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制造企業成本核算問題及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制造業的競爭更加激烈,低成本已成為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主要手段。企業想要獲得低成本,就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而成本核算又是成本管理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對成本核算的質量和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從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出發,指出了制造企業成本核算中存在的成本核算細致度不夠、成本核算人員能力不足、間接費用和代工業務成本核算粗放以及成本核算信息化水平低等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改進建議,以期幫助制造企業做好成本核算,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關鍵詞:制造企業;成本核算;成本管理
一、制造企業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在社會經濟日益發達的今天,低成本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并取得勝利的主要手段之一,企業想要獲得低成本,就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而成本核算又是成本管理的基礎和前提,由此可見成本核算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性。成本核算的目的是在真實準確地反映產品的成本構成和成本狀況的基礎上,及時準確地為產品定價、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劃、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和績效考核等企業管理提供詳盡的成本信息。由此可見制造企業只有實現了真實準確的成本核算,才能為成本管理提供有效支撐,實現低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
二、制造企業成本核算中存在的問題
(一)成本核算細致度不夠,不能滿足成本管理需求
制造企業的成本管理需要成本核算的支撐,但目前企業的成本核算主要以財務會計為主要服務對象,對成本管理的需求考慮不足。這種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成本核算沒有與成本管理打通,成本核算中缺少成本管理的基礎數據。目前多數制造企業采用的是標準成本核算,材料和人工成本方面,材料定額、材料單價、工時定額和工時單價等信息比較齊全,但是制造費用的基礎數據嚴重缺失,比如電費,固定電費的基本電容費、間接照明和直接動力的用電量、電費單價等信息,在成本核算系統中是看不到的,這樣的成本核算無法有效支撐成本管理,如果采用業務的臺賬數據,成本管理的質量和效率都會大打折扣。二是成本核算沒有區分固定和變動成本。固定和變動成本的區分是成本管理的重要前提,特別是成本決策,沒有了固定和變動成本的區分將寸步難行。
(二)成本核算人員能力不足,導致成本核算結果不可靠
這個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成本核算人員不了解業務的組織架構、工作流程和業務內容的變化情況,造成成本核算與業務管理脫鉤。比如業務的組織架構進行了調整,成本核算系統中的人工和設備沒有根據組織架構變動的情況進行調整,造成成本核算無法真實反映業務事實。二是成本核算人員不了解產品的盈利狀況,只知道按照成本核算手冊操作,對核算的結果不敏感,無法判定核算結果的可靠性;三是成本核算人員不了解核算原理,出現問題,不知道如何解決。隨著企業專業化分工的推進,成本核算人員的工作也在不斷地細化,專業化的水平提高了,但是對于總體情況的把握程度降低了,造成的結果是成本核算人員只知道按要求操作,不知道操作的原理,出現了問題也不知道如何解決。
(三)間接費用分攤粗放,導致產品成本不精準
隨著制造企業生產自動化水平的提升,制造企業與機器相關的折舊、水電費、維修費、機物料消耗等費用不斷增大;另外,為了提升成本管理水平,制造企業增加了許多的成本管理人員。以上兩方面的因素帶來了制造企業的間接費用比重大幅攀升。制造企業為了降低核算成本,通常把這些間接費用打包分攤到產品成本中,這種粗放的分攤方法造成了產品成本不精準,不能滿足企業管理的需要。
(四)代工業務成本核算粗放,導致成本數據失真
制造企業為了共享生產加工資源,車間之間或集團成員企業之間經常存在互相代工的情況。代工業務的成本核算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代工企業把代工產品視為自己正常生產的產品進行成本核算,其材料、人工和制造費用的歸集和分配同正常產品一樣,這樣的代工成本核算并不會影響到正常產品成本核算的準確性;另一種代工成本核算相對比較簡單,代工產品領用的材料、產生的人工和制造費用不單獨核算,而是直接計入正常生產的產品成本之中,這樣的成本核算會造成正常產品成本的失真,進而影響到正常產品的定價和成本管理。
(五)成本核算信息化水平低,導致成本核算效率低、質量差
制造企業由于對成本核算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重視度不高,在成本核算信息化方面投入不足,信息化水平低,導致成本核算質量差、效率低。質量差主要表現在靠手工操作實現的各種差異的分攤方法過于粗放,造成成本數據嚴重失真。制造企業的差異主要包含原材料差異、半成品差異和庫存商品差異,大型制造企業原材料動輒幾萬種物料,每個月半成品有數十萬個訂單、產成品有成千上萬個訂單,要實現這三類差異的準確分攤,只能通過信息化解決。由于信息化水平低,大型制造企業集團只能通過手工方式簡單地把這些差異進行總額分攤,無法精準到每個訂單和每個產品,這樣粗放的處理方式帶來的結果就是成本數據嚴重失真。效率低主要表現在成本核算人員把大量的時間用在成本核算和數據整理方面,在成本管理方面投入時間太少,不能滿足成本管理的需要。
三、制造企業成本核算的改進建議
(一)根據成本管理需求對現有成本核算進行改造
目前制造企業成本核算的不足之處主要是:缺少成本管理的基礎數據、成本沒有區分固定和變動,無法有效支撐制造企業成本管理的需要。針對此類問題,建議采用增加成本核算字段的方式解決,把各項費用的基礎數據和固定變動項作為會計憑證的輔助字段錄入,主憑證不顯示這些信息,賬務明細中可以查到這些輔助字段。比如在錄入電費時增加明細科目、用量、單價、固定或變動等作為輔助字段,在進行成本分析決策時只需要調取該字段即可。
(二)成本核算人員要提升能力,增加成本數據的可靠性
首先,成本核算人員要定期參加業務的相關會議,及時了解業務的需求和變化,根據業務的需求和變化及時調整成本核算的方法,制定適合業務的成本核算方法,才能提供反映業務事實的成本數據。其次,成本核算人員要全面了解產品的相關知識。產品是成本核算的對象,成本核算人員要了解產品的構成、成本的水平、加工的流程、市場價格、毛利狀況等信息,具備了這些知識,才具備判斷成本核算結果可靠性的基礎。最后,成本核算人員要了解成本核算的原理,提高核算水平。企業要通過培訓或輪崗的方式讓成本核算人員了解成本核算的全流程和成本核算的原理,提高核算的水平。
(三)細化間接費用分攤規則,提高成本核算精準度
對于間接費用的分攤,有條件采用作業成本法的制造企業建議通過作業成本法實現對間接費用的準確分攤;沒有條件采用作業成本法的制造企業,建議借鑒作業成本法的思路,先通過資源驅動因素把各項資源分配到車間,然后再根據作業驅動因素把車間的資源耗費分攤到產品。具體的做法是根據每個車間的用人數量、機器數量、耗電量、用水量等把資源耗費分配到不同的車間,然后針對不同的費用科目采用不同的驅動因素分攤到產品,比如人工成本的驅動因素是人工工時定額,修理費、電費、機物料消耗的驅動因素是機器工時定額,質量檢驗費的驅動因素是檢驗次數或檢驗時長等,改變目前打包分攤的方法,提高間接費用分攤的準確性。
(四)建立代工結算規則,保證成本數據與產品的匹配性
對于制造企業成員企業之間的長期代工業務,建議優先采用以產品銷售的方式結算,即代工一方把代工產品作為自己的產品核算,讓其按照與正常銷售產品相同的規則參與成本核算,這樣的核算可以保證成本數據與產品的匹配性。對于成員企業間的短期代工業務,為了節省創建物料清單、工藝路線等管理成本,建議代工產品消耗的材料成本在其他業務支出中單獨核算,人工和制造費用由工藝統計出代工物料消耗的人工工時定額、機器工時定額等數據,然后根據代工部門不同費用的分攤標準計算出代工產品需要分攤的費用,結算給被代工企業,增加代工企業的其他業務收入,同時沖減代工企業的相關費用,保證正常生產產品成本的準確性。對于不同車間之間的代工業務參照成員企業短期代工業務的處理方法,月度進行調賬即可。
(五)提高成本核算信息化水平,提升成本核算效率和質量
要提高制造企業的成本核算信息化水平,首先要讓管理層認識到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從而加大企業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為了提高成本核算的效率,建議梳理日常成本和費用的歸集、分配、月結、報表和指標出具等流程,形成標準化操作流程,實現信息化操作,降低手工操作時間,讓成本核算人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成本管理上。為了提高成本核算的質量,建議結合公司戰略、商業模式、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等各方面的需求,制定出合適的、系統的成本核算方案分步實施,確保成本核算能夠客觀、準確反映成本構成和成本狀況,滿足成本管理需求。
四、結語
綜上所述,制造企業需結合自身成本核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諸如細致度不足、成本核算人員能力不足、間接費用分攤粗放、代工成本核算粗放、信息化水平低等,分析根因,制定合適的成本核算方案,為成本管理提供堅實的支撐,才能夠助力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成本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郭玲.淺析制造業企業成本核算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17(11).
[2]卯婉秋.試析制造企業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貿實踐,2018(16).
[3]王紅芹.試析制造企業的成本核算與管控[J].納稅,2018(30).
作者:石志剛 單位:鄭州科林車用空調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