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戲曲文化的大學生群體普及教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戲曲了解不深、文化認同感不強原因,提出普通高校從戲曲課程、戲曲社團,戲曲傳播網絡平臺三個方面加強建設,普及和傳承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觀點。
【關鍵詞】戲曲藝術;戲曲文化;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戲曲集合音樂、舞蹈、美術、歷史、文學于一身,已被列為我國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2017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財政部、文化部聯合了《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中宣發[2017]26號文件),提出2020年,戲曲進校園實現常態化、機制化、普及化,基本實現全覆蓋總目標。高校作為學校系統教育重要一環,需要主動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戲曲文化之精髓,把戲曲藝術融入大學日常教育教學,普及校園戲曲文化,在戲曲藝術保護和傳承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普通高校大學生戲曲藝術普及教育的現狀
(一)大學生對戲曲藝術興趣不高。課題組調查發現只有5.1%學生選擇“非常喜歡”戲曲藝術,91%選擇“無所謂,沒太多感覺”,3.9%選擇“不喜歡”。學生不喜歡戲曲的主要因為聽不懂、內容老套、節奏慢等。問及大學生對劇種了解情況時,有8.6%學生知道5個劇種以上,84.1%學生了解“2-5個劇種”,7.3%的學生“一個都不知道”。問及學生“是否愿意花錢觀看戲曲演出”時,21.9%學生表示愿意,其中有49%是受家中長輩影響才去觀看,78.1%學生不愿花錢進劇場看戲,其中57.9%更愿意選擇去欣賞同類型現代演唱會。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對戲曲藝術雖不排斥,多數學生也聽說過一些戲曲名稱,但對戲曲起源、種類及特點知之甚少,真正喜歡戲曲文化的屈指可數,大都不愿花時間和精力去了解戲曲文化,這也側面反映出傳統戲曲在現代文化沖擊下逐漸衰落。(二)大學生對戲曲基本常識了解不足。課題組在了解大學生對戲曲常識認知情況時,發現了一個有趣現象,在回答“中國戲曲五大劇種”這個問題時,51.9%的同學全部答對,但在校園隨機訪談時,同樣的問題,能正確回答的卻寥寥無幾。調查中有60.5%的大學生聽過“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卻只有不到1/4的學生知道它出自于“越劇”,80.3%的大學生知道國粹是“京劇”,對地方劇種卻知之甚少,只有12.5%同學知道家鄉地方劇種、曲藝,如淮劇、滬劇、蘇州評彈等。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大學生對戲曲雖有一定了解,但對戲曲基礎知識掌握不夠,鑒賞戲曲藝術能力普遍缺失。調查還發現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更注重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學生對戲曲藝術鑒賞能力也相應較強,遺憾的是大多數地方政府對地方戲宣傳不夠,學生對家鄉劇種了解甚少。(三)普通高校戲曲藝術教育普遍缺乏。在問及“是否接受過傳統戲曲普及性教育”時,有43.4%的學生表示從未參加戲曲活動,53.2%的同學偶爾接觸到戲曲活動,僅有3.4%的學生表示經常參加戲曲活動,而這些學生主要來自京、津、滬等發達城市或浙江、廣東等戲曲大省。江蘇作為戲曲大省,目前只有南京大學、蘇州大學等少數一流高校開設戲曲相關選修課,在戲曲社團建設方面,各高校也不均衡,僅有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蘇州大學等高校有戲曲社團,時常還會舉辦一些戲曲比賽等,大部分高校對傳統戲曲不夠重視,因缺乏戲曲專業教師和經費等,沒有成立戲曲社團。
二、普通高校“戲曲情節”缺失的原因
(一)實用主義、功利主義思想導致高校戲曲教育出現形式化、表面化。高校具有弘揚民族文化,豐富和發展具有時代精神和文化內涵的校園文化的責任。但隨著實用化、功利化觀念流行,大學校園也難免受其影響。由于戲曲教育與學生專業知識、技能、就業、學校排名等關聯不大,戲曲選修課程與戲曲社團在普通高校課程體系中沒有得到重視,再加上國家或地方政府對戲曲文化政策、經費支持力度不夠,對戲曲文化傳承不夠重視,加劇普通高校戲曲普及教育缺失。(二)戲曲文化與時代存在差異性,導致大學生對戲曲文化認同感不強。戲曲藝術源自農耕文明,如今不是戲曲鼎盛時期,但隨著越來越多戲曲藝術家將戲曲帶出國門,讓國外友人領略到“中國歌劇”美,吸引諸多外國朋友不遠萬里到中國學戲,可見戲曲仍然擁有頑強生命力。但是,戲曲確實與現代大學生生活方式、審美、情趣存在距離,這種距離產生根本原因是大學生不了解戲曲,缺乏欣賞戲曲常識和能力,他們對于戲曲中行當、流派更是一頭霧水,看不懂、聽不懂,對戲曲藝術提不起興趣,自然對戲曲文化認同感低。(三)傳播途徑局限性,導致大學生對戲曲的認知程度較低。傳統戲曲傳播形式不斷變化,從口口相傳到紙本手抄、刊印,再到黑膠唱片、卡式磁帶等。傳播媒介由原始慶祝儀式到廟堂之上,從廟會走向瓦舍勾欄,直至走向近現代各種舞臺劇場,直至今日新媒體傳播。雖然新媒體媒介解決了古代勾欄、現代劇場傳播空間局限,觀眾從幾百上千到億萬,但與勾欄或劇場相比,缺乏臺上演員動作伸展、氣息控制、感情流露與臺下觀眾情感反饋實時互動,難以激發思想活躍、追求時尚的大學生群體產生學習戲曲藝術興趣,對戲曲的認知程度自然很低。
三、推進普通高校戲曲藝術教育的建議與對策
(一)拓展戲曲普及教育途徑,促進戲曲藝術普及教育。一方面普通高校可以將傳統戲曲教育納入公共選修課體系,引進專業師資,開展戲曲課堂教學,讓對戲曲感興趣的學生通過課堂去接觸戲曲、了解戲曲、欣賞戲曲。另一方面普通高校將“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拓展學生學習戲曲渠道,提高普及教育效果。首先,借助“高雅藝術進校園”這個平臺,充分利用當地豐富劇團劇院資源,如南京越劇團、江蘇大劇院等,將傳統戲曲精品演出引進校園,拉近戲曲與學生距離,讓學生親身體會戲曲魅力,接受戲曲文化熏陶。其次,定期邀請資深戲曲表演藝術家和戲曲研究專家進校園開展戲曲講座,通過通俗易懂文化講座,讓學生切身體會傳統文化魅力。最后,開展以傳統戲曲為主題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到專業劇團,劇場參觀,學習戲曲表演身段、唱段,讓學生能親身感受戲曲魅力。(二)加大戲曲社團建設力度,弘揚中國傳統戲曲文化。高校學生社團在活躍校園文化、促進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普通高校要主動幫助大學生創建戲曲社團,加大對戲曲社團資金、設施配置、資源對接等方面支持力度,關心校園戲曲社團生存和發展,開展戲曲活動,逐步吸引更多學生對戲曲產生興趣,加入戲曲社團,擴大傳統戲曲受眾,讓更多學生認同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三)充分發揮新媒體媒介優勢,全方位傳播戲曲藝術。一是充分發揮新媒體傳播特點,有意識策劃更適應年輕觀眾口味的戲曲類節目。如央視重磅推出《中國戲曲大會》,通過新穎獨特題型設置,引人入勝競技環節,以及評委們精彩點評,吸引更多年輕人感受戲曲魅力。二是充分發揮各種傳播媒介優勢,構建一個立體交叉傳播網絡平臺,如通過舞臺表演實況直播,微信、微博實時互動等,達到全方位傳播戲曲文化的宣傳效果。
參考文獻:
[1]孫偉.弘揚戲曲藝術,傳承國粹文化——當代大學生“國粹情結”培養的對策研究[J].民族藝術研究,2012,(5):142-146.
[2]呂舜玲.淺析新媒體視角下傳統戲曲的傳播[J].東南傳播,2014,(5):52-54.
[3]張沖.新媒體時代傳統戲曲的傳播與發展[A].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6,(4):125-129.
[4]熊秋玲.大學生對河南戲曲的認知狀況調查研究[J].戲劇文學,2013,(12):126-130.
作者:張垚 許文靜 陳華鋒 單位:南京曉莊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