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農村成人教育創新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多年來,浙江省海寧市海昌街道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積極實施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長短結合、靈活辦學,培訓各類人員近12000人次,為當地培養了一大批初級技術人才,有效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學校先后被授予“嘉興市先進培訓基地”和“海寧市成人教育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成校在創新農村成人教育,服務“三農”方面積極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1.堅持服務“三農”,注重農村需求
農村成人教育要根據農村需求設置專業,以服務“三農”為本。海昌街道成校以當地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目標,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充分論證,農民需要什么,學校就培訓什么,保證農村成人教育的專業設置與農村需求相匹配,切實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一是根據當地現代農業和特色經濟的發展需求,開設“優質葡萄栽培技術”“特種水產養殖”“水稻直播免耕技術”等實用技術:二是面對鄉鎮企業、民營企業的發展,開設“市場營銷”“皮革服裝加工工藝”“皮革制造工藝”“襪子加工技術”等勞動力轉移專業;三是為建設新農村設,側重“農村經營管理”“健康與文明”“法律與法規”等素質提升專業;四是為滿足當地新興產業和時展需要,面向農民開設“計算機操作技術”“家政服務”“手工紡織工藝制作”“物業管理”等職業技能專業。不同層次的培訓專業設置,既滿足農民素質提高的需要,又滿足服務“富余勞動力轉移”的需要。農民通過教育培訓,提高了科學文化素質,有了一技之長,培訓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得到了相應的體現。學校找準了自己的定位,辦出了特色。
2.堅持實際、實用與實效,注重專家引領、典型示范
讓老百姓眼見為實,學到致富的真經,這是為“三農”服務的具體體現。學校經過一番探索與思考,從一個“實”字入手,以成人學校為依托,以科技示范基地為載體,以效益為鏈條,構筑起實實在在的“三農”服務平臺。農村成人教育要注重發揮典型的示范引導作用,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出謀劃策。堅持舉辦“農”字號專業,做到“選好一個項目,培養一批人才,致富一方農民。”例如:沼蝦養殖成為當地農業經濟的一大亮點。養殖面積1200余畝,規模養殖戶127多戶。2012年沼蝦產值已達到1.8億元,成為海寧市沼蝦生產基地。但當地蝦農最擔心的是沼蝦的疾病防治。成校想方設法借用科技力量,聯系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聘請專家連續三年為100多名蝦農作技術講座,并且深入場地,針對病情進行面對面的技術輔導,解決了蝦農們在養殖過程中的共性問題。當地農民深有感觸,“蝦農能致富,成校有培訓,專家來指導”。通過特種養殖技術培訓后,雙喜村一楊姓農戶承包水塘面積66畝,用學到的知識進行科學搭配魚種,適度養殖甲魚,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增加經濟效益,全年創收64.9萬元,凈收入29.5萬元。成校以為服務“三農”為目標,積極開展蔬菜栽培、禽畜養殖、特種水產、水稻輕型栽培、化學治草知識等各類實用技術培訓,扶持重點示范戶。增加科技含量和幅射力度,減輕農戶勞動強度,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如:光耀村開展葡萄種植業,從事種植的農民從2005年的10余戶發展到2013年的200余戶,種植面積從2005年的100余畝發展到2013年的1800余畝,每畝收入從5000~10000元提高到18000~22000元,為村民增加了收入。幾年來,成校對“優質葡萄栽培技術”“果蔬栽培技術”“新農藥、新化肥推廣的使用”“湖羊的科學飼養”等方面都進行全程跟進培訓服務。通過基地引進、示范戶引路,專家全程定期指導,促進農民由“體力型”勞動者向“技術型”勞動者轉變。在教學方法上,堅持實用有效、方便易用,直觀易懂的原則,把知識講授、現場觀摩、親身實踐有機結合。“進門是課堂,出門是現場”是農村成人教育的最大特色。看得見、摸得著、可信度大、感染力強,很受農民群眾歡迎。對于農村成人教育來說,教育內容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農民群眾學習積極性就高,從而提高了學校的辦學質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實現了學校、基地、農戶相結合,教學、示范與推廣相結合,引進一批新品種、新技術,帶動形成一批新產業,致富一方百姓。
3.堅持模式創新,注重資源整合拓展服務
農村成人教育為“三農”服務有著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的空間。農村要實現小康的目標,對“三農”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農村新興產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小城鎮建設,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等等,需要一大批實用型人才,培養這樣的人才,成校可以大有作為。成校與農業、企業、科技等部門相結合,發揮好成人教育作用,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通過資源整合,形成合力,開拓創新,尋求最佳的教學模式。
(1)學校與農技中心合作
開展農業推廣教育采取教育、咨詢、開發、服務等形式,采用示范、培訓、技術指導等方法,將農業新成果、新技術、新知識普及到農村、農業、農民中去,從而促進農民致富、農業增效和農村發展。
(2)學校與經濟服務部門
合作開展創業培植教育主要通過政策引導,信息服務,資金扶持和技術支持等手段,實現對農民進行系統和專業的教育與后續服務,使受培訓農民成為農業規模化和專業化生產經營的農業企業家。
(3)學校與勞動就業保障
部門合作,開展就業、創業帶動教育把技能培訓、職業考證、就業介紹、就業服務管理融合一體,學校教育與勞動市場和用工單位簽訂就業合同、開展教育定向培訓等等,真正為農民就業、創業提供智力保障。
(4)注重實效,精心組織
做到培訓活動要精心組織,培訓內容要精心選擇,培訓形式要靈活多樣。根據不同的培訓內容和企業用人需求,采用請進來與送出去相結合,長班與短訓相結合,鎮(街道)與鎮(街道)、部門與部門之間獨立辦班與聯合辦班相結合,打破地區界限、部門界限,實行一鎮(街道)多班、一班多鎮(街道)、資源共享。依據各單位用人的特點,注意訂單培訓與儲備性培訓相結合,所謂訂單培訓也叫就業“直通車”,即根據用人單位的需求,實行定向培訓,通過培訓結業,包就業,包待遇,使培訓立竿見影,這種培訓是最受群眾歡迎的。例如:2013年,成校共舉辦各類培訓班38期,受訓人員2439人,涉及計算機、電焊工、財會電算化,縫紉工、手工編織,烹調技術等,其中技能培訓1847人,就業率達70.3%。
作者:唐建忠 單位:浙江省海寧市海昌街道成人文化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