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范文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

第1篇: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范文

【關鍵詞】 視同銷售 會計處理 會計準則 稅法

視同銷售是指在會計上不作為銷售核算,而在稅收上作為銷售,確認收入計繳稅金的商品或勞務的轉移行為。由于貨物(指有形動產,下同)視同銷售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中都有明確規定,而新《企業會計準則》中只有是否確認為收入的問題,對視同銷售無明確規定;同時又由于稅法中的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與企業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下的視同銷售的規定并不完全一致,因此,貨物視同銷售的會計處理令許多會計人員傷透腦筋。本文擬通過對稅法與會計準則的詳細解讀,對如何做好貨物視同銷售業務的會計處理作一探討。

一、理清增值稅關于視同銷售的相關規定

1、認定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四條規定,單位或者個體工商戶的下列行為,視同銷售貨物:將貨物交付其他單位或者個人代銷;銷售代銷貨物;設有兩個以上機構并實行統一核算的納稅人,將貨物從一個機構移送其他機構用于銷售,但相關機構設在同一縣(市)的除外;將自產或者委托加工的貨物用于非增值稅應稅項目;將自產、委托加工的貨物用于集體福利或者個人消費;將自產、委托加工或者購進的貨物作為投資,提供給其他單位或者個體工商戶;將自產、委托加工或者購進的貨物分配給股東或者投資者;將自產、委托加工或者購進的貨物無償贈送其他單位或者個人。

2、計稅銷售額確定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十六條規定,納稅人有本細則第四條所列視同銷售貨物行為而無銷售額者,按下列順序確定銷售額:按納稅人最近時期同類貨物的平均銷售價格確定;按其他納稅人最近時期同類貨物的平均銷售價格確定;按組成計稅價格確定。組成計稅價格的公式為:組成計稅價格=成本×(1+成本利潤率)。屬于應征消費稅的貨物,其組成計稅價格中應加計消費稅額。公式中的成本是指銷售自產貨物的為實際生產成本,銷售外購貨物的為實際采購成本。公式中的成本利潤率由國家稅務總局確定。

二、理清企業所得稅關于視同銷售的相關規定

1、認定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企業發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以及將貨物、財產、勞務用于捐贈、償債、贊助、集資、廣告、樣品、職工福利或者利潤分配等用途的,應當視同銷售貨物、轉讓財產或者提供勞務,但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的除外。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處置資產所得稅處理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8〕828號)第二條規定,企業將資產移送他人的下列情形,因資產所有權屬已發生改變而不屬于內部處置資產,應按規定視同銷售確定收入:用于市場推廣或銷售;用于交際應酬;用于職工獎勵或福利;用于股息分配;用于對外捐贈;其他改變資產所有權屬的用途。

2、計稅銷售額確定依據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處置資產所得稅處理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8〕828號)第三條規定,企業發生本通知第二條規定情形時,屬于企業自制的資產,應按企業同類資產同期對外銷售價格確定銷售收入;屬于外購的資產,可按購入時的價格確定銷售收入。

三、理清企業會計準則關于銷售收入確認的相關規定

《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中規定了銷售收入確認的五個條件:企業已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購貨方;企業既沒有保留通常與所有權相聯系的繼續管理權,也沒有對已售出的商品實施有效控制;收入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相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相關的已發生或將發生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

四、理清兩稅間視同銷售規定的異同

由上可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與企業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下的視同銷售的規定并不完全相同。

1、認定依據不一致

判斷企業所得稅視同銷售主要考慮貨物的所有權屬。現行企業所得稅法采用的是法人所得稅的模式,對于貨物在統一法人實體內部之間的轉移,沒有改變資產所有權屬的,不需要視同銷售,比如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門、分公司等不再作為銷售處理,除此之外須作為所得稅的視同銷售處理。

而判斷增值稅視同銷售主要考慮貨物貨物是自產、委托加工的還是外購的。假如將自產或者委托加工收回的貨物用于在建工程、職工福利、個人消費等非生產性用途,為視同銷售行;但貨物若是外購貨物,則是進項稅額不得抵扣的行為,需要將進項稅額轉出。假如將貨物用于投資、捐贈、利潤分配等,則無論貨物是自產、委托加工的還是外購的,均為增值稅的視同銷售行為。

由此可見,增值稅的視同銷售并不必然導致企業所得稅的視同銷售,有時兩稅關于視同銷售的認定是一致的,而有時增值稅認定為視同銷售行為的企業所得稅卻不認定為視同銷售,有時增值稅不認定為視同銷售行為的而企業所得稅卻認定是視同銷售,需要認真區分。

2、計稅銷售額確定依據不一致

對于貨物視同銷售的計稅價格,企業所得稅中區分了自制與外購兩種情況,而增值稅不論自制與外購,計稅價格的確定方法一樣。企業所得稅中自制的商品按企業同類資產同期對外銷售價格確定銷售收入,此規定與增值稅基本一致,但不如增值稅的具體,在實際操作時,自制商品視同銷售,應參照增值稅的計稅價格,以保持二者稅基上計量的一致性。

五、依稅法與會計準則的銷售收入認定差異進行會計處理

對照《企業會計準則》銷售收入確認的五個條件,本文就常見的貨物視同銷售業務如何進行會計處理作如下分析。

第一,將自產、委托加工貨物用于職工個人消費、交際應酬消費、投資和分配給股東或者投資者的,此類業務因能產生可準確計量的經濟利益的流入,且貨物所有權屬發生轉移,所以在會計、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上均應作為視同銷售貨物處理,會計分錄如下:

借:應付職工薪酬――非貨幣利(收入+銷項稅額)

管理費用――業務招待費(收入+銷項稅額)

長期股權投資等(收入+銷項稅額)

應付股利(收入+銷項稅額)

貸:主營業務收入或其他業務收入(同類不含增值稅價格或組價)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同類不含增值稅價格或組價×增值稅稅率)

結轉成本:

借:主營業務成本或其他業務成本(賬面成本)

貸:庫存商品或原材料等(賬面成本)

例:某生產企業(一般納稅人)2011年9月將一批自制產品以福利形式分給本企業職工,該批產品賬面成本150000元,同類市場價格200000元(不含稅),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為17%。則企業的會計分錄處理為:

借:應付職工薪酬――非貨幣利 234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 20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34000

借:主營業務成本 150000

貸:庫存商品 150000

第二,將自產、委托加工貨物用于非增值稅應稅項目、用于職工集體福利,此類業務因貨物所有權屬沒有發生轉移,所以在會計和企業所得稅上均不作為視同銷售貨物處理,但在增值稅上應作為視同銷售貨物處理,會計分錄如下:

借:在建工程(成本+銷項稅額)

應付職工薪酬――非貨幣利(成本+銷項稅額)

貸:庫存商品等(賬面成本)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同類不含增值稅價格或組價×增值稅率)

例:某鋼材生產企業(一般納稅人)2011年9月將一批自制產品用于本企業廠房建設,該批產品賬面成本800000元,同類市場價格1000000元(不含稅),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為17%。則企業的會計分錄處理為:

借:在建工程――XX廠房工程 917000

貸:庫存商品 80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70000

第三,將自產、委托加工、外購貨物無償贈送他人(與企業經營無關),此類業務貨物所有權屬發生轉移,在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上均作為視同銷售貨物處理,但因相關經濟利益不能流入企業,在會計上不確認收入,會計分錄如下:

借:營業外支出――捐贈支出(成本+銷項稅額)

貸:庫存商品等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同類不含增值稅價格或組價×增值稅率)

同時,年度企業所得稅匯算申報時要確認該筆業務視同銷售收入、視同銷售成本及按稅法確認的捐贈支出額(收入+銷項稅額)。

例:某生產企業(一般納稅人)2011年9月將一批自制產品通過希望工程基金會捐贈給某學校,該批產品賬面成本20000元,同類市場價格30000元(不含稅),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為17%。則企業的會計分錄處理為:

借:營業外支出――捐贈支出 25100

貸:庫存商品 2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5100

同時,進行2011年度企業所得稅匯算申報時要確認該筆業務視同銷售收入30000元、視同銷售成本20000元及按稅法確認的捐贈支出額35100元。

第四,將外購貨物用于職工個人消費,此類業務雖貨物所有權屬發生轉移,但未增加企業所有者權益,所以在會計和增值稅上不確認視同銷售,但企業所得稅上應作為視同銷售貨物處理,會計分錄如下:

借:應付職工薪酬――非貨幣利(成本+進項稅額轉出)

貸:庫存商品或原材料等(賬面成本)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同時,年度企業所得稅匯算申報時要按其購入時價格確認該筆業務視同銷售收入、視同銷售成本。

第五,將外購貨物用于非增值稅應稅項目(如自產產品用于在建工程),此類業務因貨物所有權屬沒有發生轉移,在會計、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上均不作為視同銷售貨物處理,會計分錄如下:

借:在建工程

貸:庫存商品或原材料等(賬面成本)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總之,從以上視同銷售業務會計處理方法可以看出,企業會計人員要做好貨物視同銷售業務的會計處理,就必須對企業會計準則、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與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三者對視同銷售認定存在差異進行仔細區分。

【參考文獻】

[1]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稅法[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2] 全國注冊稅務師執業資格考試教材編寫組:稅務實務[M].中國稅務出版社,2010.

[3] 蘇春林:納稅實務[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4] 蓋地:企業所得稅納稅實務指引[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第2篇: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范文

關鍵詞:無形資產 會計 涉稅處理

1、前言

文章對無形資產涉及的有關稅種進行了介紹,對會計準則與企業所得稅法對無形資產范圍界定的差異比較進行了闡述,通過分析,并結合自身實踐經驗和相關理論知識,對無形資產投資中的一些涉稅處理進行了探討。

2、無形資產業務涉及的稅種

《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規定,無形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主要包括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特許權等。

新實施條例中無形資產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出租或者經營管理而持有的、沒有實物形態的非貨幣性長期資產,通常包括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上地使用權、商譽等。

二者比較而言,稅法界定的無形資產范圍比會計要大,會計準則強調無形資產的可辨認性,從而將商譽排除在外;另外,在新所得稅法中,土地使用權一般被確認為無形資產,而在會計準則中,土地使用權并不一定是都是無形資產,有可能是固定資產、存貨或投資性房地產等。

綜合無形資產內容和現行稅法,無形資產涉及的稅種主要包括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印花稅、土地增值稅、契稅和城市維護建設稅等。限于篇幅,本文重點討論企業所得稅、營業稅和增值稅。

3、會計準則與企業所得稅法對無形資產范圍界定的差異比較

《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第三條規定:無形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通常包括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特許權、土地使用權等;無形資產準則第二條中的(一)規定:作為投資性房地產的土地使用權,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第二條中的(二)規定:企業合并中形成的商譽適用《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和《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另外,無形資產準則第十一條規定:企業自創商譽不應確認為無形資產。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六十五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十二條所稱無形資產,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出租或者經營管理而持有的、沒有實物形態的非貨幣性長期資產,包括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非專利技術、商譽等。

4、無形資產投資與轉讓的涉稅處理

4.1、無形資產轉讓的涉稅處理。無形資產轉讓有兩種方式,一是轉讓使用權。二是轉讓所有權。在轉讓過程中,除了按轉讓合同金額雙方計交印花稅外,轉讓方還要按轉讓金額計算繳納營業稅。如果是以無形資產交換其他非貨幣性資產,則雙方都是購銷雙重身份,印花稅要按兩份合同計稅,無形資產轉讓方除了按轉讓金額計交營業稅外,作為換回的貨物,其入帳金額中可能含有消費稅,并視存貨或固定資產,在價外或價內反映增值稅。對無形資產轉讓收入,在扣除無形資產轉讓過程中發生的相關稅費及被轉讓無形資產所有權時的無形資產帳面凈值后,要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企業在轉讓之前,應充分考慮在各種轉讓方式、轉讓價格下。企業要納的稅種,以求整體稅負最輕、轉讓凈收益最大。

4.2、無形資產投資的涉稅處理。根據《扣除辦法》規定,“納稅人對外投資的成本不得折舊和攤銷,也不得作為投資當期費用直接扣除,但可以在轉讓、處置有關投資資產時,從取得的財產轉讓收入中減除,據以計算轉讓所得或損失”。因此,企業以無形資產對外投資,由無形資產轉化為長期投資后,在投資期間不得對該項無形資產進行價值攤銷。企業以無形資產對外投資時,對評估確認價值大于投出無形資產帳面價值的差額,貸記“資本公積(資產評估增值)”;對評估確認價值小于投出無形資產帳面價值的差額。借記“營業外支出(資產評估減值)”。在該項投出資產沒有收回或轉讓之前,對上述投資評估差額,企業不能轉增資本,也不能在稅前扣除,不存在稅收影響問題。

5、無形資產涉稅業務處理的進一步思考

5.1、稅法及法規與企業會計準則應協調發展

應當在認可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存在一定差異的基礎上互相吸收彼此的合理內核,互相借鑒,形成一種良性互動關系,而不應無限夸大兩者間的差異。目前稅制的改革和完善應借鑒國際慣例。從保護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需要出發,從更高層次地體現國家利益與企業利益,社會成員的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科學結合的需要出發,稅法要主動向會計準則靠攏,有限度地允許企業進行職業判斷和會計政策選擇,逐步采納會計準則的一些精神,以縮小兩者之間的差異,簡化相應的會計處理。

5.2、盡快出臺與會計準則相配套的稅法實施細則

針對會計準則中對無形資產攤銷的規定,應對現行實施細則中相關條例進行及時修訂,盡快制定與會計準則相適應的新條例,減少因不同地方、不同企業、不同人員在處理有關無形資產攤銷額稅前扣除標準上的不一致。

可以采用兩種方法:直接引入會計準則中的相關規定,允許按照會計準則要求計算的無形資產攤銷額,并全額在稅前扣除;制定出稅法的實施細則,明確規定無形資產的的攤銷成本、攤銷方法、攤銷時間、預計殘值等有關內容,并指出會計與稅法產生的差異的處理方法。

5.3、進一步完善研發費用相關規范

從會計規范的角度講,我國應制定研發費歸集與分配的具體規范與原則朋確人員人工、物料消耗、折舊費與長期待攤費用及其他費用項目在正常生產經營費用及研發費之間或者在不同研發項目間的分配規則,避免企業費用歸集的隨意性。在開發費的資本化方面,在會汁準則明確規定資本化條件的同時,可以借鑒國際會計準則,在準則指南中具體列舉無形資產的具體類別和內容,以便于實務操作。此外應要求企業對研發費建立專門明細賬,將有效憑證和明細賬目對應,對不同研究開發項目分別進行單獨歸集核算,對于企業同時進行多個研究開發項目共同使用資源的情況,要求企業制定費用在項目間進行分攤的原則。

6、結束語

會記中,無形資產的涉稅處理比較繁瑣,跟其他方面的會記工作相比,難度也大一些。需要會計人員在工作中更加仔細認真才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2006[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11).

第3篇: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范文

【關鍵詞】新企業所得稅;稅收籌劃

新《企業所得稅法》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實施。該新《企業所得稅法》得以實施之后,對企業所得稅的籌劃格局產生了很大影響,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當前,自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以來,越來越多的納稅人傾向于在費用扣除以及國際稅收籌劃上做文章。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一、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對新辦企業進行稅收籌劃

新《企業所得稅法》正式實施以后,對新辦企業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籌劃方案主要如下: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對享受企業所得稅定期減免稅的新辦企業的認定標準重新做了明確規定:必須要同時符合和具備下面兩個條件,才可以享受新辦企業所得稅的相關優惠。條件1:必須是新注冊成立的企業;條件2:權益性出資人實際出資中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非貨幣性資產的累計出資額占新辦企業注冊資金的比例一般不得超過25%。因此,對稅收籌劃的要求是:加大貨幣性資產的投入比例,降低非貨幣性資產的投入比例。下面,筆者引用一則案例加以具體說明:某軟件生產企業已經持續獲利5年,其稅收優惠期己滿。此時該企業就需要考慮注銷該企業,轉而注冊并成立一個新的軟件生產企業。該軟件生產企業原先就有價值198萬元的辦公用房,企業的計算機設備價值52萬元,專利權價值99萬元,非專利技術價值101萬元,非貨幣性資產一共約為450萬元之多。假如使非貨幣性資金占企業注冊資金的比例不超過25%,則需要再投入貨幣資金1350萬元,從而使新成立的企業注冊資金達到1800萬元,這樣就可以享受新辦軟件生產企業“兩免三減半”的企業所得稅優惠了。

二、利用成本費用籌劃

由上述論述可知,新《企業所得稅法》的相關規定對企業利用稅收優惠從而進行稅收籌劃的空間變小了。但是可喜的是,新《企業所得稅法》卻對成本費用的扣除標準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放寬。但是,新《企業所得稅法》做出了這樣的規定:不再以是否獨立核算為標準確定是否應該獨立納稅,而是以公司法人為基本納稅單位。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稅收籌劃思路可以這樣設計:總公司應該考慮將子公司轉變為分公司。因為分公司不具備法人資格,因此不是獨立納稅單位。這樣來說,就可以做到總公司匯總納稅,就可以使各分公司間的收入以及成本費用可以達到一個平衡。

三、重視國際稅收籌劃

自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以來,很多人都對國際稅收籌劃投以更多的關注,這也是企業所得稅籌劃的一個顯著變化。在以前,外國投資者適用舊的《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從而得到了我國諸多稅收優惠以及政策照顧,致使這些外國投資者收益頗多。不過,新《企業所得稅法》正式實施之后,卻取消了對部分外國投資者的優惠和照顧性政策,這就迫使很多外國投資企業以及外國企業不得不重新考慮自身的投資方式,從而積極去探索一些新的、科學可行的稅收籌劃方案。(1)避免成為常設機構。絕大多數實行地域管轄權的國家對非居民,以其是否在本國境內設有常設機構作為判定其所得是否來源于本國境內,進而決定是否行使課稅權的標準。根據《經合組織范本》的定義,判定跨國納稅人有無常設機構并確定其納稅義務,可以采用有形聯系因素,比如一座工廠、一個作業場所、一個辦事處、一個礦礦井等等。即使找不到這些具有有形物質聯系因素,也可以采用法律等因素加以綜合判定。所以,這些特殊的稅收規定,就為跨國納稅人通過建立常設機構來轉移資金、貨物或勞務,進行國際稅收籌劃提供了渠道,因此,避免成為常設機構是跨國公司進行國際稅收籌劃的一個重要方法。(2)利用國際稅收協定進行稅收籌劃。新《企業所得稅法》還做出這樣的規定: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未設立機構、場所的,或者雖然設立機構、場所但取得的所得與其所設機構、場所沒有實際聯系的,應當就其來源于中國境內的所得繳納企業所得稅,稅率為10%(被稱為預提所得稅稅率,扣繳義務人代扣代繳)。中國已經和世界上80多個國家簽訂了稅收協定,在簽訂稅收協定的國家中,稅率都相對較低,通常都小于10%。因此,有智慧的企業投資者往往會選擇進行國際稅收籌劃。

總而言之,新《企業所得稅法》的正式實施,不僅關閉了傳統稅收籌劃的部分路徑,另外也為企業所得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籌劃空間。所以,我們的企業應當仔細、認真的研讀稅法及實施細則,科學、適時的調整所得稅籌劃思路,做到在最大程度上企業規避稅收風險,從而為企業最大程度上謀求經濟利益。

參 考 文 獻

[1]蓋地.納稅籌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李克橋.納稅籌劃[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8

[3]張向歷.關于提高我國企業稅收籌劃水平問題的研究[J].企業導報.2010(7)

第4篇: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范文

關 鍵 詞:泛美衛星案;特許權使用費;租金;稅法適用

一、泛美衛星案焦點問題

泛美衛星案是轟動一時的涉外稅收領域的大案,[1] 本案的焦點問題在于泛美衛星公司為中央電視臺提供服務所收取費用的性質。泛美衛星公司認為屬于營業利潤,北京市國稅局認為屬于特許權使用費(稅收協定上的)以及租金(國內法上的)。

二、泛美衛星公司提供服務的內容

關于泛美衛星公司為中央電視臺所提供服務的詳細內容,限于資料,無法獲得。但是可以通過相關報道和介紹了解其服務的基本內容。據報道,泛美衛星公司目前通過它的 PAS-1R大西洋地區衛星、PAS-8太平洋地區衛星、PAS-9 大西洋地區衛星和 PAS-10印度洋地區衛星為中央電視臺提供全時節目廣播服務。泛美衛星公司還用它的銀河 3C衛星為中央電視臺在美國提供直接入戶服務的能力。中央電視臺利用泛美衛星公司在加州納帕和佐治亞州亞特蘭大的teleports 提供衛星下行、標準轉換、多路復合和衛星上行廣播。[2]

由此可見,泛美衛星公司提供服務的核心在于利用自己的設備將中央電視臺的信號傳遞到消費者手中。這種服務類似于發射塔將電臺的信號發送到消費者的接收器中,或者輸電設備將電能從發電廠輸送到消費者的家中,或者運輸企業將商品從生產廠家運送到銷售商或者消費者手中。[3]

三、泛美衛星公司收費的性質

泛美衛星公司的收費有可能歸入三個類別:營業利潤、租金與特許權使用費。

(一)營業利潤

營業利潤,也稱為營業所得,一般是指納稅人從事工業生產、交通運輸、農林牧業、商業、服務業等企業經營性質的活動而取得的利潤。[4] 營業利潤是國際雙邊稅收協定不可缺少的重要術語,但是,就我國所簽訂的雙邊稅收協定而言,沒有對“營業利潤”給出明確的定義。在英語中,與營業利潤相對應的術語是“business profits”,《OECD范本》并沒有給“business profits”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或者說明,但是有關于“business”的說明,其第3條規定:“‘營業’這一術語包括專業服務的提供以及其他具有獨立特征的活動”。[5] 《OECD范本》并沒有給出營業利潤的一般性定義,這一定義應當由適用這一條約的國家的國內法來完成。這里只是強調了營業利潤不僅包括通常的形式,也包括兩個特定的類型:專業服務以及獨立勞務。這一規定是在2000年新增加的,與此同時,《OECD范本》規定獨立個人勞務(Independent Personal Services)的第14條被刪除了。因此,《OECD范本》在2000年增加這一規定主要是為了確保原第14條所規定的獨立個人勞務能夠被營業利潤所涵蓋。[6]

我國國內法關于營業利潤的定義或說明主要是《企業會計制度》,其第106條規定:“營業利潤,是指主營業務收入減去主營業務成本和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加上其他業務利潤,減去營業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后的金額。”這里僅僅規定了營業利潤的計算方法,對于什么是營業利潤,實際上并沒有說清楚。我國國內法也有一些關于營業收入的規定,國家稅務總局1994年5月27日印發的《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國稅發[1994]131號)其中有一項為“銷售(營業)收入”,本項目所填報的是“從事工商各業的基本業務收入,銷售材料、廢料、廢舊物資的收入,技術轉讓收入(特許權使用費收入單獨反映),轉讓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的收入,出租、出借包裝物的收入(含逾期的押金),自產、委托加工產品視同銷售的收入”。這里說明了營業收入的基本范圍,而且特別將特許權使用費排除在一般的營業收入之外,這主要是為了征稅的需要。國家稅務總局1997年6月20日印發的《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管理辦法》(國稅發[1997]103號)其中有一項是“營業收入凈額”,其填寫的內容是“本納稅年度內,分支機構或營業機構從事交通運輸、旅游服務等服務性業務取得的收入總額”。從上述規定來看,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正常營業)的各項所得都可以歸入營業收入,扣除相關的成本費用損失以后,就是營業利潤。

泛美衛星公司主張自己的該筆所得屬于營業利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該筆所得是該公司進行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收入,劃入該公司的營業利潤應當是合理的。但是,如果該項收入被判定為特許權使用費或者租金,那么,該項收入就應當單獨予以反映,因為特許權使用費和租金在國際稅法中的征稅方式是不同的。

(二)租金

租金一般是使用他人物品所支付的對價。租金一般通過租賃合同來規定,我國《合同法》第212條規定:“租賃合同是出租人將租賃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判定一筆收入是否屬于租金關鍵在于租賃物的范圍以及“使用、收益”的具體形式。對于這些問題,我國現行法律并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

現行稅法中關于租金的規定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以下簡稱《涉外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第6條關于“將財產租給中國境內租用者而取得的租金”的規定,這一規定是為了解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以下簡稱《涉外企業所得稅法》)第19條所規定的外國企業來源于中國境內的所得的范圍。這里也沒有明確“租賃物”和“使用”的具體范圍。《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個人所得稅法實施細則》)第8條規定:“財產租賃所得,是指個人出租建筑物、土地使用權、機器設備、車船以及其他財產取得的所得。”這里明確列舉了租賃物的具體范圍,但是并沒有窮盡租賃物的范圍。《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以下簡稱《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7條規定:“租賃收入,是指納稅人出租固定資產、包裝物以及其他財產而取得的租金收入。”這里的規定與上述規定的具體種類有所差別,但同樣沒有窮盡租賃物的范圍。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外國企業出租衛星通訊線路所取得的收入征稅問題的通知》(國家稅務總局1998年11月12日 國稅發[1998]201號)規定:“外國公司、企業或其他組織將其所擁有的衛星、電纜、光導纖維等通訊線路或其他類似設施,提供給中國境內企業、機構或個人使用所取得的收入,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第六條規定的來源于中國境內的租金收入,應依照稅法第十九條的規定計算征收企業所得稅。”總局的這一規定將“衛星、電纜、光導纖維等通訊線路或其他類似設施”歸入“租賃物”的范疇,應當是在法定范圍內的合理解釋。首先,法律法規并沒有限定租賃物的種類和范圍,其次,在新聞報道和學術論著中往往也把對衛星的使用稱為“租用”。[7] 因此,總局的這一解釋并不違反在“可能文義范圍”內進行解釋的一般法律解釋原則。

北京市國稅局根據國家稅務總局的這一規定將泛美衛星公司的收入定性為“租金”并無不妥。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關于對所得避免雙重征稅和防止偷漏稅的協定》(以下簡稱《中美雙邊稅收協定》)并沒有關于租金的明確規定,甚至沒有對租金如何進行征稅的規定。但是,其在11條規定特許權使用費的定義時,有這樣一句“包括使用或有權使用工業、商業、科學設備或有關工業、商業、科學經驗的情報所支付的作為報酬的各種款項”,這里的規定基本上符合我國國內法關于租金的規定,即“使用租賃物”的“對價”。由于這里將其放在特許權使用費的范疇內,我們下面再進行討論。

(三)特許權使用費

關于特許權使用費,《中美雙邊稅收協定》第11條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本條‘特許權使用費’一語是指使用或有權使用文學、藝術或科學著作,包括電影影片、無線電或電視廣播使用的膠片、磁帶的版權,專利、專有技術、商標、設計、模型、圖紙、秘密配方或秘密程序所支付的作為報酬的各種款項,也包括使用或有權使用工業、商業、科學設備或有關工業、商業、科學經驗的情報所支付的作為報酬的各種款項。”從這一規定可以看出,特許權使用費的范圍是相當廣泛的,既包括通常所理解的狹義的特許權使用費,也包括通常所理解的租賃費、信息費等。

而國內法關于特許權使用費的規定就相對比較狹窄,如《涉外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第6條將來自中國境內的特許權使用費界定為“提供在中國境內使用的專利權、專有技術、商標權、著作權等而取得的使用費”。《個人所得稅法實施細則》第8條規定:“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是指個人提供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非專利技術以及其他特許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所得;提供著作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所得,不包括稿酬所得。”這里的特許權使用費僅僅包括對“特許權”使用的對價,并不包括對機器設備使用的對價——租金,之所以將稿酬所得排除在外,是因為我國個人所得稅法對稿酬所得采取輕課稅措施,與一般特許權使用費征稅方法不同。《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7條規定:“特許權使用費收入,是指納稅人提供或者轉讓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以及其他特許權的使用權而取得的收入。”這里一方面沒有將租金包括在內,另一方面沒有將稿酬所得排除在外,因為在企業所得稅法上,稿酬所得與其他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在稅收待遇上是一致的。海關總署2003年5月30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關于進口貨物特許權使用費估價辦法》第2條規定:“本辦法所稱特許權使用費,是指進口貨物的買方為獲得使用專利、商標、專有技術、享有著作權的作品和其他權利的許可而支付的費用,包括:(一)專利權使用費;(二)商標權使用費;(三)著作權使用費;(四)專有技術使用費;(五)分銷或轉售權費;(六)其他類似費用。”這里實際上拓展了特許權使用費的范圍,將“分銷或轉售權費”以及“其他類似費用”包括在內。可見,從整體上來看,我國國內法對特許權使用費的界定是比較狹窄的,而且明確將租賃費排除在外,個別法律法規分別根據需要而將稿酬所得排除在外,或者將分銷或轉售權費包括在內。

因此,從《中美雙邊稅收協定》的規定來看,將泛美衛星公司的收入歸入“使用或有權使用工業、商業、科學設備或有關工業、商業、科學經驗的情報所支付的作為報酬的各種款項”并無不妥,[8] 但是從國內法的規定來看,則難以將泛美衛星公司的收入歸入“特許權使用費”的范疇,而應當歸入“租金”的范疇。

四、如何適用中美稅收協定以及國內法

《中美雙邊稅收協定》與國內法的規定不一致,應當如何適用呢?根據一般的法律原則,國際法優先于國內法適用。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也是這樣規定的,例如《涉外企業所得稅法》第28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外國政府所訂立的有關稅收的協定同本法有不同規定的,依照協定的規定辦理。”

因此,應當首先適用《中美雙邊稅收協定》的規定,根據其第11條的規定,泛美衛星公司的收入可以歸入“特許權使用費”的范疇,同時,根據其第11條的規定:“發生于締約國一方而支付給締約國另一方居民的特許權使用費,可以在該締約國另一方征稅。然而,這些特許權使用費也可以在其發生的締約國,按照該締約國的法律征稅。但是,如果收款人是該特許權使用費受益所有人,則所征稅款不應超過特許權使用費總額的10%.”中國作為特許權使用費發生的締約國有權按照我國的法律征稅,但是稅率不得超過10%.

但是,當我們進入到國內法的時候,就發現,作為“特許權使用費”的泛美衛星公司的收入并不在我國“特許權使用費”的征稅范圍之內,而在我國“租金”的征稅范圍之內。這里就產生了一個兩難的困境:如果認為稅收協定的效力嚴格高于國內法,那么,稅收協定關于該筆收入性質的判斷也應該適用于國內法,這樣,該筆收入就不屬于我國國內法意義上的特許權使用費,因此,我國不能對該筆所得征稅。但是,稅收協定也明確規定了“按照該締約國的法律征稅”,也就是可以按照我國法律的規定征稅,不需要考慮稅收協定的規定。

那么,我國是否可以一方面用稅收協定來判定該筆所得是否應當在中國納稅,另一方面用國內法的規定來判定如何對該筆所得納稅?[9] 對此,我覺得在邏輯上是可以的。

該筆所得是否需要在中國納稅,首先要由《中美雙邊稅收協定》來判斷,根據其規定,應當在中國納稅,其次,再來判定如何征稅,關于如何征稅的問題,《中美雙邊稅收協定》將其權力完全交給了中國國內法,即由中國國內法來決定,《中美雙邊稅收協定》不解決這一問題。因此,根據《中美雙邊稅收協定》的這一規定,中國國內法無論如何征稅都不會違反《中美雙邊稅收協定》。中國既可以將其作為“特許權使用費”征稅,也可以將其作為“租金”征稅,甚至將其作為其他項目征稅。

舉一個例子,如果一筆稿酬按照《中美雙邊稅收協定》的規定應當在中國納稅,那么,納稅人就不能以該筆稿酬所得按照《中美雙邊稅收協定》屬于“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而按照中國的稅法不屬于“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而屬于“稿酬”所得而拒絕在中國納稅。《中美雙邊稅收協定》只解決應當在哪個國家征稅的問題,至于該國是否征稅,如何征稅,《中美雙邊稅收協定》是不應該管,也沒有辦法管的問題。因為兩國的稅法隨時都處于變動之中,《中美雙邊稅收協定》不可能隨時修改,因此,它只能管稅收管轄權的分配,而不能管具體如何征稅。《中美雙邊稅收協定》第2條規定:“本協定也適用于本協定簽訂之日后增加或者代替第一款所列稅種的相同或者實質相似的稅收。”這一規定實質上就體現了這樣一種原則。

其實,這一問題并不是在這一案例中才首先提出來的,財政部稅務總局1985年3月26日印發的《關于貫徹執行中日、中英稅收協定若干問題的處理意見》(財稅外字第[1985]042號)實際上就已經遇到了這一問題。因為,中日和中英的雙邊稅收協定中也是這樣界定“特許權使用費”的。[10] 該《意見》第6條規定:“依照中日、中英稅收協定的規定,對日本國居民和英國居民取得來源于我國的股息、利息、特許權使用費,如果受益所有人是對方國家居民,則所征稅款不應超過股息、利息、特許權使用費總額的10%.其中,依照中英稅收協定第十二條第二款第二項的規定,對英國居民取得來源于我國的”使用、有權使用工業、商業、科學設備所支付作為報酬的各種款項“,對該項特許權使用費(主要是指出租設備的租金,不包括租賃貿易的租賃費,對租賃費應按對利息的限制稅率執行),應按其總額的70%征收不超過10%的所得稅。”由此可見,當時已經注意到“出租設備的租金”包含在中英、中日稅收協定所規定的“特許權使用費”之中,而在我國則屬于“租金”的范疇,也就是我國國內法和稅收協定對“特許權使用費”的界定范圍不同。在這種情況下,適用稅收協定和國內法時就需要特別注意方法問題。

根據上述討論,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雙邊稅收協定的效力大于國內稅法,應當優先適用雙邊稅收協定的規定。

第二,雙邊稅收協定對于某種所得的性質有明確規定,就按其規定執行,如果沒有明確規定,就應當按照締約國國內法的規定來判斷。

第三,根據所得的性質以及雙邊稅收協定的規定來確定該筆所得應當在哪個國家納稅。

第四,有稅收管轄權的國家有權力根據自己的稅法規定對該筆所得征稅或者不征稅,而不必受雙邊稅收協定對該筆所得性質的規定,雙邊稅收協定對于稅率的限制應當予以遵守。

注釋:

翟繼光,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學研究生稅法研究會會長。

[1] 關于本案案情,參見劉劍文主編:《財稅法學案例與法理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00-301頁,也可以參見.

[2] 參見.

[3] 這里僅僅是三個類比,類比并不等于事物本身。因此,三個類比的性質與本文所討論的收費的性質并不相同,而且三個類比一個比一個遠。

[4] 參見劉劍文主編:《國際稅法學》(第2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頁。

[5] 英文原文為:the term “business” includes the performance of professional services and of other activities of an independent character.

[6] 參見《OECD范本》對這一條規定的評論。See Materials on International & EC Tax Law, selected and edited by Kees van Raad,International Tax Center Leiden 2003, p. 86-87.

[7] 例如,天廣:《我國衛星電視廣播的進展》,.cn/docs/ht9709/ht970903.htm;《衛星電視的誕生與發展》,.cn/gcpx/wxcs/1_1.htm.筆者運用百度搜索“租用 衛星”,結果為145,000篇,運用google搜索“租用 衛星”,結果為54,900篇,搜索時間為2005年11月28日17:00.

[8] 《中美雙邊稅收協定》關于營業利潤和特許權使用費的規定是一般規定與特殊規定的關系,即如果一項收入被判定屬于特許權使用費,則排除關于營業利潤的規定,如果一項收入不屬于協定所規定的所有特殊種類,那么,就應當屬于營業利潤。

第5篇: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范文

關鍵詞 視同銷售 增值稅 企業所得稅

一、稅收及會計上對視同銷售的規定

(一)增值稅視同銷售的相關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四條規定,單位或個體經營者的下列行為視同銷售貨物:第一,將貨物交付他人代銷。第二,銷售代銷貨物。第三,設有兩個以上機構并實行統一核算的納稅人,將貨物從一個機構移送其他機構用于銷售,但相關機構設在同一縣(市)的除外。第四,將自產或委托加工的貨物用于非應稅項目(指提供非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銷售不動產和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等)。第五,將自產、委托加工或購買的貨物作為投資,提供給其他單位或個體經營者。第六,將自產、委托加工或購買的貨物分配給股東或投資者。第七,將自產、委托加工的貨物用于集體福利或個人消費。第八,將自產、委托加工或購買的貨物無償贈送他人。

(二)營改增應稅服務、無形資產、不動產視同銷售的相關規定

《關于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6〕36號)附件1《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實施辦法》第十四條規定,下列情形視同銷售服務、無形資產或者不動產:第一,單位或者個體工商戶向其他單位或者個人無償提供服務,但用于公益事業或者以社會公眾為對象的除外。第二,單位或者個人向其他單位或者個人無償轉讓無形資產或者不動產,但用于公益事業或者以社會公眾為對象的除外。第三,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規定的其他情形。

(三)視同銷售在所得稅上的相關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企業發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以及將貨物、財產、勞務用于捐贈、償債、贊助、集資、廣告、樣品、職工福利或者利潤分配等用途的,應當視同銷售貨物、轉讓財產或者提供勞務,但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的除外。

企業所得稅法視同銷售以資產所有權是否發生轉移為判定標準。資產在法人主體內部流轉,不視同銷售;資產在不同法人主體之間流轉,則視同銷售。

(四)會計核算的相關規定

《企業會計準則》規定,需同時滿足以下五個條件才能確認收入:第一,企業已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購貨方。第二,企業既沒有保留通常與所有權相聯系的繼續管理權,也沒有對已售出的商品實施有效控制。第三,收入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第四,相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第五,相關的已發生或將發生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

凡貨物的所有權未發生轉移,均不確認收入,如果貨物的所有權發生轉移,除了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業務按照成本模式計量不確認收入外,其他情形均需按照公允價值確認收入。

二、會計、增值稅及所得稅對視同銷售處理的區別

三、視同銷售的增值稅、所得稅、會計核算的三方協調

(一)增值稅視同銷售,企業所得稅、會計核算均不視同銷售的情形

例:甲公司是增值稅的一般納稅人,將自產的一批水泥用于在建工程,市場價為10000元,產品成本8000元。會計處理為:

借:在建工程 9700

貸:庫存商品 8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1700(10000×17%)

由此可以看出:第一,會計上按成本轉賬。第二,增值稅上則視同銷售計算銷項稅額。第三,企業所得稅方面,由于貨物未流轉出企業內部,資產所有權在形式上和實質上均不發生改變,不視同銷售確認收入。

(二)增值稅、企業所得稅視同銷售,會計核算不視同銷售情形

例:某家具公司為增值稅的一般納稅人,將自己生產的一批課桌(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500套贈送給希望工程,市場價每套100元,產品成本80元。會計處理為:

借:營業外支出 48500

貸:庫存商品 4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8500

可以看出對外捐贈的貨物:第一,會計上按成本轉賬。第二,增值稅上則視同銷售計算銷項稅額。第三,企業在年終進行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時,要進行納稅調整,調整增加營業收入50000元,{稅調整增加營業成本40000元。由于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不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準予扣除。會計上計入“營業外支出”賬戶的捐贈支出48500元,要看其是否超過年度利潤總額的12%,如果沒有超過,可以在稅前扣除,此時會計和稅收處理一致,不需納稅調整;如果超過,則超過部分不能在稅前扣除,需納稅后調整。增值稅、企業所得稅視同銷售,會計核算不視同銷售情形,還有將外購的貨物用于集體福利和個人消費,將本企業生產的產品用于市場推廣、交際應酬等。

(三)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會計核算均視同銷售情形

例:甲公司為增值稅的一般納稅人,將自己生產的一套設備作價80萬投資于乙公司,該設備的生產成本為50萬元。會計處理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 936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 80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136000

同時結轉成本:

借:主營業務成本 500000

貸:庫存商品 500000

由此可見:第一,會計上按公允價值確認收入,同時結轉成本。第二,增值稅上則視同銷售計算銷項稅額。第三,企業所得稅上商品流轉出企業,按規定應視同銷售確認收入80萬元,同時結轉成本。企業所得稅和會計核算規定一致,不存在稅會差,因此無需作納稅調整。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會計核算均視同銷售情形,還有將外購的貨物用于投資、分配,將自產或委托加工的貨物用于集體福利和個人消費等情形。

綜上所述,無論是會計核算體系,還是增值稅、企業所得稅都有視同銷售的概念,三者既有交集,亦有并行。并行情況下,可能會出現納稅調整,該領域正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領域。

(作者單位為湖北文理學院理工學院)

參考文獻

[1] 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 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S]. 2008.

[3] 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S]. 2008.

第6篇: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范文

第一條為規范和加強非居民企業所得稅源泉扣繳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以下簡稱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簡稱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稅務登記管理辦法》、中國政府對外簽署的避免雙重征稅協定(含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簽署的稅收安排,以下統稱稅收協定)等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非居民企業,是指依照外國(地區)法律成立且實際管理機構不在中國境內,但在中國境內未設立機構、場所且有來源于中國境內所得的企業,以及雖設立機構、場所但取得的所得與其所設機構、場所沒有實際聯系的企業。

第三條對非居民企業取得來源于中國境內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和利息、租金、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轉讓財產所得以及其他所得應當繳納的企業所得稅,實行源泉扣繳,以依照有關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對非居民企業直接負有支付相關款項義務的單位或者個人為扣繳義務人。

第二章稅源管理

?第四條扣繳義務人與非居民企業首次簽訂與本辦法第三條規定的所得有關的業務合同或協議(以下簡稱合同)的,扣繳義務人應當自合同簽訂之日起30日內,向其主管稅務機關申報辦理扣繳稅款登記。

第五條扣繳義務人每次與非居民企業簽訂與本辦法第三條規定的所得有關的業務合同時,應當自簽訂合同(包括修改、補充、延期合同)之日起30日內,向其主管稅務機關報送《扣繳企業所得稅合同備案登記表》(見附件1)、合同復印件及相關資料。文本為外文的應同時附送中文譯本。

股權轉讓交易雙方均為非居民企業且在境外交易的,被轉讓股權的境內企業在依法變更稅務登記時,應將股權轉讓合同復印件報送主管稅務機關。

第六條扣繳義務人應當設立代扣代繳稅款賬簿和合同資料檔案,準確記錄企業所得稅的扣繳情況,并接受稅務機關的檢查。

第三章征收管理

第七條扣繳義務人在每次向非居民企業支付或者到期應支付本辦法第三條規定的所得時,應從支付或者到期應支付的款項中扣繳企業所得稅。

本條所稱到期應支付的款項,是指支付人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應當計入相關成本、費用的應付款項。

扣繳義務人每次代扣代繳稅款時,應當向其主管稅務機關報送《中華人民共和國扣繳企業所得稅報告表》(以下簡稱扣繳表)及相關資料,并自代扣之日起7日內繳入國庫。

第八條扣繳企業所得稅應納稅額計算。

扣繳企業所得稅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實際征收率

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依照企業所得稅法第十九條規定計算的下列應納稅所得額:

(一)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和利息、租金、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收入全額為應納稅所得額,不得扣除稅法規定之外的稅費支出。

(二)轉讓財產所得,以收入全額減除財產凈值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三)其他所得,參照前兩項規定的方法計算應納稅所得額。

實際征收率是指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稅率,或者稅收協定規定的更低的稅率。

第九條扣繳義務人對外支付或者到期應支付的款項為人民幣以外貨幣的,在申報扣繳企業所得稅時,應當按照扣繳當日國家公布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折合成人民幣計算應納稅所得額。

第十條扣繳義務人與非居民企業簽訂與本辦法第三條規定的所得有關的業務合同時,凡合同中約定由扣繳義務人負擔應納稅款的,應將非居民企業取得的不含稅所得換算為含稅所得后計算征稅。

第十一條按照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和相關稅收法規規定,給予非居民企業減免稅優惠的,應按相關稅收減免管理辦法和行政審批程序的規定辦理。對未經審批或者減免稅申請未得到批準之前,扣繳義務人發生支付款項的,應按規定代扣代繳企業所得稅。

第十二條非居民企業可以適用的稅收協定與本辦法有不同規定的,可申請執行稅收協定規定;非居民企業未提出執行稅收協定規定申請的,按國內稅收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三條非居民企業已按國內稅收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征稅后,提出享受減免稅或稅收協定待遇申請的,主管稅務機關經審核確認應享受減免稅或稅收協定待遇的,對多繳納的稅款應依據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予以退稅。

第十四條因非居民企業拒絕代扣稅款的,扣繳義務人應當暫停支付相當于非居民企業應納稅款的款項,并在1日之內向其主管稅務機關報告,并報送書面情況說明。

第十五條扣繳義務人未依法扣繳或者無法履行扣繳義務的,非居民企業應于扣繳義務人支付或者到期應支付之日起7日內,到所得發生地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繳納企業所得稅。

股權轉讓交易雙方為非居民企業且在境外交易的,由取得所得的非居民企業自行或委托人向被轉讓股權的境內企業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納稅。被轉讓股權的境內企業應協助稅務機關向非居民企業征繳稅款。

扣繳義務人所在地與所得發生地不在一地的,扣繳義務人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應自確定扣繳義務人未依法扣繳或者無法履行扣繳義務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向所得發生地主管稅務機關發送《非居民企業稅務事項聯絡函》(見附件2),告知非居民企業的申報納稅事項。

第十六條非居民企業依照本辦法第十五條規定申報繳納企業所得稅,但在中國境內存在多處所得發生地,并選定其中之一申報繳納企業所得稅的,應向申報納稅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如實報告有關情況。申報納稅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在受理申報納稅后,應將非居民企業申報繳納所得稅情況書面通知扣繳義務人所在地和其他所得發生地主管稅務機關。

第十七條非居民企業未依照本辦法第十五條的規定申報繳納企業所得稅,由申報納稅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責令限期繳納,逾期仍未繳納的,申報納稅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可以收集、查實該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其他收入項目及其支付人(以下簡稱其他支付人)的相關信息,并向其他支付人發出《稅務事項通知書》,從其他支付人應付的款項中,追繳該非居民企業的應納稅款和滯納金。

其他支付人所在地與申報納稅所在地不在一地的,其他支付人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應給予配合和協助。

第十八條對多次付款的合同項目,扣繳義務人應當在履行合同最后一次付款前15日內,向主管稅務機關報送合同全部付款明細、前期扣繳表和完稅憑證等資料,辦理扣繳稅款清算手續。

第四章后續管理

第十九條主管稅務機關應當建立《扣繳企業所得稅管理臺賬》(見附件3),加強合同履行情況的跟蹤監管,及時了解合同簽約內容與實際履行中的動態變化,監控合同款項支付、代扣代繳稅款等情況。必要時應查核企業相關賬簿,掌握股息、利息、租金、特許權使用費、轉讓財產收益等支付和列支情況,特別是未實際支付但已計入成本費用的利息、租金、特許權使用費等情況,有否漏扣企業所得稅問題。

主管稅務機關應根據備案合同資料、扣繳企業所得稅管理臺賬記錄、對外售付匯開具稅務證明等監管資料和已申報扣繳稅款情況,核對辦理稅款清算手續。

第二十條主管稅務機關可根據需要對代扣代繳企業所得稅的情況實施專項檢查,實施檢查的主管稅務機關應將檢查結果及時傳遞給同級國家稅務局或地方稅務局。專項檢查可以采取國、地稅聯合檢查的方式。

第二十一條稅務機關在企業所得稅源泉扣繳管理中,遇有需要向稅收協定締約對方獲取涉稅信息或告知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的稅收違法行為時,可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國際稅收情報交換工作規程〉的通知》(國稅發〔*〕70號)規定辦理。

第五章法律責任

第二十二條扣繳義務人未按照規定辦理扣繳稅款登記的,主管稅務機關應當按照《稅務登記管理辦法》第四十五條、四十六條的規定處理。

第7篇: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范文

一、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對籌建期外商投資企業的影響

(一)稅法執行時間性的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對在XX年3月16日前經工商等登記管理機關登記成立的外商投資企業,依照當時的稅收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享受定期減免稅優惠的,按照國務院規定,可以在該法施行后繼續享受到期滿為止,但因未獲利而尚未享受優惠的,優惠期限從本法施行年度起計算。XX年3月16日之前在工商等登記管理機關登記成立的處于籌建期外商投資企業,籌建期結束后,從XX年度起即使虧損也作為獲利年度執行“兩免三減半”優惠政策。XX年3月17日以后經工商等登記管理機關登記成立的籌建期外商投資企業,籌建期結束后,統一適用新稅法及國務院相關規定,不享受新稅法第五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過渡性稅收優惠政策。

(二)稅收優惠政策變化的影響。新稅法取消了原對外資企業特定地區直接投資、新辦生產型外商投資企業、追加投資、產品出口企業、再投資退稅、購買國產設備抵免企業所得稅等稅收優惠政策。取消了外國投資者從外商投資企業分回利潤免征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改為征收10%的預提所得稅。XX年1月1日之前外商投資企業形成的累積未分配利潤,在XX年以后分配給外國投資者的,免征企業所得稅;XX年及以后年度外商投資企業新增利潤分配給外國投資者的,依法繳納企業所得稅。籌建期的外商投資企業今后將無緣上述稅收優惠,一部分即得利益將無法實現。

(三)稅率變化的影響。新稅法實施后,隨著對外資企業特定優惠政策的取消,外資企業的整體稅負將有所上升。但具體對每個外商投資企業稅負影響是不同的,一是原來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外商投資企業稅負將有所上升。二是對原來未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外資企業稅負將下降。三是符合條件的微利企業按新稅法的規定將享受20%的優惠稅率;四是原對設立在高新技術開發區內高新技術企業享受15%的優惠稅率,現改為對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優惠稅率,取消了區域限制。對原適用24%或33%企業所得稅率并享受國發[XX]39號文件規定企業所得稅定期減半優惠過渡的企業,XX年及以后年度一律按25%稅率計算的應納稅額實行減半征稅。我區處于沿海經濟開放區,今后不再適用24%的稅率,對于在XX年3月16日前在工商等登記管理機關登記成立的外商投資企業籌建期結束后優惠期內一律按25%稅率計算的應納稅額實行減半征稅。

(四)稅前扣除限制的影響。一是對業務招待費的稅前扣除的變化。原外資企業與生產經營有關的業務招待費,全年銷售凈額在1500萬元以下的,不超過銷售凈額的0.5%; 全年銷售凈額超過1500萬元的部分,不得超過該部分銷售凈額的0.3%。全年業務收入總額在500萬元以下的,不超過業務收入總額的1%; 全年業務收入總額超過500萬元的部分,不得超過該部分業務收入總額的0.5%。新稅法規定,企業業務招待費按照實際發生額的60%稅前扣除,但最高不得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的0.5%,主要是考慮了企業招待費有公私不分現象,其中包含部分與生產經營無關的個人消費支出。二是原稅法對外商投資企業的廣告費、業務宣傳費及公益性捐贈沒有限制比例據實扣除。新稅法規定,企業發生的符合條件的廣告費、業務宣傳費不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15%的部分;公益性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籌建期結束后的外商投資企業對籌建期間發生的費用將不再按原來的規定執行,今后發生應稅前扣除的項目按上述規定執行,對應納稅所得額產生影響。

(五)納稅年度變化的影響。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第八條規定,經當地主管稅務機關批準以滿十二個月的會計年度為納稅年度的外國企業,其XX-XX年度企業所得稅的納稅年度截止到XX年12月31日,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稅率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自XX年1月1日起,外國企業一律以公歷年度為納稅年度,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稅率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籌建期結束后的外商投資企業將以公歷年度為納稅年度,對納稅年度內的應納稅所得額和以前的計算相比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六)新增稅收優惠政策的影響。一是對農林牧項目免征企業所得稅;對漁業和花卉、茶葉及其他飲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種植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二是對新上國家重點扶持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實行“三免三減半”的稅收優惠政策。三是對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水節能項目實行“三免三減半”的稅收優惠政策。四是對居民企業技術轉讓所得的不超過500萬元部分免征企業所得稅;超過500萬元的部分,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五是對民族自治地區自治機關對企業所得稅中地方分享收入部分可自行決定免征和減征,但國家限制和禁止行業的企業不得享受此政策。六是企業研發費可加計扣除50%,企業安置殘疾人員的工資支出可加計扣除100%。七是企業綜合利用資源生產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產品所取得的收入,可以減計10%繳納企業所得稅。八是創投企業投資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術企業2年以上,可按其投資額的70%抵扣應納稅所得額。對籌建期結束的外商投資企業來說,由于稅收優惠政策的變化,原來應享受的有的不再享受,同時將會享受新增的稅收優惠政策。新所得稅法的優惠政策能促進產業政策的調整和科技的創新,促使企業在節能環保資源利用方面做文章,起到政策導向作用,對籌建期的外商投資企業來說,應及時調整投資決策和思路,順應政策變化趨勢。

二、加強籌建期外商投資企業招商選資引導與稅收扶持的建議

針對新所得稅法實施對籌建期外商投資企業產生的影響,提出幾點建議:

(一) 密切跟蹤新稅法后續影響,及時反映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機遇。從區位、產業、質量等多方面,密切關注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后續影響。積極指導各地根據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機遇,有針對性地開展招商,突出招商重點,促進招商選資。

(二)要加強對新稅法的學習和研究,加強對外商的宣傳及培訓,幫助已批外商投資企業和各地招商引資部門準確理解新稅法精神和有關規定。加強對籌建期外商投資企業的戶籍巡查工作,及時了解掌握企業情況,幫助企業落實好新所得稅法的各項政策,調整好投資策略,充分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帶來的實惠。

第8篇: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范文

稅前扣除規定各地口徑不一

維簡費是為礦山維持簡單再生產投入機制而設定的一項費用,每月根據規定標準在成本中按實際產量提取,專款專用,專項核算。

安全生產費用,則是為了建立高危行業企業安全生產投入長效機制,維護企業、職工以及社會公共利益,要求從事礦山開采、建筑施工、危險品生產以及道路交通運輸的企業以及其他經濟組織,按照規定標準提取,專門用于完善和改進企業安全生產條件的資金。

在26號公告出臺之前,關于維簡費與安全生產費用稅前扣除的執行口徑存在諸多差異。

2008年之前,按照《煤炭生產安全費用提取和使用管理辦法》第七條規定,企業提取的安全費用在繳納企業所得稅前列支。《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財法字〔1994〕3號)第三十一條規定,按照規定提取維簡費的固定資產不得提取折舊。

2008年新企業所得稅法施行后,《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國務院令2007年第512號)第二十八條第三款明確規定:“除企業所得稅法和本條例另有規定外,企業實際發生的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和其他支出,不得重復扣除。”但維簡費和安全生產費新稅法下如何處理一直沒有明確的政策規定。部分地方主管稅務機關為方便征管,出臺了一些地方性的政策,但這些政策的執行口徑不一,有的是實際發生時據實扣除,有的卻是按標準預提時即可扣除,給納稅人帶來了不便。如《新疆地方稅務局關于高危行業安全生產費用、煤炭生產安全費用稅前扣除問題的通知》(新地稅發〔2008〕69號)規定,按標準提取的煤炭生產安全費用、高危行業企業安全生產費用,不得直接在所得稅前扣除;其實際發生的上述費用,據實稅前扣除。

統一執行口徑

26號公告第一條規定,煤礦企業實際發生的維簡費支出和高危行業企業實際發生的安全生產費用支出,屬于收益性支出的,可直接作為當期費用在稅前扣除;屬于資本性支出的,應計入有關資產成本,并按《企業所得稅法》規定計提折舊或攤銷費用在稅前扣除。企業按照有關規定預提的維簡費和安全生產費用,不得在稅前扣除。這一規定是《企業所得稅法》執行后,國家稅務總局首次對維簡費與安全生產費的稅前扣除問題給予明確規定。

26號公告將于2011年5月1日起實施,按照該公告第二條的規定,公告實施前,企業按照有關規定提取的、且在稅前扣除的煤礦企業維簡費和高危行業企業安全生產費用,相關稅務問題按以下規定處理:(一)本公告實施前提取尚未使用的維簡費和高危行業企業安全生產費用,應用于抵扣本公告實施后的當年度實際發生的維簡費和安全生產費用,仍有余額的,繼續用于抵扣以后年度發生的實際費用,至余額為零時,企業方可按本公告第一條規定執行。(二)已用于資產投資、并計入相關資產成本的,該資產提取的折舊或費用攤銷額,不得重復在稅前扣除。已重復在稅前扣除的,應調整作為2011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三)已用于資產投資、并形成相關資產部分成本的,該資產成本扣除上述部分成本后的余額,作為該資產的計稅基礎,按照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資產折舊或攤銷年限,從本公告實施之日的次月開始,就該資產剩余折舊年限計算折舊或攤銷費用,并在稅前扣除。

財稅差異如何處理

財政部《關于印發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3號的通知》(財會〔2009〕8號)第三條對于“高危行業企業提取的安全生產費用,應當如何進行會計處理”的問題作出明確,高危行業企業按照國家規定提取的安全生產費,應當計入相關產品的成本或當期損益,同時記入“4301 專項儲備”科目。企業使用提取的安全生產費時,屬于費用性支出的,直接沖減專項儲備。企業使用提取的安全生產費形成固定資產的,應當通過“在建工程”科目歸集所發生的支出,待安全項目完工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時確認為固定資產。同時,按照形成固定資產的成本沖減專項儲備,并確認相同金額的累計折舊。該固定資產在以后期間不再計提折舊。

26號公告明確了維簡費和安全生產費按照實際發生原則扣除,但企業賬務處理時,則依照上述規定處理。舉例說明如下。

某建筑施工企業從2010年第四季度開始按照規定提取安全生產費用,2010年提取25萬元,已申報稅前扣除;第四季度發生符合規定的收益性支出20萬元,從安全生產費用專戶中列支;期末安全生產費用專戶余額5萬元。2011年提取100萬元,發生符合規定的收益性支出15萬元,購置安全生產設備價款50萬元,安裝費等1萬元,按稅法規定最低年限計算,當年設備折舊10萬元。該建筑企業適用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相關會計處理(單位:萬元,下同):

1.企業提取安全生產費用

借:管理費用 100

貸: 專項儲備100

2.使用專項儲備支付收益性支出

借:專項儲備15

貸:銀行存款15

3.使用專項儲備購置安全設備等固定資產

借:在建工程5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8.5

貸:銀行存款58.5

借:在建工程 1

貸:銀行存款1

4.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時

借:固定資產 51

貸:在建工程 51

同時,按照形成固定資產的成本沖減專項儲備,并確認相同金額的累計折舊,該固定資產在以后期間不再計提折舊。

借:專項儲備51

貸:累計折舊51

該建筑企業2011年12月31日的資產負債表中,在所有者權益項下“減:庫存股”和“盈余公積”之間增設“專項儲備”項目,反映安全生產費用專戶余額39萬元。

同時,該企業利用安全生產費用形成的上述固定資產,雖然在形成當期會計上已全額計提折舊,該項資產賬面凈值為零,但仍應按照固定資產管理辦法將該設備納入相關資產進行管理。

期末匯算清繳時,根據26號公告規定,該建筑企業實際發生的安全生產費用支出中,屬于收益性支出的15萬元,可直接作為當期費用在稅前扣除;屬于資本性支出的51萬元,應作為該固定資產的計稅成本,按《企業所得稅法》規定計算的2011年的折舊額10萬元可以在稅前扣除。

該企業2011年符合規定的安全生產費用總計25萬元,抵減2010年預提且已經稅前扣除的安全生產費用專戶余額5萬元后,2011年可以申報稅前扣除的安全生產費用總計20萬元,當年預提計入損益但只能在以后年度申報扣除的部分80萬元,應進行納稅調增處理。同時會計上確認該項安全生產費用對“所得稅費用”的影響。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20

貸:所得稅費用20

(文/李玉清 樸哲俊)

第9篇: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范文

【關鍵詞】 企業所得稅 匯算清繳 關鍵問題

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是對企業一年來企業所得稅的一個匯總計算、多退少補、提供證據等的過程。自《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以來,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企業所得稅配套、補充政策文件,也廢止了一系列企業所得稅配套、補充政策文件,要科學合理地根據紛繁復雜的稅收政策規定進行企業所得稅匯算,規避企業所得稅匯算風險,本文認為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關鍵問題。

一、重視企業所得稅匯算工作

企業所得稅的特點是按年計征,分季預繳,年度匯算清繳,匯算清繳的期限是納稅年度終了后5個月內,這是給企業一個全面自查自核的機會,也是最后一次的調整機會。因為根據國家稅務總局《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管理辦法》的規定,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的主體是納稅人,納稅人應當按照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和有關補充政策文件的規定,正確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額,如實、正確填寫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及其附表,完整、及時報送相關資料,并對納稅申報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負法律責任。納稅人違反上述規定,按照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處理,情節嚴重的要追究刑事責任。因此,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的風險和責任很大,納稅人要想控制企業所得稅上的風險,避免巨額的滯納金和罰款,就需要摒棄僥幸心理,扎扎實實做好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工作。

二、弄清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范圍

根據《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管理辦法》第三條規定,凡在納稅年度內從事生產、經營(包括試生產、試經營),或在納稅年度中間終止經營活動的納稅人,無論是否在減稅、免稅期間,也無論盈利或虧損,均應按照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和本辦法的有關規定進行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實行核定定額征收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不進行匯算清繳。因此,所有查賬征收企業所得稅的企業和核定征收中定率征收企業所得稅的企業都是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的納稅人。

三、按時進行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企業應當自年度終了之日起五個月內,向稅務機關報送年度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并匯算清繳,結清應繳應退稅款。如果納稅人因不可抗力,不能按期辦理納稅申報的,可按照《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辦理延期納稅申報。如果納稅人未在規定期限內辦理納稅申報和報送納稅資料的,由稅務機關責令限期改正,并處二千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未按照規定期限解繳稅款的,稅務機關除責令限期繳納外,從滯納稅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滯納稅款萬分之五的滯納金。

四、及時掌握相關稅收政策新變化

在實踐中,企業未能正確履行所得稅匯算清繳的義務而招致損失很大一部分源于對稅收政策不了解或誤解。所得稅匯算清繳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它隨著我國稅收法規和政策的調整而不斷的變化。這就要求企業的財稅人員通過有關涉稅的報刊、雜志、網絡、參加財稅實訓等多種信息渠道,及時學習和掌握企業所得稅稅收政策新變化,為企業正確納稅、避免匯算清繳風險提供支持。如:國家稅務總局2011年第25號公告對資產損失稅前扣除辦法由原自行計算扣除和經稅務機關審批扣除兩類改為現行的“清單申報和專項申報”扣除,其中,屬于清單申報的資產損失,企業可按會計核算科目進行歸類、匯總,然后再將匯總清單報送稅務機關,有關會計核算資料和納稅資料留存備查;屬于專項申報的資產損失,企業應逐項(或逐筆)報送申請報告,同時附送會計核算資料及其他相關的納稅資料。若企業沒有及時了解掌握資產損失稅前扣除辦法新變化,未申報或未按規定申報而自行扣除的損失一律不得在稅前扣除。

五、及時辦理匯算清繳備案事項

列入企業所得稅優惠管理的企業所得稅優惠不少,包括免稅收入、定期減免稅、優惠稅率、加計扣除、抵扣應納稅所得額、加速折舊、減計收入、稅額抵免和其他專項優惠政策,企業要享受這些優惠須按照法律法規和相關文件規定向主管稅務機關辦理備案手續。備案的具體方式分為事先備案和事后報送相關資料兩種,列入事先備案的稅收優惠,納稅人應在辦理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前向稅務機關報送相關資料提請備案,經稅務機關登記備案后執行;對需要事先向稅務機關備案而未按規定備案的,納稅人不得享受稅收優惠;經稅務機關審核不符合稅收優惠條件的,不得享受稅收優惠。比如,符合小型微利企業條件的企業,需要在辦理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前進行小型微利企業備案,才能在本年度申報及下一年季度預繳申報享受優惠稅率20%,未按規定備案的企業,一律不得享受減免稅。列入事后備案的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納稅人應在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時附報規定的資料。

六、做好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自查

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工作是對企業所得稅的一次全面、完整、系統的計算、繳納過程,涉及大量稅收法規,而且與企業會計處理密切相關,要避免不必要的涉稅風險,企業應認真做好企業所得稅匯算自查調整工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区二区在线播放福利视频 | 九九热国产精品视频 | 久草在线首页 | 亚洲加勒比久久88色综合 | 波野多结衣在线观看 | 国产高清成人mv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亚洲二区三区毛片 | 久久精品免费全国观看国产 |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 波多野结衣在线看片 | 黄大片日本一级在线a | 欧美一级毛片日韩一级 |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影院 | 和老外3p爽粗大免费视频 | 欧美日韩高清观看一区二区 | 一区视频 | 色吊丝在线观看国产 | 国产亚洲精品xxx | 国产免费v片在线看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的国产在线观看 | 九九久久精品这里久久网 | 亚洲一区区 | 亚洲国内 | xxx欧美老熟 | 成人欧美精品大91在线 | 日本黄页免费 | 欧美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 亚洲男女免费视频 |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一区 | 欧美性精品 | 日本韩国台湾香港三级 | 国产末成年女噜噜片 |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久草在线观看福利 | 最爽的乱淫片免费 | 欧洲成人全免费视频网站 | 亚洲精品成人中文网 | 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 欧美日韩第二页 | 黄色三级视频 |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