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白鷺課文教材解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語文課堂 留白藝術
留白是國畫的一種手法,即在整幅畫中留下空白,給人以想象的余地。留白留得其所,畫面上便會流動著生命,有了萬千氣韻。這種手法以無勝有,有無相生,實在是一種智慧。語文教學也需要這種留白的智慧。語文教學中的留白,就是讓課堂有相對適度的“休止”與“空白”,讓課堂出現一種靈敏的寂靜的氣氛,給學生營造一個鞏固品味、想象創新的空間,讓學生在空白處放飛心緒。在語文課堂上運用 “留白藝術”進行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思維的“想象點”。而且是開啟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那么,怎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巧用留白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一、在“問”中留白
提問,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常用手段之一,也是課堂上最常見的教學形式之一。盡管如此,從課堂留白藝術的角度來說,充斥在我們語文課堂中的“問”,仍然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這表現在:一所問問題沒有思維價值,如在課堂中經常聽到問“本文的作者是誰”等等,或者在文言文中像“孀妻”是什么含義(從注釋中可以找到);二是問題本身有價值,但問題提得過到直白,雖然能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但缺少藝術性,如“某某語句(段落)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等等。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針對“孀妻”一詞的提問是這樣設計的:“請問同學們,鄰人之子只有七八歲(當時學生已經理解了‘始齔’一詞的含義)就‘跳往助之’,自己愿意,難道他爸爸不擔心嗎?”這樣的問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看上去很突然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思考。此問題一出,所有聽課老師相視一笑,為錢老的提問藝術所折服。問的留白藝術,一言以蔽之,就是錢夢龍先生所提出的“問宜曲”。多一點“曲問”,讓思考者的思路轉一轉彎,不僅提高思維的質量,也增加了思維的空間,就體現了問的留白藝術。有些課文的內容看似意蘊平平,處于無疑的境地,教師就要疑于無疑,平中出奇,善于激疑,引起學生探討課文的微言大義,體會作者的匠心獨運。
二、在“思”中留白
課堂提問是調動學生閱讀、思考、積極主動獲取知識、發展智能的重要教學手段。 而思維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過程。在我們的教學中,有的教師只注重結果,而忽略了思維過程,問題一提出,就馬上要求學生發言,不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只要學生說出正確答案,教師就心滿意足;或者出現“滿堂問”這種弊病,沒有關注到學生由于經歷和情感的差異使得他們對文章的理解不盡相同的事實;或者很少鼓勵學生對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及獨立思考。這種不“思” 只“答”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能力培養也成了一句空話。
對學生的提問,在每個問題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鐘,這樣做有很多好處:可以有更多的學生能夠主動而又恰當地回答問題;可增加學生的信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增多發散性思維的成分;可給學生創設一個新的思維情境,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展開想象的翅膀,誘導學生實現知識的發展創新,在多種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判斷,增加學生回答問題的多樣性等。質疑是創新的基礎,當教師在提出問題時,也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假設,獨立思考,放飛思維,特別是鼓勵有創造性的、與眾不同的見解,哪怕是見解不成熟或有缺陷。因為每個問題都有一定的發散性,我們不必追求完滿的答案,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若不給學生留思考的時間,提問也就失去了價值。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時空。學生有了充分的時空自由,才有可能針對問題積極思維,主動探討,他的思維過程才能夠在課堂上得到展現。在“品”中留白。
三、在“悟”中留白
如在教學《白鷺》時可以引導學生在感受“白鷺瞭望圖”時,先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將自己想象成那只在絕頂瞭望的白鷺,說說“自己”在看什么?想什么?這樣可以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開闊學生的思路,使學生充分展開了豐富想象。這樣之后引導學生讀文思考,體會“人們說它是在瞭望,可它真的是在瞭望嗎?”這一問句的妙處:或許是,那么它在瞭望什么呢?或許不是,那么它站在小樹絕頂干什么?再讀,再悟,讓學生感受詩的凝練意遠。白鷺,也正像一首詩,可以留給我們無數回味的空間!而作者更用他善感的心、如詩的語言來表現了“白鷺”的美!白鷺美,文字美,我們細細地感悟的心也應美麗如詩!
人只有一次生命,生命的重要性在于它的不可重復性。人有了生命并不意味著一定有生命的質量。譬如,白癡與植物人。在我看來,人的生命意義在于提升其生命的質量。人類發展史已經表明,生命質量的提升與優質教育成正比。優質教育是對每一個生命個體充滿終極關愛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
走向目中有人的語文課,意味著老師的眼里有學生。老師的眼里有學生就會既教書又教人。比如,學了《狐貍和烏鴉》,興趣盎然的孩子,一放學就在操場上、墻壁上隨手“涂鴉”,老師就建議校長開辟了學校的一面墻,當作學生的“自留地”,讓學生任意“耕種”。學生不僅在那里放飛了想象,張揚了個性,而且解放了身心,收獲了自由。既教書又教人的本意在于直面功利而又超功利地為學生的精神發展打底子,為學生的生命奠基。
走向目中有人的語文課,同時還意味著老師的眼里有自己。孰不知老師和學生都是生命成長的共同體。在“新課程”的這面鏡子里,教師和學生一樣可以“影鏡自我”,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自我,成長自我。
走向目中有人的語文課,教學氛圍:“民主、平等,和諧、融洽,魚水親和”;教學場景:“身心解放,思維開放,個性奔放”。置身此情此景,如沐春風,學習自主,“嫁于春風不用媒”。
二、 走向心中有本
小語姓“小”,語文姓“語”。小學語文課堂的根本在于念好“識、寫、讀、背、說、作、習”的七字歌。
“七字歌”按“課標”的具體要求為:
識——認識3000個左右的常用漢字;
寫——書寫一手正確規范的漢字;
讀——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課外閱讀量達145萬字;
背——背誦積累優秀詩文160篇;
說——具備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
作——能寫文從字順、具體明白的文章;
習——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譬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在我看來,閱讀能力要在閱讀教學中培養。“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語文課程標準》)這既是一種閱讀教學的理念,又是一種閱讀教學實踐的形態。就教學實踐形態而言,它包括“學生與文本對話,教師與文本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教師與學生對話”。其中,最重要的是“學生與文本對話”。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就是學生個性化解讀文本的過程。教師與學生對話在于尊重“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個性化閱讀差異。這種形式上的差異,蘊涵著精神實質的一致——學生真正具有了“獨立的閱讀能力。”
當然,語文課要因課因生而異,明確教學重點,營根固本,扎扎實實地進行教學。設若如此,語文這棵樹,必將根深葉茂、挺秀參天。
三、 走向教中有情
1、 課始激情情即生
請欣賞教例《悲壯的一幕》——
“‘轟——轟——’震耳欲聾,火光四濺,科馬洛夫和他駕駛的前蘇聯宇宙聯盟一號飛船永遠消失在茫茫的太空中了……讓我們再次聆聽那《悲壯的一幕》,請打開課本,輕聲朗讀課文……”
課伊始,執教者便利用多媒體課件“激情”,再造“船毀人亡”的場景,渲染悲壯的氛圍,“未成曲調先有情”,使得學生“不覺轉入此中來”。
2、課中悟情情更濃
課行中,教師傾情投入,熱情引領學生與課文情感對話。教師情,學生情,課文情,“三情”共振情更濃。
師:“孩子們,這篇課文悲壯凄美,讀來令人蕩氣回腸。課文中一定有許多打動你的語句,請寫一寫你的感受,然后交流。”
生1:“科馬洛夫看見了老母親,看見了妻子、兒女。他很激動,但他還是控制住自己,說:‘首長,屬于我的時間不多了,我想先把這次飛行探險情況向您匯報,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生死關頭方顯英雄本色:事業重于親人,事業高于生命。
生2:“……滿頭白發的老人心如刀絞,‘兒子,我的兒子,你……’……科馬洛夫露出了笑容,‘親愛的媽媽,您的圖象在我這里看得非常清楚,每一根白發都能看清……’”從“滿頭白發的老人”那里我讀出了白發人送黑發人的哀慟;從黑發人那里我讀出了盡忠難以盡孝的殘酷。
生3:“妻子抱著話筒只說了一句:‘親愛的,我好想你!’就淚如雨下,再也說不出話來。”雖然只一句話,卻包含了妻子對丈夫全部的愛。
生4:“指揮中心的首長把科馬洛夫的親人請到指揮臺,讓他們在最后的兩小時里和屏幕上的科馬洛夫在一起。”我終于知道了什么叫親骨肉間的最后訣別,什么叫給予最大的安慰,什么叫有人情味兒!
……
2、 課終諳情情未了
讀文諳情情未了,余音繞梁、綿延不絕。一如上文教例,情感的沖擊波激蕩著學生又創生了許多新的問題,課后他們查閱資料、上網搜索。悟出了更多的情理:
——造成這次船毀人亡的悲劇是由于地面程序設計時點錯了一個小數點。一“點”差錯,船毀人亡。科學來不得半點馬虎。
——前蘇聯敢于直播這場“悲劇”,說明他們有直面失敗的勇氣。
——《悲壯的一幕》在于警醒后人不再重演悲劇。
……
四、 走向課中有智
語文課程是一種充滿智慧的課程。如果說知識是豆漿,那么智慧便是鹵水。知識很多,智慧很少的人,總是一盆豆漿,點不成思想的豆腐。從某種意義上講,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老師帶領學生超越知識,共同走向智慧的過程。
1、 用好教材,超越教材,走向智慧
教材是專家依據“課標”要求精心編寫的經全國教材審定委員會通過的教學范本,首先要用好教材。“用好教材”一方面意味著教師應該責無旁貸地憑借教材,傳承文化,啟迪心智;另一方面意味著超越教材而不囿于教材。
譬如,學了童話《丑小鴨》之后,一名小學生課后讀了安徒生的原著,然后來問老師:“原作寫鴨媽媽孵‘丑小鴨’都孵得‘不耐煩’了,她看著這個丑陋的‘大個子’,覺得他‘不正常’,當他的兄弟姐妹們都對他喊‘讓貓抓你吧,你這個丑八怪’的時候,鴨媽媽終于下決心驅逐他了,她說:‘你最好走得遠遠的吧!’我們的課本為什么一廂情愿地改寫成了‘丑小鴨來到世界上,除了鴨媽媽疼愛他,誰都欺負他……丑小鴨感到非常孤單,就鉆出籬笆,離開了家?”這位同學又說:“現實生活中,不是每一個媽媽都愛‘丑小鴨’的。養母跟我說,我就是一個因為‘豁嘴’剛出生不久就被媽媽遺棄了的‘丑小鴨’。”
這位同學超越教材,挑戰課本,給我們帶來更深層次的思考:改寫者的初衷也許是好的,不愿讓涉世未深的孩童看到人世的種種苦難,但是,苦難是這樣如影隨形追擊著我們,我們不直面它,又怎能迎擊它?
2、 師從教師,超越教師,走向智慧
一般說來,“聞道有先后”,學生應該向老師學習,但“弟子不必不如師”,有時,老師也應該向學生學習。因此,通過平等對話,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教師式學生”與“學生式教師”。課堂上經常出現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的亮麗風景。請走進《白鷺》的對話教學片段:
師:“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線型結構,那鐵色的長喙,那青色的腳,增一點兒則嫌長,減一點則嫌短,素一點兒則嫌白,深一點則嫌黑。” 郭沫若把白鷺寫得出神入化、美侖美奐,真可謂神來之筆、匠心獨運啊!
生:這兒的描寫算不上“獨運”,因為它是模仿楚國辭賦家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中描寫美人的句子:“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施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
師:我想談談對“模仿”的個人看法。“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當我們吟誦宋代詩人林逋的詩句時,有誰會想到它是“模仿”五代南唐江為的“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當我們拜讀莎士比亞名劇《奧賽羅》時,又有誰會想到那是出自意大利欽蒂歐的《夫與妻之不忠實》?藝術不是無源之水,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時代,任何文學作品都是在前人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中有繼承,有創新,成功的“模仿”應該在原句的基礎上別出心裁,得其神韻而自有境界。
生:老師,聽您一席話,我佩服江為勝過林逋,佩服欽蒂歐勝過莎士比亞,佩服宋玉勝過郭沫若,因為前者是首創,后者是革新!
師:我佩服你,因為你有個性,有主見,有思想。讓我們以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明言共勉吧——“我堅決不同意你的意見,但我誓死捍衛你發表意見的權利。”(說完,與自己意見相左的學生真誠地擁抱!)
3、 看重自我,超越自我,走向智慧
從生理學的角度講,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是幸運的。試想:父母生下來的,為什么不是別人,而會是我們?!在出生之前,我們實在已經打了一場大勝仗!所以不論自己是美、是丑、是聰明,或是駑鈍,甚至殘障,都應當慶幸——我們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對于我們的父母,我們永遠是不可重復的孤本。無論他們有多少兒女,我們都是獨特的一個。”
“俯對我們的孩子,我們是至高至尊的惟一。我們是他們最初的宇宙,我們是深不可測的海洋。假如我們隱去,孩子就永失淳厚無雙的血緣之愛,天傾東南,地陷西北,萬劫不復。”
“對于我們的事業,我們是不可或缺的主宰。我的獨出心裁的創意,像鴿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們的羽毛。我的設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灘上,等待著我把它用金線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線消失的遠方……沒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別人。我很重要。”(畢淑敏)
“我很重要”!這是心靈對生命的允諾。每一個人都應該對自己說:“我很重要!”在別人看重自己之前,自己首先看重自己。只有看重自己,才能超越自己。
哲人尼采曾說:“人是一樣應該超過的東西。你們做了什么以超過它呢?”下面的故事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迪——
學校曾有個孩子問爸爸:“為什么同桌考第一名,我才考了第二十一名?”
做教師的爸爸聽了兒子的話,感覺到兒子開始有了自尊心,而這種自尊心正被學校的排名傷害著。他望著兒子,沒有回答。
又一次考試后,兒子考了第十八名,而他的同桌還是第一名。他又問爸爸同樣的問題。爸爸依然沒有回答兒子的問題。但爸爸一直在思考怎樣為兒子的問題找到一個完美的答案。
摘要:學校是傳承和發展文化的重要場所,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我們在強調科學素養,加強探究學習的同時,不能忘記人文素養的培養。校園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是創建“人文?書香”校園,探討書香校園建設、管理、應用的方法,創建人文書香校園,推動書香校園建設。建設精品書香校園,做書香校園建設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實踐者,努力打造書香校園。
關鍵詞:書香校園;建設探討;環境營造;特色展現
【中圖分類號】G258.69 ;G2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107-01
一、營造書香校園環境,陶冶高尚情操、滋潤純潔靈魂
1.唐詩宋詞,詩意校園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傳統文化的精粹,它能給我們潛移默化的影響,給我們以美的熏陶和啟迪。不論是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還是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亦或是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等等。我們在學校的走廊上墻壁間懸掛著這一類瑯瑯上口、膾炙人口的古詩詞,學生每天的上學放學、出入來回、課間十分鐘,抬頭就可以看到,在每天的接觸中讓學生自然而然的熟記。而這一切無一不是對學生進行教育和文化熏陶的好素材。
2.誦讀經典,立德修身
經典是具有生命力的作品,現在有很多的經典國學是我可用來對學生進行立德修身,行為規范教育的絕佳載體。讓學生記取其中具有教育意義的至理名言,最有效的辦法和途徑就是誦讀,讓學生熟讀成誦。
我校是一所偏遠山區半寄宿制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學校團委和學生會會根據不同的時段、不同的實際情況利用每天上、下午放學后的半個小時里,根據小學部和初中部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經典國學書籍,小學部選擇《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聲律啟蒙》、《幼學瓊林》和《唐詩三百首》等;中學部選擇《詩經》、《左傳》、《論語》、《孟子》、《說文解字》、《荀子》、《孫子兵法》、《管子》、《道德經》、《莊子》、《六祖壇經》、《史記》等古典名作進行誦讀。還可讓學生摘抄一些名人名言,和同學們一起誦讀、交流、分享,讓學生在朗朗誦讀聲中凈化心靈,涵養性情、滋潤靈魂。
二、演繹精彩書香課堂,展現校園書香特色
1.以主題課例,演繹精彩書香課堂
我校小學部羅旭麗老師在書香課堂教學大賽中,以《祖父的園子》為課例,羅老師以尊重兒童的發展需要為出發點,通過自由開放的教學場景,讓學生在自主品讀文本質樸清新的語言中,突破自我,敞開心扉,與所描繪的人、事、景、物等進行輕松對話,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眷戀,使自身的精神視野走向自由與憧憬。
中學部譚文圣老師在書香課堂教學大賽中,以《木蘭詩》為課例,針對文本特點,譚文圣老師引導學生讀一讀,悟一悟,感受木蘭的英勇善戰。讓學生觀察圖畫,了解木蘭為什么要“替父從軍”,為什么要“女扮男裝”,突破難點。根據文本資源,設計多個拓展性訓練,讓學生練習說話,引導學生揣摩花木蘭的心理活動,感悟她為國為家敢于自我犧牲的可貴之處和高尚情操。
2.利用國學經典,創設書香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傳遞“正能量”
首先,利用好語文課程資源,創設書香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向學生傳遞“正能量”。語文課程強調工具性的同時,還要求注重人文性,許多語文課文都有可挖掘的“正能量”。
其次,要求教師善于創設書香情境,善于學習、積累、傳播“正能量”。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要想給青少年傳遞“正能量,教師特別是語文、政治教師更應該加強師德學習,積聚自身的“正能量”。教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幾十個孩子關注著你的一舉一動,言行舉止間更應該謹慎、大方、得體。通過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總結,敢于糾正自己的教育教學方式,把自己最優秀的一面展示給我們的學生,這樣才能把“書香”、“正能量”傳承給孩子。
3.開展書香活動,滲透國學經典,分享閱讀快樂
(1)在古詩、名句學習中滲透
詩歌自古就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最形象的載體,詩歌更是千百年來塑造炎黃子孫人格氣質最獨特而有效的方式。古詩語言簡練精辟,每一首詩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
(2)反復誦讀,悟出情感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意自見”。指的是通過反復朗讀,就能明白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語文教材中有些意境優美、情感濃郁的文章特別適合用多讀的方法來達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注重“書香味”校園、班級文化建設,擷取精神食量
1.解讀“校訓”,傳承校風
“嚴、勤、細、實、禮、謙”是我們學校的校訓,校訓是學校辦學的靈魂;“勤奮、進取、求實、創新”是我們學校的校風,校風是學校辦學的精華所在,如同一幅畫的點睛之筆。我們學校歷來非常重視校訓所體現的意義,要求班主任先淺顯的講解一下校訓的意思,與學生共同解讀校訓蘊含意思,讓校訓的意義植根于學生的心中,發揮校訓應有的作用。
2.創設“書香班級”, 注重“書香味”的建設
我們學校非常注重班級文化建設,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注重“書香味”的建設。我們要求班班有班訓、班風,有班主任寄語,并能理解其意思,如小學部六〈1〉的班訓是:文明高雅,樂學善思。班風是:微笑、尊重、團結、拼搏。班主任寄語: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又如中學部八〈3〉班訓是:拼搏創造奇跡,奮斗書寫輝煌。班風是:勤學好問,立志成才。班主任寄語:我自信我出色,我努力我成功。
3.建設圖書角、閱覽室,徜徉書海
加強校園、班級文化建設,努力使學生的性情得到涵養,使學生的靈魂得到滋潤。要求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圖書角,讓它成為學生博覽群書的好地方。每個班主任都根據自己班級的特點,充實圖書。除了學校添置的圖書、報刊外,老師可要求學生把自家適合同齡青少年看的圖書帶進來,三五七本,同學之間互相交流,交換閱讀。同學們帶來的書籍豐富多彩。
4.開設美術書法興趣班
美術書法課是一門藝術,是對學生進行藝術教育的重要途徑,它對陶冶性情,啟迪智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美術書法興趣小組是美術教學的補充和延伸,要辦好美術書法興趣小組,應十分重視教學質量,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美術書法興趣小組活動搞得有聲有色。
我們學校十分重視學生對美術書法興趣的培養,開設有美術書法興趣班,有專門的美術書法功能場室,由在美術書法方面有一定造詣的黃小弟和陳記房老師分別負責輔導,利用課余時間作指導,學校提供筆、墨、紙張、顏料,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陶冶了學生高尚情操。
書香校園,你我共創!讓書香在校園里的每個角落飄蕩,讓校園文化感化人性,讓校園文化感化人道,讓校園文化聚集人氣,讓校園文化提升人格,讓校園文化涵養性情,以校園文化滋潤靈魂;讓書香校園綻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