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建筑空間組合方式分析及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以故宮和寧夏回族傳統建筑為例,具體分析了北方群落建筑的布局特征以及回族傳統建筑的設計特色,并以銀川市中阿之軸作為西北地區典型案例,主要從作品的布局特征、空間序列和景觀特色等方面分析該作品對于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和運用,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針對西北地區的建筑特色和城市風貌保護和建設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傳統建筑;西北地區;空間組合;建筑設計
1以故宮為例
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位于北京城中軸線上,地位顯著,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筑群的經典,也是規模最大、形態最復雜的四合院建筑群體。
1.1中軸對稱
故宮,作為皇家的象征,其規劃布局和建筑設計無不顯示出絕對的威嚴和莊重。不僅在選址規劃時占據了北京城的中軸線上的中心位置,宮城設計也是嚴格按照中軸對稱的方式進行空間規劃和功能布局。故宮建筑群外輪廓為規整的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建筑群主軸線位于東西向短邊的中央,由南至北貫穿整個城池,同時也串聯起皇城前朝和后宮最重要的建筑組群。在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排列了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和神武門。這些宮門、宮殿或者花園,是君臣處理國家朝政、皇家舉辦重要大典、后宮日常娛樂消遣的主要場所,承擔了皇家日常最主要的工作、生活及娛樂的功能,換句話說這條中軸線不僅是空間上的重中之重,也是功能上的絕對核心。故宮的其他宮殿沿中軸線向東西方向依次排列,空間上被各自高高的院墻分割開,相互獨立,但在功能上又有著緊密聯系。從功能布局的角度來看,故宮的建筑設置沿南北中軸線彼此呼應。前朝部分,中軸線東側文華殿與西側武英殿遙相呼應;后宮中東西六宮相互對稱,慈寧宮、寧壽宮隔空映襯。故宮在規劃布局時,從空間到功能,無不體現了中軸對稱的設計思想與體現皇權絕對權威的禮制儀規。
1.2空間序列
故宮作為中國最大的建筑群之一,其建筑組合方式十分豐富,營造出來的空間場所也多種多樣。既有高森厚實的院墻城門,也有開闊宏大的殿前廣場;既有等級森嚴的殿堂宮闈,也有景色宜人的庭院花園。這些形式多樣的空間相互穿插組合,構成了故宮嚴謹又不失趣味的空間序列。主軸線上,宮門、廣場、宮殿依次排開,分別構成了前朝和后宮最重要的建筑群體。前朝午門“凹”字形的平面,圍合出莊嚴肅穆的內向型廣場。穿過午門,即是寬闊的太和門廣場,視野瞬間開闊起來,從午門到太和門廣場,經內金水橋、內金水河過渡,進入廣場南端。這條由外界引入的水源,不僅在風水上有著講究的布局,同時也拓展了廣場的空間層次,通過流水和小橋的過渡將太和門主廣場空間凸顯出來。前朝之后進入后宮三大殿,是后宮部分的建筑高潮,亦是整個主軸線上的小高潮。后宮三大殿組合而成的小建筑群,無論是從尺度還是等級來說,都比前朝三大殿要低,這也是主軸線空間慢慢進入尾聲的前奏。在主軸線的末端,也就是后宮三大殿的北部,由御花園———一個相對公共開放的空間收尾,與前面的空間形成鮮明對比,既是對整條軸線嚴謹沉悶的氛圍的活躍,也是空間序列結尾的精彩之筆。
1.3庭院組合
仔細觀察故宮的平面會發現,偌大的故宮是由許許多多內向圍合的院落按照一定的規則排列組合而成。而這種庭院組合的模式也構成了故宮的平面基本模式。這些大大小小的庭院組合,大致可以分成三種基本的組合類型:“口”字型為原型的一進院落、“日”字型為原型的兩進院落和“目”字為原型的院落。其中“口”字型和“日”字型及其兩兩相互組合而成的復合院落為故宮較多數庭院的組合方式。“目”字型院落主要是指前朝三大殿和后宮三大殿組合而成的兩個大體量庭院。
2以寧夏傳統建筑為例
寧夏地處我國西北,黃河中上游地區,地貌復雜,山地迭起,盆地錯落,氣候干燥,四季分明。轄區內少數民族眾多,其中回族為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特殊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條件,使得寧夏的傳統建筑也別具特色,其中以回族建筑尤為典型。寧夏傳統建民居在平面的布局形式以及建筑材料的選擇應用兩方面,體現出與北方漢族民居的相似之處;在建筑的使用功能、內部裝修以及建筑細部的裝飾圖案等方面,又展示出了特有的少數民族文化特征。
2.1傳統民居平面布局
寧夏傳統民居在北方漢族傳統四合院的基礎上,延續了庭院式的圍合布局方式。在庭院周邊通過房屋的不同組合形式,發展而成了一字型、二字型、曲尺形、三合院和四合院等不同的平面布局形式。但庭院大多為一進院落,庭院規模及房屋的功能設置也較為簡單。除了堂屋、廂房外,還有會存放雜物或者糧食的儲藏室。
2.2建筑材質選用
寧夏傳統建筑在建造時,就地取材,或巧妙利用當地特殊的地形地貌,建造房屋。由于西北地區干旱少雨,大型林木較少,常見的民居如堡寨、窯洞等建筑,多選用夯土作為圍護結構。平房的材質種類多樣一些,除了夯土的,還有土坯和青磚。在某些建筑的細部,如照壁、望月樓等,也會使用磚雕或木雕修飾建筑。
2.3傳統建筑符號
(1)建筑色彩。寧夏地區傳統建筑色彩大多平淡素雅,不似北方建筑富麗堂皇,也不像江南建筑統一的粉黛清淡,更不像閩南嶺南地區建筑的絢爛多姿。寧夏的傳統民居多為土黃色,即建材最原始的顏色。而當地宗教建筑如清真寺等,多用綠色、白色等,在氣候惡劣的西北地區,這些顏色給人以生機盎然、充滿活力、純潔高尚的感覺。(2)裝飾紋樣。建筑的裝飾紋樣是寧夏傳統建筑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建筑的門楣、窗格等處都可以見到精美的裝飾紋樣。紋樣的種類也十分豐富,主要有以下幾類:①植物紋樣,以松柏、牡丹等寓意吉祥的植物和卷草、枝蔓構成的圖案紋樣。②幾何紋樣,由回紋,菱形、方形或圓形輪廓的花瓣紋,卷草紋等致密排列,形成多角式、格子式、回環式等構圖形式。③動物紋樣,以龍、鳳等吉獸紋樣,裝飾在建筑屋脊、瓦當等處。④器物紋樣,選取葫蘆、笛子、文房四寶、古蘭經等器物,間接反映出漢族文化、宗教文化等對回族文化的深刻影響。⑤文字紋樣,在寧夏傳統建筑中,還大量使用阿拉伯文字作為圖案裝飾,這也是當地建筑別具一格的裝飾手法。
3以中阿之軸為例
中阿之軸位于寧夏銀川市閱海灣中央商務區,全長2.1公里,總寬度90米。中阿之軸由兩部分組成,中間的文化休閑區為58米寬,兩側的機動車道和人行道為16米寬。以中阿之軸為中心,周邊分布有寧夏國際會堂、容水公園、綠地中心等節點建筑,這些建筑與中阿之軸共同構成了寧夏市區特色的休閑辦公新空間。
3.1項目區位
中阿之軸東起萬壽路,西接親水大街。從東到西串聯起CBD金融中心、燕趙大廈、容水公園、保險大廈、綠地中心、寧夏保稅國際商品展銷中心及最西側寧夏國際會堂等辦公、會展建,周邊零星分布一些居住小區。
3.2功能分區
中阿之軸寓意了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友誼源遠流長,整個項目從西向東分為中阿友好標志景觀區、中阿文化交融景觀區、中國回族文化景觀區三個獨立的人文景觀區。西部中阿友好標志景觀區以阿拉伯特色文化為主,東部回族文化景觀區以突出中國回族傳統民俗文化為主旨。
3.3景觀特色
中阿之軸通過一系列建筑小品、構筑物、雕塑以及植物景觀的巧妙設計,展示出中國回族以及阿拉伯國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和源遠流長的交流淵源。在植物造景方面,將綠籬植物通過人工修建,形成對稱的幾何圖案,呼應阿拉伯特色的幾何對稱圖形,如景觀軸線的西部區域景觀。
3.4空間序列
在中阿之軸的景觀軸線上,從東到西依次排列有中華鼎、祥和樓、“回”字型雕塑、月牙廣場、商幣主題雕塑、中阿友好紀念碑等雕塑或建筑作品。這些作品建筑形式多樣,所構成的場所營造出多種不同的空間趣味。如中華鼎所構成的節點空間,形成場所中的標志中心,成為整個軸線的開端;向西前進,便是中國特色的傳統建筑———祥和樓,明亮的色彩、精致的門樓使整個軸線空間活躍起來;又如一系列阿拉伯風格的門樓建筑,巧妙運用并簡化了阿拉伯建筑符號,人們可以穿梭其中,體會異域的建筑空間;在整個軸線西側的最末端,使用紀念碑收尾,高聳的碑體與其東部開闊的廣場、低矮的建筑小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視覺上給人以強烈的沖擊,形成了人們視線上的高潮,同時也寓意著空間序列的收尾。
4總結與展望
4.1寧夏現代建筑地域特征不明顯
通過對中國傳統建筑以及寧夏傳統建筑的分析,比對寧夏地區當代建筑的設計風格,可以發現,寧夏現代建筑的地域特征并不十分顯著。無論是居住建筑還是公共建筑,都似乎能在其他城市的建筑中找到原型,缺失屬于寧夏地區的特有的建筑特征。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沒有了傳統建筑嚴謹講究的平面布局和細致精美的裝飾紋樣,取而代之的是模板化設計的平面空間和工業化流水式生產的各類建材裝飾的外立面。寧夏地區傳統建筑,無論是傳統民居還是回族宗教建筑,其建筑文化都博大精深,內涵深刻,建筑群體的布局規劃、單體建筑的平面選址、內部空間的分割規則、建筑紋飾的組合拼合、建筑色彩的選擇搭配以及周邊環境的景觀規劃等,都能代表寧夏地區傳統建筑文化的某一方面,展示出地域特色。
4.2傳統建筑元素隨意拼貼
有些現代建筑,為了突顯寧夏的地域特色,在建筑造型或者立面裝飾上生硬的拼湊傳統建筑符號,以此呼應當地文脈,展示地方特色。所以,在城市中不乏清真寺穹頂與商場住宅共處、回族特色的紋樣圖飾裝點漢族建筑等“混搭建筑”的存在。某些傳統的建筑元素如綠穹頂、幾何紋樣雖然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具有一定的識別度,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作為地域特色建筑的符號代表,但是在使用時還應保持一種嚴謹的、尊重文化、尊重傳統的態度,應該在與該項元素身份相對應的建筑物中設計建造,使傳統的建筑元素出現在合適的建筑物中,表達和傳遞正確的文化內涵。
5結語
城市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越來越多的地方都逐漸意識到了傳統建筑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越來越多的具有濃郁傳統特色和地域特征的建筑作品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期望未來在西北地區,也能出現更多更好的具有西北地域特色的建筑作品。通過這些作品對外在展示和弘揚西北地區優秀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
參考文獻
[1]樓慶西.中國古建筑二十講[M].上海:三聯書店,2004.
[2]李衛東.寧夏回族建筑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9.
[3]劉月.中國傳統建筑的空間美[J].華中建筑,2007,(2):153-154+163.
作者:李夢婷 單位:寧夏銀川市唐徠回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