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物理靜電場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Abstract: No matter from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purpose, high school physics and the university physics have obvious differences. This article embarks from the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 of high school physics and university physics to find a solution to move between cohesive device.
關鍵詞: 中學物理;大學物理;銜接
Key words: high school physics;university physics;cohesion
中圖分類號:G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0-0264-02
0 引言
大學物理是工科院校一門十分重要的基礎課程,大學物理一般都是面向大學低年紀的學生開設的基礎課程,筆者在實際的教學中發現,雖然學生剛從高中階段過來,但在大學物理的學習中,學生總習慣用高中的思維和方法來理解已經比較復雜的大學物理問題,比較難接受新的概念和方法,比如在中學物理中的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時間沒有錯,但在大學物理中求物理碰撞后移動的距離再利用這個規律就不對了,很多同學在學學物理的過程中還是習慣用中學的題海戰術來學習發現最終掌握知識的效果并不好。
下面筆者從以下方面來談幾點感受。
1 中學物理和大學物理的聯系與區別
1.1 中學物理和大學物理的聯系與區別
大學物理和中學研究都是物體運動規律的學科,包括:力學,熱學,光學,電磁學以及原子物理五大內容,雖然在內容上有所重復,但中學物理只是描述了基本的物理現象和概念,而大學物理是通過深入的學習并揭示出產生這些現象的物理規律,研究這些規律所需要的數學表達式和推導過程。
比如在靜電場中,高中物理因為數學知識的限制只講述了一些基本的規律和概念,無法描述靜電場的相關性質,大學物理通過靜電場中的高斯定理,環路定理揭示了靜電場為有源無旋場,這是在高中學習中無法做到的。
1.2 在教學和學習方法上的區別
大學學習主要以復習和自學為主,而中學往往是集中時間學習一個概念和公式,然后強化訓練舉一反三,在教學形式上,高中物理內容比較少,課時多教學進度比較緩慢,教師有時間對內容進行講解,分析,提問并進行隨堂練習,大學物理在內容上多,課時卻相對很少,所以課堂教學知識量需要學習的就比較大,在大學物理學習中如果學生不能從高中的學習方法上過渡過來在某個知識點方面花過多的時間就會感到力不從心,學習進度跟不上來。
1.3 學生學習目的和學習心理的區別
在高中階段學生學習物理的目的就是為了高考有個理想的分數,所以在成績決定論的作用下學生學習很刻苦,鉆研也比較深,但在大學中由于大學沒有了升學率的要求,只需要修完相應科目的學分即可,60分就算合格,所以在這樣的要求下,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學習起來比較隨意,甚至有曠課,考試的時候帶小抄蒙蔽過關的情況。
2 如何做好中學物理和大學物理的銜接
2.1 教師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要更新
在大學物理開課時候就要向學生講解高中物理和大學物理在學習方法上的區別,并介紹一些有建設性的意見。
教師要根據學生從高中過渡到大學的特點,剛開始適當的放慢教學進度,從學生由高中比較緩慢的節奏過渡到相對快,學習內容信息大的教學當中,對高中已經學習過的基礎知識只需要復習一下,對需要加深的內容花更多的時間進行推導和講解,采用啟發式和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增強師生的互動和交流,教師在上新課程之前可以向學生以布置作業的形式,提出相關的問題,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預習教材相互討論得到初步的答案,教師在上課的同時讓學生回答相應的答案,通過答案給予肯定和意見,在比較抽象和深奧的知識點,應多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點和演示實驗通過模擬實驗生動畫面和實際的操作相結合,這樣就使學生從高中的生硬的學習到能自主學習的成功轉變,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也鍛煉了他們的想象力。
2.2 了解中學物理教學,加強教材改革
大學老師應該首先對中學物理的教育特點,現狀和內容有非常明確的了解,這樣在實際的教學中能知道哪些知識點是學生可以掌握的,哪些知識點是需要重點講解的,比如恒力沖量的定義式和恒力做功公式在中學都學過,但變力沖量和變力做功沒有接觸,在教學中在可以先通過簡明扼要復習高中的知識,目的是引入大學的物理新內容。
在教材上,要了解中學物理教材改革的動向,密切聯系學生學習的實際,把大學的物理教材和高中的物理教材緊密聯系起來,避免知識點重復和過大的跨越,內容要做到少而精,真正把高中的物理和大學物理很好的銜接起來。
3 總結
目前已有許多高校開始重視大學物理和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根據自己學校學生的學習水平來制定適合本學校的大學物理教材,做好兩者之間的銜接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提高了大學物理教學的質量,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全面理解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所以現階段作為大學物理教學的工作者要重視中學物理和大學物理銜接的工作,使大學物理的教學質量得到不斷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趙水標等.關于大學物理習題的幾個問題[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3(4).
關鍵詞:電磁學教學;靜電場;穩恒磁場
電磁學作為物理教育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程,為光學、電動力學、電工學、原子與分子物理等后續課程奠定基礎。電磁學承接了力學中關于物體的受力、做功、運動規律等內容的分析,同時也增加了對“場”這一抽象概念的處理,需要有較扎實的高等數學知識并能靈活運用高等數學處理問題的方法,同時它又具有較強基礎性和應用性,學生普遍反映電磁學難懂難學。分析其中原因并設法解決,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善學習效果,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通過不斷摸索,發現學生學習電磁學過程中存在困難,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原因,現對其進行逐個分析并探討解決的辦法。
1對課程重要性認識不足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若理論學習脫離了實際,一味進行枯燥乏味的理論推算,對學習該門課程的重要性不明確,不了解該學科的歷史背景、現實應用,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物理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自然科學,電磁學作為其中的重要分支學科,在工業生產、生活、醫療、科研及國防建設諸方面均有廣泛應用,對當代社會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1]在介紹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可適當融入物理學史的內容:通過庫侖、奧斯特、安培、法拉第、麥克斯韋等對電磁學作出了重大貢獻的偉大科學家的事跡,了解他們的科學研究歷程,學習他們崇尚理性、勇于探索、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麥克斯韋預言電磁波的存在,赫茲實驗發現電磁波,馬可尼發明電報,推動著人類通訊發展進入嶄新的階段。從直流發電機的發明到交流發電機的廣泛應用,為人類提供了將其他能源轉換為便于儲存運輸的電能的途徑,電力的廣泛應用推動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2]在涉及具體知識點的教學活動中,也可適時聯系在生活、生產等方面的應用實例,如介紹靜電屏蔽這一知識點時,引入電工工作服的使用原理,并讓學生查找其他類似應用實例;又如學習電介質的極化時,插入微波爐的工作原理、使用過程中的禁忌及其原因等,增加生活常識。如此將理論聯系實際,特別是日常生活熟悉的例子,學以致用,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此外,結合物理教育專業的就業方向,聯系《新課標》對電磁學內容的要求,分析近年高考理綜卷中電磁學所占的比例,介紹近年高考電磁學的熱門考點、考試題型,比如帶電粒子在電場、磁場或復合場中的運動類題型是近年高考理綜物理卷中的常客,對電路的分析或常見儀表的結構、使用也是常見考題。這樣既可強化其專業意識,也可提高學生對電磁學的重視程度,增加學習動力。
2高等數學知識準備不足
電磁學難學還在于這門課程對高等數學的要求高,需要掌握微積分、矢量運算、線性代數、坐標系轉換等多項內容,其中高等數學微積分是處理大學物理各門專業課程最基本的數學工具,如果學生沒有較好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增加專業學習的難度。因此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明確高等數學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打下扎實的高等數學基礎。在學習電磁學的同時,部分高等數學內容的學習卻未能及時跟進。比如在電磁學第一章就要求運用多重積分計算電場強度和電場強度通量,但二重積分、三重積分的學習都要等到下半學期才能進行,學生在處理相關問題時倍感吃力。在電磁學中涉及各種對稱性問題的處理,不同對稱特點的問題需要用適當的坐標系,使處理問題更加簡便。如當帶電體具有球狀或半球狀外形時,若用疊加原理計算電場強度,選用球坐標會使問題的處理更為便捷。在處理這類問題時同樣面臨相關高等數學知識尚未學習的難題,解決辦法通常有以下幾種。方法一:調整培養方案,將電磁學課程開設時間往后延。但若采用這種方法,僅能解決電磁學一門課程的問題,卻會影響光學、電動力學等后續課程的學習,因此這種方法難以被采納。方法二:在教學過程中補充尚未學習但需要用到的高等數學知識。但這樣會占用一些理論教學課時,增加教學難度,需要教師能處理好教學課時安排,較好地掌控教學進度。方法三:通過物理思想簡化數學計算。如運用疊加原理處理電場問題時,若已知線電荷電場的分布,把面電荷看成線電荷的集合,同理也可把體電荷分解為面電荷的疊加,便于將多重積分替換為一重積分,降低計算難度。方法四:用幾何的方法,盡量把積分變量變成角變量,進行三角函數積分,將數學計算化繁為簡。[3]方法五:場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對稱性時,盡量用高斯定理或安培環路定理解決問題。如常見的求解具有軸對稱、面對稱、球對稱等對稱性的靜電場電場強度時,采用靜電場的高斯定理可以避免多重積分和坐標系的選取問題。即使學生已經進行了相關高等數學知識的學習,但如何靈活運用高等數學工具解決各種電磁學問題仍是個難題。如微積分的運用,學生先要熟悉電磁學的定理、定律,根據給定條件建立微分式或積分式乃至微分方程或積分方程,還要根據物理過程的給定條件確定初始條件和積分上下限,物理專業知識與高等數學工具雙管齊下方能求解出結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必要多做示范、練習數學知識在物理學上的應用,讓學生經過反復練習找出規律,直至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4]
3對課程內容結構認識不足
電磁學內容抽象繁多,題型靈活多變,若對課程整體內容沒有深入了解,容易望而生畏。縱觀電磁學的主要教學內容,分為“場”和“路”這兩大塊內容,而“路”即電路部分將在后續的電工學等課程里作進一步的學習,因此應將教學重點放在“場”即電磁場這部分。按照慣例,通常遵循靜電場——>穩衡磁場——>變化的電磁場這樣的教學次序,靜電場與穩衡磁場不管是在概念、定理定律等內容結構方面,還是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對稱性分析,在學習靜電場的基礎上,對比學習穩恒磁場,分析兩種場的異同,可提高學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電磁學處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不明確
同其他學科一樣,電磁學有具有其自身特點的處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掌握這些基本方法和思路對學好電磁學極為重要。電磁學處理問題的基本方法比較固定,以靜電場和穩衡磁場為例,靜電場的常用計算方法有三種:利用庫侖定律、電場強度定義和電場疊加原理計算,原則上可以計算任意靜電場,但計算通常較繁瑣;利用高斯定理計算,需電場具有某些對稱性才方便計算;利用場強與電勢的微分關系計算。靜電場分真空中、有導體時和有電介質時三種情況,計算真空中的情況最為簡單,有導體時需考慮靜電感應效應,有電介質時則需考慮極化效應。穩衡磁場分真空中、有磁介質時的情況,計算穩恒磁場的常用方法有:利用畢-薩定律和磁場疊加原理計算,原則上可以計算任意恒定電流分布產生的磁場;利用安培環路定律計算,需磁場分布具有一定的對稱性才便于計算。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時對應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如用上述第一種方法計算穩恒磁場時的基本思路通常是這樣。第一步:將各種電流分布分割為電流元;第二步:利用畢-薩定律和磁場疊加原理建立積分式,并根據已知條件設定積分上下限;第三步:計算積分結果。為簡化計算,第一步也可作適當的調整,如將旋轉的帶電圓盤分割為帶電圓環,無限長通電圓柱面可分割成無限長通電直導線,大大降低積分難度。如用安培環路定理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則為:第一步,對稱性分析;第二步,選取合適的積分環路;第三步,根據安培環路定理建立積分方程;第四步,求解方程。其中前兩步最為關鍵。[5]掌握了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才能自如應對千變萬化的問題。教學過程中不妨先教會學生部分基本方法和思路并通過練習不斷熟悉,再引導學生學會自己摸索和總結,讓學生掌握知識點的同時更重視掌握基本方法和思路,培養良好的學習方式。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高校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造成電磁學難教難學問題還有其他多方面的原因,但解決問題的根本在于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樂學并有信心學好電磁學。通過教學實踐,解決上述幾個問題可有效改善學習效果,同時也在不增加學習難度的基礎上擴大知識面,有助于物理教育專業學生更好地適應今后的學習和工作。
參考文獻:
[1]楊凡。《電磁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0(5):133~136。
[2]宋德生,李國棟。電磁學發展史[M]。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4。
[3]馬文蔚。物理學(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2。
[4]王玉琢。《物理學》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遼寧師專學報,2007,9(2):12~13,88。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apid growth of youth teachers in our institute, the leaders have repeatedly organized youth teacher training activities. During the activity, there are not only class presentations from youth teachers, but also model lessons given by teaching masters invited to our institute. The model lessons are colorful and unique, which is a reflection of the teaching masters' rich teaching experience, exquisite and distinctive personal teaching style. These high level and high quality lessons have broadened the horizon of youth teachers and benefited them a lot.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iversity physics teaching method,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some enlightenment through blackboard-writing and listening to the model lessons including requirements for soli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ttention to difference of middle school physics and university physics, rigorous examples, summary of the content, and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media and blackboard-writing.
關鍵詞: 青年教師;教學名師;示范課;大學物理
Key words: youth teachers;teaching masters;model lesson;university physics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6-0230-02
0 引言
聽教學名師的示范課,是引領青年教師快速成長的最有效途徑。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作為剛從校門走出的青年教師,無論是對知識點的內涵還是在教學藝術上都很欠缺,因此,急需一批教學方面的專家、帶頭人來給青年教師一個正確的指引,促進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青年教師的專業素質。
1 專研專業知識
青年教師的發展主要取決于自身,一方面要虛心學習老教師的教學方法;另一方面要對專業知識進行深入的專研,避免授課時出現明顯的錯誤。在教學過程中,要嚴謹、準確的表達每一個知識點。如,當給學生講解彈力和彈性勢能概念的時候,部分學生將彈性勢能叫做彈性力勢能是不正確的,教師要給予及時的糾正。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各部分之間,由于有彈力的作用而具有了勢能,這種能量叫彈性勢能。物體的形變量越大,彈性勢能就越多,反之,則越小。要告知學生彈性力是力,而彈性勢能是能量,其大小取決于物體克服彈力所作的功。再比如,曾有一名青年教師在講解靜電場中高斯定理之前,首先講解了電通量的概念,“電通量表示穿過閉合曲面的電場線的條數”。顯然,該教師沒有準確的掌握電通量的概念,高斯定理表達的是穿過閉合曲面的電通量或者說電場線條數與電荷之間的關系,但并不能把電通量的概念直接定義為穿過閉合曲面的電場線條數,而應陳述為穿過任意曲面的電場線的條數。以上舉例說明,部分青年教師對知識點本身的理解如果不夠,會出現對相關知識點或者概念講解錯誤的現象。因此,專業知識扎實很重要,備課過程中要多專研、多思考,不斷提升自身的理論功底。
2 注重講解大學物理與中學物理的區別
在中學階段,學生在教師講解知識點后,要勞記一些概念、公式、定律和定理,然后會利用它們解決實際物理問題,最注重的是如何利用所學的知識點去解題,教師在講解知識點時,并不注重講解這些概念、公式定律和定理都是如何演繹過來的。而在學學物理的過程中,學生們不僅僅要牢記一些物理概念、公式、定律和定理,最重要的是要掌握每個概念、定理的形成過程,要知道他們闡明了什么樣的物理規律,體現了什么樣的物理思想以及它們的適應條件和范圍都是什么,在此基礎上還要求學生們學會運用高等數學知識來解決物理問題。如,中學物理學生就學習過沖量的概念,但僅學習了物體在某個時刻沖量的算法,不知沖量概念是如何衍生過來的,是一個狀態量。而大學物理教學中,教師先通過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表達式,推倒得出了動量定理的表達式,從而引出了沖量的概念,若已知力作用在物體上的時間范圍,則在此時間范圍內力對時間持續作用的效果對應的就是沖量,其表達式為■=■■dt,顯然這里的沖量是一個過程量,適合求解物體在變力作用下所產生的沖量,而中學時學習的沖量■=■t只適合求解力在瞬時產生的沖量。因此,教師在講解概念時,要通過給學生講解概念的演繹過程,使學生更深刻的理解相應的物理概念,從而游刃有余的解決相關物理問題。
3 講解例題時,出題要嚴謹,注意展開并進行總結
教師在講解知識點之后,要講解幾道例題幫助學生消化以上知識點。例題不能隨意出,不僅要將所教內容都能運用到例題中,還要注意出題要嚴謹,準確。如,在講解變力所做的功例題時,書寫力的表達式后要緊跟單位,位移后也要緊跟單位,從而影響著學生形成嚴謹的治學態度。再如,講解邁克爾遜干涉儀時,會涉及到求解入射光波長的問題,教師舉例時要注意給出合理的薄膜厚度等物理量,確保所求紅光波長在實際620-760納米范圍之內。最后,講解例題后一定要進行總結,讓學生明白為何此題用以上知識點進行解決,要總結解題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此結果可以進行哪些延伸,會得出什么其他重要的結論,只有這樣講解例題,學生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該知識點的應用。除了講解例題要有總結,每次講完理論課都要對所學知識點進行總結和延伸,展開說明每個知識點的深刻內涵及其應用范圍等,只有對知識點進行充分展開,才能讓學生更深刻的記住這部分知識的物理意義。
4 板書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
由于大學物理課程,教學面寬,學生普遍反映較難。如果一味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學生學習效果不會很理想。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盡量使用板書進行教學。教師在上課之前,要精心設計板書,將每次課的重點內容全部體現在板書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邊講解知識點邊及時的書寫板書,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緊跟教師思路,當然部分物理知識使用多媒體和板書結合進行教學更合適。如,在講機械波的干涉知識時,如果只利用數學推導方式,可以很容易得出駐波的波動方程,但多數學生仍不理解駐波的波形圖是什么形態,此時采用多媒體進行演示,會更形象生動的展示駐波的波形圖。因此,將板書和多媒體教學相結合,是提高課堂質量的有效方法。
以上是筆者通過多年來的自我專研,并總結教學名師的示范課程所形成的一些新的認識。總之,希望青年教師在走上教學之路之前,能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注意講解大學物理與中學物理的區別;有針對性的講解例題;以板書為主,采用板書和多媒體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淺析大學物理的學習方法[J].成功,2013,4.
根據應用型本科院校理工科大學物理教學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不同專業大學物理教學內容模塊化,教學過程中引入課內實踐教學環節和大學物理考評方式等方面改革,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
大學物理;教學改革;課內實踐
1引言
大學物理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理工科專業學生的一門重要的通識性必修公共基礎課程。它在培養理工科專業學生的科學創新思維、綜合分析能力和應用能力方面起到其它課程無法代替的作用。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應達到以下幾個目的:首先是使學生對物理學的基本概念、理論和方法有系統的認知和理解,其次是培養學生解決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探索精神,實現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然而現在大學物理教學效果不容樂觀,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教學內容固化,與專業脫節。大學物理是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大家過多強調它系統性和基礎性的,不同理工科專業采用學大綱和授課標準。由于物理本身邏輯性、理論性較強,而忽略不同理工科專業對物理教學內容的不同要求,多年來教學模式固定,專業課程聯系不緊密,導致學生對大學物理的學習感到乏味,學習興趣不高,認為大學物理對專業學習幫助不大。其次,學時有限,教學內容寬泛。高等院校基礎課程教學委員會建議大學物理核心內容教學最低學時數為126學時,而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制定培養方案時增加各自專業課的課時,調整大學物理及實驗課時,遠達不到大學物理規定的最低學時標準。教師為完成規定的教學內容,只有照本宣科,很少對大學物理知識點與實際問題及專業方向聯系,顯得乏味,應用性不強。然后,考評方式單一。成績考核基本上是由課外作業情況、出勤率和期末考試等三方面組成,無法客觀真實反映大學物理教學效果,也無法提高學生的大學物理自主學習的興趣。另外,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教學以傳統板書和PPT授課相結合為主,老師只是知識的傳播者,學生只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者,這些導致學生主動學習不夠、缺乏熱情和學習興趣。我校結合大學物理教學一些問題,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情況,對大學物理教學提出改革并取得不錯效果。
2大學物理教學改革和實踐
2.1大學物理教學方向歸并和教學內容的模塊化
在大學物理教學內容調整之前,大學物理授課教師深入各二級學院調研,與各專業課老師座談,了解各不同專業需求和學科交叉點。根據前期調研,和不同專業的要求調整相應的教學內容,控制與各專業關聯小的章節的課時,適當提高與專業連接緊密章節的課時。教師教學中根據不同專業突出重點,充分利用各專業學生對各業知識的渴望來提升對大學物理的興趣,從而提高學學物理的信心。根據我校理工科專業對大學物理知識的不同的要求,形成三個主要教學模塊:對力學和機械振動(波)知識需求較高的機械和土木類、對電磁學和光學需求較高的電子信息類、對熱學知識需求較高的熱能和材料類。在確保大學物理教學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根據以上三個教學模塊對大學物理知識需求的重點不同,對不同類專業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同時,對不同類專業相同知識點的深度及教學方法也有所區別,特別是與各專業課程連接緊密的內容要進行重點講解。電子信息類專業開設的《電子技術》、《電路分析》、《電磁場與電磁波》和《通信原理》等課程與大學物理密切聯系。相關聯的內容主要包含:靜電場、靜磁場、電磁感應、電磁波和麥克斯韋方程等。大學物理中的電磁學重點強調電場與磁場的基本原理、場的相互作用、電磁場與電磁波基礎理論和光學基本規律。對電子信息類專業學生應側重對電磁場與電磁波及其相關最新進展的講解,以便提高學生對大學物理的學習興趣。老師在講授這些內容的時候,利用PPT、模型演示和課堂小實驗等教學方法相結合向學生展示電場、磁場產生和電磁波的產生、傳播過程,講解它們產生的原理及它們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體會到大學物理與本專業的知識和工程實踐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2大學物理教學方法的改革
為提高學生大學物理的學習興趣,我們在大學物理教學中引入課內實踐環節。教師根據教學模塊,對不同專業提煉出與專業知識聯系緊密且有實踐應用的題目。教師把班級分成幾個課內實踐小組,要求以小組為單位調研與課內實踐題目相關知識,然后根據所學大學物理和本專業知識完成一份調研報告。各小組在下次課內實踐課闡述本組調研報告內容,然后討論,最后由授課老師總結。有時提出一些小實驗,要求同學設計并完成實驗,然后全班同學評比。通過課外調研、課內討論的課內實踐環節,激發學生對大學物理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學生調研能力、分析總結問題能力,學生受益匪淺,效果良好。如在多普勒效應時提出監測車速,電磁學時提出電磁懸浮技術,光學薄膜干涉提出增透膜和增反膜利用,光的衍射提出光的單縫衍射在測量中應用等課內實踐題目。
2.3大學物理考評方式改革
傳統大學物理總評成績是三七開,期末成績占七,平時成績占三,這種評定方式是強調結果而弱化學習過程,很難提高學生學學物理的積極性。我們提出大學物理成績評定五五開,期末成績和平時成績各占一半。平時成績包括課堂表現占15%、課內實踐占20%、課外作業占15%,而且課堂表現和課外作業都不少于3次,課內實踐不少于2次。我們適當提高課內實踐和課堂表現等方面評定,有利于讓學生主動參與大學物理的學習過程,加深學生對大學物理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對大學物理與自己專業關系的認知。
3大學物理教學改革存在不足和改進
通過實施上述教學改革,經過一學年的教學實踐,我校大學物理教學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改革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我們清醒的認識到上述改革措施在實踐過程中存在一些缺點,使得教學改革距預期目標還有一些距離。主要表現在如下:第一,課內實踐課題設置和實施過程對學生的自學能力有一定要求,學生自學能力和知識儲備參差不齊,這容易導致兩極分化。如何使課內實踐教學模式讓絕大部分學生從中獲益是一個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教學課題。第二,課堂表現分值量化問題,有些老師給分很粗糙,達不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要求。針對大學物理改革缺陷,作者任為在今后教學中從幾方面改進。第一,課內實踐課題內容的選擇。在第一輪課內實踐基礎上,教研室老師進行更深入調研,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不同深度的實踐內容,滿足相應同學需要,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其它能力的培養。第二,課堂表現給分,對于課堂表現應該有量化和模糊兩種模式,例如課堂筆記是具體量化分數,而課堂回答和討論問題的積極性等表現以模糊方式記錄,兩者結合。
4總結
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改革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工程。改革者要持有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深入調研,根據各自學校的教學模式和學生實踐情況提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改革方案。
作者:臧學平 單位:池州學院機電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張茹,吳高建.基于翻轉課堂模式的工科大學物理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索[J].時代教育,2014(21):200-201.
【關鍵詞】多元化人才 大學物理實驗 開放式教學
現階段,我國已經步入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其需要的是多元化人才。而作為人才培養重要機構之一的高校,卻仍舊沿襲著“一刀切”的人才培養模式,這與當前社會的需求極為不符。因此,必須對當前這一現狀進行改革。借此本文基于多元化人才培養的角度,對大學物理實驗開放式教學進行研究。
一、大學物理實驗開放式教學的特點
(一)開放式教學重在強調主體性
開放式教學遵循的是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這樣有利于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按照自身的具體情況對實驗的時間、次數、內容以及方法等進行自主決定、自行安排。開放式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對學生的具體學習過程進行限制,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而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指導者或輔導者的角色,并為學生提供一種開放的、自主參與的情景,進而促進學生在觀察實驗時能夠從中發現問題,并發揮想象力再結合以往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無論最后成功或是失敗,學生均會在其中積累一定的經驗,這有助于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為其成為多元化人才奠定基礎。
(二)開放式教學具有較強的靈活性
開放式教學可以讓每個學生按照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起點,然后通過不同的學習途徑達到預定的學習目標。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教學手段相對而言也是較為靈活的,如可以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法、對不同類型的實驗采用不同的實驗教法等。因此,開放式教學屬于一種自由度較強的教學模式,并且在教學管理方面也相應地比較靈活。
二、基于多元化人才培養角度的大學物理實驗開放式教學實施策略
在基于多元化人才培養角度的大學物理實驗開放式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應盡可能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為此,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工作經驗,設計了一種全新的開放式教學模式,即兩段三層、全程開放。
(一)“兩段”物理實驗教學實施方法
這里的兩段主要是將物理實驗教學的進程分為兩個階段,考慮到大學生的物理基礎有所差異,因此,在第一階段中仍舊采用傳統的實驗教學方法,而在第二階段中則完全采用開放式的方法進行教學。各個階段的學時可以按照學生所選的專業特點及教學任務進行合理分配。
在第一階段中,教學內容仍以基礎性實驗教學為主,學生可采取按課表、分組循環的組織形式進行物理實驗課的學習,這種形式有利于學生對物理實驗進行系統的學習,而且該形式還具有效率高、易于監控及管理等特點。由于是分組學習,所以基本能夠保證每個學生人手一套實驗儀器,這樣可以確保學生在整個實驗過程中獨立操作、獨立完成,教師則從旁給予適當的指導、演示和講解;在第二階段中,教學內容則主要以提高及創新實驗為主,打破教材的局限,開放實驗項目。在這一階段應將開放式教學進行合理運用,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選擇實驗時間及項目,不限制實驗項目的具體完成時間,僅需在考試之前予以完成即可。同時對實驗項目的最低個數進行要求,并鼓勵有能力完成的學生盡量多做。在物理實驗的全過程中,從實驗項目的選擇、實驗方案的制訂直到完成整個實驗,因沒有教材可循,所以必須憑借學生自己的努力才能實現,教師在此過程中主要起輔助指導的作用。通過以上這兩個階段的實驗教學,一方面可以鞏固學生的物理實驗基礎,另一方面運用開放式教學還能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這樣有利于實現多元化人才的培養目標。
(二)“三層”物理實驗教學實施方法
三層是按照功能將物理實驗劃分為三個層面,即基礎性實驗、提高試驗以及創新實驗。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掌握好這三個層面之間的難易銜接,并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實驗教學。
1.基礎性實驗。這部分的主要教學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了解和掌握物理實驗基礎知識及技能,如實驗過程中概念的應用、實驗數據的處理、實驗儀器的操作以及實驗的基本方法等等。教學條件允許的高校可以為學生精選一些比較典型的試驗項目作為基礎性實驗,例如夫蘭克赫茲實驗、霍爾效應等。
2.提高實驗。這部分教學內容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獨立動手操作、合作學習、資料查找、知識應用以及自學等方面的能力。教師在制定實驗項目時,應遵循成功性原則,不要設計太難的實驗,應以定性半定量及綜合性的實驗為主。如π的稱量、靜電場描繪等等。
3.創新實驗。這部分內容主要包括探究性實驗及設計性試驗,其作用在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而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嘗試,不要害怕實驗失敗,使學生能夠在不斷的失敗中總結經驗。就探究性實驗而言,其屬于物理實驗中較高層次實驗項目,通過這樣的實驗不僅能夠充分地挖掘出學生的潛質,而且還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及創造能力,從而使學生能夠向著個性化的方面發展。在整個大學物理實驗開放式教學中,這類實驗是培養多元化人才的最佳途徑。
(三)“全程開放”物理教學實施方法
全程開放則是指以物理實驗教學網站全天候開通為前提,以物理實驗室全面開放為保障,將開放式的教育理念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當中。
1.實驗室全程開放。對于一些條件允許的高校可以建立物理實驗中心,或是對原有的基礎實驗室進行改擴建,從硬件設施上保障實驗室的利用效率。
2.借助教學網站實現開放式教學。隨著計算機網絡的廣泛普及,各大高校可借助教學網站來拓寬教學空間、時間及教學內容,以此來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途徑和機會,充分體現開放式教學的優勢。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大學物理課程 電磁感應定律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26
進入新世紀以后,我國高等教育事業迅速發展,大學物理課程的教學理念、內容、方法等都要適應教育改革的新形式。物理教師的任務就是探索如何在新形勢下,教好大學物理這門課,以適應21世紀對高素質人才的科學素質的需要[1]。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不斷學習,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精心設計探究性課題,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2]。教學設計是指教師依據教育教學理論、教學藝術原理,為了達到某階段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學手段進行的策劃[3]。下面以《電磁感應定律》一節為例,談談筆者在這方面的做法。
1 教學任務分析
教材依據:《物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馬文蔚,第五版)。
教學內容:第八章第一節《電磁感應定律》。
教學對象:本科學生。
教學時間:45分鐘。
本課題是大學物理中電磁感應部分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學習后續內容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統領第八章的綱要。
2 學情分析
學生已學習了《靜電場》與《穩恒磁場》的內容,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理論基礎。中學楞次定律的學習,便于學生理解電磁感應定律數學表達式中“-”的具體物理意義。
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產生電磁感應現象的條件;掌握電磁感應定律的內容;了解電磁感應定律的應用。
能力目標:增強學生探究的興趣,培養學生嚴謹的物理思維方法,提高學生運用電磁感應定律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三峽水電站的介紹,增強學生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4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電磁感應定律內容的理解。
難點:電磁感應定律的應用。
5 教學內容及設計
5.1 引入新課
由詩詞《水調歌頭·游泳》詩句“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引入,圖片展示三峽水電站,提出問題:為什么水輪發電機定子直徑如此大,而工業用電都是交流電,發電機到底如何發電?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提問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學習本次課的興趣,增強學生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5.2 新課教學
5.2.1 引言
1820年奧斯特發現電流磁效應;
1831年8月,法拉第通過一系列的實驗發現了“磁生電”現象;
1831年11月24日,法拉第向皇家學會提交的一個報告中,把這種現象定名為“電磁感應現象”,并概括了可以產生感應電流的五種類型:變化著的電流、變化著的磁場、運動的穩恒電流、運動的磁鐵、在磁場中運動的導體。
設計意圖:通過物理學史,介紹科學家探索磁生電的過程,使學生體會科學發現的不易,進入本節課教學。并設疑:在現在我們看來,法拉第總結的這五種類型都是引起了某一個物理量的變化,具體是哪個物理量呢?下面就來研究一下電磁感應現象,探究一下磁生電的條件。
5.2.2 電磁感應現象
實驗演示和Flash展示磁生電的實驗,學生觀察實驗現象,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分析演示實驗,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探究并討論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實驗一】條形磁鐵插入、拔出線圈(實驗演示)。
實驗一
提問:電流計指針是否偏轉,偏轉方向如何?快速慢速移動條形磁鐵,電流計偏轉幅度差異?
答:電流計指針有偏轉,說明線圈回路產生了電流,雖然線圈回路面積S沒變,但穿過線圈回路的磁場的磁感強度B發生了變化,即S不變,B變;電流計偏轉方向不同,說明電流流向與磁場變大變小有關;快速移動條形磁鐵幅度大,慢速幅度小,說明電流大小與磁場變化率有關。
引導:是不是磁場不變,就不會產生電流呢?
【實驗二】處于U形磁鐵磁場中的導體棒移動(實驗演示)。
實驗二
提問:磁場發生變化沒有?是什么原因在導體棒回路里產生了電流?
答:U形磁鐵產生的是恒定磁場,磁場沒變,但處于磁場中的導體回路的面積發生了變化也會產生電,即S變,B不變。
引導:是不是磁場不變,回路面積不變,就不會產生電了呢?
【實驗三】處于恒定磁場中的矩形線圈轉動(Flash展示)。
實驗三
分析:磁場不變,處于磁場中的線圈回路面積沒變,但發現白熾燈在線圈轉動時時亮時滅,說明有電流產生,此時磁場方向與面積方向的夾角發生變化,即B、S都不變,B、S夾角變。
引導:處于磁場中的導體回路B、S、中任何一個物理量發生變化都會在導體回路中產生電流?那B、S、所確定的物理量是什么呢?
結論:通過一個閉合回路所包圍的面積的磁通量發生變化時,不管這種變化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回路中就有電流產生,這種現象稱為電磁感應現象。回路中的電流叫做感應電流,回路中的電動勢叫做感應電動勢。
承上啟下:電磁感應現象的本質是產生了感應電動勢,那感應電動勢的大小方向如何?
5.2.3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從前面演示實驗啟發學生思考:感應電動勢與磁通量的變化的關系,同時引出電磁感應定律的內容。本節課的重點是電磁感應定律,予于詳細闡述。
5.2.3.1 內容
當穿過回路所包圍面積的磁通量發生變化時,回路中產生的感應電動勢與穿過回路的磁通量對時間變化率的負值成正比。
此公式不僅給出了感應電動勢大小計算還可以用來計算感應電動勢的方向。
①感應電動勢大小:磁通量對時間變化率的絕對值。
②感應電動勢方向:設回路的繞行方向,按右手螺旋法則定出回路所包圍面積的正法線方向;根據磁通量的定義確定其正負;將磁通量代入電磁感應定律的數學表達式,計算電動勢的數值。若電動勢是正值,電動勢方向與繞行方向相同,負值則相反。
引入中學知識楞次定律,加深對公式中“-”物理意義的理解。舉例說明感應電動勢方向的判斷方法。
5.2.3.2 討論
拓展討論,多匝線圈的感應電動勢,閉合回路感應電流、感應電荷的計算。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解決新問題。
①若回路由N匝線圈串聯
②感應電流
③感應電荷
5.2.3.3 例題討論:交流發電機原理
通過例題,Flash展示交流發電機原理,利用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解釋課前提出的三峽水電站的相關問題。
5.2.4 應用
理論聯系實際,采用圖片、動畫、視頻展示應用實例:動圈式話筒、金屬探測器、電磁爐和感應淬火,開闊學生視野和知識面,從而突破難點。
5.3 小結
主要結論多媒體顯示,概括歸納,使知識系統化,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5.4 談論與拓展
直觀實例,提問思考問題:信鴿如何實現導航,拓展培養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學以致用的能力。
5.5 作業
布置作業使學生對本節所學知識點的學習得到鞏固與加強。
6 教學總結
通過對大物理教材和高中物理課程教材的分析,本節課的設計使得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實際。教師一方面采用傳統實驗演示,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種現代教學技術手段,全面整合文本形式、動畫、圖片以及視頻等各類型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推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了學生分析能力和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對電磁感應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的介紹,鍛煉了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
注:此為作者在長江大學第五屆青年教師講課比賽獲一等獎的教案設計。
參考文獻:
[1]馬文蔚.物理學(第五版)上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96-300.
[2]張晴.劈尖干涉教學設計案例[J].教學探索與實踐雜志,2010,(12):128-130.
[3]朱美健,張軍朋.談物理課堂教學設計[J].物理教學探討,2007,(8):7-9.
作者簡介:黃海(1980-),男,湖北荊州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大學物理教學工作,長江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湖北荊州 424023
楊長銘,副教授,長江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湖北荊州 424023
關鍵詞:電磁學實驗;教學改革;創新能力
作者簡介:劉靜(1977-),女,河南靈寶人,民族學院信息工程學院,講師;程江潔(1980-),男,陜西蒲城人,民族學院信息工程學院,講師。(陜西?咸陽?712082)
中圖分類號:G642.4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23-0076-01
電磁學實驗是工科院校學生的一門基礎必修課,所涉及的誤差分析、數據處理、基本實驗方法、基本實驗儀器操作等都是學生從事其他專業實驗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的訓練。[1]電磁學實驗在整個學生創新能力和科學試驗素質的培養過程中起著基礎和橋梁的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電磁學實驗教學也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著力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本文以民族學院為例,探討了對電磁學實驗教學進行的相應的改革,以期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轉變重理論、輕實驗的思想觀念
電磁學實驗課程和理論課程同等重要,不能輕實驗重理論。有些人甚至認為根本不用開設實驗課,是浪費時間。這種想法不僅僅在部分教師當中存在,而且在學生當中也普遍存在這種想法。這無形中導致了學生上實驗課敷衍了事的學習態度,實驗課的課堂紀律遠遠比不上理論課,學生在實驗課中也很難得到相應的能力培養和提高。久而久之,教師和學生都覺得上實驗課沒有意思,實驗課就是一種負擔,既費力又無法收到相應的教學效果。有些教師干脆在實驗課上講理論,把原本以培養學生科學探索能力和實踐能力為主的實驗課變成了理論課的延伸,完全偏離了實驗課的培養目標。
然而,電磁學實驗課程除了能加深學生對相應理論知識的理解之外,還能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所以理應得到教師和學生的足夠重視。只有在重視的基礎上才能消除消極學習的心態帶來的負面影響,才能樹立積極和主動學習的態度,進而完全沖破重理論輕實驗的思想觀念的束縛。
二、轉變僵化實驗教學程序,激發學生實驗熱情
長期以來,電磁學實驗課采取的教學程序就是學生課前預習實驗—教師講解實驗目的及原理—教師演示實驗—學生做實驗及完成實驗—學生提交實驗報告。[2]這種流水線式的教學過程抹殺了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學習的源動力,學生仿佛成了流水線旁作業的流水工,整個實驗過程也變成了對教師演示過程的不完全復制,在此期間沒有任何過多的思考和探索。這樣的實驗課程失去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也失去了實驗課程的真正意義。在正式上實驗課之前,教師會把實驗的內容布置給學生,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預習實驗。學生大都只是通過網絡和教材把實驗目的、實驗原理以及實驗步驟等內容照搬到預習報告上,實現了位置的遷移,但并沒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所以預習實驗等同虛設,學生預習實驗的效果不盡如人意。按照預先設定的程序,教師在仔細講解完實驗目的、實驗原理等內容后就開始演示實驗,所以學生覺得聽不聽實驗目的和原理都無關緊要,只要看懂記住教師的操作過程就可以了,從而忽視了教師對實驗目的及原理的講解,只注重教師在接下來的演示實驗的操作過程。緊接著學生的實驗操作就基本上是老師實驗操作過程的機械化重復,而沒有添加任何的思考。有些學生急功近利,為了逃避自己動手做實驗,在教師演示完實驗后就抄寫數據為寫實驗報告做準備。有些學生雖然能夠按照教師要求自己動手做實驗,但也缺乏對“為什么這么做”的思考。做完實驗,實驗數據的處理也只是機械套入事先寫好的公式,有些學生甚至隨意編造實驗數據,只為求得更好的實驗結果。
只有對傳統的教學程序進行改革,建立合理的電磁學實驗教學程序,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改革后的教學程序如下:學生課前預習實驗—學生做實驗—發現問題—展開討論—完成實驗及提交實驗報告。與上述傳統的教學程序不同的是,教師不再演示實驗,而是將實驗的主動權切實交給學生,只是在學生遇到問題時給予適當的點撥,如果遇到儀器操作的問題,比如水平儀的調整,教師可以給學生口頭的指導,然后要求學生耐心調整,而不是越俎代庖。如果遇到原理上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教材上相應的理論知識,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能力。如果遇到共性的問題,可以在大范圍內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并對討論得出的結果給予積極評價,從而使得學生得到相應的鼓勵,激發學生積極實驗的主動性。由此可見,整個實驗過程,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有利于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開發與培養。
三、調整實驗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實驗創新能力
實驗教學必須從思想上得到教師和學生的重視,在教學程序上突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育理念,還必須在教學內容上進行相應的革新,才能有效激發學生進行電磁學實驗的興趣,更有利于學生實驗創新能力的培養。根據“基于經典、充實內容”的原則,對傳統電磁學實驗的教學內容進行重新調整和整合,保持一定數量的經典驗證性實驗的基礎地位,大力開發綜合設計實驗項目,組成的新的電磁學實驗教學體系。
電磁學經典實驗基本是驗證性的實驗,雖然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十分有限,但是對于學生的基本科研能力和實驗技能的培養卻擔負著基礎和橋梁的作用。比如密立根油滴實驗是靜電場的經典實驗,該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協調能力,同時學生通過該實驗能夠加深對電荷量子性的理解。雖然是基礎性實驗,但是該實驗的操作的確有一定難度,很多學生會在實驗儀器的調試上花費很多的時間。同時該實驗也考驗著學生的耐心,比如調整水平儀中的氣泡的操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繼而,學生會發現找油滴的過程也不是想象中那么順利,有些學生會因此沮喪而放棄實驗。所以經典實驗除了培養學生基本操作技能之外,對學生良好的心理狀態也是一種考驗和培養。教師在學生苦于觀察不到油滴時給予學生正確及時的理論指導,糾正學生錯誤的操作行為,然后鼓勵學生繼續調整操作,直至觀察找到油滴為止。學生在教師的適當點撥下,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油滴,增強了學生的實驗信心,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
只有在通過驗證性實驗對學生基本能力有所培養的基礎上開發綜合設計實驗項目,才能實現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在給出綜合設計實驗項目后,要求學生通過查閱文獻制訂實驗方案,然后要求學生對方案的可行性進行評估,在實驗設備允許的范圍內找出最佳實驗方案,設計出相應的實驗步驟,然后獨立進行實驗探索,最后撰寫小論文完成綜合設計實驗。對于學生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組織小組同學共同探究解決,并在實驗報告中對實驗過程中的問題進行討論并給出合理化建議。
四、改革實驗考核體系,提高學生實驗的主動性
以往只憑實驗報告對學生進行考核的方法比較片面,有些學生一學期都做實驗,最終抄寫他人實驗報告,也能取得較好實驗成績。這種考核方式不能全面考查學生的實驗技能,不利于實驗教學的有效進行。現行的考核辦法改革為:考試成績=平時成績50%+操作考試30%+理論考試20%。[3]其中,平時成績=預習10%+實驗操作30%+數據處理60%。該方法的實施可以比較全面地考查學生在實驗各環節的表現,使學生主動參與實驗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五、實踐與總結
通過電磁學實驗教學的改革,學生“重理論、輕實驗”的學習態度得到了明顯改善,實驗能力、實驗素養明顯提高。隨著電磁學實驗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將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理論和應用的融合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整合學生的系統知識,提高包括物理素質在內的綜合素質,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從而在后續專業課程中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可持續化培養。
參考文獻:
[1]李恩普,等.大學物理實驗[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