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微課在初中化學結構化教學中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科教學的各個階段都發(fā)生了新的變化,包括學科目標、學科內容、教學方法、課堂框架等,更加適應社會需求和學生發(fā)展的新變化,同時也是對傳統(tǒng)教學漏洞的積極有效的解決。化學是初中生學習的最后一門學科,它要求學生具備較高的能力,有部分學生受到自身認知能力、理解能力限制,難以提升化學學習成績。在新時期各類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運用中,微課這種新型教學模式,相較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具備較多優(yōu)勢。微課具有較強的技術性和功能性特點,是國家和社會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基于微課教學模式應用價值,擬定針對性的教學實踐策略。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在素質教育階段創(chuàng)新應用微課教學具有重要作用。微課即是運用信息技術集中展示學習內容、學習過程以及結構化的數(shù)字資源。在新時期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整合課堂教學優(yōu)勢,引導學生認識到課本學習知識局限性,為化學課程教學提供充足動力,激發(fā)學生參與積極性。
二、依據(jù)學生認知結構特點設計教學
在化學學科教學中,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可以采用如下幾種教學策略。首先是應用宏觀事實論證微觀方面的道理,在化學教學中微觀粒子屬于教學重難點部分,微粒觀構建是化學學科重要理論基礎。構建良好的微粒觀有助于學生今后學習發(fā)展,能更好地認識各類物質性質、變化發(fā)展規(guī)律。因為肉眼不能直接觀察微觀粒子,所以這個學習過程既對學生思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去推測和理解微觀粒子的性質。在講授這一知識點時可借鑒將原子結構類比太陽系,原子核類比太陽、核外電子類比八大行星,這可促使學生形象地理解電子繞核運轉情況,而運用行星運轉軌道來講授電子層、核外電子排布規(guī)律,對電子運動基本特征描述精確性不足,但是便于學生理解,也為后期學習物質化學性質、元素化合價打下良好的認識基礎。學生從宏觀事實去認知物質的微觀世界,進而更好地掌握微粒觀。其次,用已知的事實說明未知的道理。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體系或模型工具,讓其不斷“生長”“發(fā)展”“廣泛聯(lián)系”,構建出未知的知識,是溫故知新的過程,是知識構建的過程。教師在講授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時,通常采用演示實驗,學生借助現(xiàn)象來記憶方程式。但使其充分理解內在反應原理仍很困難,如若先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裝修房屋時墻面粉刷石灰漿之后會有“出汗”、變“硬”的現(xiàn)象,進而引出化學反應這一事實,再輔之以演示實驗,學生會更易接受。最后,用具體的事實說明抽象的道理。即構建認知結構是從現(xiàn)象到本質、由個性到共性的過程。化學酸堿鹽的學習是整個初中化學的核心知識,內容多而雜,學生易混淆。在講解鹽的化學性質時以白色沉淀氯化銀為例,教師演示實驗可以這樣設計:向盛有同樣硝酸銀溶液的三支試管中分別滴加氯化鈉、稀鹽酸、氯化鋇溶液,學生對現(xiàn)象的共性進行思考,然后抽取本質原因,得出氯離子和銀離子結合生成氯化銀沉淀,同時創(chuàng)設有思維容量的問題情景:該反應的本質原因有哪些?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反應的本質,還掌握了氯離子和銀離子的相互鑒別及離子共存問題。這個過程需要學生有敏銳的洞察力、靈活的思維力和歸納總結力,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容量,形成縝密的化學思維。
三、微課的應用現(xiàn)狀
(一)微課的應用率較低
近年來我國新課改進程逐步加快,國家教育管理部門對素質教育關注度較高,為良好的校園教育環(huán)境建設提供了多項支持。大多數(shù)學校已經具備開展微課教育的基礎設施環(huán)境,然而,由于許多內外因素,許多教師在推進教學工作時很少使用微課教學。例如,微課制作的要求和標準比較高,導致初期制作時間較長,在壓力過大的情況下,很多化學教師沒有足夠的精力開展微課教學;此外,部分化學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有限,微課程的質量得不到保證。比如,微課教學中各類視頻制作標準、要求較高,在視頻初期制作時消耗較長時間。教師教學壓力以及教學任務較大情況下,有諸多教師難以保持良好狀態(tài)展開微課教學。加上部分化學教師自身信息技術素質受限,對微課教學質量也有較大負面影響。也有部分化學教師尚未認識到微課融入化學教學的重要價值,僅僅是利用微課來吸引學生學習關注度,未能與教學內容充分結合。因此,在現(xiàn)代初中化學教學中,微課教學仍然是以輔助教學模式為主,沒有發(fā)揮其價值和作用。
(二)微課的運用存在形式化
在微課的使用中,標準化往往是嚴重的,一些學校對微課的使用沒有嚴格的要求,僅僅是組織教師在各學期定期錄制微課,保障微課能有效運用。但是在微課應用方面,學校管理部門尚未提出明確要求。一些教師正在規(guī)范和使用微課,有的老師認為5~10分鐘的微課需要很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做,因此,微課的教學效果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三)教師綜合運用能力有限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合理運用微課至關重要,對教師教學活動組織開展提出了較多明確要求。但是在微課制作、運用中,教師自身微課運用能力施展受到較多因素限制,結果微課的制作和使用過于苛刻,影響了微課的使用。有教師認為傳統(tǒng)的教學體系規(guī)范了微課,導致微課長期使用缺乏可持續(xù)性和有效性。
四、微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突破學習的難點,將微觀世界更加直觀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
在初中階段,學生的抽象思維是不完善的,很難理解微觀世界所描述的材料的發(fā)展過程。雖然教科書也使用圖像來解釋化學知識,但對靜止圖像的理解仍然有限。在此基礎上,教師在化學教學設計領域應充分發(fā)揮微課的作用,多使用圖片和具體的教材。
(二)為化學實驗教學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實驗材料
在化學教學中規(guī)范化組織開展各類化學實驗至關重要,也是學生觀察各類化學現(xiàn)象、總結化學理論的重要路徑。在實踐中,有些實驗存在一些危險,如腐蝕性化學物質、爆炸性化學物質。為了保護學生的安全,一些教師經常忽略實驗內容,直接使用給定的結果。在教學中要集中解決此類困境,實現(xiàn)教學課程有效轉化,轉為不同小課程。比如硫酸在空氣與氧氣中燃燒、濃硫酸腐蝕等,可以通過微課進行展示,細化各個實驗過程,讓學生強化理解。
(三)解決教育條件不足的問題
當前各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水平差異明顯,各地區(qū)教學資源差異較大。一些中學,尤其是偏遠地區(qū),無法應對教學和教學資源的缺乏,為了解決教學條件不充分的問題,學校和教師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例如蒸餾水實驗需要三個瓶子,冷凝器管,萬能夾,可變夾緊、背管、升降、新實驗課程、加熱爐等化工用具。一些學校實驗室沒有這些資源。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微課來講解各種實驗用具的使用和使用,展示分離水的生產過程,彌補教學的不足。
(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近年來新課改進程逐步加快,全面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教學活動組織開展的重要任務。在過去傳統(tǒng)化學教學中,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教師對學生片面化指導。化學教師應打破傳統(tǒng)教學的束縛,實現(xiàn)師生角色的轉變。為了完成化學知識體系的構建,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根據(jù)教材、知識和學科進行講解和實踐。在社會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與網(wǎng)絡技術快速發(fā)展中,人類社會步入了信息時代。在移動通信技術與各類技術快速發(fā)展中,多項信息處理效率不斷提升,人們已經進入了新媒體時代。作為信息的接受者,微課為運用和發(fā)展提供技術支持,課程長度不宜超過10分鐘,教學目標要明確,內容要簡短,重點要集中在一個問題上。
五、初中化學微課教學的優(yōu)勢
為了全面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激發(fā)學生參與主動性,在微課制作中要注重做好各項要素管控,在較短的微課視頻內,要注重濃縮融入諸多重點知識,將重難點知識全面展示給學生。微課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能有效節(jié)約課時。其次,微課是對一個或是教學重點進行講述,學生學習更具有側重點,不會分散注意力,還能結合教學內容展開深入探究,與傳統(tǒng)課堂相比教學成效較好。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涉及諸多抽象化知識,初中階段學生難以深入理解。在過去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大多數(shù)學生是通過生活經驗來解釋諸多抽象化概念。沒有相關的生活經驗,只能依靠教師的語言講解,教師很難生動地表達抽象概念。例如,在講授構成物質的三種粒子時,由于由分子、原子和離子組成的物質是不可見的、非接觸的,學生在第一次接觸時無法讓他們在短時間內理解的三種結構,此時,基于視頻、圖片對結構進行放大,這樣能掌握結構基本特征。事實上,初中化學教學中的許多困難并不是因為學習的深度,而是因為太抽象,無法通過自己的理解吸收知識,并內化到自己身上。微課通過多媒體技術整合運用,集中展示抽象化概念,強化學生學習意識,幫助學生加快理解的深化,提高對學習困難的理解,達到解決困難的目的,克服學習困難。集中整合教材內容,補充實驗教學的問題,提高化學教學成效,在實踐中控制化學實驗的性質。由于實驗教學時間長,對實驗設備和材料的要求高,然而,許多學校和實驗材料缺乏,很難在學校實驗室進行更多實驗。實驗的風險也大,有的是因為氰化物等實驗物質的毒性引起的,有的需要專業(yè)檢測設備的幫助,否則會非常危險。
六、微課在初中化學結構化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為了創(chuàng)造高效實用的初中化學課堂,教師應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靈活有效的措施,提高微課的應用效果,創(chuàng)造初中課堂微教學的新常態(tài)。
(一)通過實現(xiàn)微課教學,能夠更加生動直觀
在微觀世界發(fā)展中,普遍物體相對抽象,不能觸摸。化學教學相對抽象,對部分初期接觸化學的學生來說,會產生畏難情緒。但是化學學科也給人更多神秘感,有想要去探究的欲望。作為一名化學老師來說,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掌握學生心理,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借助微課,能夠實現(xiàn)較為良好的輔導教學工作,學生在化學學習過程中,求知欲能夠得到充分激發(fā),課堂能夠充分改變以往死板的特點,變得更加豐盈靈動,具體可感。比如說,進行“基本微粒”一節(jié)講課過程中,需要充分把握教學難點,即需要引導學生形成微粒觀。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現(xiàn)階段難以理解何為氧分子,因為看不見。然而,呼吸過程中,偏離不開氧分子,因此并不是十分陌生。然而,氧分子以及氫分子通過化學反應,能夠生成水分子,普遍感到較為匪夷所思,學生經常會出現(xiàn)滿臉疑問。而對于化學教師來說,借此進行微課動畫播放,水是如何通電分解,不同原子之間如何重新組合,學生就會清楚。
(二)借助微課講解難點,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化學是一門介紹物質宏觀和微觀構成的學科。其中對物質微觀世界構成的介紹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對于缺乏足夠想象空間和認知能力的學生來說,學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然而,初中生同時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對未知的微觀世界的探索是他們十分感興趣且樂于參與其中的。為此,初中化學教師應充分把握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借助微課對微觀世界進行直觀展示,將枯燥的語言文字以學生易于理解的圖片、視頻等形式呈現(xiàn)出來,這樣能強化學生對各項知識點的認知,促使課堂教學成效全面提升。比如在“原子的結構”部分內容教學階段,為了能全面強化學生對內部結構的綜合認知,在課堂上利用微課為學生展示原子內部結構的動態(tài)圖,將原子及其構成要素以直觀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如原子的構成要素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的帶電情況,原子核的構成要素及其帶電情況,以及核外電子的排布等內容生動地展現(xiàn)了出來。直觀的展示配合生動的講解,學生對原子的微觀構成就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認識。通過微課教學講述各項難點知識,能全面強化學生直觀認知,對提升課堂教學成效具有重要意義。
(三)借助微課展示實驗,增強學生直觀認識
化學是一門科學性較強的學科。其中許多科學知識的獲取是通過反復實驗得來的,因而實驗是化學教學的基本形式及重要組成部分。受到教學時間影響,加上各類實驗器材以及實驗操作危險性影響較大,導致實驗教學受到較大影響。這樣將導致諸多學生難以理解,對教學成效以及學生認知能力會產生較大影響。鑒于此,初中化學教師可以借助微課的優(yōu)勢將難以操作的實驗展現(xiàn)出來,從而打破傳統(tǒng)實驗教學中的種種限制,使化學教學效果得到全面改進和提升。比如在“金屬的化學性質”部分內容教學中,為了能強化學生對各類金屬排列現(xiàn)狀的認知以及金屬活潑性的理解,我利用微課為學生展示了常見金屬如鐵、鋁、銅等與氧氣及鹽酸、硫酸的置換反應,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金屬與氧化反應程度劇烈性來判定金屬活潑性。如此,通過借助微課展示化學實驗,彌補了傳統(tǒng)實驗教學中的種種不足之處,同時達到了節(jié)省課堂時間的目標,使實驗教學效果得以優(yōu)化和完善。
七、結束語
綜上所述,微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有效應用,能適應新時期信息化教學發(fā)展要求,也是提高初中化學教學成效的重要路徑。利用微課程,根據(jù)學生的興趣、經驗、化學實驗過程、重點和難點來實現(xiàn)課程的整合,提高其實際效果。
參考文獻:
[1]許田軍.微課構建初中化學信息化教學探索[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6):210-211.
[2]溫康靜.探討微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J].知識文庫,2021(11):153-154.
[3]張國鳳.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初中化學教學實踐與思考[J].家長,2021(15):59-60.
[4]王洪波.智慧課堂環(huán)境下的初中化學課堂優(yōu)化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2021(14):70-71.
作者:黃忠賢 單位: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