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移動電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網絡技術迅猛發展,廣播電視朝著移動接收方向發展。現階段,廣播的移動接收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但是電視的移動接收問題要比廣播的移動接收困難得多,移動接收所遇到的問題之一就是衰落。移動接收中的關鍵技術是OFDM,OFDM的特點是各子載波相互正交,擴頻調制后的頻譜可相互重疊,不但減少了子載波間的相互干擾,還大大提高了頻譜利用率。還有地面數字電視廣播系統的多種制式問題,各種制式都有它的優點和缺點。解決了這些問題,應該就解決了移動電視的接收問題。
隨著數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無線傳播領域正在引發一場深刻的技術革命,就在這一兩年間,無線數字媒體的類型驟然豐富,除傳統媒體之外,手機電視、車載移動電視,樓宇分類電視,多媒體信息亭、地鐵多媒體信息系統等新興媒體紛紛涌現,移動接收是個熱點,尤其是廣播電視的移動接收,成為發展方向之一。現階段,廣播的移動接收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但是電視的移動接收問題要比廣播的移動接收困難得多,所以至今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但我覺得,已經快接近目標。
一、數字電視地面廣播(DTTB)
在現代通信中,通信傳輸手段主要是光纖、衛星、數字微波等,加上地面無線電視廣播電視發射構成信息主體。目前在我國數字電視按信號傳輸方式可以分為地面無線傳輸數字電視、衛星傳輸數字電視、有線傳輸數字電視三類。而移動電視是數字電視地面廣播的重要應用。數字電視地面廣播在應用需求上要求實現移動和便攜接收的功能,使整個技術系統的要求最高。它具備無線數字系統所共有的優點,較之衛星接收,有實現容易、價格低廉的特點;較之有線接收不易受城市施工建設、自然災害戰爭等因素造成的斷網影響;數字電視地面廣播通過電視臺制高點天線發射無線電波,覆蓋電視用戶,用戶通過接收天線和電視機收看電視節目,主要的受眾也是針對本地區的。完善的數字電視地面廣播系統所具備的蜂窩單頻網功能,不僅提高了頻譜的利用率,而且可應用與寬帶無線接入市場;而移動和便攜的獨特優勢使該系統能滿足現代信息社會"信息到人"的要求,也就是無論何人何時在何地均能任意獲取他想得到的信息。
二、移動接收所遇到的主要問題
移動接收采用的方式是無線數字信號發射、地面接收。因此,移動接收所遇到的問題之一就是衰落,這是所有無線通信系統都會遇到的問題。對于固定接收可以采用分集接收等方法予以克服,但對于移動接收而言分集接收的方法顯然不實用,因此衰落問題尤為突出。電波在沿地表傳播中會受到各種阻礙物的反射、散射和吸收,實際到達收信天線處的電波除了來自發射天線的直接波外,還存在來自各種物體(包括地面)的反射波和散射波。反射波和散射波在收信天線處形成干涉場,此外,在移動通信中,還存在因移動臺(天線)的快速移動而劃過顛簸的波節和波幅的駐播現象及由于多普勒效應而造成的相移,凡此種種原因,就使得實際移動臺接收到的場強在振幅和相位上均隨時隨地在急驟變化,使信號很不穩定,這就是無線電波的衰落現象。衰落的嚴重程度通常隨頻率或路徑長度的增加而增大。目前還無法對衰落進行精確的預測,但區分繞射衰落和多徑衰落兩種不同類型的衰落是十分重要的。前者為慢衰落,短期信號中值電平在長期中的起伏;后者為快衰落,即瞬時信號電平在短期中的起伏。這兩種衰落的表現和影響是不同的。另外,與其他無線通信系統不同的是,移動接收的關鍵點是移動。因此,移動接收還存在一個其他無線通信不會遇到的問題,這就是多普勒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注意到遠處迎面駛來發出警報聲的警車在離你越近時,汽笛聲的音調越高。從警車到達你所在位置開始,音調開始降低,而當警車離開你后,聽到的音調會越來越低,這種現象就稱為多普勒效應。奧地利物理學家多普勒是這樣解釋這種現象的:朝你駛來的警車發出的聲波對你而言稍微壓縮從而相對集中,這時你聽到的聲音波長短于該聲源靜止時的波,而短波音調是高的。相反,離你而去的聲源的聲波稍微擴散,這時你聽到的波長比該聲源靜止時的波長長,長波音調是低的,這樣的效應對電磁波同樣適用。比如一個趨近我們的天線發出的信號,它的頻率高于該天線相對于我們靜止時的頻率,波長相對變短;相反,一個離我們遠去的天線發出的信號,其頻率則會低于該天線在相對我們靜止時相對于我們的頻率,波長相對變長。同時波長的位移量與天線的運動速度存在正比關系,即速度越快,則波長移動越大。以上現象就是多普勒效應(Doppler)。系統方面,移動接收還要考慮覆蓋網的建設,接收機(特別是便攜機)的耗電,接收天線的安裝等問題。從基本原理考慮,模擬廣播電視信號是不宜實現移動接收的。為了解決移動接收中遇到的問題,廣播電視信號必須首先實現數字化。利用數字技術無線接收,可有效解決以上問題。只要在信號有效覆蓋范圍內,所有移動交通工具,只要配有接收設備,都可以接收數字移動電視信號。三、移動接收中的關鍵技術--OFDM
OFDM是正交頻分復用(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的縮寫,是在嚴重電磁干擾的通信環境下保證數據穩定完整傳輸的技術措施。OFDM的基本原理是:高速信息數據流通過串/并變換,分配到速率相對較低的若干子信道中傳輸,每個子信道中的符號周期相對增加,這樣可減少因無線信道多徑時延擴展所產生的時間彌散性對系統造成的碼間干擾。另外,由于引入保護間隔,在保護間隔大于最大多徑時延擴展的情況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多徑帶來的符號間干擾。如果用循環前綴作為保護間隔,還可避免多徑帶來的信道間干擾。OFDM的特點是各子載波相互正交,擴頻調制后的頻譜可相互重疊,不但減少了子載波間的相互干擾,還大大提高了頻譜利用率。主要技術特點如下:1)可有效對抗信號波形間的干擾,適用于多徑環境和衰落信道中的高速數據傳輸;2)通過各子載波的聯合編碼,具有很強的抗衰落能力;3)各子信道的正交調制和解調可通過離散傅利葉反變換和離散傅利葉變換實現;OFDM能夠有效地對抗衰落和多普勒現象帶來的負面影響,使受到干擾的信號能夠可靠地接收。OFDM碼率低,又加入了時間保護間隔,具有極強的抗干擾能力。其多徑時延小于保護間隔,所以系統不受碼間干擾的困擾。在有關移動接收的幾種標準的制定過程中,都采用OFDM作為其核心技術。
四、移動接收制式
【論文摘要】:網絡技術迅猛發展,廣播電視朝著移動接收方向發展。現階段,廣播的移動接收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但是電視的移動接收問題要比廣播的移動接收困難得多,移動接收所遇到的問題之一就是衰落。移動接收中的關鍵技術是OFDM,OFDM的特點是各子載波相互正交,擴頻調制后的頻譜可相互重疊,不但減少了子載波間的相互干擾,還大大提高了頻譜利用率。還有地面數字電視廣播系統的多種制式問題,各種制式都有它的優點和缺點。解決了這些問題,應該就解決了移動電視的接收問題。
隨著數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無線傳播領域正在引發一場深刻的技術革命,就在這一兩年間,無線數字媒體的類型驟然豐富,除傳統媒體之外,手機電視、車載移動電視,樓宇分類電視,多媒體信息亭、地鐵多媒體信息系統等新興媒體紛紛涌現,移動接收是個熱點,尤其是廣播電視的移動接收,成為發展方向之一。現階段,廣播的移動接收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但是電視的移動接收問題要比廣播的移動接收困難得多,所以至今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但我覺得,已經快接近目標。
一、數字電視地面廣播(DTTB)
在現代通信中,通信傳輸手段主要是光纖、衛星、數字微波等,加上地面無線電視廣播電視發射構成信息主體。目前在我國數字電視按信號傳輸方式可以分為地面無線傳輸數字電視、衛星傳輸數字電視、有線傳輸數字電視三類。而移動電視是數字電視地面廣播的重要應用。數字電視地面廣播在應用需求上要求實現移動和便攜接收的功能,使整個技術系統的要求最高。它具備無線數字系統所共有的優點,較之衛星接收,有實現容易、價格低廉的特點;較之有線接收不易受城市施工建設、自然災害戰爭等因素造成的斷網影響;數字電視地面廣播通過電視臺制高點天線發射無線電波,覆蓋電視用戶,用戶通過接收天線和電視機收看電視節目,主要的受眾也是針對本地區的。完善的數字電視地面廣播系統所具備的蜂窩單頻網功能,不僅提高了頻譜的利用率,而且可應用與寬帶無線接入市場;而移動和便攜的獨特優勢使該系統能滿足現代信息社會"信息到人"的要求,也就是無論何人何時在何地均能任意獲取他想得到的信息。
二、移動接收所遇到的主要問題
移動接收采用的方式是無線數字信號發射、地面接收。因此,移動接收所遇到的問題之一就是衰落,這是所有無線通信系統都會遇到的問題。對于固定接收可以采用分集接收等方法予以克服,但對于移動接收而言分集接收的方法顯然不實用,因此衰落問題尤為突出。電波在沿地表傳播中會受到各種阻礙物的反射、散射和吸收,實際到達收信天線處的電波除了來自發射天線的直接波外,還存在來自各種物體(包括地面)的反射波和散射波。反射波和散射波在收信天線處形成干涉場,此外,在移動通信中,還存在因移動臺(天線)的快速移動而劃過顛簸的波節和波幅的駐播現象及由于多普勒效應而造成的相移,凡此種種原因,就使得實際移動臺接收到的場強在振幅和相位上均隨時隨地在急驟變化,使信號很不穩定,這就是無線電波的衰落現象。衰落的嚴重程度通常隨頻率或路徑長度的增加而增大。目前還無法對衰落進行精確的預測,但區分繞射衰落和多徑衰落兩種不同類型的衰落是十分重要的。前者為慢衰落,短期信號中值電平在長期中的起伏;后者為快衰落,即瞬時信號電平在短期中的起伏。這兩種衰落的表現和影響是不同的。另外,與其他無線通信系統不同的是,移動接收的關鍵點是移動。因此,移動接收還存在一個其他無線通信不會遇到的問題,這就是多普勒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注意到遠處迎面駛來發出警報聲的警車在離你越近時,汽笛聲的音調越高。從警車到達你所在位置開始,音調開始降低,而當警車離開你后,聽到的音調會越來越低,這種現象就稱為多普勒效應。奧地利物理學家多普勒是這樣解釋這種現象的:朝你駛來的警車發出的聲波對你而言稍微壓縮從而相對集中,這時你聽到的聲音波長短于該聲源靜止時的波,而短波音調是高的。相反,離你而去的聲源的聲波稍微擴散,這時你聽到的波長比該聲源靜止時的波長長,長波音調是低的,這樣的效應對電磁波同樣適用。比如一個趨近我們的天線發出的信號,它的頻率高于該天線相對于我們靜止時的頻率,波長相對變短;相反,一個離我們遠去的天線發出的信號,其頻率則會低于該天線在相對我們靜止時相對于我們的頻率,波長相對變長。同時波長的位移量與天線的運動速度存在正比關系,即速度越快,則波長移動越大。以上現象就是多普勒效應(Doppler)。系統方面,移動接收還要考慮覆蓋網的建設,接收機(特別是便攜機)的耗電,接收天線的安裝等問題。從基本原理考慮,模擬廣播電視信號是不宜實現移動接收的。為了解決移動接收中遇到的問題,廣播電視信號必須首先實現數字化。利用數字技術無線接收,可有效解決以上問題。只要在信號有效覆蓋范圍內,所有移動交通工具,只要配有接收設備,都可以接收數字移動電視信號。
三、移動接收中的關鍵技術--OFDM
OFDM是正交頻分復用(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的縮寫,是在嚴重電磁干擾的通信環境下保證數據穩定完整傳輸的技術措施。OFDM的基本原理是:高速信息數據流通過串/并變換,分配到速率相對較低的若干子信道中傳輸,每個子信道中的符號周期相對增加,這樣可減少因無線信道多徑時延擴展所產生的時間彌散性對系統造成的碼間干擾。另外,由于引入保護間隔,在保護間隔大于最大多徑時延擴展的情況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多徑帶來的符號間干擾。如果用循環前綴作為保護間隔,還可避免多徑帶來的信道間干擾。OFDM的特點是各子載波相互正交,擴頻調制后的頻譜可相互重疊,不但減少了子載波間的相互干擾,還大大提高了頻譜利用率。主要技術特點如下:1)可有效對抗信號波形間的干擾,適用于多徑環境和衰落信道中的高速數據傳輸;2)通過各子載波的聯合編碼,具有很強的抗衰落能力;3)各子信道的正交調制和解調可通過離散傅利葉反變換和離散傅利葉變換實現;OFDM能夠有效地對抗衰落和多普勒現象帶來的負面影響,使受到干擾的信號能夠可靠地接收。OFDM碼率低,又加入了時間保護間隔,具有極強的抗干擾能力。其多徑時延小于保護間隔,所以系統不受碼間干擾的困擾。在有關移動接收的幾種標準的制定過程中,都采用OFDM作為其核心技術。
四、移動接收制式
1.1移動電視的技術特點
DTMB設計與絕對時間同步的分層復幀結構,可以融合多業務廣播,在解決了數字高清晰度電視傳輸問題的同時,將給高速信息用戶接入和移動通信領域帶來新的發展空間。在現有數字電視無線廣播基礎上擴展互連網業務、組播、推送、點播、導呼等增值業務。開發更加經濟、便攜的移動接收業務,包括手機接收數字電視等,進一步開發移動電視業務的應用模式;同時,這種幀結構更容易實現同時同頻發送同一信號的單一頻率網絡,解決由單個發射機無法覆蓋的盲區問題,同時DTMB可以把幾個OFDM幀的PN序列聯合處理,使抵抗多徑干擾的延時長度不受保護間隔長度的限制,可確保在更大范圍的城域、省域內支持移動接收的單頻網,節約我國寶貴的不可再生的無線頻率資源。
1.2移動電視目前存在的問題
(1)收視環境與收視習慣公交車、地鐵、輕軌、出租車等流動的大眾交通工具,內部環境嘈雜外部環境多變,嚴重的影響移動電視的收視效果;廣播的傳輸具有轉瞬即逝、線性傳播、不能選擇與交互等技術特點,不適應在乘車狀態下無意識獲取信息的乘客的心態,如何提升乘客的關注度?特別是如何用移動電視(大屏)引導迷戀手機、iPad、手持無線終端(小屏)的80、90后年輕人,實現大屏與小屏的互動,是提升移動電視影響力亟待解決的課題。(2)贏利模式單一目前移動電視雖然被稱之為新媒體,但目前其贏利模式基本還是在走依靠廣告投放的老路,在廣告精準投放的新形勢下,如何分析移動電視廣告到達率、測算廣告投放效果,越來越成為影響移動電視廣告投放的不利因素,必須創新贏利模式。(3)運行維護困難由于移動電視依附于移動的公交、地鐵、出租車等大眾交通載體,移動電視運營主體與公交、地鐵、出租車經營者或者是合作,或者是利益寄生的關系,因此移動電視終端設備的管理難度大,而當前對其工作狀態的監控基本上依靠人工反饋的方式,由移動電視組織專人巡查的方式效率低,由司乘人員主動報告的準確度差,所以很難全面、精準的掌握設備的狀態信息,并及時對故障設備進行設備維護和維修。(4)覆蓋難度大覆蓋問題直接影響移動電視的接收效果,雖然移動電視采用的地面數字傳輸技術,針對無線傳輸的信道采取了比較完備的措施,但由于覆蓋區域的特殊地理環境、復雜的電磁環境以及數字電視接收的“峭壁效應”,要實現商用級的無縫覆蓋仍然是目前業界普遍的難題,特別像出租車這樣接收天線位置低、無固定運行線路的車載移動電視要保證收視效果,必須有其它輔助的解決辦法。
2車聯網技術
車聯網是車輛與信息化相結合的高新技術,是物聯網的一種特定應用,目前業界無準確的定義,通常是指將汽車作為信息網絡中的節點,通過集成多種通信技術將車輛內部各部件、車輛內部與外部世界之間相互連接,形成融合車內網、車際網、車載移動互聯網的一體化網絡,提取所有車輛的靜態和動態信息,并根據不同的功能需求對所有車輛的運行狀態進行有效的監管和提供綜合服務的系統。其系統框圖如圖1所示。車聯網通過實時監控,及早發現車輛安全隱患,提高車輛行駛安全性;通過對路況的動態分析,合理規劃行車路線,改善車輛行駛經濟性。車聯網一般由車輛信息標識與采集、地理信息系統、車輛信息通信網絡、云計算服務及各種應用軟件組成。下面介紹車聯網的主要技術。
2.1射頻識別技術射頻識別技術(RFID)是通過無接觸的射頻信號自動識別高速運動車輛并獲取相關數據信息,RFID技術可識別并可同時識別多個標簽,操作快捷方便。基本的RFID系統由標簽(Tag)、閱讀器(Reader)、天線信息的基礎技術。
2.2地理位置信息系統地理位置信息系統(GIS)用于實時提供車輛的位置信息,以便對車輛進行定位或導航。目前常用的為美國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和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DS)。
2.3車輛信息通信技術車輛信息通信技術是車聯網的核心,是將單臺車輛接入系統網絡的關健,主要由3個方面的技術系統構成。(1)遠程信息服務技術以遠程無線通信為基礎的遠程信息服務(Telematics)技術,實現車輛的大范圍,遠距離接入,如衛星通信、第三/四代移動通信技術(3G/4G)等,特別是基于LTE的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通過采用帶寬自適應切換、智能天線(MIMO)、新一代編碼調制技術,提供2Mbps到100Mbps的數據傳輸,為加速車聯網的應用提供了關健技術支持。(2)無線通信技術以短程無線通信為基礎,主要解決小范圍或車廂內的車與周圍環境的信息交換,實現車車通信、車路通信、人車通信技術,如Wi-Fi、WLAN、WiMax、Bluetooth、專用短程通信等。(3)車內網絡技術以車內總線為基礎,實現通信系統的互連互通,習慣上也稱之為車內網絡技術,如汽車內部控制器局域網絡、局域互聯網絡等總線。(4)云計算服務云計算服務是車聯網最終應用,利用云計算技術快速處理海量的V2V、V2I的信息,面向不同需求開發個性化的應用,為出行者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服務,為車輛駕駛員提供智能化的安全服務和控制,為交通管理部門提供節能環保的交通服務和道路規劃。目前由于車輛生產、運營、安全管理分屬不同的管理部門,各部門的權責難于協調;車聯網涉及的技術環節比較多,技術標準缺失,硬件設施的功能、參數、接口及軟件協議都不可能統一;加上主體不明確,贏利模式不清晰,社會資本的參與積極性難發揮,完整意義上的車聯網,目前還未應用。但基于車聯網的局部應用已經開始,如應用于保險方面的“安吉星”系統、應用于智慧城市的“G-BOS”系統、還有應用于車輛維護與油料管理的系統等。可以預見,未來不長的時間內將會得到迅猛發展。
3新一代移動電視解決的思路
要破解目前移動電視所面臨的問題,首先要依靠現有的移動電視技術,創新應用支持;其次要尋求新技術的融入,拓展業務領域,為此,基于車聯網技術應用探索電視的技術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1)彌補移動電視廣播方式傳播的不足由于廣播“轉瞬即逝”很難讓人產生深刻印象與查詢,“線性傳播、不能選擇與交互”也不利于提升乘客的興趣,基于DTMB寬帶無線數據推送方式,是改善廣播傳輸特點的最佳選擇。推送技術(PushTechnology)是一種新型的網絡傳播技術,它通過一定的技術標準或協議,把經過篩選的用戶可能感興趣的信息直接推送給用戶而無須用戶自己來選擇,節省選擇時間,提高信息傳播效率。目前在媒體傳播中最常用的就是用戶數據報協議(UserDataProtocol,UDP)加IP多播技術,將節目TS流、數據等主動傳播給網絡用戶。由于DTMB傳輸帶寬大、覆蓋經濟、支持多業務的特點,可以考慮利用媒體推送的方式,將播出節目,特別是可以進行互動的內容向公交、地鐵、出租車內的移動電視終端推送并存儲;利用車聯網人車交互網絡技術車載Wi-Fi在車內進行覆蓋,通過移動電視大屏幕引導,讓手機、iPad等有Wi-Fi接入功能個人移動終端訪問移動電視終端推送、存儲的內容,既可以克服廣播傳播方式的缺陷,又能利用節目引導、線下活動、抽獎等形式,實現大屏與小屏互動,增加乘客對移動電視關注度和粘度。利用實時播出加推送節目自動備播的方式,還有利于解決因為節目因為覆蓋問題而引起的移動電視,特別是出租車移動電視黑屏和節目不流暢的問題,改善屏幕效果。(2)創新贏利模式由于基于LTE技術的4G無線通信網絡的快速普及,可以利用車聯網Telematics/4G模式,實現移動電視與互聯網對接,通過移動電視行業與虛擬運營商或互聯網企業的合作,引入互聯網營銷的商業模式,利用DTMB推送競價排位廣告信息、互聯網游戲、公共服務等大數據到車載移動電視終端,加快訪問速度,節省4G流量費用。實現移動電視本地廣告收益存量不受影響的情況下,從節目二次銷售、交互活動、合作分成中獲得利益,達到創新贏利模式的目的。(3)提升運維管理水平目前,移動電視與公交、地鐵、出租車等平臺經營單位的合作采用參股合作或者利益寄生(資源占用費或管理費)的方式,無論哪種方式,移動電視每年必須支付可觀的費用給平臺經營單位,而后者對移動電視終端管理責任意識不強,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平臺經營單位又必須支付智能公交服務的提供商相當的費用。將移動電視車載終端工作狀況與車聯網車載自動診斷系統(OnBoardDiagnostics,OBD)進行整合,可以實現移動電視終端設備工作狀態的自動診斷,再利用車聯網定位、Telematics/4G技術將OBD信息回傳至平臺服務器,即可實現對移動電視終端設備工作狀態的實時、動態的監控,對故障設備選擇最佳的維修方案,保證設備運行的完好率,同時極大的提高工作效率,節省運維成本。同時利用車聯網智能交通管理系統的功能,可以實現公交車輛的智能調度與動態監管,以資源互換的方式來粘合與公交經營單位的合作,實現移動電視良性發展。
4融合車聯網技術的移動電視終端系統
根據上述思路,融合車聯網技術的移動電視終端系統框圖如圖2所示。系統以基于超級網關控制為核心,將DTMB下行的實時直播和推送數據的使用、狀態數據采集、車廂內Wi-Fi短距離接入、3G/4G雙向通信等幾大功能模塊,利用IE瀏覽,APP插件、后臺數據處理等軟件方式,實現了車聯網技術與移動電視技術的融合,為移動電視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5進展與展望
關鍵詞:移動電子商務;英特網;無線接入技術;3G
引言
英特網(Internet)和移動通信技術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生活、工作模式,打破了時間、地域的限制。移動電子商務(M-commerce)是通過移動通信技術與英特網有機結合所進行的電子商務活動。移動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型的電子商務方式,充分利用了移動無線網絡的優點,是對傳統電子商務的有益的補充,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近十年來,推動移動電子商務發展的技術不斷涌現,這些技術主要包括:無線應用協議(WAP)、移動IP(MobileIP)、藍牙技術(Bluetooth)、無線局域網(WLAN)、通用分組無線業務(GPRS)和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3G)等。
一、移動電子商務
1.移動電子商務的定義及特點
目前,業界還沒有對移動電子商務的定義形成權威的、一致的認識,人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見解,這些見解各有不同出發點和含義。從技術的角度看,移動電子商務可看做電子商務的一個新的發展分支;但從應用的角度來看,移動電子商務是對有線電子商務的整合與發展,是電子商務發展的新形態。一般而言,移動電子商務的定義應包含“商務活動”、“英特網”和“無線網絡技術”三部分。文獻[1]將移動電子商務定義為:“消費者在支持英特網的無線通信網絡平臺上,借助移動的智能終端設備,完成商品或服務的購買或消費行為的社會經濟活動。”可見,移動電子商務可以定義為:通過移動的智能終端設備、無線網絡和英特網結合所進行的電子商務活動。
通過移動電子商務,消費者可真正突破“時空限制”,隨時隨地獲取所需的服務、應用、信息和娛樂。和傳統基于英特網的電子商務相比,移動電子商務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1)交易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2)移動終端擁有者的身份相對固定,可方便的向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移動交易服務;(3)通過移動定位技術,可以提供與位置相關的交易服務。
2.推動移動電子商務發展的技術因素
移動電子商務同傳統電子商務的主要區別就是無線網絡的應用,而正是無線數據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了移動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從技術的角度看,推動移動電子商務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
(1)無線應用協議的推出。如何將英特網的豐富信息及先進的業務引入到移動電話等無線終端設備當中,是實現移動電子商務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無線應用協議(WAP)的出現,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無線應用協議(WAP)的出現使移動英特網有了一個通行的標準,使移動電話等無線終端設備接入英特網成為了可能。
(2)無線接入技術的快速發展。早期無線接入技術如GSM、TDMA和CDMA數據傳輸速率很低,不適于英特網接入。而近年來得到廣泛使用的通用分組無線服務(GPRS)等接入技術,大大提高了無線數據傳輸速率。目前,世界各國大力推廣的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3G),不僅可以克服傳統無線接入方式傳輸速率方面的缺陷,而且還可以支持寬帶多媒體數據傳輸,這將縮小有線和無線接入的差距,必將進一步推動移動電子商務的發展。
(3)移動終端技術的日趨成熟。移動終端技術本質上是一種結合手持硬件、無線寬帶網絡與移動應用軟件的總稱。目前市面上各種個人數碼助理(PDA)、智能手機(SmartPhone)已經隨處可見,各種移動智能終端設備不斷推陳出新,移動終端用戶也不斷攀升。這不僅給消費者使用移動終端進行電子商務提供可能,而且在數量上大大超過互聯網用戶的移動終端用戶更是為移動電子商務提供了巨大的市場。
3.移動電子商務系統組成
移動電子商務系統主要由移動商務應用、移動終端設備、移動中間件和移動網絡設施組成。(1)移動商務應用主要是指移動電子商務為用戶提供的各種商品和服務活動;(2)移動終端設備就是指各種通過無線網絡接入英特網的終端設備,包括手機、個人數碼助理和筆記本等;(3)移動中間件是指連接電子商務與異構網絡和操作系統的軟件實現層,如ExpressQ和WAP等,它們屏蔽了分布環境中異構的操作系統和網絡協議;(4)移動網絡設施是指支持移動電子商務的無線網絡和設備,包括GSM、GPRS、CDMA和3G等。中國-二、移動電子商務的主要實現技術
1.無線應用協議(WAP)
無線應用協議WAP是WirelessApplicationProtocol的縮寫,它是由Motorola、Nokia、Ericsson和Phone.corn公司最早倡導和開發的,它的提出和發展是基于在移動中接入英特網的需要。WAP是開展移動電子商務的核心技術之一,它提供了一套開放、統一的技術平臺,使用戶可以通過移動設備很容易的訪問和獲取以統一的內容格式表示的英特網或企業內部網信息和各種服務。通過WAP,手機可以隨時隨地、方便快捷地接入互聯網,真正實現不受時間和地域約束的移動電子商務。中國
2.移動IP(MobileIP)
移動IP(MobileIP)是由互聯網工程任務小組(IETF)在1996年制定的一項開放標準。它的設計目標是能夠使移動用戶在移動自己位置的同時無須中斷正在進行的英特網通信。移動IP現在有兩個版本,分別為MobileIPv4(RFC3344)和MobileIPv6(RFC3775)。目前廣泛使用的仍然是MobileIPv4。目前移動IP主要使用三種隧道技術,即IP的IP封裝、IP的最小封裝和通用路由封裝來解決移動節點的移動性問題。
3.藍牙(BlueTooth)
藍牙(BlueTooth)是由Ericsson、IBM、Intel、Nokia和Toshiba等公司于1998年5月聯合推出的一項短程無線聯接標準。該標準旨在取代有線連接,實現數字設備間的無線互聯,以便確保大多數常見的計算機和通信設備之間可方便地進行通信。“藍牙”作為一種低成本、低功率、小范圍的無線通信技術,可以使移動電話、個人電腦、個人數字助理、便攜式電腦、打印機及其他計算機設備在短距離內無須線纜即可進行通信。“藍牙”支持64kb/s實時話音傳輸和數據傳輸,傳輸距離為10m~100m,其組網原則采用主從網絡。
4.無線局域網(WLAN)
無線局域網絡WLAN是WirelessLocalAreaNetworks的縮寫,它是一種借助無線技術取代以往有線布線方式構成局域網的新手段,可提供傳統有線局域網的所有功能,它支持較高的傳輸速率。它通常利用射頻無線電或紅外線,借助直接序列擴頻(DSSS)或跳頻擴頻(FHSS)、GMSK、OFDM和UWBT等技術實現固定、半移動及移動的網絡終端對英特網網絡進行較遠距離的高速連接訪問。1997年6月,IEEE推出了802.11標準,開創了WLAN先河;目前,WLAN主要有IEEE802.11x與HiperLAN/x兩種系列標準。
4.通用分組無線業務(GPRS)
GPRS的英文全稱為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中文含義為通用分組無線服務,是歐洲電信標準化組織(ETSI)在GSM系統的基礎上制定的一套移動數據通信技術標準。它利用“包交換”(Packet-Switched)的概念所發展出的一套無線傳輸方式。GPRS是2.5代移動通信系統。GPRS具有“數據傳輸率高”、“永遠在線”和“僅按數據流量計費”的特點,目前得到較廣泛的使用。
5.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3G)
3G英文全稱為3rdGeneration,中文含義為第三代數字通信。它是由衛星移動通信網和地面移動通信網所組成,支持高速移動環境,提供語音、數據和多媒體等多種業務的先進移動通信網。國際電聯(ITU)原本是要把世界上的所有無線移動通信標準在公元2000年左右統一為全球統一的技術格式。但是由于各種經濟和政治的原因,最終形成了三個技術標準即歐洲的WCDMA,美國的CDMA2000和中國的TD-SCDMA。TD-SCDMA是由中國大唐移動通信第一次提出并在無線傳輸技術(RTT)的基礎上與國際合作完成的。中文含義為“時分同步碼分多址接入”。相對于其他兩個標準TD-SCDMA具有頻譜利用率高、系統容量大、建網成本低和高效支持數據業務等優勢。
總結
移動通信和英特網的完美結合造就了移動電子商務。在技術更新與社會需求的交替推動下,移動電子商務已經產生了一個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它必將對全球經濟和技術進步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柯新生.電子商務運作與實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為移動商務的發展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相對于電子商務,移動商務具有以下四個明顯的特征,即移動性、即時性、私人性、方便性。移動性又稱為無所不在性,此特征是相對服務對象而言的,移動商務的移動性不僅僅表現為終端的移動性,還包括服務的對象和提供的服務都是移動的;即時性是指移動用戶能夠即時的獲取所需要的各種信息和服務;私人性,通常是對服務終端而言的,移動商務的服務終端主要是手機等工具,具有極強的私人性,這為移動商務的發展帶來獨特的優勢,使移動商務發展與私人身份認證相結合的業務具有了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方便性,通常是相對服務方式而言,移動商務要求服務形式簡單,響應迅速。移動商務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其在未來的發展前景將異常廣闊。
移動商務還具有個性化和定位功能以及網絡效應等特征。由于移動通訊設備的擁有者對于應用和服務各有所需,因此移動商務的應用能夠達到個性化,即通過適當的方式呈現所需要的信息和服務給特定的使用者。移動商務提供的移動服務具有的網絡效應,又稱為正向的外部性。在移動商務環境中,網絡運營商往往需要對巨額投資的基礎設施等重要資產實行壟斷,與開放的Internet環境性形成鮮明的對比。移動行業也存在很強的國別性,不同的法律、文化、社會、政治和技術對移動服務和應用存在著很大的影響。同時,在移動終端用戶的教育背景也是移動商務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3移動商務價值鏈
移動商務價值鏈在技術、法律和環境等方面面臨著巨大變革,價值鏈逐漸被拆分和重構,并逐漸演化為價值網。很多研究對移動商務的價值鏈的參與者進行了識別和分析,同時給出了不同的分類方式。綜合起來,可以將參與者分為用戶、內容和服務相關、技術相關以及其他等。用戶又包括個人用戶、商業用戶等;內容和服務相關的參與者通常指網絡運營商、內容提供商、內容綜合商、應用提供商、應用開發商和無線門戶等;技術相關的參與者指設備提供商、網絡提供商、基礎設施提供商和中間件/平臺提供商等,還包括其他的參與者如法律機構和政府機構等。StuartJ.Barnes提出移動商務價值鏈的增值活動和過程包括內容、基礎設施與服務兩類。內容增值包括提供原始內容的內容創作、處理成數字產品的內容包裝和向最終消費者提供內容產品的市場等活動。基礎設施與服務方面主要包括移動網絡傳輸技術、移動界面和應用等活動。Ian和Janusz等則把移動游戲的增值活動分為設備開發、游戲開發和游戲平臺提供、無線網絡提供、內容和應用集成、促銷和定價等,可以看成是內容增值活動的進一步細化。
4移動商務模式
4.1移動商務模式形成
移動商務模式是由移動商務價值鏈中的某幾個部分相互合作而逐步形成的盈利模式。在移動商務模式形成過程中需要考慮很多的因素如技術的標準、終端處理能力和帶寬不足、消費者對于無形產品的消費態度、使用移動終端的環境、市場需求以及其他的參與者和競爭者等。Laaksonen討論了從應用想法形成到最后移動商務模式產生的過程,并且用一個移動游戲商務模式產生和創新過程的實證分析來詳細分析不同階段的情況,給出了不同階段的建議。其他一些學者則討論了更加寬泛的模型,包括從概念定義到商業計劃在內的商務模式構建和采用的全過程。這些分析移動電子商務模式形成的過程對進一步研究移動商務模式的采用和創新的方法是很有意義的。
移動商務模式隨著技術的升級而不斷擴充、完善和成熟,經歷了從簡單、種類少到復雜、種類多的變化。最大的變化就是從沒有內容提供商的參與到內容提供商在整個商務模式中逐漸占據主要地位。現在大多數移動商務模式中,內容提供商是移動商務內容和服務的來源,也是移動商務實現商業價值的根本。同時,移動運營商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由整個價值鏈的擁有者和管理者變成了簡單的通信服務提供者,逐步失去了其在移動商務中的主導地位。最后只能通過向內容提供商出租網絡資源生存,通過在內容提供商提品和服務的過程中收取傭金獲得利潤。
4.2移動商務模式分類
目前,移動電子商務模式出現了多種分類方式。傳統上通常根據用戶類型和市場細分的分類方式可以將移動商務模式分為B2B、B2C和C2C等,但此分類難以具體分析移動商務模式的運行過程。根據服務的特征,Ballon等在對荷蘭電信市場分析的基礎上,總結了4種移動商務模式,即語音通訊、SMS服務、移動運營商整合的WAP服務和移動辦公服務。還有研究把移動商務模式分為移動通訊、基于定位的服務、無線網絡和移動員工支持。此外,還有根據交易參與者進行交易方式的移動商務模式分類。
4.3移動商務模式分析
通過對移動商務價值鏈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移動商務中參與的主要角色有:移動用戶、內容提供商、服務提供商、移動門戶網站和移動網絡運營商等。本文主要從移動商務中參與的角色的角度來分析移動商務模式。以下是對幾種移動商務模式的分析。
(1)內容提供商。內容提供商直接地或通過移動門戶網站間接地向客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網絡公司通過新聞消息等方式,以年、月等單位定期向接受信息和服務的客戶收費,收費的金額可能是固定的,也可以根據該信息產品的被訪問情況而確定。而戰略聯盟即移動門戶的收益主要來源于最終消費者。通常消費者按瀏覽的內容或訪問的頁數收費。內容提供商的關鍵成功因素在于內容提供商把與移動用戶的任務交給其戰略聯盟完成,而將主要精力專注于專業能力上。同時,還避免了在市場開拓、交易平臺維護和管理方面耗費過多的資源。但內容提供商也有其缺陷,即過于依賴內容戰略聯盟來擴散內容。
(2)移動門戶。移動門戶通過無線網絡使移動用戶從不同的移動運營商和內容提供商無線網站來獲取服務,同時為移動客戶提供服務和信息。移動門戶是用戶接受無線網絡的入口。移動門戶的關鍵成功因素是通過建立靈活的平臺,可以支持不同的標準、協議和終端,方便用戶交易。通過在各個接觸點收集和分析本論文由整理提供
用戶信息,移動門戶還可以提供個性化、區域化服務。此外,通過建立一定規模的客戶基礎,移動門戶可以吸引移動網絡運營商和內容提供商加盟。移動門戶主要收入來源于廣告收入、交易收入和接入收入等,還可以通過吸引內容提供商做廣告來收取費用。
(3)移動運營商。移動運營商提供一個范圍廣、使用方便的業務平臺,為移動用戶提供快捷方便的接入,并在安全、計費、支付等方面提供支持。移動用戶、服務提供商和銀行在此平臺上交換信息。典型應用如中國移動的移動夢網,其服務提供商合作伙伴有600多家,提供了超過7萬種業務。移動運營商的關鍵成功因素是通過控制移動網絡平臺,占有主動權,并自主選擇內容提供商。作為移動價值鏈的樞紐,移動運營商確保參與者的交易信息安全。通過與內容提供商合作,也可以吸引移動用戶,擴大客戶群。在此模式中內容計費存在一定難度。傳統的基于時長或數據流量的計費方法已不足以解決移動網絡的計費需求。
(4)WAP網關提供商。WAP技術是一組通信協議,把Internet技術與無線網絡技術結合起來,針對移動通信設備接入Internet以及其他待開發的新型電信增值業務而設計的一套規范。它通過WAP網關對Web服務器的信息進行轉換,以使Web服務器能夠瀏覽Web服務器上的內容。WAP網關提供商的關鍵成功因素是將處理功能集中在WAP網關中,大大減少了手機操作負載。服務提供商還通過與WAP網關提供商合作致力于改進服務,而無需關心相關的技術細節以及安全等問題。
(5)移動直接面向客戶。內容提供商可以通過WAP網關直接與移動用戶進行商務活動,提供信息和服務。內容提供商可以通過Web服務為用戶提供各種有價值的信息,包括私人郵件閱讀、世界新聞、金融、旅游信息,用戶也可以根據個人興趣定制信息。目前移動直接面向客戶的模式還不是很完善,由于移動設備屏幕、鍵盤小并功能復雜,不僅需要新技術實現信息的可視化,還需要合理利用有限的鍵盤實現操作命令。
(6)移動虛擬社區。移動虛擬社區為用戶提供類似于傳統網絡虛擬社區功能,如交友、聊天和同學錄等。2004年初,Motorola和友聯網聯合推出中國首款手機支持的無限虛擬娛樂社區——MOTO都市。MOTO都市將網絡社區中的精彩內容移植到手機中,包括MOTO會所、工作中心、MOTO購物、MOTO校友錄等多種功能。
5結論和展望
目前,移動商務在我國才剛剛起步,商務模式和平臺技術還在摸索中前進。隨著3G網絡在世界范圍內的不斷成熟,移動商務企業應用的不斷普及和發展,移動商務市場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因此,對移動商務及其模式的研究就顯得更加重要。本文對移動商務模式的分析是建立在對移動價值鏈的組成分析基礎上的,主要從參與者的角度對移動用戶、內容提供商、服務提供商、移動門戶網站和移動網絡運營商等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在對移動商務模式分析研究過程中也發現了許多需要注意的問題。首當其沖的就是安全性問題,如何保護移動用戶的合法信息不受侵犯,如賬戶信息、交易信息等,是一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特別是作為移動價值鏈樞紐的移動運營商在這方面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同時,移動運營商對網絡計費問題也還需要深入的研究。當然,要解決移動商務中出現的這些問題,無論是技術上還是應用上還必將付出復雜的、艱苦的努力。
參考文獻
1趙衛東,黃麗華.電子商務模式[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2SiauK,Ee-Peng,Lim-ZShen.MobileCommence:Promise,challenges,andResearchAgenda[J].JournalofDatabaseManagement,2001(12)
3BarnesSJ.TheMobileCommerceValueChain:AnalysisandFutureDevelopments[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formationManagement,2002(22)
4IanM,JanuszM,JulioCetal.BusinessModelsforMobileContent:thecaseofM-games[J].ElectronicMarkets,2002(2)
論文關鍵詞:120型制動機的檢修及試驗
120型制動機(以下簡稱“120閥”)是我國90年代研制和推廣的新型貨車制動機,采用模塊化設計,屬于二壓力機構的直接作用式,與舊型制動機相比具有制動波速高;壓力保持性好等特點,適用于重載及長編組列車。由于采用橡膠膜板代替了金屬漲圈結構,其作用靈敏度和密封性能有較大提高,因此檢修周期延長到了18個月。
廠礦企業無專門的機能試驗設備,120閥的檢修及試驗外委加修。通過分析發現,120閥的工作原理與GK閥相同,可以利用701型試驗臺進行機能試驗,經測試其各項技術指標完全符合要求。
2.檢修
2.1分解
(1)卸下主閥上蓋,抽出活塞組成,取下滑閥銷,分離膜板滑閥及節制閥。
(2)卸下主閥前蓋,拿出局減閥和加速緩解閥,并分解活塞和閥桿。
(3)卸下主閥下蓋,取出緊急活塞和放風閥,并分解膜板。
2.2零件的檢查
120閥全部分解后,應全面檢查,主要檢查以下幾個方面:
(1)檢查各橡膠膜板、O型圈、夾心閥的橡膠狀態,是否有氣孔、劃傷、膨脹、老化變質及破損。
(2)檢查各彈簧的銹蝕、變形情況機電一體化論文,其外徑及自由高度符合標準。
(3)檢查各閥口、導向桿、導向套的導面有無劃傷磨損,套是否松動。
(4)檢查滑閥、滑閥座、節制閥等金屬滑動面是否有劃傷,接觸面是否良好,各孔、槽的通路是否干凈通暢。
(5)檢查各閥蓋、閥體是否有裂紋、砂眼;安裝面是否有碰傷;各縮孔是否通暢。
2.3清洗檢修
分解的零件,必須將外表的塵泥、油垢清洗干凈,閥腔內用高壓空氣吹掃干凈。各橡膠件有劃傷、裂紋、變形、老化變質者應更換;各彈簧有折損、銹蝕變形者更換;各夾心閥有開膠、變質時就更換;滑閥、節制閥等各滑動面有劃傷及接觸不嚴時,應研磨;各縮孔應用鋼針疏通。
2.4組裝
組裝時,滑閥、節制閥的滑動面應涂以適量的甲基硅油,不準用其它油代替。各活動O型圈在組裝時,應涂以適量的硅脂。各橡膠件不得接觸煤油、汽油、機油等油類及其它酸堿液體;主活塞及滑閥、節制閥裝入閥體內拉動時,動作須靈活,阻力適當;各閥蓋應均勻擰緊,防止偏壓。
3.機能試驗
如圖1所示,將120閥在701試驗臺上卡緊,列車管壓力調整至500KPa雜志網。
風源H閥
總風缸
列車管
卡盤
付風缸
120閥
制動缸
圖1
3.1充氣試驗
將H閥置1位充氣,并測定副風缸的壓力由零升至220KPa應小于60S。
3.2漏泄試驗
將H閥由1位至5位往復3次,并停在1位,用肥皂水涂抹閥的各結合部,不得有氣泡產生。
3.3制動、緩解靈敏度及保壓試驗
將H閥置5位減壓40KPa,然后放3位保壓。觀察在減壓20Kpa前應發生局減作用,排氣時間不得超過10S;減壓40 KPa前應發生制動作用,關閉3號風門,制動缸在10S內上升不得超過15 KPa;保壓60S,不得發生自然緩解,再將H閥置2位充氣,到排氣口開始排氣時,時間應小于15S。
3.4局減閥試驗
H閥手把置5位減壓,待制動缸壓力開始上升時,手把置3位保壓,然后開放6號風門,注意觀察局減閥的開放壓力應為20KPa,關閉壓力為50~70KPa。
3.5穩定試驗
將H閥置3位,再開放十號風門,列車管的壓力在減壓40KPa前不得發生制動作用。
3.6緊急二段閥試驗
將H閥置3位保壓,開放11號風門,觀察制動缸壓力應迅速跳至100KPa,然后再平穩上升至最高壓力,并測定制動缸升壓總時間為10~15S。
3.7加速緩解閥試驗
H閥6位減壓100KPa后置3位保壓,待壓力穩定后,手把移至2位,等制動缸開始排氣時,列車管壓力應發生躍升。
3.8半自動緩解閥試驗
列車管減壓40KPa后保壓機電一體化論文,拉動緩解手柄,應發生排氣作用,然后列車管再減壓,120閥應能再制動,最后將列車管壓力排盡,拉動緩解手柄1S后松開,觀察制動缸壓力應全部排盡。
3.9制動安定試驗
H閥6位減壓,在減壓140KPa前不得發生緊急制動作用。
3.10緊急靈敏度試驗
H閥手把8位減壓,列車管在減壓100KPa前應有盡有生緊急排氣作用,并測定緊急室壓力降至20KPa的時間應大于10S。
4.試驗效果
列車在制動過程中,為減小前后沖動及能在規定距離內停車,對制動靈敏度要求相當高,120閥必須滿足其要求。經701試驗臺試驗的120閥,閥號2037,裝在C64 98137貨車上,再經單車試驗,其技術性能和各項指標符合TB1492標準。圖2是120閥分別在701和705(國鐵)試驗臺上制動缸緊急增壓過程
Kpa
400
705
300701
200
100
51015 s
曲線圖,兩者走勢完全相同,此性能是列車緊急制動時減小沖動和防止滑行的保證。附表所列是新購與檢修閥在701試驗臺上主要技術性能對比,其試驗性更接近120閥的運用性能。
序號
制動感度
緩解感度
緊急靈敏度
制動缸升壓
備注
1
15 Kpa
11s
80 Kpa
13s
新閥
2
20 Kpa
10.5s
80 Kpa
12.5s
檢修閥
3
20 Kpa
12s
84 Kpa
12s
檢修閥
4
18 Kpa
11s
82 Kpa
【論文摘要】公交移動電視是在廣播電視技術數字化的背景下出現的一種安裝在公交車上的移動的新型電視,它變傳統電視的固定性為移動性,拓展了電視的受眾群。公交移動電視的出現具有重要意義。公交移動電視為社會提供了一個新的信息傳播渠道和信息服務平臺,公交移動電視進一步拓展了廣播電視傳媒市場,促進了新興媒體產業的發展,并且還能夠在不遠的將來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建立并拉動傳媒經營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如何發揮它獨特的傳播優勢,值得相關部門高度關注。
一、公交移動電視的產生
公交移動電視是在廣播電視技術數字化的背景下出現的一種安裝在公交車上的移動的新型電視。①誠如麥克盧漢所言“媒介即訊息”,任何一種媒介的誕生都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移動電視的誕生和應用正是由于一種“新的尺度”的產生,從而實現了人們在移動中看電視的愿望,也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新的變化。公交移動電視它變固定接收方式為移動接收方式,是一個重大變革。“電視長了腳,跟著觀眾跑。”這是公交移動電視最生動的寫照。公交移動電視最早出現在新加坡。2001年,新加坡率先在1500輛公交車上使用移動電視,隨后迅速普及到中國的香港、臺灣等地。2003年1月1日,上海東方明珠移動電視開播,作為內地第一個移動電視頻道,目前已經在上海市區150余條公交線路、近4000輛公交車上安裝了移動電視機,其中90%的線路貫穿中心城區,日受眾達700萬人次。自東方明珠移動電視開播以來,北京、武漢、長春、南京等十多個城市,也相繼開始在公交車上開播移動電視。短短幾年時間內,移動電視從“一枝獨秀”到“遍地開花”,它的發展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二、公交移動電視的受眾群
與傳統媒體不同,公交移動電視的目標受眾就是“在城市公交車移動過程中短暫停留的觀眾”。
首先,公交移動電視受眾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數量龐大。據統計,杭州公交每天平均接載乘客300多萬人次,按現在安裝的移動電視機推算,每天約有220多萬人次收看移動電視,已形成家居之外不可小視的龐大收視群落。
其次,受眾組成成分復雜,一般工薪階層和中產階層構成了接收公交移動電視的主力軍。從杭州公交車的乘客來看,杭州公交移動電視的受眾為杭州市當地的主流消費人群,多為上班、上學、旅游和購物人群,其中學生、企業公司一般職員以及黨政機關普通職員占到了74%。從月收入情況分析,公交人群3000元到5999元中等收入家庭占到27.4%,6000元以上中高收入家庭占17.3%,總體平均家庭月收入為4731元。從學歷方面分析,高等學歷人群占公交人群的45.6%。而最有價值的是,公交人群是日常消費的主要決策者。其中37%的被訪者是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者,67%的被訪者是日常消費品方面的主要決策者,具有一定的購買力,這個龐大的受眾群也是廣告商非常看重的廣告投放目標。(以上數據源自ctr市場研究機構和央視索福瑞)
第三,受眾被動地接收電視節目。在傳播活動的發展進程中,從以“傳者為中心”到以“受者為中心”這一傳播理念的轉變,可以看出受眾作為傳播過程中幾個大環節之一,其地位已經日益凸顯。過去由于電視頻道匱乏,受眾基本上處于“你播我看”的被動接收狀況。隨著技術的進步,頻道的增多,受眾可以拿著遙控器自主選擇自己想看的頻道和電視節目。然而,公交移動電視的出現,受眾又一次成了被動的接收者。公交移動電視的強制性傳播使得受眾身在公交車上,沒有選擇電視頻道的余地。只要置身車內,就一定能接收到播出的聲音和圖像信息,除非“閉眼不看,堵耳不聽”。
三、公交移動電視播放的內容
大眾傳播的內容對于任何一個媒體而言,始終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公交移動電視播出的節目,主要包括新聞、休閑、資訊三大類。如何以豐富的內容、鮮明的風格來吸引移動人群的眼球,是移動電視生存的基本法則。由于其目標受眾是“移動過程中短暫停留的觀眾”,公交移動電視的節目編排就必須考慮其不同于傳統電視的特點
(1)公交移動電視的內容應該在電視新聞基礎上提煉信息,進行有效傳播。在其內容的選擇上應以風趣幽默的軟新聞為主。同時,受眾對市政服務類信息需求量大,作為地域性強的媒體,移動電視可制作向市民提供市政服務方面的內容,如便民服務、文化教育等實用、短小的新聞節目。在資訊類節目的內容選擇上,應將受眾的心理特點和生活方式作為考慮因素,從受眾的興趣出發制作節目。據日本博報堂綜合研究所的調查顯示,人們對資訊的需求依次是趣味資訊、運動資訊和時尚資訊。而在對移動頻道節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其頻道的節目內容相對單調,在廣泛的受眾需求和興趣方面仍有開闊的拓展余地。
(2)公交移動電視的內容適應傳播環境。幽默短片以強烈的視覺沖擊,短小簡潔、易理解、無需畫外音解釋的內容構成,十分符合在傳播環境復雜、受眾多元化和媒體接觸時間短的移動電視上播放。以夸張的動作、豐富的表情、詼諧的表演給觀眾帶去了歡樂,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樹立了親和的媒體形象。
(3)公交移動電視媒體是一種商業性媒體,廣告是移動電視媒體重要的組成部分。湖南衛視與聯合利華推出的植入式廣告的手法可以被公交移動電視所借鑒,在娛樂中向受眾潛移默化的灌輸品牌信息,最終實現了受眾和廣告主的雙贏。同時,作為與受眾一路相隨的媒體,應該適時將“機器—人”的傳播方式柔化為“人—人”的傳播方式,增加公益廣告的播出量。②比如在氣溫變化、或者在上下班高峰時段臨時插播短小溫暖的字幕“小貼士”,體現對受眾的關懷。同時,作為地域性媒體的移動電視頻道應增加播放相關的城市宣傳片,為樹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做出貢獻。
四、公交移動電視的傳播效果
傳播效果是指傳播活動尤其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的活動,對受傳者和社會所產生的一切影響和結果的總和,不管這些影響是有意還是無意的、直接還是間接的、顯在的還是潛在的。移動電視作為一個新興的媒體,對其傳播效果的分析無疑是必要的。
(1)從傳播對象看
傳播學家e·卡茲等人在《個人對大眾傳播的使用》中將受眾的媒介接觸行為概括為一個“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觸需求滿足”的因果連鎖過程,即“使用與滿足”過程的基本模式③。人們接觸傳媒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他們的特定需求,實際接觸行為的發生需要兩個條件,一是媒介接觸的可能性,二是媒介印象。然后受眾選擇特定的媒介或內容開始具體的接觸行為,結果有兩種:需求得到滿足或沒有得到滿足。無論滿足與否,這一結果將影響到以后的媒介接觸行為,改變受眾對某一媒體的期待。因此公交乘客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影響到受眾對公交移動電視的印象及其今后的傳播效果。
受眾在乘車時由于無聊自然會對信息、娛樂等信息產生一種需求心理,這種需求心理讓公交移動電視的節目能夠有效地吸引乘客的注意,當節目正好符合受眾的預期心理需求時,公交移動電視的傳播效果就會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然而不同的受眾具有不同的收視需求心理。對于公交移動電視這種免費送上門的服務,盡管有許多乘客在看、在聽,想通過觀看電視節目獲得一些新聞資訊,或者放松一下緊張的神經,但是也有另外一些乘客,并不想受到移動電視的聲音干擾,希望在車上得到安靜的空間去看報或休息。由于電視的傳播方式是音畫共存的,乘客可以選擇不看,卻不得不聽。電視上的這種聲音并不同于車輛等的噪聲,電視的聲音是含有大量信息的,它持續不斷地調動著人們的思維,許多乘客的大腦也會因此被動地響應而疲勞不堪,這無疑是一種折磨。這種“被動性地消費”導致公交移動電視呈現“非人性化”的使用效果。這里的“被動”明白無誤地指出了公交移動電視缺乏互動的弱點,這影響了其信息的傳播效果。
(2)從傳播環境看
公交移動電視處在一個封閉的收視收聽環境中,能夠最大化地將電視節目傳達到受眾群中,實現傳播到達的第一步。然而,從另一個方面說,公交移動電視又是處在一個相對混亂的傳播環境中,其收視時間和空間都很局促:一是乘客在公交車上的停留時間短暫、隨機性大;二是公交車里擁擠狹小,電視屏幕常常會被站在那里的乘客給遮住,尤其是遇到高峰時段,一些乘客站在移動電視前面,使得后面或坐在遠處的乘客看不到電視畫面,也無法聽清電視聲音;三是公交車的傳播環境比較嘈雜,各種聲音交匯,車廂里的報站聲、談話聲、乘客在上下車時的聲響,以及公交車發動機的轟鳴聲等都會影響到移動電視的傳播效果。受眾在這樣的環境里不具有家居環境下收看電視的休閑與安逸,往往有煩躁厭倦、緊張戒備等負面情緒。
(3)從傳播技術看
公交移動電視能夠在時速120公里左右的運動狀態下接收并播放出穩定、清晰的電視畫面,而且通過數字電視的無線傳輸方式已經基本消除了模擬電視時代因傳輸問題產生的屏幕雪花、重影等現象,這些都使公交移動電視達到一個比較好的傳播效果。
五、公交移動電視傳播效果所受的影響
首先,在一個相對比較混亂的環境里,移動電視的“有效到達率”不容樂觀。車廂里的報站聲、談話聲,乘客在上下車時的聲響,以及公交車發動機的轟鳴聲等都會影響到移動電視的傳播效果。而且在擁擠的車廂里,電視屏幕常常會被站在那里的乘客遮住,使得后面或坐在那里的乘客看不到電視,也無法聽清楚,而節目內容聽不清楚,是影響公交移動電視傳播效果的最大癥結所在。
其次,也許有些乘客在上下班的路上想通過觀看電視節目及時獲得一些新聞資訊,或者放松一下緊張的神經,但也有一些乘客并不想受到移動電視的聲音干擾,希望在車上得到安靜的空間,因此有人對此提出了質疑:移動電視符合現代文明規范嗎?公交移動電視雖然為乘客提供了電視節目,但也必須保護乘客的公共利益。由于不同的受眾具有這樣一些復雜的收視心理,移動電視的傳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影響。
更重要的是,從傳播的技術方面來看,盡管從理論上說移動電視能夠在時速120公里左右的運動狀態下接收并做到圖像穩定、畫面清晰,但實際上目前在經過高層建筑物的時候,接收信號會受到影響,經常會出現信號屏蔽的情況,其傳播效果大打折扣。這也是今后移動電視進一步擴大發展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商務印書館,2000
移動傳媒終端的特點及其問題
相對于傳統媒體,移動傳媒有空間的無限性、主體的二元性、客體的廣泛性、經濟性和時效性等優勢。其特點可以歸納為:傳播方式從單向到雙向的轉變,接受方式從固定到移動的轉變,傳播實時化,從單一到交融。這里筆者想強調移動傳媒終端的另一個特點,即收視的強制性。與傳統的電視不同,移動傳媒終端沒有給受眾自由選擇的空間。比如對早起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班的人來說,只要乘坐了某路公交車,就意味著他必然會看到預設的節目。而受眾一直處于“你播我看”的被動地位,這限制了觀眾隨時更換頻道或關閉聲音的權利,有利于預設節目的傳播效果。但是,這個特點一旦被誤用,也會導致很嚴重的問題。
根據易觀國際的中國移動電視市場研究專題報告,2009年上半年,中國移動電視廣告收入達到7.88億元,同比增長56%。主要移動電視運營商無論是銷售收入還是廣告主數量都有一定比例的增長,大廣告主的數量及投放力度均有較大提高。??這說明移動傳媒終端的廣告效益十分明顯,但也從側面說明,移動傳媒終端廣告時間過長。正如CCTV移動傳媒聯合CTR市場研究的《中國16城市移動電視收視研究報告》中描述的那樣:“2008年中國移動電視行業的廣告收入將近13億元,比上一年增長了1倍多。”②傳播從來就不是單向的,必須要考慮到受眾的狀態,但是如此頻繁的廣告播放頻率,必然使移動傳媒成為一個“廣告播放器”,公司獲得了廣告收益,而公眾收獲了什么?
另外,節目過于陳舊也是移動傳媒終端存在的一個問題。有些移動傳媒終端把電視上播放過的節目直接拿過來播放,敷衍了事,這違背了傳媒的時效性原則。長此以往,移動傳媒終端播放的內容不再是受眾上下班路上的開心果,而是一個負擔,更別說它應該承擔的科技傳播功能了。
根據以上兩個問題可以推導出第三個存在的問題,那就是專業人才隊伍的缺乏。正是因為專業人員的不足,才導致節目的更新速度跟不上,而為了有節目可播,廣告必然成為替代品。這一方面滿足了客戶的需求,獲得了經濟收入,另一方面也彌補了節目出現斷檔的不足。
如何利用移動傳媒終端
進行科技傳播
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公布實施,其第十六條規定電視臺應當開設科普欄目或是轉播科普欄目,從此電視的科普功能被法制化。??這說明電視作為傳媒的重要組成部分,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方法是義不容辭的責任。移動傳媒終端開展科普節目是其發展的一個方向。那么移動傳媒終端如何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精神?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首先,科技傳播制度化是先決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把大眾傳媒承擔科學普及任務的條文明確寫入國家法律,而《全國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則把加強大眾傳媒科技傳播能力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更在《關于加強科普能力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提出了一系列加強大眾傳媒科普能力建設的意見和建議,直接指導大眾傳媒科普的發展。2003年,等七部門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科普宣傳工作的通知中要求“通訊社、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各級各類大眾傳媒,要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切實擔負起科普宣傳的責任。”??2006年,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關于轉發〈大眾傳媒科技傳播能力建設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中對于新興媒體的科學傳播內容、形式等進行了明確規定,同時也對相關單位進行了分工。??隨著新媒體的興起,我們應該抓緊制定針對新媒體科學傳播的相關規定,以便于提高新媒體的科技傳播功能。
其次,把握科技焦點是收視的保障。張榮科、崔薇撰文指出,“2008年科普日這天,全國各地幾乎不約而同都開展了針對‘三鹿奶粉’事件的嬰幼兒奶粉及食品安全科普宣傳。‘5?12’汶川地震之后,民眾對防震減災的重視達到了空前的程度。一時間,相關內容成為電視、網絡、移動手機報等各媒體傳播的主要信息……這些事件徹底展現了新媒體時代強大的網絡傳播力。‘三聚氰胺’深深刺激了公眾食品安全意識,繼而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全民科普浪潮,從其入圍‘2008年度中國十大科普事件’足見其影響力之深遠。從公共安全事件,到由此引發的全民科普,這一過程和結果,不得不承認新媒體的能量巨大……”??因而,從這個角度來說,把握科技焦點是提高收視的保障,也是提升公眾科學素質的一個重要途徑。由于移動傳媒終端的受眾群體廣泛,傳播范圍也會更大。
第三,資金投入和人才隊伍是保障。移動傳媒終端成為“廣告播放器”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節目制作資金投入不足,由于科普類節目并不能帶來直接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因而重視程度不足必然導致資金投入不足。加大資金投入是保障科普類節目質量和播放時段的題中之義。另外創作隊伍的人才匱乏也是導致移動傳媒終端無節目可播的一個原因。
最后,社會效果是終極目的。提升公民科學素質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移動傳媒作為新興媒體之一,傳播科學知識,提升公民素質是義不容辭的責任。雖然公民科學素質的提升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但是移動傳媒終端還是應該把社會效果作為其科普節目的終極目標。
由清華大學傳媒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編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2010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又名《2010傳媒藍皮書》)認為,移動傳媒與互聯網成為傳媒產業雙駕馬車。而《中國16城市移動電視收視研究報告》也指出,“80%以上的公交受眾比較接受或非常接受CCTV移動傳媒,近70%的受眾認為在CCTV移動傳媒投放廣告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和影響力。此外,除去在一線城市慣有的數據優勢之外,CCTV移動傳媒也在多個重要城市的收視到達率處于領先地位,南昌、天津、長沙、杭州、青島等城市的總體收視率和到達率均在75%以上;收視份額亦居于領先地位,其中長沙超出70%,天津、杭州、南昌均超出60%。”③因此我們堅信移動傳媒終端等新媒體在未來的科技傳播之中必然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充分發揮新興媒體的科技傳播功能是一個值得研究并付諸實踐的課題。
(作者單位:中國科普研究所 江西電視臺)欄目責編:邵滿春
注釋:①《中國移動電視廣告上半年收入7.88億 同比增56%》,中國財經網,2009/09/03。
②③《CCTV移動傳媒》,人民網,2008/12/04。
③顏燕,陳玲:《我國電視科普的現狀及特點》,《第六屆亞太地區媒體與科技和社會發展研討會論文集》,第535頁。
④《關于進一步加強科普宣傳工作的通知》(中宣發[2003]27號)
【論文摘要】:網絡技術迅猛發展,廣播電視朝著移動接收方向發展。現階段,廣播的移動接收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但是電視的移動接收問題要比廣播的移動接收困難得多,移動接收所遇到的問題之一就是衰落。移動接收中的關鍵技術是OFDM,OFDM的特點是各子載波相互正交,擴頻調制后的頻譜可相互重疊,不但減少了子載波間的相互干擾,還大大提高了頻譜利用率。還有地面數字電視廣播系統的多種制式問題,各種制式都有它的優點和缺點。解決了這些問題,應該就解決了移動電視的接收問題。
隨著數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無線傳播領域正在引發一場深刻的技術革命,就在這一兩年間,無線數字媒體的類型驟然豐富,除傳統媒體之外,手機電視、車載移動電視,樓宇分類電視,多媒體信息亭、地鐵多媒體信息系統等新興媒體紛紛涌現,移動接收是個熱點,尤其是廣播電視的移動接收,成為發展方向之一。現階段,廣播的移動接收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但是電視的移動接收問題要比廣播的移動接收困難得多,所以至今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但我覺得,已經快接近目標。
一、數字電視地面廣播(DTTB)
在現代通信中,通信傳輸手段主要是光纖、衛星、數字微波等,加上地面無線電視廣播電視發射構成信息主體。目前在我國數字電視按信號傳輸方式可以分為地面無線傳輸數字電視、衛星傳輸數字電視、有線傳輸數字電視三類。而移動電視是數字電視地面廣播的重要應用。數字電視地面廣播在應用需求上要求實現移動和便攜接收的功能,使整個技術系統的要求最高。它具備無線數字系統所共有的優點,較之衛星接收,有實現容易、價格低廉的特點;較之有線接收不易受城市施工建設、自然災害戰爭等因素造成的斷網影響;數字電視地面廣播通過電視臺制高點天線發射無線電波,覆蓋電視用戶,用戶通過接收天線和電視機收看電視節目,主要的受眾也是針對本地區的。完善的數字電視地面廣播系統所具備的蜂窩單頻網功能,不僅提高了頻譜的利用率,而且可應用與寬帶無線接入市場;而移動和便攜的獨特優勢使該系統能滿足現代信息社會"信息到人"的要求,也就是無論何人何時在何地均能任意獲取他想得到的信息。
二、移動接收所遇到的主要問題
移動接收采用的方式是無線數字信號發射、地面接收。因此,移動接收所遇到的問題之一就是衰落,這是所有無線通信系統都會遇到的問題。對于固定接收可以采用分集接收等方法予以克服,但對于移動接收而言分集接收的方法顯然不實用,因此衰落問題尤為突出。電波在沿地表傳播中會受到各種阻礙物的反射、散射和吸收,實際到達收信天線處的電波除了來自發射天線的直接波外,還存在來自各種物體(包括地面)的反射波和散射波。反射波和散射波在收信天線處形成干涉場,此外,在移動通信中,還存在因移動臺(天線)的快速移動而劃過顛簸的波節和波幅的駐播現象及由于多普勒效應而造成的相移,凡此種種原因,就使得實際移動臺接收到的場強在振幅和相位上均隨時隨地在急驟變化,使信號很不穩定,這就是無線電波的衰落現象。衰落的嚴重程度通常隨頻率或路徑長度的增加而增大。目前還無法對衰落進行精確的預測,但區分繞射衰落和多徑衰落兩種不同類型的衰落是十分重要的。前者為慢衰落,短期信號中值電平在長期中的起伏;后者為快衰落,即瞬時信號電平在短期中的起伏。這兩種衰落的表現和影響是不同的。另外,與其他無線通信系統不同的是,移動接收的關鍵點是移動。因此,移動接收還存在一個其他無線通信不會遇到的問題,這就是多普勒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注意到遠處迎面駛來發出警報聲的警車在離你越近時,汽笛聲的音調越高。從警車到達你所在位置開始,音調開始降低,而當警車離開你后,聽到的音調會越來越低,這種現象就稱為多普勒效應。奧地利物理學家多普勒是這樣解釋這種現象的:朝你駛來的警車發出的聲波對你而言稍微壓縮從而相對集中,這時你聽到的聲音波長短于該聲源靜止時的波,而短波音調是高的。相反,離你而去的聲源的聲波稍微擴散,這時你聽到的波長比該聲源靜止時的波長長,長波音調是低的,這樣的效應對電磁波同樣適用。比如一個趨近我們的天線發出的信號,它的頻率高于該天線相對于我們靜止時的頻率,波長相對變短;相反,一個離我們遠去的天線發出的信號,其頻率則會低于該天線在相對我們靜止時相對于我們的頻率,波長相對變長。同時波長的位移量與天線的運動速度存在正比關系,即速度越快,則波長移動越大。以上現象就是多普勒效應(Doppler)。系統方面,移動接收還要考慮覆蓋網的建設,接收機(特別是便攜機)的耗電,接收天線的安裝等問題。從基本原理考慮,模擬廣播電視信號是不宜實現移動接收的。為了解決移動接收中遇到的問題,廣播電視信號必須首先實現數字化。利用數字技術無線接收,可有效解決以上問題。只要在信號有效覆蓋范圍內,所有移動交通工具,只要配有接收設備,都可以接收數字移動電視信號。
三、移動接收中的關鍵技術--OFDM
OFDM是正交頻分復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的縮寫,是在嚴重電磁干擾的通信環境下保證數據穩定完整傳輸的技術措施。OFDM的基本原理是:高速信息數據流通過串/并變換,分配到速率相對較低的若干子信道中傳輸,每個子信道中的符號周期相對增加,這樣可減少因無線信道多徑時延擴展所產生的時間彌散性對系統造成的碼間干擾。另外,由于引入保護間隔,在保護間隔大于最大多徑時延擴展的情況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多徑帶來的符號間干擾。如果用循環前綴作為保護間隔,還可避免多徑帶來的信道間干擾。OFDM的特點是各子載波相互正交,擴頻調制后的頻譜可相互重疊,不但減少了子載波間的相互干擾,還大大提高了頻譜利用率。主要技術特點如下:1) 可有效對抗信號波形間的干擾,適用于多徑環境和衰落信道中的高速數據傳輸;2) 通過各子載波的聯合編碼,具有很強的抗衰落能力;3) 各子信道的正交調制和解調可通過離散傅利葉反變換和離散傅利葉變換實現;OFDM能夠有效地對抗衰落和多普勒現象帶來的負面影響,使受到干擾的信號能夠可靠地接收。OFDM碼率低,又加入了時間保護間隔,具有極強的抗干擾能力。其多徑時延小于保護間隔,所以系統不受碼間干擾的困擾。在有關移動接收的幾種標準的制定過程中,都采用OFDM作為其核心技術。
四、移動接收制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