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保險專業自薦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你騙我騙大家騙
王海是西昌某高校計算機專業2003年的畢業生,
在成都一家公司干網頁設計工作。能進這家公司,王海那份讓人刮目相看的自薦書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計算機三級畢業,Photoshop圖片處理、C語言程序設計等等精通,還有在多家網絡公司兼職,有實踐的經驗……”用人單位一看,當即拍板要人,并作出承諾:工資每月1500元,要簽勞工合同,要辦保險,有福利,工作內容是進行網頁的設計……
誰知道,一個月后王海就和公司爆發了“戰爭”。原因很簡單:公司不但沒跟他簽合同,沒辦醫療保險,而且還只發400元月薪。
王海遂和公司理論。但該公司經理振振有辭地說:“承諾的待遇是正式員工才有的,你剛畢業,當然有個試用期。”王海責問當初招聘的時候為何不講清楚,經理說:“你一上辦公桌我就知道你是個新手,根本不熟悉網頁的制作,沒點破是給你面子。”王海一下子就啞了——他根本不懂許多東西,也從未在哪家網絡公司兼職過,王海僅僅有過幾次的社會實踐而已。結果在王海面前的只有“啞巴吃黃連”和自動辭職兩條路。王海承認在自薦書里“做了手腳”,但他認為用人單位也不對:“他們常常會開出一些根本就辦不到或不想辦到的‘優厚待遇’吸引我們”,在王海眼里,大家都在欺騙,應聘者不做手腳就要吃虧。
像類似王海之類的許多高校畢業生及待業青年還很多。
用人單位:能力最重要
大家知道,一家單位的“戰斗力”有多強,除了自身管理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力資源的利用問題。
中國聯通涼山分公司綜合部經理呂亞明深有感觸:“去年我公司施行中國聯通CDMA千人再就業工程,報名的許多人中自薦書上寫得非常精彩,非常有能力,但是當在本公司試用了幾個月后才發現,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情,做工作不賣力,口才不行等等問題就出現,最后他們不得不將部分工作人員辭退。”
他還認為:“自薦書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們還要跟應聘者進行交談,在交談的過程中能夠發現應聘者的許多能力。”他認為,人都有虛榮心,應聘者一般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在自薦書上添油加醋,所以,他們除了看作品外,更靠自己的眼睛給對方打分。
在記者采訪的數家用人單位中有三分之二表示:一旦發現能力與自薦書出入較大的,將毫不留情地被請走。
學子之辯:這是自我包裝!
師專外語系的李某透露,他班上有一個學生會干事,自薦書上變成了學生會主席;一個在外面干過兩個月家教的學生說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而中文系一個已畢業的學生原僅在某報實習過,在自薦書上卻成了“兼職記者”……像這種抬高自己的情況在相當一部分學生中存在,“他們這是在完成一種自我包裝,可以理解。”
西昌師專張利認為,自薦書本身就是一個人修養、能力的載體之一,在客觀的基礎上把自薦書“做”得好一點,既可表現自己的才能,又能獲得用人單位好感,何樂而不為 “即使有些‘水分’,也可讓人在實踐中去‘擠干’嘛。”
可能正在閱讀的您并未覺得這一天有什么特別,但是對殘疾人大學生而言,這一天卻顯得非比尋常。
小李,來自四川,4歲時因車禍失去右腿,身為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她,這一天早早等在了北京市人才服務中心門前。因為她知道,在這一天結束的時候,也許,她將有一份稱心的工作。
這是第十九個“全國助殘日”,也是北京市第八屆殘疾人大學生專場招聘會的舉辦日。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的數百位殘疾人大學生來到這里,大家有一個共同的目的:求職。
“這是個難得的機會,”小李興奮地說著,“來北京是因為這里就業機會多,發展前景好。”從她的眼神中能看得出那心頭閃爍著的希望。
這的確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因為招聘會上提供的崗位無論從適合的殘疾類別,還是從涵蓋的專業種類都比較廣泛,更不必提松下,IBM、麥當勞等國際知名公司的出現為求職者帶來的那份期待。
同時也將伴隨著失落,面對提供的318個崗位,參會的600余位殘疾人大學生最少也將有一半的人失望而歸。
但是,還有等待,還在執著。
他們依然會懷著希望與失落在求職的道路上徘徊守候著……
殘疾學生
劉青松(北京師范大學在讀博士生,肢殘):
如果功力下夠的話,將來一定能有出路
本科畢業的時候也沒有想到要找工作,我就想多在學校里待幾年,不想出去,不知道這是逃避現實還是別的什么。我現在沒有特悲觀,我知道以后的路會很難,但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學習,我覺得如果功力下夠的話,將來一定能有出路,我一直是這樣想的。可能有的殘疾人同學認為找工作時最好是有學校的推薦,但我覺得如果學校要推薦吧,那相當于是照顧,這中間就有憐憫的成分了,對殘疾人最好的尊重就是什么都不做,不要照顧,也不要給予太多的關注――這是我的一個想法。
張良(天津理工學院1999年畢業,現在銅陵有色金屬公司工作,聽力語言殘疾):
要拿自己的實力證明自己
畢業那一天,我對自己很有信心,覺得什么都會。但是踏上社會后才覺得自己的知識好淺好淺!1999年夏天有一場大型招聘會場,我寫好了自薦書,由于交流不方便,我姐姐陪我去招聘現場。把自薦書交給單位時,招聘負責人竟然說不需要聾啞人。那時候我深深地感覺到。我這么優秀的聾人竟然不愿意接受。后來又投了幾份簡歷都不太順利。幾經波折,我現在在銅陵有色金屬集團股份公司,主要是管理檔案資料。我感覺想找一份好工作真難,況且我們又是殘疾人。所以要好好珍惜,而且也要認真做好。希望畢業大學生不要對職業期望值過高,工資要求不要太高。當遇到真正的困難,不要喪氣,也不能怨父母。一定要拿自己的實力去證明,這樣才會贏得單位的認可。
龐鑫(北京市實美職業高中高三學生):
希望殘聯多舉辦一些殘疾人的專場招聘會
我今年高三,學習成績不是很好,可能考不上大學,所以就想直接工作,我學的是制冷專業,想找個這方面的工作,離家近一些的。現在國家對我們殘疾人挺支持的,我經常看電視,前幾天剛剛出臺了一個專門促進殘疾人大學生就業的文件。希望殘聯能多舉辦一些殘疾人專場招聘會,越多越好,越多我們的機會就越多。
李同學(四川師范大學2009年應屆本科畢業生,財務管理專業,肢殘):
殘疾人要自信。自信懸一種外延的能力
去年我在北京實習了5個月,學了很多東西,一下子視野就開闊了,這里平臺比較大,機會比較多。雖然找工作困難,可是我還沒有感受到特別大的壓力,因為我一直還是挺順利的。我在學校里一直成績非常好,各方面美術啊寫作啊都挺好。他們都說我是才女,所以一直自我感覺挺好,呵呵,我暫時還沒有考慮戶口啊工資水平啊,畢竟我還年輕,我才23歲啊,拼一拼也好,到大城市來走一走,對以后也是很好的,現在也不求太穩定的。我覺得殘疾人還是要自信一些,能力是基礎,自信是一種外延的能力,要覺得自己能做到,要相信奇跡。
郝勇(北京石景山社區大學,計算機平面設計專業,2007年畢業,肢殘):
我最先考慮的是自己的身體能不能承受,工資是最后才考慮的問題
我對工作的考慮可能和身邊的同齡人不一樣,一般人覺得趁著年輕應該多試試不同的工作。但對我來說,工作是關系一輩子的大事,需要認真對待。從2004年高中畢業,我就開始找工作了。最先是在快餐店做服務生,后來做過媒介推廣與平面設計。因為經歷過很多,我找工作的標準也和一般同學不一樣了。普通人身體健康,可能首先會考慮薪水怎么樣,但對我來說,這卻是放在最后才會考慮的。我最先考慮的是這份工作自己的身體能不能承受。畢竟身體是自己的,這個不能將就。再就是工作的穩定性,相對薪水較高的工作。另外,我還是希望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工作,這個不容易我也知道,但是做一個自己喜歡的工作,心里總會有干勁兒的。
宋洋(北京印刷學院,電子商務專業,2005年畢業,盲人):
首先要把自己當成一個社會人,而不是殘疾人
我做過網站設計,做過外貿、產品設計等等。我覺得,前途很光明,但現實是非常殘酷的。我也參加過一般的招聘會,對殘疾人來講,實際上的就業面很窄,殘疾類別啊,學歷啊專業啊都有限制。幾年的工作經歷我覺得,首先要把自己當成一個社會人,而不是殘疾人,每個人在找工作的時候可能都會存在一些障礙,但是,自己盡量做到心態平和一些,我們也有我們的優勢,最起碼我們能享受到普通大學生享受不到的很多政策上的優惠,每年都有。希望殘疾人大學生要以平和的心態正視自己,包括正視自己的能力,盡量把姿態放低一些,如果你有10的水平,把自己放在8的位置上會好一些,這樣你發展的空間會更大一些。
閻立峰(北京供銷學校,市場營銷專業,2003年畢業,肢殘):
能夠找到一個穩定的工作我就心滿意足了
這已經是我第三次出來找工作,我學的專業是市場營銷,大學畢業以后我做過多次與市場相關的工作,但時間都不長,收入也就400元左右。其實,我對工作的要求應該并不算高,最好是能繼續自己所學的專業,當然,因為身體的原因,離家近一些是更好了,至于待遇無非是能保證基本的保險,工資在一個月1000到1500元之間就可以接受了。今年的工作更難找,能夠找到一個穩定的工作我就心滿意足了。
用人單位
鄭素珍(北京東風機車電器廠人事部主任):
多與組織和同事交流
我們單位現有職工120多人,殘疾人職工48人,每年都會招聘一些殘疾人。從我們企業角度看,殘疾人就業困難主要是因為兩點。一是就業環境有了變化,比方說以前我們所在區福利企業比較多,殘疾人就業還是比較容易的,但從2007年開始,國家對殘疾人政策調整以后,福利企業只有40多家了,這可以說是殘疾人就業困難的一個因素。二是現在殘疾人大學生也存
在挑三揀四、眼高手低的情況。我覺得殘疾人大學生應該降低門檻,先就業,后擇業。在平時工作中,我覺得殘疾員工在一些方面更讓人滿意。殘疾人對于工作崗位比較珍惜,而且特別踏實。像我們那里殘疾人員工流動就很少,殘疾人員工工作都很踏實,他們工作的效率也與健全人沒有什么區別。如果要提什么希望的話,我們希望國家能給殘疾人福利企業更多的政策上的優惠,而在平日里我們也希望殘疾人職工能和正常職工加強溝通融合,遇到問題能多向組織反映,這樣不僅能使自己走出封閉的小圈子,還會讓我們直接知道他們真正有哪些需要。
王美旭(味千餐飲招聘負責人):
前期不怕累,起點不要高
殘疾人大學生也有自己的優點,他們很聰明,工作積極,工作做的不錯,我覺得他們跟普通人沒有什么區別。從企業這方面來說,我們要盡量給他們敞開窗口,但是殘疾人大學生也應該從自身方面有所提高:應該不怕吃苦,前期不要太怕累,要求起點不要太高,要改變就業觀念。另外,殘疾人員工與普通員工交流比較少,應該多交流,畢竟作為一個集體多溝通才能多進步。
相關專家
王建軍(中國殘聯就業服務指導中心主任):
就業挑選與自身定位
結合教育部的數據,殘疾人大學生本科加大專有5844人,中專有4000人左右。總的來說每年的應屆殘疾人畢業生中,中專以上學歷總共不到一萬人,這個總量不是很大,但是安置起來困難很多。一個是因為用人單位挑選,另一個殘疾人大學生自身的挑選也很強,我們就業機構推薦的工作他們未必喜歡去,往往不是單位把他辭退了,而是自己主動離開,他們的想法也很多,會認為有些工作太單調沒發展。所以我們認為,殘疾人在受到高等教育之后,自身的定位、自我發展的前瞻性評估與現實有一定差距。應當怎么讓他們認識引導自己,是我們的就業服務機構、特教機構需要考慮的問題。
涂強根(中國殘聯就業服務指導中心就業處處長):
轉變觀念,加強聯系,提高素養
這兩年因為經濟危機,就業壓力很大,我覺得殘疾人大學生在找工作時應該把握這么三點:首先是自己要轉變觀念,不能眼高手低。按照國家要求多選擇去基層,先就業再擇業。第二,要加強和就業服務部門的聯系。一個是公共服務機構,一個是殘聯的就業服務機構,這樣可以掌握很多信息,去公共服務機構能享受普惠政策,國家普通的對大學生的優惠政策,另外還有一些特惠政策。如果殘疾大學生能夠堅持走普惠加特惠這兩個方面的政策,應該說對他的就業還是有幫助的。第三是,個人勞動素養和技能要加強提高,咱們每年組織許多技能培訓,上學接受的是普通教育,但許多用工單位看的不是學歷而是業務,看的是工作經驗和操作技能。所以我建議,要多參加這種培訓學習,多掌握一門技術,這樣就業、參加招聘會會比一般的學生更有優勢。
王顯芳(北京師范大學學生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
保持心態,揚長避短
我們學校的殘疾人大學生不是很多,但他們都有一個特點,素質很高。現在我們學校的畢業生都是雙向選擇,學校對他們很關心,會主動向用人單位進行推薦。如果要給我們的殘疾大學生提些建議,我覺得首先應該提高自己的素質,做職場當中有用的人,這樣總會找到合適的崗位。其次,殘疾人大學生在就業壓力和困難面前要保持良好的心態。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殘疾人大學生也不例外,盡可能和社會的需求相結合,要揚長避短,要讓自己身體某一方面的不足不會給別人帶來不便,這是殘疾人大學生在擇業時應當注意的問題,也是用人單位最關心的問題。
葉先桃(安徽省銅陵市殘疾人就業培訓中心主任):
我們有信心為殘疾人大學生找到工作
從目前的就業形勢來看,經濟危機對我們影響不大,在外地上學的殘疾人大學生如果愿意回到家鄉就業,我們殘聯有信心給他們找到工作。我們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文件,給他們提供了很好的政策。首先是摸清大學生就業的情況,本市多少人在外面就業,多少人在本地就業。第二,我們采取了一一對接的方式,對沒有就業的大學生,根據文化的層次、技能掌握情況、殘疾類別等進行具體的就業服務和指導,只要學生有就業愿望,只要愿意接受培訓,我們就免費給予培訓。第三就是信息搜集,通過按比例就業的渠道,通過福利性企業,通過社會各界公益性崗位的捐助,看看有多少崗位適合我們的大學生,盡可能爭取層次高一些的、穩定一些的崗位給我們的大學生。
手機
大學生去擺攤賣肉……
研究生求職時零底薪……
十幾個大學生應聘搓澡工……
正值韶華的女大學生自溺于水池,在日記中留下最后的聲音:“為什么這么難?”……
當你看到這些信息的時候,你會知道,現在的大學生,已經不是當初的天之驕子,而被上帝甩到世間,去嘗試生活的酸甜苦辣,哪怕他們受過高等教育,哪怕他們曾經是上帝的寵兒,在今天他們共同面臨著一個日漸嚴峻的問題―一就業。
關于就業的感受,筆者應該是很有發言權的。我們兩個,一個去年畢業,一個今年畢業,正趕上經濟危機和就業危機的風口浪尖,而且我們都是典型的“三無”人員――沒錢、沒背景、沒有北京戶口,這或許能代表絕大多數大學生的狀況。然而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我們找到了工作。可回想找工作的經歷,其中酸楚,一言難盡。曾經有一次參加招聘會,為了給用人單位一個比較職業化的形象,省吃儉用買了一套職業裝,誰知道到招聘會的現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誰還顧得上形象,前擁后擠,頭發亂了,扣子掉了,好不容易遞出去十幾份簡歷,回到學校,雙腳都磨出大水泡來,可是兩個星期過去了,依然杳無音訊,而他們通常說,一個星期會有答復。到處奔波、屢次被拒、漫長的等待,親人的期盼,由希望到失望的心理落差……這些,怎一個苦字了得!
我們如此,那殘疾人大學生呢?
2008年我負責“我與殘聯20周年”征文欄目,很多殘疾人作者投來稿件,講述自己考大學的經歷。那時候,殘疾人能受教育已經不錯了,考大學更是困難重重,他們人生最大的目標可能就是上大學,為什么?因為考上大學就能擺脫困境,用他們自己的話說,“考上大學就等于一步登天”。經過黨和政府以及中國殘聯的努力,現在殘疾人考大學已經沒有什么障礙了,可是他們又得面臨新的問題――大學畢業之后的出路在哪里?如果考大學不能解決就業問題,那上大學又有什么意義?他們還依靠什么來解決生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