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的出現順應了國家政策的發展與時代的背景,也是博物館藏品文化的重要傳播載體。文章中將符號學理論與傳統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相結合,通過分析傳統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符號學視域下傳統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原則。以尋求更好的發展途徑,增強傳統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特色,使其更好地傳播地域文化,符合當代的文化實際需求,拓寬了傳統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傳播文化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符號學;傳統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方面產品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有著極大地促進作用。在文化創意產業中,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依托其文化內涵和顯著的藝術效益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組成的重要部分之一,設計產品通過自身的形態、材質等外在形式表達其符號語言所闡述的文化內涵[1]。在自身文化傳遞給受眾的同時,帶動了傳統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的價值提升。從摸得到的實物到看得見的創意,從功能性定位到文化品位的提升,從單一的表現形式到深刻的文化故事,每一次文化創意產品求新求變的背后都是傳統博物館對傳遞歷史文化的“上心”。
1符號學概述
符號是人類文明的產物,九十年代初趙毅衡為符號學在國內賦予了相對完整的定義,即“關于意義活動的學說”,闡釋了符號的作用是表達事物的意義。通常情況下,人們所討論的符號由形式和意義兩個方面組成,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表里。在符號學中,所有的產物都被視為一種符號,將形式上的外在與意義上的內涵融合統一,體現出兩種角度的全面性[2]。在符號學視域下,文化創意產品成為文化符號傳承發展的載體,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則是將文化符號擇優性融入整個產品設計的全過程,并衍生出商業文化的傳承性活動。作為傳統博物館的文化創意產品,在設計文化符號與應用的過程中,對其文化符號的表現性、傳承性有更加嚴格的要求,即對文化創意產品的外在與內涵的結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內涵包括藏品本身具有的文化性與故事性,傳播過程中的傳承性與持續性。因此,依托藏品所誕生的文化符號具備極高的文化價值與精神意義。
2傳統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2.1傳統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現狀
2016年,故宮文化創意的產生為整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2016年5月11日,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國家文物局《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等相關文件的發布,更是為整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帶來了強大助力[3]。2018年,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進入了一個特殊的轉折點。在《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發布后,92家博物館成為首批全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試點單位。這使得文化創意產業在政策和實踐層面正式成為博物館的“標配”,從而正式全面性地進入人們的視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活過來”[4]。賦予傳統博物館藏品文化發展新的思路。傳統博物館以豐富的館藏資源進行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運用藏品這種傳統文化載體,巧妙地將其融合在現代產品的設計領域,使傳統文化基因“活起來”,這種傳統文化的活化性展示成功吸引了公眾對博物館文化的關注。通過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蘇州博物館等開設文化產品的市場接受度,反映出整個產業持續發展的向心力,帶動了博物館文化經濟的發展,但眾多傳統博物館尚未開發出自己的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設計狀態很不理想。所以,我國傳統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穩定性發展還有相當漫長的時間,尚需解決的問題眾多。
2.2傳統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存在問題
2.2.1設計符號雷同。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符號的運用形式單一,雷同性較高。大多數博物館熱衷于紙膠帶、冰箱貼、貼紙、書簽等小型裝飾性產品,缺少實用性。且印制圖案類的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普遍比較簡單,缺乏創新點。這類產品更多的是使用已經被熟知的藏品進行衍生符號的創作,所創作的衍生符號也較難獲得市場認可,使設計師陷入兩種怪圈:一是設計師的“拿來主義”,直接將文物藏品的藝術形式或平面符號進行使用,機械地復印圖案在雨傘、文具等常用物品之上,缺乏與當代融合的時代要素,所創造的產品與市面上的一般商品沒有區別,充當了旅游紀念品的角色,成為無法持續的短期商業行為,無法吸引大量的消費者;二是設計師大膽的創意改革,天馬行空的設計思維,肆意進取的設計模式,沒有依托傳統博物館的藏品文化進行創意理解與加工,使文物中蘊含的大量文化、藝術元素沒有得到充分地挖掘和使用[5]。由于缺乏對文物要素正確和全面的解讀,容易出現元素亂用、誤用的情況。2.2.2缺乏文化內涵。傳統博物館的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符號的使用,缺乏對本土文化元素的持續性挖掘,缺少創意,存在趨同化。文化內容能讓消費者與博物館文化之間產生思想共鳴,從而有效傳承和發揚傳統博物館文化,使其進入千家萬戶。因此,傳統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如何體現自身的文化價值與文化特色就成為產品成功的關鍵。然而,現階段國內很多博物館存在從眾思想,僅以“文化”為推薦噱頭,簡單的進行文化創意產品的再制造,不能根據博物館的藏品屬性進行文化內涵的挖掘,這樣很難創造出有自身博物館特點的文化創意產品,出現文化創意產品使用千篇一律的外觀作為載體的現象,使博物館參觀者在每個博物館所購買的文化創意產品都極為相似,產品隨著時間的流逝被人們所淡忘,成為極易被淘汰的快餐文化,降低了人們對文化創意產品的購買與使用興趣,久而久之,消耗了消費者對文化創意產品的情懷,不僅破壞了博物館的品牌文化,也影響了人們對行業發展的信心。
3符號學視域下傳統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原則
傳統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作為地域文化的載體,在博物館工作人員和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者的不斷研究下,已經成為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民俗學、藝術學等諸多學科無法回避的熱點話題,同時也成為跨學科融合的切入點。尤其是在倡導文化自信和講好中國故事的大背景下,用文化創意產品講好文化故事,使這個久遠的故事,因為一個小物品得以重現,借由故事帶來的流量,實現有效的文化表達和傳承。將文物元素進行設計符號化,并應用于文化創意產品,可以提升產品的文化特色與市場競爭力[6]。為解決當下傳統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遇到的問題,依托符號學提出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符號的設計原則。
3.1地域性原則
設計符號的開發不僅僅依托于傳統博物館藏品的現有平面屬性,更要結合時代的需求和地域文化特征。每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時代的文化,每種文化都有自己所歸屬的時代特征。傳統博物館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空間,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在于提升公眾的審美力及其對文化的深層認知。當地傳統博物館是一部地方發展史,以保護、展示本地區的地域文化為己任,體現出本地區的地域文化,展現在地域文化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切具有價值和意義的物品,所以地域文化成為當地傳統博物館續存的基石。我國地域面積遼闊,不同地域所呈現的文化形式也各不相同,成為地方文化的瑰寶,如中原文化、客家文化、徽派文化、閩南文化等等,各放異彩。各地參觀群體對具有地域性的文化創意產品更有興趣,也愿意選購具有不同文化價值的物品。根據地域的文化特征,提取相應的文化藝術符號,進行當地傳統博物館的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產品本身成為地域文化對外展示的擴展性載體,同時依托產品體現當地文化的獨特性,賦予文化創意產品獨特的文化背景[7]。使豐富的文化走入人們的生活,當人們向客人講述家中這些文化創意產品的地方文化寓意和故事時,傳統博物館的這些衍生產品的地域文化屬性也就有了空間延伸和價值提升的意義。
3.2創新性原則
傳統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的發展重在創新。通過對“藝術符號”的更新迭代,將館藏文化憑借藝術的廣度和創意的新度進行呈現,依托產品的新形式將具有文化內涵的藝術符號進行體現,將傳統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的外在形式進行拓展,通過改變固有的展現路徑來提升內涵的表達屬性,從而給大眾帶來持續不斷地新鮮感。改變刻板印象下對傳統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的定義,打動更多年輕的群體,滿足不同群體的消費需求,增加了博物館的吸引力。同時,增加文化創意產品的競爭力,延續產品的生命力,使其被消費者所接受。將傳統博物館的文化創意產品的形式進行拓展,結合當下的熱點話題、季節限定,推出符合現代人審美需求的產品。2021年三星堆出土新文物的消息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三星堆博物館把握這一熱點,推出“青銅面具”雪糕(如圖1),1200多支“試水”的冰激凌,僅在一上午就銷售一空?!扒嚆~面具”是傳統元素,雪糕是現代商品,二者結合則產生了新奇感,從產品形象及口味方面體現了設計符號的表里統一,滿足了人們的獵奇心理,拉近了古老文物與現實生活的距離,使沉睡千年的文物重新煥發新的“生命力”,同時在品嘗之余,也用青銅面具的設計符號使更多人關注到三星堆文明。依據近些年盛行的“盲盒文化”,河南博物院推出了考古盲盒(如圖2),受到各年齡階層的熱情追捧,每次上新都供不應求。這種考古“盲盒”文化創意產品的出現,將“盲盒”這一產品形式作為外在的基礎形式,增加了“考古”的元素背景,使人們的參與性與獲得感都顯著提高。將仿制的“微縮文物”藏進土中,消費者需自行動手用“微縮洛陽鏟”一點點探索式的鏟開外表泥土,挖出“微縮文物”,讓消費者在整個過程中樂在其中。這種對產品形式的創新性改革,更加符合當下人們對傳統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可參與性的期許,也為之后產品的延續性發展提供了借鑒。
3.3合作性原則
文化創意產業與各行業融合,進行跨界合作,構建了新的產業形態。依托原有的產業優勢,提供更高的品牌可信度給潛在的目標受眾,同時也可以擴大原本產業的目標群體,使得傳統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與合作產業聯合推出的產品能夠獲得更大的附加值和更為廣闊的受眾群體。2018年底故宮推出大型綜藝節目《上新了,故宮》,用九期節目打造暢心睡衣、日出而作計時器等九件具有情懷與故事的文化創意產品,使其成為一誕生就自帶流量的網紅產品,贏得了眾多消費者的喜愛。當下,消費者對產品的附加價值提出了更多的需求,渴望同等產品能擁有更豐富的產品屬性,以博物館之名出現大量文化創意產品,滲透到多個消費領域的現象,是眾多“合作文化創意產品”成為人們爭相購買的爆款。敦煌博物館與運動品牌李寧的聯名(如圖3),是將敦煌元素的設計符號與運動服飾的品牌符號相結合,以提升視覺張力、承襲文化氣韻。順應時下年輕人對傳統文化和舒適運動風的追求,體現了當前流行的“國風”浪潮。2020年在鄭州舉辦的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獎的Logo圖案,運用的是河南博物院館藏的“杜嶺方鼎”上面的饕餮紋飾(如圖4)。將紋飾圖案進行設計符號化處理,既富有地域文化特色,同時兼具象征性內涵。傳統博物館豐富的文化元素與其他行業進行合作式產品開發,擴大了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的宣傳力度,讓群眾有更多的途徑了解傳統文化,也促進了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的行業發展。
4結語
傳統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和使用,不僅是藏品設計符號的提取運用,更重要的是對文物外在和內涵的理解、提煉,并將其與現代元素有機結合,同時以當代人們的生活文化需求為依托,打造富有傳統文化意蘊的產品。通過提高文化符號的質量,增加產品的文化厚度,拓展傳播寬度等方式,讓傳統文化藝術在當今社會得以充分傳播,再現其文化價值。傳統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核心是通過符號學的理念將各博物館特有的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和時代文化緊緊的凝聚在文化創意產品中,用文化創意產品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華文化,讓中華數千年凝練的優秀文化在新時代得以新生,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使大眾在了解館藏品精神內涵的同時,延續文物藏品的實用生命力,同時增加傳統博物館在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價值。傳統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將不再以一種簡單的產品形式存在,而是成為有文化傳播形式感的藝術載體植入人們的生活中。
作者:付晨辰 單位:大連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