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畫蛇添足的歇后語范文

畫蛇添足的歇后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畫蛇添足的歇后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畫蛇添足的歇后語范文

鐵打的公雞--一毛不拔

解釋:

一毛不拔--連一根汗毛也不肯。形容為人十分吝嗇,自私。

【出處】1.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上》:“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關于公雞尾巴歇后語

公雞尾巴--翹得老高

關于做夢變蝴蝶歇后語

做夢變蝴蝶--想入非非(飛飛)

拓展閱讀

解釋:

想入非非--表示虛幻的境界。想到非常玄妙虛幻的地方去了。形容完全脫離現實地胡思亂想

1.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2.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3.蠶豆開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凈是書(輸)

5.打破砂鍋--------問到底

6.和尚打傘--------無法無天

7.虎落平陽--------被犬欺

8.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9.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淺

11.大海撈針--------沒處尋

12.竹籃打水--------一場空

13.打開天窗--------說亮話

14.船到橋頭--------自會直

15.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16.百米賽跑--------分秒必爭

第2篇:畫蛇添足的歇后語范文

一、看拼音寫詞語,注意將字寫端正。(5.5分)

xiē xī  duàn liàn  biān cè  bǎo lǎn  diàn táng  hǎi jiāng

chōu chù  sōu suǒ  zhēn zhuó  mǎng zhuàng  làn yú chōng shù

二、給帶點字選擇正確的讀音,用“——”線劃出。(2分)

正月(zhēng zhèng)  掃興(xìng xīng)  即(jí jì)興  無垠(yín yíng)

三、寫一寫同音字。(6分)

jiàn—寶() 射() 關() huì— 智() 教() ()聚

mù—()色銀() 羨()  chǔ—()國存() ()理

四、按要求完成下列練習,一定要細心啊!(2+2+1+2.5+1+2=10.5分)

1、請補充完整。

姜太公釣魚——_____________ 鐵杵磨成針——__________________

臺上三分鐘,_______________,小小胡琴拉斷腰。

2、試著按語境填寫歇后語。

(1)“六.一”聯歡會上,我們班的同學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演了許多精彩的節目。

(2)暑假中,黎明小學的同學為遠在青藏的孩子送去衣服、文具、書籍……雖然這些東西都不是新的、貴的,卻是青海的孩子最需要的。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讀書,我快樂。”我讀過的課外寓言故事是、等。

4、選擇合適的成語填一填。

畫蛇添足張口結舌自相矛盾濫竽充數畫龍點睛

(1)、他的計劃(),漏洞百出,大家都反對。

(2)、長跑比賽即將來臨,為了班級榮譽,同學們積極鍛煉,沒有人敢()。

第3篇:畫蛇添足的歇后語范文

然而,我們長期的識字教學,割裂于漢字與漢字文化的聯系,孤立地在當前語境下識字,以至于進行純工具地識字教學。學生只知有其字,但不知其字形與字義及其字音之間的聯系,導致學習困難。

教識字不光是教給孩子一種工具,還要激發孩子熱愛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因此,我們的識字教學必須遵循漢字音、形、義的內在規律,將燦爛的漢字文化融入到識字教學之中,這樣才能提高識字教學的科學性、文化性和規律性。在課堂實踐中,可采取“圖化漢字,溯源對照;揭示字理,因形解義;‘串燒’漢字,舉一反三”等策略,讓每一個漢字的教學都浸潤在文化的氤氳中。

我們來舉幾個例子。下面的字很奇妙,“路”,妙在哪里?這個字由“口”、“止”、“夂”構成。“口”表示方向或城鎮,“止”表示腳,“夂”表示反之,路的左邊表示腳往那個方向走,路的右邊表示腳往這個方向走,來來回回走,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這就是漢字;再看“客”,由“宀”、“夂”、“口”組成。“宀”表示家或房子,從家往外另外一個方向走,就是離家出走,就是“客”。

我是怎樣上課的呢?我說:“同學們,咱們來進行比賽,先來畫一幅畫,‘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學生開始畫,我早畫完了,學生抬頭一看,我寫的是一個字“旦”。“旦”――“日”下面一橫,“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嘛。我說:“現在我們再畫‘太陽西下落山時的情景’。”學生們繼續畫,聰明學生就不畫了,我畫了一個“夕”。這時候,第三幅畫畫“太陽完全落到草叢中地平線下”。沒幾個學生畫了,為什么?因為不上當了!太陽沒了還怎么畫?這就是“暮”字呀!“莫”草字頭、草字底,中間是太陽,太陽到草叢中去了,這就是“莫”!那么“暮”就是太陽沒有了,第一個是黃昏的意思,第二個是沒有的意思。知道了是沒有的意思,“暮”黃昏的意思怎么辦?再加一個“日”,那么一個字兩個“日”這叫畫蛇添足!所以一個“暮”兩個“日”字。

我教的時候很簡單,問同學們:這個是什么字?“衣服”的“衣”把中間拆開了,中間使“果實”的“果”。上學的時候媽媽給我一個蘋果,我現在還不想吃,但是不能拿在手里,怎么辦?我放在衣服里裹起來!這就是“裹”。但是,一不小心,這個果實從衣服里露出來了,那不就“裸”了嗎?而衣服中間是什么?是心,就是“衷心”。把手伸進別人的衣服里就是“褻”。

教學“則”,那位老師還是那么教,還提醒學生左邊千萬不要寫成“見”,他一提醒好幾個學生倒寫錯了!我怎么教的?我說:“左邊是‘貝殼’的‘貝’,同學們知道‘貝’是什么嘛?”同學們說:“是古代的錢”。我問:“右邊‘刂’是什么呀?”“刀子!”我說:“你看,這是比喻,‘貝’ 比喻獎勵;‘刂’比喻懲罰。因此,獎勵和懲罰相結合就是‘規則’”。我讓學生在教室里找一找“則”,學生找到“小學生守則”,我說:“是不是你做到了老師就獎勵你,做不到就懲罰你。”

“溢”,我指著“皿”問學生認識嗎?學生說認識,“器皿”的“皿”。我說:“你們家有什么器皿?”學生說沒有!教詞語教到這樣的程度太可悲了!我解釋道:“你們家的杯子、碗、盤子都是器皿。”學生現在知道了。再看這是什么字?“興”,什么意思呢?同學們把頭側過來看,看出來了嗎?這不就是“”嘛!所以“溢”就表示水溢滿了,水多了。那么開始的“益”就表示滿出來了,然后增加了它的含義了,表示水滿出來怎么辦?畫蛇添足呀,再加上左邊的“氵”就溢出來了。這就是漢字。

“搖”右邊上面是“手”下面是缸,用手搖缸,再加上提手旁,這也是畫蛇添足。“燃”也是如此,“然”本身就是燃燒的意思,又加了“火”字旁。“雀”由“小”和“隹”組成,“隹”表示短尾巴鳥,小的短尾巴鳥就是麻雀。下課后,鐵皮鼓老師看著我詭秘的笑,說:“如果我是學生我就問你呢,那‘孔雀’呢?孔雀不是短尾巴鳥,孔雀尾巴很長。”我說:“‘孔雀’這個詞,這要從‘孔’字上做文章。‘孔武有力’大。”因此,掌握漢字的教學是很重要的。

再來看“秉燭夜游”的“秉”字。我只教孩子們寫一遍,孩子們一輩子不會忘。關鍵是你怎么寫?中間部分表示手,手持禾苗就是“秉”。“事”,手拿著筆在一塊板上寫就是做事情。“妻”,你看一個女人 上面是她的長發,把手伸進長發里,這叫“結發為妻”,古代的一種禮儀,“妻”是古老儀式的一種沿襲。因此事物的奧秘貴在發掘。

每一個漢字都有自己的生命,在漢字的間架結構和筆畫的穿插挪讓中,蘊含著一種和諧之美。如“食”字,上面的“人”字像糧倉。而兩捺共存一字之中,最后一捺變成點,看起來多么和諧。“扇”字,為了讓字站得更穩……這就是漢字本身的魅力所在。

總之,漢字不是僵硬的符號,而是有著獨特性格的精靈。每一個字的創造到整個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都充盈著中華民族的大智慧。作為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我們要讓識字課多一點規律的發現,多一點文化的滲透,多一點教學的情趣,多一點價值的引領,使識字真正成為兒童快樂學習生活的一部分。

新課程下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浙江上虞崧廈中學 汪佳玲 312300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潛在的學習欲望,是課堂成功的關鍵。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導”的行為又極為重要。在教學中,我從各個方面努力演好這個角色。

一、充分的備課

剛參加工作時,把備課搞成一種機械的程式,也就是先通覽教材,確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寫出教案,領導查閱。結果,面對課堂上學生的茫然沉默,我也無計可施,情緒越來越低。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尤其是對新課程改革的學習,我覺得:備課應該是一種有個性的、創造性的勞動過程,要備教材,還要更多的關注學生,關注他們的生活經歷、知識儲備、對知識的接受方式。如果課前做了充分、細心的準備,綜合多方面的因素,完全可以上一節生動活潑、教學方法新穎的好課。

二、自覺參與、主動學習

在識字教學中,把識字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自主加拼音、組詞,課前預習就要解決一些問題。用查字典、查資料或詢問做好提前預習,給學生心靈放飛的自由,學生的積極性就會調動起來,學習潛力就會充分發揮!學習一量和學生個體的經驗結合起來,就會內化為他們自己的一種體驗,這種體驗會升華為一種學習新知識的動力。從識字這個角度來說,就轉化為新課標提出的“主動識字的愿望”“濃厚的興趣”進面逐步“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我教學的宗旨就是讓學生學得快樂,學得主動,學得有創意。但這卻同時帶來了不少問題,即放得太多時有些放縱,不易于調控;生生之間缺少合作,自私自利與語文一種人性化教學相悖;生字教學方法單一等。針對生字教學單一問題,我大膽地啟用學習班長教學生字(即從班里挑選一個學生臨時代替老師進行生字教學)。一個學生一種方法,學生不易枯燥,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了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為了加強孩子的合作意識,我先以一種命令式讓孩子兩兩合作確立一幫一互助小組,并定期進行檢查,落實合作情況。對合作好的小組進行獎勵,調動孩子們的合作興趣,進而為在課堂上多人小組合作打下基礎。同時,合作交流學習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體意識和協作精神。

三、游戲中學習,激活思維

對于低年級孩子來說,一節課四十鐘不可能完全處于學習狀態,而調動孩子的積極性,開發創造思維,無疑少不了引入游戲。讓孩子在游戲中學習知識,把學習當成樂事。這種情況下,教學效果會有很大的提高。比如課前品嘗“游戲點心”,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心境中預習課文,用知識得到鞏固與積累,同時喚起他們的學習需要,使其進入積極主動的狀態,為課堂教學做好充分的準備。如生字卡片傳遞,既是對字的認識與鞏固,又是詞語的積累;課中暢游“游戲世界”,積極主動學習新知,這樣的游戲多運用于生字的認、寫學習中。如猜字謎、拼裝部件成字等游戲,讓孩子樂于學習,游戲于教學。讓孩子在快樂中掌握知識,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如果教師能把學習變成樂事,讓孩子在游戲中學習知識,教學效果必然大大提高。同時也還了孩子一個真正快樂的童年。

第4篇:畫蛇添足的歇后語范文

前蘇聯教育家斯威特洛夫認為:“教育家最主要的,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我在從教多年來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一直堅持運用“寓莊于諧”的教學藝術,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而且激發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并且在詼諧幽默這一“興奮劑”的作用下,使學生增強了心智和自信,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故意出錯法

在教學中,為收到比從正面講解更好的效果,教師可以故意設置一些錯誤,讓學生立即興奮地參與到糾錯活動中來,獲得“發現”的樂趣,獲得一種小小的成就感,如將“大腹便便”“倜儻”故意讀成“dà fù biàn biàn”“zhōu dǎng”,將辛棄疾《清平樂·村居》的末兩句故意解釋成“最讓人高興的是我的小兒子品質惡劣,正臥在溪頭剝蓮蓬”,話音未落,不少學生“撲”的一聲笑開了:不能這樣解釋,“無賴”應該是“頑皮淘氣”的意思。教師不失時機地給學生補充文言詞語的演變規律,學生在輕松愉悅中就把“賴”“無賴”的本義,古含義演變掌握了。這樣,學生在輕松自如中學習知識,收到了“以錯糾錯防錯誤”的良好結果。

二、體態模仿法

在課堂教學中,為吸引學生注意,有時候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靈活調整自己的體態,如獨特的眼神、奇特的表情、不同尋常的體態和起輔助作用的手勢。如在一節動作描寫片段練習課上,為了讓學生深刻體會“動作”是人物性格的外觀這一道理。我分別模仿了兩位不同性格的監考老師走進考場的情形,一個表情嚴肅,眉頭緊鎖,講臺上站定,眼睛狠狠地掃視全場——這時候我看到學生動也不動,滿臉的畏懼,顯然他們被我的“表演”震住了,另一個:滿面春風,哼著小曲兒地進來,講臺上站定,還對著學生咧開嘴笑著點頭致意——學生也開始輕松自在起來,還微笑著互遞眼神。顯然他們也被“這位老師”的親和力感染了。在這樣的模仿之后,學生很快能從中領悟到“動作是性格,心靈的外化”,分辨出兩位性格迥異的教師形象—— 一個嚴厲苛刻,一個和藹慈祥,從而為下一步仔細觀察生活,進行動作片段描寫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形象設喻法

初中一年級學生對從未接觸過的文言文普遍存有畏懼的心理。為了清除學生的畏難情緒,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我拿了幾塊牛肉干來到課堂上,課一開始,我就展示給學生看,然后自顧自地拿起一小塊填到嘴里大嚼,慢慢地咂著嘴巴,細細地品出滋味兒來,眼睛瞇著做出很享受的樣子——然后,我導入正題:“同學們,土豆燒牛肉,大家都喜歡,這牛肉干兒,黑乎乎的,又干又硬,其貌不揚。可是你們哪里知道它的美味兒,我們從今天開始要學習一種像牛肉干一樣其貌不揚卻美味兒無比的文章——文言文,只有有興趣啃,堅持啃的同學才能品嘗到它的美味哦!”學生時代與文言文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有了這樣一個詼諧幽默的引子,產生的效果是良好而久遠的。

四、插科打諢法

插科打諢法本來是戲曲、曲藝演員在表演中穿去的引人發笑的動作或語言,語文課堂上恰如其分地插科打諢,教師要能敏銳地觀察生活,抓住課堂上人與事件,語言與行為特點,一語中的,在嬉笑逗樂中引人發笑,從而引人深思。比如,在教學間隙,教師發現有一部分學生只聽講不動筆記錄,就笑著說:咱們班教室里我發現幾只珍貴的樹懶哎!同學們好奇地四處尋找,我接著說:“熱帶森林中的樹懶啊,吃飽了不動胳膊不動腿,長此以往,他們都成了唯一身上長植物的動物了!”這下大家明白了!在全體師生善意的笑聲里不記筆記的同學拿出了紙筆……這種辦法的運用,一定要建立在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基礎上,并且以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為前提。善意的插科打諢法,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五、演示法

古漢語中:“陰”的意思是“山之北,水之南”,“陽”的意思正好相反指“山之南,水之北”,為了幫助學生牢固記憶不至于混淆,我隨手拿起一本大書一卷,用手演示陽光照射在一座山坡上的情形,山之南——山陽,山之北——山陰,然后再把書變成一條河的樣子,同樣得出:水之南為陰,水之北為陽。這種模像直觀的演示法,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全心而笑,永遠記住了這個文言知識點,方法巧妙,節省時間,記憶長久,甚至極有可能由瞬時記憶直接進入長久記憶。

六、一廂情愿法

“一廂情愿”在詞典中本來是泛指辦事時全從主觀意愿出發、不顧客觀條件。而本文所講的“一廂情愿”法是指教學中教師不顧實際情況與客觀條件怎樣,而對某一問題進行的旁逸斜出的借題發揮。此法也構成“別有一番滋味”的幽默。如,講授蒲松齡的文言短篇小說《狼》時,對開始“兩狼之并驅如故”到后來“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的默契配合借題發揮:這兩只狼“心有靈犀一點通”,如此默契,恐怕是相親相愛的夫妻倆吧!學生在會心的微笑中加深了對狼狡詐本性的理解。魯迅先生很推崇一些外國的文藝理論,在闡述問題時:“往往夾雜著閑話或笑話,使文章增添活力,使讀者感到格外的興趣,不易于疲倦”,這大概是同一道理吧。

七、諧音記憶法

諧音記憶法是指在教學中利用諧音這一修辭手法對某一闡釋或一些知識要點做出的寓莊于諧的記憶總結。在總結考試大綱中規定的中學生必須掌握的病句類型時,我把表意不明、結構混亂、不合邏輯、成分殘缺或贅余搭配不當、語序混亂六種病句利用諧音編成“表姐羅成大雨”,或者將每個類型各取第一個字意會成:“我表組羅成,來那天下大雨了”。學生將這種枯燥的語法知識用生動快樂詼諧的方法加以了鞏固。教師寓在于諧,寓教于樂,也收獲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當然,“授之以魚”遠不如“授之以漁”,教師要不失時機地鼓勵學生用諧音記憶法編口訣來加工知識,鞏固知識,甚至把這種技巧向其他學科遷移,真正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這才是教學的根本追求。

此外,在教學中我還經常用借題發揮法、機智回轉法、偷換概念法、巧妙對比法、極力套張法、畫蛇添足法、歇后語法等等。

第5篇:畫蛇添足的歇后語范文

一、中英龍文化內涵比較

中英兩國人民對龍的觀點是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基于不同的歷史背景、宗教習俗、地理位置等原因,龍在中英文化中的地位和形象是差異巨大的,從而形成龍文化的不同內涵。可以肯定地說,漢語中的“龍”與英語中的“dragon”是不同的,這兩個詞是無法對等的,但是,由于一些歷史政治原因或者翻譯不嚴謹的問題,這兩個詞在翻譯時被通用,這是值得引起人們注意的問題。

(一)中英“龍”的不同形象和習性

首先,在形象上,中國和英國的龍有著顯著的差別。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龍是一種神異的動物,具有蛇身、蜥腿、鷹爪、蛇尾、鹿角、魚鱗、口角有須、額下有珠的形象,是現實中存在的動物的綜合體,產生于遠古勞動人民的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缺乏知識的先民無法正確認識大自然的自然現象,認為天上有神異之物主宰著刮風下雨,于是有了龍崇拜,認為龍是管理風調雨順的神仙,備受人民的尊崇,因而古代的龍王廟特別多。在集中了各類動物的特點之后,加上文學作品的渲染和人們適當的想象,它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崇拜的龍的形象。

英語dragon源自于希臘語,本義為“to see,to look at(看,看守)”。傳說中的dragon是看守財物的怪物,長有翅膀,類似鱷魚,口吐烈焰,生性兇殘,令人望而生畏。韋氏大詞典dragon的注釋:“a fabulous animal generally respected as a monstrous winged and scaly serpent or saurian with a creasted head and enormous claws.”可見,在西方神話傳說中,dragon是一只巨大的蜥蜴,長著翅膀,身上有麟、冠狀的頭、大爪,拖著一條長長的蛇尾,能從嘴里噴火。

從中英語言對“龍”的釋義可知,二者的相似之處僅在于有麟、有腳、會飛,而差異是非常明顯的。其一,形象不同,漢語“龍”體長,體與尾界限不明顯,無翼;英語“龍”體短,體與尾的界限明顯,且有翼。其二,習性不同,漢語“龍”能興云作雨,與水有關;而英語“龍”會噴火吐煙,與火有關。

(二)中英“龍”的不同喻意

由于形象的不同,“龍”和“Dragon”所代表的文化內涵以及人們的認知在本質上有著區別。在前面的詞語歸納中,人們可以看出,漢語中的龍族詞絕大部分是褒義、偏正面,如龍鳳呈祥、龍馬精神等。它也能夠代表帝王和皇權,是受人尊崇、主宰風調雨順的神靈。這些象征意義有一個共同點,龍是受人尊崇的,是小農經濟社會濟世救民的代表。相比之下,在英國文化中Dragon的文化內涵是完全不同的。西方的文學作品中,Dragon是與人對抗的存在,是慳吝的守財奴,是邪惡力量的代表。

基于前面兩個觀點,漢語中的“龍”和英語中的“Dragon”從外在形象和文化內涵都有較大的差異,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其差異愈來愈大。在中華民族的文化里,龍是代表封建皇權的標志,象征著至高無上的權利,龍是能呼風喚雨、主宰人間風調雨順的神靈,能為百姓帶來祥瑞。它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以至于現在中華兒女還自豪地對外國人說“我們是龍的傳人”。相反,西方文化中的Dragon是無足輕重的,被排除在主流文化之外,西方人認為Dragon只是代表邪惡力量的存在。

中國龍是一種神圣的民族圖騰,而西方dragon是可怕的怪物。東方文明與西方文化之間的民族歷史、、風俗習慣、思維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地域風貌等差別的影響,使人們對于龍的理解也呈現出極大的差異。

二、龍族詞的對外漢語教學

經過對《漢語大詞典》《詞源》《辭海》中龍族詞的搜索和歸納,筆者摒棄了一些使用頻率極低的特有詞匯,整理出相關的龍文化詞匯、成語、諺語、歇后語共有255個。這些詞匯包含了中華民族歷史、生活、文化等各方面,因此在實際教學中不能一概而論;這些詞匯背后含有的文化內涵在教學中不是都要面面俱到,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漢語水平、能力及其他因素,來決定教授哪些詞語。由于龍族詞教學還受學生自身的喜好、興趣、教材以及課時安排等因素的影響,在龍族詞的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方法,還需要詞匯教學和理論教學一系列理論原則的指導。只有這樣,龍族詞教學才能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以龍為核心語素進行拆分和組合教學

漢語中的詞語是語音、詞義、字形的結合體,中國人學習母語是由字及詞,經過字義的組合和類推理解詞義。那么,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采用此類方法。在第二語言教學中,學生在龍族詞的學習過程中首先應該理解“龍”這個核心語素,再了解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內涵。語素教學能夠有效地提高詞匯教學的效率,在講解一類詞時,教師先以某類語素為核心來講解,能夠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這類詞,使學生能夠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理解知識,讓學習新詞變得更有效率。

在講授龍族詞時,教師可以把握核心語素“龍”,通過拆分組合來進行教學,這個方法一般用于兩個字詞語的教學。拆分的意思是把詞語中的“龍”分離出來,通過分析“龍”與其他語素的組合來理解整個詞的意思,這個方法對初學者的幫助明顯且較大。例如,雙音節龍族詞,可以根據核心語素“龍”的不同位置來分類講解,如“~龍”這類詞(見表1)。

教師把所要講解的詞語拆分,把龍與前面的字拆分開來看,先看顏色一類的詞:青龍、黑龍、白龍、黃龍,顏色詞對于學生不算陌生,單獨釋義學生能理解,但是加上龍背后的文化內涵就不同了。此時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該把握講解的分寸,如果與課程無關或者不符合學生水平的,不必進行深入講解。

(二)對比描述和描繪龍形象

龍文化不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現象,亞洲許多國家都有龍文化,如韓國、日本、印度、泰國等國家。有的國家即使語言里沒有直接體現龍文化的詞,但是人們可以從當地的建筑、服飾、飲食文化中看到龍文化的存在跡象。龍在中國的形象就有許多種,從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人們常看到,龍的家族里有龍宮之主的老龍王,他掌管著人間的風調雨順,有為愛能放棄一切的龍女,有英俊的龍王三太子,因觸犯龍宮的規定被囚禁于一條河中,最后化為白馬隨著唐僧去西天取經。這一系列經典的形象中國人應該都不陌生。那么,外國的龍又是怎樣的呢?教師可以讓學生一起討論,相互交流自己國家關于龍的故事或傳說。

龍不僅中國有,世界上很多國家的神話中也有龍。西方神話中的龍很有意思,那些龍在形體上跟中國龍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身體龐大,遍體鱗甲,長著四條腿和尖利的爪,頭上有角,能騰云駕霧。不同的是,西方龍的頭比較多,有的有三個頭,有的有九個頭,還有的有十二個頭,而中國龍只有一個頭;西方龍嘴里吐火,中國龍一般嘴里噴水,西方龍常常代表兇惡的勢力,中國龍往往是吉祥的象征。但是也有例外,比如威爾士的國旗上有龍,不過是歐洲式的火龍。不丹深受中國龍文化影響,不丹人非常喜歡中國龍,認為龍是中國四靈之一,是吉祥的動物,掌管著雷雨,給人們帶來風調雨順,甚至在國旗上都印著龍。不丹在喜馬拉雅山南麓,打雷的時間很多,不丹人認為打雷就是龍在叫,具有無窮的威力。所以,不丹人稱自己的國家為“神龍之國”,并把龍作為自己國旗的主要圖案。

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通過描述自己所在文化中龍的形象、象征意義,讓其他學生了解其所在國家龍的文化內涵,從而達到交流各國龍文化的目的。這樣一來,學生了解了各國的不同文化,提高了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除了用描述的方法,還可以讓學生動起手來,畫一下自己國家的龍的形象,這樣會更生動有趣。俗話說,“龍生九子,形貌各異”,龍本來就是神話傳說中的神靈,誰也沒有真正見過龍,大多都來源于文學作品,因此龍的形象是豐富多彩的,是具有各種顏色和功能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龍的認知,將腦海中龍的形象畫在紙上,畫出來后和教師和其他學生交流,還可以講講自己國家關于龍的傳說。講解時,學生應盡量使用新學的龍族詞來描述,比如龍的形態、龍的顏色、各部分的原型來自于什么動物。這樣既能讓學生了解不同國家的龍文化,練習了新學的龍族~,還能增強學生地語言表達能力,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受漢文化影響的緣故,筆者覺得龍的造型十分具有美感。龍的造型飄逸又充滿力量感,神圣和威嚴相結合,前半截是龍本身造型的氣質,后半部分則是文化所賦予的。

(三)結合龍文化知識及背景故事形式開展教學

在第二語言課堂教學中,文化背景因素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對比分析、交流,學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培養自身對不同文化的包容力和洞察力,間接培養了其漢語交際能力。詞匯是語言中最與時俱進、富有時代特色的東西,學生學習詞語、了解背后的文化內涵,對第二語言的學習有很大幫助。雖然詞匯與文化內涵是兩個不同的方面,兩者在教學中的交互影響作用是很關鍵的。詞語和文化內涵兩方面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對外漢語教師應利用好這兩個方面,提高漢語教學的效率。

龍族詞都蘊含了一定的中國特有的文化背景,尤其是四字成語,背后幾乎都有一個典故或神話傳說,這體現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明史,也體現了中國龍文化的獨特之處。一些比較典型的龍族詞的典故或故事值得在課堂上講解。但是,必須根據外國學生的漢語水平來做適當的調整,漢語水平低的學生根本無法理解晦澀冗長的故事,教師可以改變一種方式來呈現。例如,將繁冗的典故用講故事法的方式來講解,把難的、陌生的詞語換成簡單的、常用的詞,最好簡化為和少兒讀物水平一樣的語言形式,保留中國文化的精髓,通過一種簡單明了的方式讓學生理解中國龍的文化典故,這種寓教于樂的講故事形式一直都受學生歡迎。例如,“畫龍點睛”不但有其故事背景,還被改變成了動畫、小故事等形式,教師可以用它背后豐富的文化背景提煉合適的小故事,從而實現故事形式的創新,豐富教學方式。

除了由教師講故事,還可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創新性,讓學生在課下先做準備工作,收集關于龍的傳說和典故,自己上臺講解。老師在聽完學生講的故事后應簡單總結一下,對學生疏漏的地方進行補充說明,讓整個故事的脈絡更加清晰。例如,在講解四字龍族詞“畫蛇添足”“葉公好龍”“畫龍點睛”等時,教師用講故事的方法呈現這個詞語的意思,會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課堂的趣味性。

三、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美国一级毛片免费看成人 | 日本高清视频一区二区 |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视频 | 男人的天堂网在线 | 欧美日a | 久久久久国产免费 | 日韩免费高清 | 91精品手机国产在线能 | 全黄a一级毛片 | 在线观看国产精成人品 | 中文字幕最新中文字幕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观看 | 欧美亚洲在线视频 | 奇米四色综合久久天天爱 | 成人黄色免费看 |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 91精品一区二区综合在线 | 大片国产片日本观看免费视频 |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图区 | 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亚洲 | 日韩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夜色 | 欧美久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看美女毛片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特级a毛片 | 久草新免费 | a级毛片无码免费真人 |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大片午夜 | 国产黄色在线网站 | 亚洲欧美在线看 | 久久高清影院 | 美女一级毛片视频 | 亚洲男人在线 | 国产成人a福利在线观看 | 九草在线播放 | 国产爽爽视频 | 狠狠色综合色综合网站久久 | 日本老熟妇激情毛片 | 国产精品性视频免费播放 | 欧美与黑人午夜性猛交久久久 | 久久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