面也一直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以至于不能夠合理解決數字版權的侵權行為。另外,傳統戲曲的戲迷由于長期在電腦端或計算機端觀看成本低廉的侵權數字作品,導致其形成免費或以極低成本欣賞傳統戲劇的心理,從而造成數字版權的侵權。
三、傳統戲曲數字化版權保護的策略
面對傳統戲曲數字版權保護存在的問題和短板,筆者認為可從聚焦行業、有關部門、觀眾等幾個方面入手進行改善。第一,應切實提高傳統戲劇制作水準,擴大影響力,培養高素質的年輕觀眾,讓傳統戲曲數字化版權保護得到同電影版權類似的重視。以近期新上映的粵劇戲曲電影《白蛇傳·情》為例,電影以精美的畫面、實景加虛擬的布景拍攝、現代化的妝容與演員陣容等創新元素,在上映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取得了近兩千萬元的票房①,這在近年來的傳統戲曲市場中具備了成為“現象級”戲曲電影的潛力。可見,傳統戲曲的數字版權保護,與其自身的質量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關系。在2015年主持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到,“文藝工作者應該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創新是文藝的生命。”[4]可見,文藝作品創作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質量與創新。而當今的許多傳統戲曲雖然得到了重視與保護,也進行了數字化記錄與保護,但仍然以一成不變的形式延續著老舊的模式,導致觀眾年齡層老化,無法隨時展而吸引新的觀眾,從而無法產生較大的影響力與知名度,讓人們進一步關注其數字化版權的保護幾乎不可能。所以,想要解決傳統戲曲數字化保護的問題,需從傳統戲曲的質量本身入手,提高創作質量,對相關的藝術形式進行更新,才能擴大傳統戲曲的影響力,進而引導觀眾提高對其數字版權保護的意識。第二,在數字化時代的背景下,相關部門應不斷完善數字版權保護相關的法律制度,出臺更加適應傳統戲曲數字化版權發展現狀的法律條款,促進數字化版權管理方式盡快運用到制度建設體系中,從頂層設計數字化版權保護工作的重點與方向,采用具有針對性的措施保護包括傳統戲曲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產品。法律制度的補充與健全不僅可以保護傳統戲曲創作者、出版者的合法權益,而且能夠促進數字出版保護生態的良性發展。實踐表明,法律制度完善后,針對數字化出版物的侵權案例發生率降低,版權保護工作力度不足問題得到明顯改善。第三,想要保護傳統戲劇數字化版權,傳統戲劇工作者要打開思路,吸納利用多種現代化方式投入到傳統戲劇數字版權的保護中。要在技術上跟隨時展,采用科技手段對數字版權加以保護,如出版方對傳統戲曲出版物設置密碼,并掌握好密鑰,防止侵權行為出現;同時,加強權限設置,對出版內容的查閱設置權限,如做好付費用戶的密碼設置工作,在觀看數字作品時設置保密問題等,及時完善用戶信息,如果發生資源泄露情況,可以從源頭進行調查,進行封號或依法追究責任。有了技術的保駕護航,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數字版權的安全性。
四、結語
綜上,傳統戲曲數字版權保護與諸多方面有關,但重中之重是傳統戲曲數字作品的質量,有了高水準原創作品才有版權保護的必要。同時,要從客觀實際出發,在數字版權保護相關法規制定與數字版權技術提升等方面加大力度,另外,也要注重消費者數字版權保護意識的提升。總之,要從多方入手,促進傳統戲曲數字化版權保護工作。
作者:衣葛淼子 單位:中國數字文化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