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企業養老保險管理完善措施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必然要求企業建立和完善養老保險體制,這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成熟穩定的市場經濟體系,隨之而來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也逐步凸顯,進一步強化了建立和完善企業養老保險體制和管理的必要性,企業養老保險工作的正常開展和有效實施對社會生產力發展及經濟運行壓力能起到很好的調節和緩解作用,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社會公平。
關鍵詞:企業;養老保險;管理
我國養老保險工作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有效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且有助于安邦興國和社會穩定,同時體現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盡管大多數企業能夠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開展養老保險工作,但就我國目前的養老保險工作整體水平而言,養老保險工作仍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提高。
一、我國企業養老保險的現狀
1.明確界定了隱性養老金的債務問題。在傳統的養老保險制度下,由于員工個人賬戶尚未建立,其養老保險金由員工以現金方式進行支付,這些由現金支付的養老保險金就形成了隱形養老金債務。受養老保險體制改革的影響,在新的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后,這些在傳統養老保險金制度下繳納養老保險金的員工不具有個人養老保險賬戶,而事實上,這些員工又確實構成養老保險金繳納事實,為社會做出了貢獻。當前,政府對傳統制度下繳納的養老保險予以承認,在很大程度上認可和保障了傳統養老保險制度中員工的利益,同時有助于不斷改革和完善養老保險制度。
2.建立專項補償基金。由養老金制度改革而產生的隱性養老金債務問題影響到原有員工養老金的保障,國家要通過對這部分隱形債務的補償來保障原有員工的養老金權益。為補償這部分隱性債務,國家主要通過拍賣部分國有企業資產、增加財政稅收專項支出、出售政府債券等方式來實現。
3.合理解決隱性養老金債務。對于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前員工無個人賬戶和改革后有個人賬戶兩種情形,國家通過兩個部門采用不同的管理體制對其進行管理,對于新、舊制度下繳納養老金的員工分別采用新、舊體制進行管理,若工作單位在舊的養老保險體制下尚無退休員工,則通過補足養老金的方式來實現舊體制向新體制的轉變,從而享有個人賬戶養老金,避免舊體制的不確定性,確保新體制的養老金制度得以推行。
二、企業養老保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企業養老保險基本來源比較單一。目前,我國企業養老保險主要來源于繳納的保費及收益以及財政補貼,資金來源較為單一,保障性不足,這也是養老保險經辦機構經費不足的重要原因,直接影響這些機構的辦公場地及設施配置以及服務體系的建立,一些專業化的計算機、會計、審計人員短缺,嚴重影響養老保險社會化服務質量。同時,養老保險工作人員在新情況、新問題面前缺乏創新精神。隨著我國老齡化問題的日益突出,資金短缺必然會造成一系列養老保險問題。
2.養老保險的相關法律不健全。盡管我國早已出臺了一系列諸如《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等社會養老保險法規,但養老保險仍缺乏相關法律體系的保障。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和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的今天,退休人數的快速增長加重了養老保險撫養的負擔,使得企業養老資金供不應求,養老保險資金形式不容樂觀。
三、強化企業養老保險管理工作的措施
1.轉變傳統觀念,提高勞動者的保險意識。在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社會保險等保障制度。我國政府也為提高人民的社會保障意識和社會保險覆蓋率做出了積極貢獻,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來規范和保障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險。企業要不斷提高為員工參保的意識,充分認識到為員工參保對企業來說利大于弊,積極做好企業養老保險的管理工作,在激發現有員工工作積極性和隊伍穩定性的同時,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到企業發展中來,提升企業的整體競爭力。
2.健全養老保險的法律法規,確保養老金的收支平衡管理。社會實際需要是企業養老保險建立和實施的基礎,要積極學習發達國家經驗,并充分發揮政府在養老保險建立中的職能,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對企業養老保險給予扶持和優惠。
3.建立多層次的資金渠道。根據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建立企業年金、個人儲蓄等多層次的資金渠道,有效保障養老保險資金供給,同時要規范相關保障制度,以保證資金充足,確保個人養老金的順利領取。
四、結語
企業養老保險工作在我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社會保障體制下得到更多人的重視和關注。政府方面也逐步加強了對養老保險制度的重視和投入,財政部、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于2012年5月7日召開視頻會議,就全面覆蓋新農保和城市居民保障制度進行動員,宣布全國范圍內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面覆蓋工作自2012年7月1日全面啟動。企業要積極響應和配合國家政策的實施,做好員工養老保險工作,做好員工的養老保障工作,提高員工的工作質量和員工隊伍的穩定性。
參考文獻
[1]程艷梅.淺談完善我國企業養老保險制度的思路和對策[J].企業導報,2012(5).
作者:于千 單位:唐鋼人力資源部職工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