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企業安全風險評估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網絡安全;風險評估;實施流程
中圖文分類號:TP393.0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8)29-0366-02
Research on Network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Appraisal Flow
XING Zhi-jun
(Railway Wagon Transport Branch Co. of China Shenhua Energy, Yulin 719316, China)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age development, the Internet becomes people’s work gradually and lives the essential constituent, but also let the people face the multitudinous secret network threat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network security problem is not allow to negle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network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appraisal flow in detail.
Key words: network security;risk assessment;appraisal flow
1 引言
網絡安全風險評估就是通過對計算機網絡系統的安全狀況進行安全性分析,及時發現并指出存在的安全漏洞,以保證系統的安全。網絡安全風險評估在網絡安全技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基本原理是采用多種方法對網絡系統可能存在的已知安全漏洞進行檢測,找出可能被黑客利用的安全隱患,并根據檢測結果向系統管理員提供詳細可靠的安全分析報告與漏洞修補建議,以便及早采取措施,保護系統信息資源。
風險評估過程就是在評估標準的指導下,綜合利用相關評估技術、評估方法、評估工具,針對信息系統展開全方位的評估工作的完整歷程。對信息系統進行風險評估,首先應確保風險分析的內容與范圍應該覆蓋信息系統的整個體系,應包括:系統基本情況分析、信息系統基本安全狀況調查、信息系統安全組織、政策情況分析、信息系統弱點漏洞分析等。
2 風險評估的準備
風險評估的準備過程是組織進行風險評估的基礎,是整個風險評估過程有效性的保證。機構對自身信息及信息系統進行風險評估是一種戰略性的考慮,其結果將受到機構的業務需求及戰略目標、文化、業務流程、安全要求、規模和結構的影響。不同機構對于風險評估的實施過程可能存在不同的要求,因此在風險評估的準備階段,應該完成以下工作。
1) 確定風險評估的目標
首先應該明確風險評估的目標,為風險評估的過程提供導向。支持機構的信息、系統、應用軟件和網絡是機構重要的資產。資產的機密性、完整信和可用性對于維持競爭優勢、獲利能力、法規要求和一個機構的形象是必要的。機構要面對來自四面八方日益增長的安全威脅。一個機構的系統、應用軟件和網絡可能是嚴重威脅的目標。同時,由于機構的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對基于信息系統和服務技術的依賴日益增加,一個機構則可能出現更多的脆弱性。機構的風險評估的目標基本上來源于機構業務持續發展的需要、滿足相關方的要求、滿足法律法規的要求等方面。
2) 確定風險評估的范圍
機構進行風險評估可能是由于自身業務要求及戰略目標的要求、相關方的要求或者其他原因。因此應根據上述具體原因確定分險評估范圍。范圍可能是機構全部的信息和信息系統,可能是單獨的信息系統,可能是機構的關鍵業務流程,也可能是客戶的知識產權。
3) 建立適當的組織結構
在風險評估過程中,機構應建立適當的組織結構,以支持整個過程的推進,如成立由管理層、相關業務骨干、IT技術人員等組成的風險評估小組。組織結構的建立應考慮其結構和復雜程度,以保證能夠滿足風險評估的目標、范圍。
4) 建立系統型的風險評估方法
風險評估方法應考慮評估的范圍、目的、時間、效果、機構文化、人員素質以及具體開展的程度等因素來確定,使之能夠與機構的環境和安全要求相適應。
5) 獲得最高管理者對風險評估策劃的批準
上述所有內容應得到機構的最高管理者的批準,并對管理層和員工進行傳達。由于風險評估活動涉及單位的不同領域和人員,需要多方面的協調,必要的、充分的準備是風險評估成功的關鍵。因此,評估前期準備工作中還應簽訂合同和機密協議以及選擇評估模式。
3 信息資產識別
資產是企業、機構直接賦予了價值因而需要保護的東西,它可能是以多種形式存在的,無形的、有形的,硬件、軟件,文檔、代碼,或者服務、企業形象等。在一般的評估體中,資產大多屬于不同的信息系統,如OA系統、網管系統、業務生產系統等,而且對于提供多種業務的機構,業務生產系統的數量還可能會很多。
資產賦值是對資產安全價值的估價,不是以資產的帳面價格來衡量的。在對資產進行估價時,不僅要考慮資產的成本價格,更重要的是要考慮資產對于機構業務的安全重要性,即由資產損失所引發的潛在的影響來決定。為確保資產估價時的一致性和準確定,機構應按照上述原則,建立一個資產價值尺度(資產評估標準),以明確如何對資產進行賦值。資產賦值包括機密性賦值、完整性賦值和可用性賦值。
4 威脅識別
安全威脅是一種對機構及其資產構成潛在破壞的可能性因素或者時間。無論對于多么安全的信息系統,安全威脅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物,它是風險評估的重要因素之一。
5 脆弱性識別
脆弱性評估也稱為弱點評估,是風險評估中的重要內容。弱點是資產本身存在的,它可以被威脅利用、引起資產或商業目標的損害。弱點包括物理環境、機構、過程、人員、管理、配置、硬件、軟件和信息等各種資產的脆弱性。
6 已有安全措施的確認
機構應對已采取的控制措施進行識別并對控制措施的有效性進行確認,將有效的安全控制措施繼續保持,以避免不必要的工作和費用,防止控制措施的重復實施。對于那些被認為不適當的控制應核查是否應被取消,或者用更合適的控制代替。安全控制可以分為預防性控制措施和保護性控制措施兩種。預防性控制措施可以降低威脅發生的可能性和減少安全脆弱性;而保護性控制措施可以減少因威脅發生所造成的影響。
7 風險識別
根據策劃的機構,由評估的人員按照相應的職責和程序進行資產評估、威脅評估、脆弱性評估,在考慮已有安全措施的情況下,利用適當的方法與工具確定威脅利用資產脆弱性發生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并結合資產的安全屬性受到破壞后的影響來得出資產的安全風險。
8 風險評估結果記錄
根據評估實施情況和所搜集到的信息,如資產評估數據、威脅評估數據、脆弱性評估數據等,完成評估報告撰寫。評估報告是風險評估結果的記錄文件,是機構實施風險管理的主要依據,是對風險評估活動進行評審和認可的基礎資料,因此,報告必須做到有據可查,報告內容一般主要包括風險評估范圍、風險計算方法、安全問題歸納以及描述、風險級數、安全建議等。風險評估報告還可以包括風險控制措施建議、參與風險描述等。
由于信息系統及其所在環境的不斷變化,在信息系統的運行過程中,絕對安全的措施是不存在的。攻擊者不斷有新的方法繞過或擾亂系統中的安全措施,系統的變化會帶來新的脆弱點,實施的安全措施會隨著時間而過時等等,所有這些表明,信息系統的風險評估過程是一個動態循環的過程,應周期性的對信息系統安全進行重新評估。
參考文獻:
[1] Solomon D A, Russinovich M E. Inside Microsoft Windows 2000[M]. Microsoft Press, 2000.
標準是一個妥協的產物
按照2009年初出臺的《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兩年之內要把食品安全標準整理清理完,挺緊張的。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有兩套國家強制性食品標準的國家:一套是衛生部牽頭的食品衛生標準,一套是質檢總局牽頭的食品質量標準。再加上行業中的強制性條款,全部整合在一起,你想有多難。
2010年,乳和乳制品的安全標準先制定出來。因為在《食品安全法》出臺前,國務院就告訴衛生部,要做乳制品這個事情,這是最敏感的。
這一標準的制定,協調起來難度很大。期間一共開了60多次專家會,很多明明不是問題的,最后變成問題了。比如收購的生鮮乳中蛋白質應該有多少,為了這個事情吵了兩年,公共衛生專家認為沒有必要,因為最后消費的不是生鮮乳,需要管理的是最后的液態奶和奶粉。但農業部不同意,認為必須有國家標準,因為它管奶站。
結果標準以后,引起爭議,說新的乳品標準比原來倒退了:蛋白含量從2.95%倒退到2.8%。但農業部說2.9%以上這個數字,我們做不到啊。
任何一個產品標準的制定都有一些問題:不同的部門,有不同的利益在里面,所以標準是一個妥協的產物。2011年的計劃是有200余項食品產品標準、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檢驗方法與規程提交委員會審查。任務之緊,可想而知。
2010年三聚氰胺污染奶粉問題的發生范圍比起2008年縮小了很多。2008年,20多萬的嬰幼兒被診斷為泌尿系統結石;2009年,一個嬰幼兒也沒被診斷;2010年更沒有。但是得承認,它是一個難以徹底消滅的難題。
大海般的這些奶粉廠,憑政府一紙文件,就遵照執行了?只要有個別企業不守法,問題奶粉就會再浮出水面。
政府確有責任,但企業永遠是第一責任人。中國政府的監督、抽樣化驗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強勢。但我們的中小型企業太多,有極少數出現一點問題就變得很嚴重。政府已經在努力,如果不管,漏洞更大。現在在風頭上,絕大部分不敢了,但中國如此分散的收奶方式,在源頭監管上非常困難。
這不僅僅是收奶站的問題,是各行業生產規模小和不規范的問題。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歷史階段,必然會碰到的。政府總不能下死命令,投資10萬元以下的食品加工企業全部關門。
期待建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
對我們來講,食品安全問題是否嚴重的唯一準繩是消費者健康。
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可以說是過去一年執行《食品安全法》方面很重要的進展,另外一個進展是老百姓看不到的:風險評估和監測。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是2009年底成立的。這個機構從2010年開始正式運作。委員會42個人來自方方面面,不是沒有不同意見,但是通過討論就會取得共識,因為只講科學,不涉及各自代表的利益。
純科學的評估報告是給政府決策提供依據。以前政府不太重視風險評估,現在《食品安全法》有了硬性規定,決策時不以評估為依據是要負責任的。
2010年計劃內定了四個風險評估項目,但又增加了許多應急的風險評估任務,其中包括“食鹽加碘”。2010年4月初我們就接到了衛生部委托的任務,要出一個報告:評估中國人食用碘鹽到現在,碘是不是吃多了。我們用一個月的時間,在5月份衛生部召開媒體通報會以前,把這個報告作出來,結論是中國人(包括沿海地區)碘的攝入量都在安全范圍內。
這個報告是第一次在衛生部網站上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報告,也是我們唯一公開的報告,還有幾件事沒有做完。比如食品中鎘、硼(涉及腐竹等摻假)的本底值等,估計2011年第一季度就能完成。
[關鍵詞]石油化工;安全事故;應急處置
中圖分類號:X9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15-0269-01
當前,我國石油化工生產安全管理水平不斷提高,但基于石油化工生產運行中的危機特點,很難杜絕安全生產事故發生。事故發生并不可怕,通過構建有效的事故應急機制,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危害。因此,有必要對石油化工事故應急機制構建和應用進行探究。
1 石油化工事故危機特點
1.1 不可預測性
石油化工生產運行中涉及眾多設施設備、人為操作和自然環境因素,如設備老化泄漏、人為操作失誤、自然環境惡劣等,都可能誘發化工企業安全生產事故,而很多事故的發生時間、危害程度等,都不可預測的,加大了事故應急處置難度。
1.2 社會影響性
在當今網絡時代,移動通訊技術發展,使信息傳輸速度加快、渠道增多,化工企業一旦發生事故,極易在短時間內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個別化工企業生產介質有毒有害的特點,極易引發周圍和一定區域內恐慌,不利于社會穩定。
1.3 危害巨大性
危害性與事故不可預測性是相輔相成的,因為很難做出相應準備,加之化工企業各類工作介質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特性,很容易造成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
1.4 處置緊迫性
安全事故的危害性,使事故延續時間越長,則引發的危害也就越大,因此,一旦發生就需要即使采取應急處置措施,盡量降低事故危害,將事故危害和影響降到最低。
2 石油化工事故應急機制的構建
石油化工生產運行特點和事故危機特點,使事故無處不在、無時不可能發生,因此,要強化危機意識,按照最新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辦法》《生產經營單位事故風險評估與應急資源調查指南》等行業規范和標準,構建事故應急機制。
2.1 實現事故危機管理制度化
要在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的企業管理機制基礎上,健全完善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對生產運行的計劃、質量、進度、安全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制度化管理,構建涵蓋危險源識別、風險點確定、危險分級管控、危險預警監控和事故應急處置等全流程的事故應急機制,形成“事前防范、發生控制、事后彌補”的事故處理體系。特別是要強化應急機制的組織領導、資金保障等,確保主要領導和基層作業班組、部門相關負責人參與,從組織層面加強對事故應急機制的重視,在職工中營造重視事故應急的濃厚氛圍;應急機制構建涵蓋了預案編制、物資儲備、演練培訓等眾多活動,需要應急資金支持,要從企業發展戰略層面建立資金保障機制,確保應急機制構建有充足資金。
2.2 有效識別事故風險
風險精準識別是事故應急機制構建的基礎,不僅能通過識別危險源實現針對性的事前控制,而且能通過風險確定,針對不同區域、設施和類別風險,采取相應措施。事故風險識別評價基本流程如圖1所示。在準備階段中,要根據生產運行流程和崗位職責分工,建立由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組成的、覆蓋化工企業生產運行全流程和各環節的風險評估小組,通過制定風險識別工作方案,對照各環節國家行業標準、其他企業事故信息、生產運行狀況等信息,按照事故發生概率、危害等,根據不同作業環節事故潛在危險源,采取安全檢查表、工作危害分析、風險矩陣等適用的風險評估方法,為確定具體風險等級奠定基礎。在風險評估實施階段,要根據前期工作和風險評價方法,對照GB6441-86、GB18218-2009、DB37/T 2882-2016等家、行業標準劃分危險源級別。要在資料分析基礎上,結合事故發生特點和趨勢,由高到低劃分四個不同等級,具體可由“紅橙黃藍”分別標識。在劃定風險級別基礎上,通過有針對性的采取監控預警措施,對事故進行動態把握,特別是對危險級別高的兩個等級,要落實公司級管控單位和責任人等,落實責任,完善管控措施,將風險維持在可控范圍內。上述工作結束后,要編制企業內部風險評估報告,為應急機制構建提供參考。
2.3 應急預案的編制和實施
要在風險分級管控和編制風險評估報告基礎上,結合企業實際編制應急預案,并加強預案演練和應用,這是事故應急機制構建的主體。一是應急預案的編制。要堅持以人為本、突出實效、符合規范、切合實際原則,立足于行業安全規范、生產運行特點進行預案編制,通過預案明確不同崗位應急處置職責,對應急處置基本流程予以確定,并落實好應急措施實施的各項保障。具體可參照風險評估小組人員,組建預案編制小組,適當補充處置事故經驗豐富的一線人員參與,在把握企業風險評估、應急儲備物資儲備情況等基礎上編制。對風險級別最高、屬于重大危險源的生產環節或區域,可編制重大危險源專項預案,特別要突出特定工作區域、崗位的簡明應急操作措施,必要時可編制重點崗位應急處置卡,作為附件在預案中予以明確,并在崗位培訓中予以宣傳和落實,確保事故發生后,相關的重點崗位和關鍵環節能夠及時采取正確措施。預案編制中,還要明確重要負責人和聯絡人的聯絡方式,確保應急預案可以及時落實到具體人員。二是應急預案的評審。化工企業應急預案編制之后,都要進行書面評審,對預案進行全方位論證分析,重點對預案基本內容是否完整、組織領導是否有力、措施針對性是否較強、是否切合實際、與生產運行銜接性是否較強等進行綜合評價,最終形成預案文本和涉及相關風險評估及應急資源情況調查等資料的評審、論證分析審查意見,對預案予以備案。三是應急預案的實施。企業要結合應急預案主要內容,定期組織職工開展應急演練和專項培訓,確保職工熟練掌握預案實施措施和流程,對實際演練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對預案指揮體系是否有力、應急措施是否得當、救援隊伍是否訓練有效、物資儲備是否足量有用等情況進行評價,對不當之處要進行適當修正,不斷完善應急預案。
3 結論
綜上所述,化工企業事故危險因素多、危害大,要高度重視化工企業事故危害性,正視事故的不可預測性,積極構建涵蓋制度建設、風險識別和分級管控、應急預案編制和實施等內容的應急機制,確保生產運行安全穩定。
參考文獻:
關健詞 雷電災害 風險評估 現狀 對策
雷電災害風險評估是采取雷電防護措施的科學依據和技術前提,作為一項新的雷電業務,對于轉變發展方式,拓展氣象服務領域,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具有重要意義[1]。融水縣2011年起開展此項業務,充分運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災害防御條例》《防雷減災管理辦法》《防雷裝置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規定》、《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御雷電災害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作為政策依據,將開展危化行業雷電災害風險評估做為突破點,有效開展了雷電災害風險評估業務。這項具有重要意義的業務開展以來遇到了一些相關問題。本文就開展雷擊風險評估業務遇到的這些問題進行了思考,并提出了針對性的工作對策,為依法行使防雷安全管理職能、加強和規范全社會的雷擊風險評估工作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發展思路與對策。
1.雷電災害風險評估業務發展現狀
1.1有利的發展環境和機制
1.1.1近幾年融水縣防雷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防雷設計審核、竣工驗收已被建設單位所接受,步入正規化。雷擊風險評估報告作為防雷設計審核、竣工驗收行政許可的技術依據[2],建設單位應容易接受開展建設項目雷擊風險評估工作。
1.1.2融水縣氣象部門與部分相關職能部門溝通合作良好,它們給予有力支持。目前,建設主管部門已把《防雷裝置設計審核書》作為辦理項目報建必備材料之一。
1.1.3雷擊風險評估工作實行區市聯動機制[3]。融水縣境內的項目,縣防雷機構參與,區市縣或市縣聯合,按一定比例分成收益。以項目為載體,實行上下聯合、上下互補,統籌區市技術人才資源和技術裝備資源,形成合力,提升項目雷評質量和技術水平,全面推進雷評工作發展。
1.2制約影響雷評發展的突出問題
1.2.1政策配套還不到位,與相關職能部門溝通合作有待加強。目前還未爭取到當地政府制定出臺關于開展雷電災害風險評估工作的規章或規范性文件。
1.2.2雷評工作起步晚,宣傳不到位。融水縣2011年才開展雷評業務,至今才半年多時間,同時也沒有在縣級媒體、宣傳資料、板報等媒介上進行宣傳展示,致使多數企事業單位對此業務不了解、不知道。
1.2.3縣局專業人才少,制約業務發展。現從事防雷工作5人,防雷專業1人,僅占20%。雷評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需要從業人員有很強的專業知識,對各種防雷標準、技術能熟練掌握,縣局因為人員少,任務多,身兼多職,專業上鉆研相對缺少,多數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能與開展雷評工作所需的素能有一定差距。
1.2.4雷電災害風險評估主要分為項目預評估、方案評估、現狀評估三種,但目前只開展方案評估,未能開展其余兩種類型評估。融水縣內現有危化、易燃易爆場所十余處,境內有廣西鳳糖融水和睦制糖有限責任公司、古頂水電站、麻石水電站等廠區,賓館、醫院、學校等人口密集場所,可以為其提供現狀評估服務。
2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發展思路與對策
2.1營造開展雷電災害風險評估工作的政策環境和氛圍。主動向當地政府匯報開展雷電災害風險評估工作的重要性和法規、技術規范的有關規定,爭取政府制定出臺開展雷電災害風險評估工作的規章或規范性文件。加強與發展改革、城鄉建設(規劃)、安全監督等部門的合作,聯合采取措施,推進重點、大型建設項目以及危化、易燃易爆、人口密集場所的雷電災害風險評估工作。
2.2建立以社區、鄉村為單元的雷電災害調查收集網絡,開展基礎設施、建筑物等抵御雷電災害能力普查,推進融水縣雷電災害風險數據庫建設,編制全縣雷電災害風險區劃圖[4]。
2.3加強對新業務的宣傳。從加強防災減災、保障公共安全高度,充分認識開展雷電災害風險評估工作的重要性,采取在地方廣播電視、報紙上開辟專欄、發送傳單資料、報板等多種宣傳措施對外重點推介雷電災害風險評估業務。
2.4加強雷評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和業務技術培訓。要通過舉辦技術培訓班、組織跨市(縣)調研考察、交流等形式,加強防雷技術規范、防雷技術標準,以及評估項目相關知識的學習,要通過項目實踐,不斷提高雷評技術人員的專業知識、實際操作能力和綜合素質。
2.5拓展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種類,對于已投入使用的易燃易爆場所及煤炭、化工等企業,在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要求定期進行安全評價時,對其進行雷擊風險現狀評估,將評估報告作為一項重要參考依據。
3 日常生活中簡易防雷措施
由于防雷技術裝備在農村的普及是一個任重道遠、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政府、氣象、電力、電信、村委會等多部門的共同努力。
3.1在農村,對于個人防雷來說,以下地方是最不安全的
空曠的田野,如莊稼地、平原、運動場、公路、屋頂等;大樹下;高大孤立的建筑物旁,如煙囪、高墻、電線桿、鐵塔等;田野中的低矮窩棚內,如避雨棚、工具棚、看守棚等。
在空曠的田野中行走或跑步,特別是打著雨傘、肩上扛著鋤頭、扁擔或其它長形工具;雷雨時爬到房頂上看天氣、收晾曬衣物或檢修房屋。
3.2以下是一些簡易的防雷措施
當雷雨來臨時,在室內的村民應做到:打雷時關好門窗,不要外出;不要接近一切電器設備,將家用電器電源關閉;不要使用電話,拔掉電源線、電話線、電視閉路線、外接天線;不要觸摸金屬水管,不要出去收晾曬在鐵絲上的衣物。
雷雨來臨時,在野外的村民應做到:雷雨天氣應進入有避雷裝置的室內;空曠地不要使用雨傘,不要把鐵鍬、鋤放在肩上;雷雨時最好就地蹲下,遠離煙囪、鐵塔、電線;不能在大樹下躲避雷雨;不要從事水上作業,不要開摩托車。
農村的防雷工作任重道遠,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防雷工作面對農村現狀,應積極通過宣傳普及防雷知識和推廣實用防雷技術等有效手段開展農村防雷工作,減少農村雷災損失。
4結語
將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納入雷電業務范圍,按公共氣象服務項目加以規劃和管理,業務系統建設納入氣象現代化建設項目計劃。
參考文獻:
[1]廣西雷電災害風險評估業務工作手冊(試行)
[2]《關于開展雷擊風險評估工作的通知》(桂氣發〔2008〕176號)
關鍵詞 企業網 信息系統 風險評估
中圖分類號:TP393.08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信息技術在商業上的廣泛應用,使得企業對信息系統的依賴性增大。信息系統風險評估是辨別各種系統的脆弱性及其對系統構成威脅,識別系統中存在的風險,并將這些風險進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最后制定控制和變更措施的過程 。通過安全評估能夠明確企業信息系統的安全威脅,了解企業信息系統的脆弱性,并分析可能由此造成的損失或影響,為滿足企業信息安全需求和降低風險提供必要的依據。
二、安全風險評估的關鍵要素
信息系統安全風險評估的三個關鍵要素是信息資產、威脅、弱點(即脆弱性)。每個要素都有各自的屬性,信息資產的屬性是資產價值。威脅的屬性是威脅發生的可能性,弱點的屬性是弱點被威脅利用后對資產帶來的影響的嚴重程度。
對企業信息系統的本身條件和歷史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得到威脅,脆弱點分析如下:
實物資產的脆弱性:對電腦等辦公物品的保護措施不力,辦公場所防范災害措施不力,電纜松動,通訊線路保護缺失。
信息資產的脆弱性:相關技術文檔不全,信息傳輸保護缺失,撥號線路網絡訪問受限,單點故障,網絡管理不力,不受控制的拷貝。
軟件資產的脆弱性:未使用正版穩定軟件。
人員的脆弱性:對外來人員監管不力,安全技術培訓不力,授權使用控制不力,內部員工的道德培訓不力。
三、風險評估過程
風險評估是信息系統安全保障的核心和關鍵。風險評估過程分為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和風險管理。
風險識別是分析系統,找出系統的薄弱點和在運行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為了保證風險分析的的及時性和有效性,管理層面應該有具備豐富風險知識的部門經理、IT人員、關鍵用戶、審計人員和專家顧問,他們能夠幫助快速地指出關鍵風險。
風險分析是對已識別的風險進行分析,確定各個風險可能造成的影響和損失,并按照其造成的影響和損失大小進行排序,得到風險的級別。風險分析有助于企業就安全項目和構成該項目的安全組成部分編制正確的預算,有助于將安全項目的目標與企業的業務目標和要求結合起來。
風險管理是由以上步驟得到的結果,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通過實施在評估階段創建的各種計劃,并用這些計劃來創建新的安全策略,在完成補救措施策略的開發和相關系統管理的更改,并且確定其有效性的策略和過程已經寫好之后,即進行安全風險補救措施測試。在測試過程中,將按照安全風險的控制效果來評估對策的有效性。
四、評估系統的設計
(一)評估系統的體系結構和運行環境。
該評估系統主要采用B/S/S三層體系結構,即包括客戶端、應用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三部分。其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其中,客戶端通過Web瀏覽器訪問應用服務器,在Web頁面的引導下指導用戶與評估人員進行風險識別、數據收集,并顯示最后的評估結果。同時豐富的在線幫助信息又為用戶及評估人員參與風險評估以及管理員進行系統維護提供了很好的在線支持,系統管理員也可以利用任意一臺客戶端登錄管理帳號對系統數據庫進行權限范圍內的維護。管理者需了解部門、員工及資產總體情況,明確風險種類及大小,并以知識庫的形式,為如何處置風險提供了一些解決方案。面向評估人員的功能模塊,展示了本部門目前面臨的威脅和薄弱點情況,幫助評估人員明確風險。相比而言,該模塊更主要的功能,是協助上報本部門的人員及資產信息,以滿足評估需要。
圖1 評估系統體系結構
應用服務器處理收集到的風險信息,并采取多種手段,利用綜合評估算法 ,完成信息系統安全風險評估,并實時將執行結果返回給客戶端Web瀏覽器。應用服務器配置了系統運行所需要的Web服務器程序以及Web站點頁面文件,我們選擇動態網頁編程技術對系統的Web站點頁面文件進行編碼和開發。數據庫服務器上配置了系統運行所需要的SQL Server數據庫管理程序以及系統數據庫資源,通過Web服務器與客戶端實現實時數據交互。
(二)工作流程設計
首先,對信息系統進行風險數據采集,用戶填寫由評估單位制定的評估申請,將信息系統按具體情況進行分類,同時利用漏洞掃描器、正反向工具從技術角度了解系統的安全配置和運行的應用服務,使得評估人員從整體上了解該信息系統及其評估重點,并針對系統業務特點進行裁剪;接下來,在前面所做的工作的基礎上,圍繞著系統所承載的業務對數據進行資產、威脅、脆弱性分析;最后,依據發生的可能性及對系統業務造成的影響對識別的風險進行分類,利用定性和定量的評估算法以及消除主觀性的各種算法,對風險識別中獲得的風險信息進行風險綜合評估,并在整體和局部、管理和技術風險評估的基礎上,生成評估報告。
(三)數據庫設計
該系統的數據庫由企業信息庫、知識庫、評估標準庫和評估方法庫組成,采用SQL Server數據庫管理系統作為該數據庫的開發和運行平臺,其中:企業信息庫存儲的是有關企業信息系統的基本信息;評估方法庫存儲了針對所設計的評估結構所采用的評估方法集合;知識庫存儲的是以往已評估系統的完整評估資料,可以為當前的風險評估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在數據庫設計中評估標準庫是幾個庫中最重要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部分,該庫涵蓋了各評估標準的評估要素,即遵從標準,又針對各行業的業務特點,提供了靈活的數據結構。
(四)網站內容風險算法。
對風險進行計算,需要確定影響的風險要素、要素之間的組合方式、以及具體的計算方法。將風險要素按照組合方式使用具體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得到風險值。目前通用的風險評估中風險值計算涉及的風險要素一般為資產、威脅、和脆弱性。由威脅和脆弱性確定安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由資產和脆弱性確定安全事件的損失;由安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安全事件的損失確定風險值。目前,常用的計算方法是矩陣法和相乘法。
五、總結
網絡技術的發展在加速信息交流與共享的同時,也加大了網絡信息安全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對企業信息系統進行風險評估,可以了解其安全風險,評估這些風險可能帶來的安全威脅與影響程度,為安全策略的確定、信息系統的建立及安全運行提供依據,給用戶提供信息技術產品和系統可靠性的信心,增強產品、企業的競爭力。
(作者:武漢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系教師,碩士,研究方向:計算機網絡及其應用、信息安全)
注釋:
關鍵詞:設備狀態評估;風險評估;重要性;問題分析
Abstract:In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the power from a seller's market to the buyer's market today, on the power equipment reliability requirements are also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power supply departments over the years have been performed only for time based maintenance mode. This periodic maintenance mode in the next few years will likely continue.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ower network enterprises. Society for electric energy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requirements continue to increase. Power industry is facing increased pressure. How to improve the service quality of power supply,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power supply, increase the amount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to decrease person synergism will is power supply enterprise faces a problem, is also currently the power supply enterprises are actively exploring the subject.
Key words:Equipment condition evaluation;Risk assessment;Importance;Problem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C3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1 設備狀態評價
1.1 設備狀態評價對象
設備狀態評價的對象并非所有設備.對供電企業而言.需要評價的設備必須是實施設備狀態檢修的設備。對無法實時監控或沒必要進行狀態檢修的設備.狀態評價顯然是不必要的。按照電壓等級(通常為1mkV)與供電部門的劃分.設備評價的對象主要可以分為輸變電設備與配電設備.兩類設備的評價工作分開進行.并且由供電企業中的輸網與配網部門分別負責。其中,輸變電設備主要包括:油浸式變壓器
(電抗器),SF5交流斷路器,組合電器,真空斷路器,隔離開關,電磁式電壓互感器,電容式電壓互感器,電流互感器,金屬氧化物避雷器.并聯電容器,電力電纜,架空輸電線路,繼電保護裝置,自動裝置,測控裝置.遠動工作站 當地后臺.網絡通信,協議轉換器(通信管理機),GPS衛星時鐘.逆變電源:而配電設備主要包括:配電變壓器,柱上真空斷路器.高壓開關柜,SF6組合電器,配電室,箱變,電力電纜線路,架空配電線路。以上設備均是重點評價對象。
1.2 設備狀態評價的重要性
隨著技術的發展,設備狀態監測與信息采集的成熟為供電企業的狀態檢修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在狀態參數能夠準確及時得到的前提條件下,狀態檢修工作開展的難點即落在了作為檢修決策基礎的設備的狀態評估。設備狀態評估作為聯系狀態檢修兩個主要部分―― 信息處理與決策的橋梁.如何使用設備檢測的各項數據對設備當前所處狀態做出即時,準確,符合下一步決策要求的綜合評價在整個狀態檢
修工作中顯得尤為重要。評估質量的好壞關系到檢修計劃的精準性與電網的安全性,因此適合當前供電企業的評價方法的研究應得到足夠的重視
2 設備風險評估的重要性
風險指未來狀態和結果的不確定性。一般來說,風險是指不好的結果產生的不確定性,機會是指好的結果產生的不確定性。設備的風險評估則是對設備在各個狀態下運行,對供電企業、用戶乃至整個社會所帶來的不確定性的評估,最終達到使以上三方充分了解可能發生的種種情況及其發生概率,最終將不確定性轉為可控的確定性的過程,供電設備風險評估既是供電企業自身管理的重要環節,也是檢修決策的必要支撐,因此風險評估的精確程度也將大大影響檢修質量,從而影響供電企業效益。
對于供電設備狀態檢修而言,其包含的風險種類很多,可以有設備風險。財務風險,維修風險,管理風險等等。這其中,處于最重要地位的是設備風險。其他風險都可以看作是由設備風險引起的,因此評估的主要內容就是設備風險 設備風險不單純是設備發生故障時設備自身遭受的損失,它還和設備故障后導致的其他后果有關,比如說因絕緣油泄漏導致的環境污染,部件爆炸對人身產生的傷害和系統減供等嚴重后果。因此進行設備風險評估時,不但要了解設備自身的相關信息.故障歷史記錄,還要了解設備在電網中所處的地位和起到的作用,這樣才能完整反應設備風險大小。
此外。與設備狀態評價有所區別,設備狀態評價的依據主要是設備在線監測所提供的客觀數據,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評價的依據的客觀性與真實性:而設備風險評估的主要依據是設備狀態評價的結果,因此正確的設備狀態評價結果成為影響設備風險評估結果的關鍵
3 設備風險評估工作概況
目前.對于普遍適應的風險模型其參數包含的內容非常復雜繁多 對于輸變電設備而言,風險模型中各參數的計算可以進行一定的簡化。按照《國家電網公司輸變電設備狀態評價導則》規定,其中設備資產由設備價值、用戶等級和設備地位三部分組成:資產損失程度由成本、安全和環境三部分組成。設備的狀態評估過程主要由信息匯總與計算兩部分構成。
風險評估所需要的初始信息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組成:
(1)設備狀態評價結果(設備狀態評價分值);
(2)設備故障案例(設備故障、損失程度及可能性):
(3)設備相關信息,包含設備臺帳、電網結構及供電用戶信息。
其中,平均故障率主要由設備缺陷導致,是設備狀態檢修中主要的基礎數據之一,在極大程度上決定了總風險的大小。目前各供電企業最主要采用的是由EATECH公司提出的計算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ISE是指設備狀態評價分值,K為比例系數。C為曲率系數,P為設備故障率,最終得到一個取值在0-1區間的概率。資產損失程度主要有成本損失程度,環境損失程度與安全損失程度組成.資產評價有設備價值,用戶等級與設備地位三部分組成。計算方法均是加權平均計算
最終的風險計算模型則是某時點上三部分數據的乘積。
4 設備風險評估目前存在的問題
4.1 評價方法簡單
由于現行的方法中存在大量確定的參數,參數不隨設備或公司的實際情況變化,因此導致了一種極力簡化,使用固定參數的評價方法,雖然步驟簡單,但該方法在實際應用中存在著提供信息量少的特點,說服力有限。
4.2 數據獲取難度大
由于部分數據,如設備的相關信息與歷史記錄等數據等單一的地區供電企業很難得到,因此導致企業往往會放棄風險評估的某個方面,導致評估的不全面性。
4.3 與檢修工作脫節
由于供電設備風險評估方法本身并非源自狀態檢修,而是源自經濟學中的風險研究,因此大量的計算與安全性穩定性無關的經濟數據,不僅使得風險評估過程冗長,更使得風險評價工作與檢修決策脫節 對檢修工作支持有限。
4.4 對檢修決策支持有限
精度低與不全面的風險評估報告往往無法反映現時設備狀態下的真實風險,并且評估結果本身所能提供的數據對檢修決策往往影響有限,因此無法有力支持檢修決策的制定,使設備風險評估的效用發揮較小。
5 結束語
總之,設備狀態評價存在著缺乏實時性與精確性,評價結果單一等問題,使下一步的風險評估工作開展難度大。而風險評估存在著自身復雜并且模型與實際脫節的問題,導致對檢修決策的制定支持力較小。因此設備狀態評價與風險評估成為供電企業開展設備狀態檢修的短板,需要在理論與方法上對其進行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參考文獻:
[1 才新.輸變電設備狀態在線監測與診斷技術現狀和前景田.中國電力,2005,38
(2):1-7.
【關鍵詞】信托 風險管理 管理體系
全面風險管理是一門新興學科,近年來發展迅速,已引起世界各國經濟界的重視,并且隨著發展,企業管理中也已開始廣泛應用。風險管理產生于本世紀初的西方工業化國家,其之所以能夠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與企業面臨的日益增加的風險分不開的。
風險管理的起源,包括兩個方面:其一,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德國的通貨膨脹加劇,經濟衰竭,因此德國的經濟學界提出了包括風險管理在內的企業經營管理問題。因此我們通常將德國看作是風險管理的起源地。其二,上個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給美國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從而促使管理者注意采取某種措施來控制風險,以減少風險給生產帶來的負面影響。后來,對風險管理的研究逐步趨向系統化、專門化,風險管理也成了企業管理科學中一門獨立學科。
信托公司在我國已走過了30年歷程,為我國經濟對外開放、探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金融體系作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金融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托業的風險管理是伴隨金融業市場的發展而發展的,這一發展過程體現為巴塞爾委員會監管協議的出臺過程。在20世紀80年代,拉美債務危機的爆發對西方的金融業產生了巨大沖擊,風險帶來了相當大的損失,金融行業開始重視對信貸風險的防范與管理,巴塞爾資本協議的出臺則適時的反映了這種趨勢。在上世紀90年代,伴隨著市場整合,多元化經營模式不斷涌現,同時信托業也在經歷著變化,盈利模式也在趨向多元化,盈利的波動性也變得更大,對于市場風險的管理變得越來越重要。如今信托公司承擔風險的含義已迥然不同。愈演愈烈的競爭、多元化經營、新產品以及新開發的地區市場都表明,風險的范圍和特征正在經歷劇烈變化。不僅風險參數增加了,風險參數本身也發生了變化,這些風險迫使信托公司在綜合且透明的框架下,采用新技術來管理風險,測量風險調整的收益率,從而對風險進行更加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全面風險管理是目前風險管理發展的最新趨勢,它是一種站在整個公司角度進行的整體化風險管理方式,我們平時見到的公司風險管理(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或整體風險管理(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也是指全面風險管理。全面風險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一個公司的風險來自很多方面,比如,一個保險公司可能會面對由需求變化、利率變化、資產價格變化等帶來的種種不同風險,最終對公司產生影響的不是某一種風險,而是所有風險聯合作用的結果,所以只有從公司整體角度進行的風險管理才是最有效的。目前關于全面風險管理的理論與方法主要有以下兩大類:
第一類是基于組織結構體系全面風險標準化度量的全面風險管理方法――ERM(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ERM的概念是由美國最大的幾家銀行和證券公司最先提出的。其核心理念是從企業整體的角度,對整個機構內部各個層次的業務單位和業務環節的各個種類的風險進行通盤管理。ERM 要求對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等各種風險、各種風險所涉及的金融資產與資產組合(利率、匯率、股票、期權等)以及承擔具體風險的各個業務單位,進行全面有效的整合風險管理。
第二類是基于風險決策因素的全面風險管理理論――TRM。TRM(Total Risk Management)是從風險決策角度提出的另一種全面風險管理理論,其核心思想是從系統決策的角度出發,引入風險管理策略的三因素概念,這三個因素包括概率( Probability )、價格(Price)和偏好(Preference)因素。風險管理的目標是謀求三要素(3P’S)的最優均衡。價格用來確定風險防范所需支付的成本,概率用來估計風險(含衍生交易本身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而偏好則用來確定決策者愿意承受風險的程度和信心。目前TRM還只是一個理論上的概念,現實生活中建立如此龐大而復雜的TRM系統現在看來似乎是不可能的。相對TRM理論而言,ERM具有良好的現實可操作性,本文所講的全面風險管理指的是ERM。
信托公司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是風險管理工作的基礎,包括風險管理組織職能、風險管理流程、報告機制和風險關鍵點控制四個部分。
一、風險管理組織職能
董事會的風險管理職責:董事會是集團全面風險管理工作的最高領導機構,對集團全面風險管理的有效性負最終領導責任。具體為:確定集團公司全面風險管理總體目標、風險偏好、風險承受度,審批集團公司風險管理策略和重大風險解決方案;了解和掌握集團公司面臨的各項重大風險及其風險管理現狀,審批集團公司重大風險管理解決方案;審議全面風險管理年度報告;審批風險管理工作流程;審定全面風險管理組織機構設置及其職責方案;批準重大決策、重大風險、重要業務流程的判斷標準和判斷機制;批準重大決策的風險評估報告;督導培育風險管理文化;辦理出資人要求的有關全面風險管理的其他重大事項。
風險管理委員會職責:風險管理委員會主要職責為領導、指導和監督全面風險管理工作,對董事會負責。風險管理委員會人員構成如下:董事長、總經理、總法律顧問、總會計師、1-2名獨立董事、主管投資的副總經理、主管風險管理的副總經理、風險管理部負責人、審計部負責人、1-2名外部顧問委員(如政策專家和風險管理專家)。風險管理文員會的議事規則一般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日常會議,由委員會主席召集,每季度一次;專項會議,遇有突發重大事項需要決策時,由成員提議召開
風險管理委員會的主要職責如下:審議全面風險管理年度報告,并提交董事會;審議風險管理策略和重大風險管理解決方案;審議風險管理工作流程,報董事會審批;審議全面風險管理組織機構設置及其職責方案,報董事會審批;審議風險管理監督評價年度審計報告;組織集團公司全面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和集團公司風險管理文化建設;落實董事會決定的有關全面風險管理的其它事項。
設置獨立的風險管理部,強化風險集中分析和協作管理。根據風險集中管理的原則,在總部層面設立獨立的風險管理職能,負責風險的集中分析和跨部門風險的協調管理。風險管理部的主要職責為:擬訂提出風險管理工作流程;提出全面風險管理組織職能體系建設建議方案;負責指導、監督有關職能部門、各業務單位開展全面風險管理工作;開發并管理全面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研究提出風險管理策略和跨職能部門重大決策的風險評估報告及其解決方案;研究提出全面風險管理年度報告;負責組織協全面風險管理日常工作;負責風險管理委員會有關全面風險管理會議的組織、會議紀要的整理和議決事項的督促落實;辦理全面風險管理其他有關工作。
二、風險管理流程
1.風險評估流程
為開展風險評估提供一套標準化的工作流程和機制;辨識出當期重大風險。其中主要控制點為:風險事件描述標準統一,結合動因影響以及主責部門等信息;風險評估的標準需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風險評估的范圍和答卷人的權重設置。
2.風險策略的制定及實施流程
通過制定下年度的風險管理策略,形成公司下一年度全面風險管理工作開展的總體原則和指導方針;通過對上一年度風險監控情況、評估結果,提出下一年度風險應對策略和解決方案建議,實現策略制定到實時監控的有效循環。主要控制點為:風險策略的制定特別是公司風險偏好和承受度的制定,需以企業總體戰略目標為原則,結合企業現實情況多次論證確認;重大風險管理策略的制定,需要風險管理部門和相應部門結合動因的產生的多個層面考慮;各部門在日常風險管理中對風險策略的落實。
3.風險監控流程
建立對公司重大風險持續監控和報告機制,及時發現新的風險,明確風險監控責任;建立體系化的風險跟蹤和應對機制;根據及時的風險報告機制,使得公司管理層能夠及時掌握公司風險特征,為決策提供參考。主要控制點:日常工作中對重大風險監控預警的重視,對監控信息的整理和分析,發現問題及時上報并參與制定風險解決方案;對審定后的風險解決方案的落實,做到實時監控。
4.重大風險事件應對流程
規范落實公司中風險事件的報告機制和應對處理活動的要求;通過編制應急預案及時處理所面臨的重大風險,使風險降低到承受范圍以內;及時總結經驗,提升公司緊急事件的處理能力。主要控制點:風險管理部能夠正確評價重大風險的影響,并做出及時恰當的應對建議;由風險管理部監督各職能部門和所屬公司全力執行重大風險的應對措施,并上報應對的效果;風險管理部對各職能部門和所屬公司重大風險的應對情況進行評價,并組織制定該類重大風險應急預案。
三、報告機制
風險管理報告主要包括定期報告和專項報告兩種,其中:定期報告主要包括:部門月度/季度風險報告、公司季度風險報告、公司年度風險評估報告、公司年度風險管理報告。同時公司針對突發重大事件, 會有不定期的專項重大風險報告。在投資決策階段,需要將可行性研究報告中辨識出的風險信息,報送風險管理部,同時進入公司風險庫,風險管理部將為每個投資項目在信息系統中建立自身的風險事件信息庫。所屬企業需要在報送部門季度風險管理時,對現有投資項目的風險重新進行回顧,如發生變化要及時反映在部門季度風險報告中,風險管理部將根據。
四、風險關鍵點控制
信托投資公司的重要管理活動分為投資、財務、人力資源、法律和安全,根據分類,分別制訂風險管理策略和控制方案,從而覆蓋風險評估中的重大風險――現金流風險、投資項目管理風險、財務風險和人才保障風險。
1.現金流風險
因為現金流是投資與財務活動風險管理策略的關鍵度量指標,所以可以用現金流風險的風險偏好和承受度用來代表投資和財務活動的風險偏好和承受度,計劃財務部按照月度頻率監控現金流風險的度量指標,投資管理部作為輔助部門配合,向風險管理部提交部門風險報告中包含此項指標監控內容。
2.投資項目風險管理
根據投資活動的過程,將投資管理活動分為四個階段:投資規劃、投資決策、投資項目管理和投資退出。
3.財務風險
風險控制目標:通過計劃預算的改進,對現金流風險進行事前控制,針對影響現金流的關鍵風險,提前制訂應對計劃。
4.人才保障風險
環境風險是通過環境介質進行傳播的對人類生存環境產生破壞作用與不利后果的事件發生概率,化工企業由于涉及眾多的危險化學品、化工工藝,存在著較大的環境風險,從風險控制的角度來看,規范化工企業中的生產行為可以降低環境風險概率,我們這里探討的環境風險評估即是利用化工企業生產所依賴的基礎學科知識(例如生態學、生態毒理學、環境學等等)與數學計算方法來鑒別化工企業生產運轉過程或區域開發行為中的環境風險類別、初始條件以及可能產生的后果與影響程度,其綜合評估的價值體現為識別價值、應急價值、倫理價值三個重要層面。第一識別價值,化工企業的環境風險評估是對環境風險的預先識別,例如對企業主要物料進行物質風險識別,包括有毒物質、易爆物質與易燃物質等,在此基礎上檢測各生產裝置的反應過程,即生產設施識別,例如反應裝置、管道裝置、輸送裝置等等,最后確定企業的環境風險范圍與類型,一個簡單的儲存設備泄漏可能會促使有害氣體擴散,遇到明火是否會發生爆炸等次生災難,火災過后的消防廢水污染等等。通過物質、設備類型與范圍等識別來預估環境風險的等級。第二應急價值,在化工企業生產中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預案尤為重要,而應急響應與能力保障的前提即是環境風險評估,環境風險評估可促使企業提前做好對重大危險源與最大可信事故的準備工作,例如根據環境風險評估報告,事先設置液位、壓力、溫度、自動調節與信號報警裝置等等,最大限度地控制突發事件的惡化程度,減輕事故影響。同時,化工企業生產依靠環境風險評估中的事故影響分析來展開工作,例如評估結果表明氨氣泄漏會隨著時間的延長逐漸向大氣擴散,其擴散條件是氨氣濃度峰值達到某個數值,那么在一定時間內的應急措施之一便是使氨氣累積的濃度處于某個數值之下。第三倫理價值,化工企業生產的環境風險評估不僅可以通過推理、計算與模型等科學依據來反映生產過程的客觀現實,還能建立相關的風險標準和技術規范,大大地減少企業運行的不確定性,從而起到保護員工、生態環境以及公共財產安全的重要作用,是化工企業職業道德和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倫理體現。
2化工企業生產的環境風險評估體系
化工企業生產的環境風險評估體系包括目標層、項目層以及因素層面三部分,其中目標層是指化工企業生產的環境風險評估對象,一般是風險源評估、人員安全評估、管理評估以及環境評估;項目層是對目標層(評估對象)評估的事項拓展,例如風險源評估包括企業化學品儲存量、種類、毒性危害、易燃易爆以及腐蝕性等儲運項目評估;危險物質產品、生產設備裝置、工藝過程等生產項目評估;監控系統與工藝參數安全等輔助型工程系統項目評估等等。人員安全評估包括人員操作環境與安全意識評估兩部分,當前較多化工企業比較注重人員的操作安全評估,忽略對人員安全意識的評估項目,這是環境風險評估系統的大忌。管理評估則應囊括環境影響評估、環保規定與認證的執行評估、應急預案評估以及次生性污染防護評估等等;環境評估則主要表現在環境敏感性與自然災害判斷兩個方面。除此之外,因素層是對項目層的重要補充因素,往往是特別強調的評估對象,也是化工企業生產容易遺漏的評估對象,例如風險源中儲運系統評估往往對罐區或庫區所在的場所缺乏嚴格評估,人們平時看到的化工企業粉塵爆炸主要不是化學品自身的爆炸事件,而是罐區或庫區場所的廢棄反應,這就提醒了我們儲罐油料、運輸及進料方式乃至化學品轉移的場地因素都是環境風險評估的重要對象,“它們可能會成為連鎖效應的起始點或繼發性事故的單元之一”,因此生產運行項目評估中也不能忘記生產過程的廢棄物、停車裝置,人員項目評估中暴露在企業生產環境外的人群比例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化工企業生產的環境風險評估應加入對管理系統評估的環保投資比例考察,一般人認為環境風險評估重在評估風險,但應注意到化工企業環境成本的控制同樣包含在內,可以說沒有環境成本控制就沒有環境風險評估,所有的風險評估項目都要進入企業的成本核算中去,不與環境成本控制相結合的風險評估無法被實踐。
3化工企業生產的環境風險評估實踐
[關鍵詞]安全管理 風險控制 輸變電工程
中圖分類號:TM63;TM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7-0146-01
眾所周知,電力事業是國民經濟不斷發展的支柱產業,其自身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不僅給電力企業帶來了切實的經濟效益,對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促進。輸變電工程施工有著周期長、技術復雜、范圍廣等特點,在實際的施工中,會出現很多不可避免的風險,為保障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首要任務就是對這些風險作出正確的評估和管理,從根本上減輕或者分散風險,避免不必要的資金投入和成本浪費。
一、 輸變電工程施工安全風險評價
在實際的輸變電工程之中,必須將安全風險評估工作落實到每一個施工項目之中,對容易導致風險的因素進行分析探討并對可能由風險造成的損失程度進行評估。
(一) 自然環境方面的風險評價
自然環境是一種千變萬化且不可控制的因素,其對輸變電工程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但是,為了相應的減少損失,盡最大可能的減小自然環境對輸變電工程造成的影響,施工企業應該適當的采取一些措施和手段去應對自然環境帶來的一系列風險。自然環境之中對輸變電工程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天氣的變化和氣候的轉變,特別是具體的施工作業條件,應該作重點考慮。另外,施工地點的具體地形、地貌以及施工時間和溫度變化都應該視為對輸變電工程施工的有影響的風險因素。
(二) 人為操作方面的風險評價
一般而言,經濟損失程度和人員傷亡是判斷輸變電工程施工安全風險的重要標準,具體可將風險劃分為三個等級,即:一般的安全風險、輕微的安全風險以及嚴重的安全風險。不同的風險會帶來不同的經濟損失或者人員傷亡,切不可一概而論。通常情況下嚴重的安全風險發生的幾率比較小,這也是眾多風險中最不允許發生的一種風險,除此之外,造成施工人員死亡或者重大經濟損失的安全風險也是需要重點避免的,可接受的是輕微的機械損害和人員輕微損傷,只有對輸變電工程的人為因素進行科學合理的控制,才能從根本上降低安全風險,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二、輸變電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在實際的輸變電工程施工中,應該做好安全風險管理工作,并且確保每一項施工活動都有相應的風險評價和控制措施,使安全風險控制貫穿整個輸變電工程。“安全施工、預防為主”是輸變電工程的總方針,只有依靠科學有效的風險評估和不斷提高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才能從根本上杜絕安全事故和人員傷亡情況的發生。
(一) 制定科學合理的施工方案,排除現場危險項目
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輸變電工程施工方案,首先就應該堅持“安全施工,預防為主”的原則不動搖;其次要進行相關材料的整理和收集,同時對輸變電工程施工中具體施工項目的安全要求以及工期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除此之外,對輸變電工程施工中容易出現的風險因素要做好評估和預測,并制定相對應的解決方案,從基礎上保證不出現任何問題。最后,一些重點的施工項目要進行現場勘察,特別是對施工項目以及施工地點潛在的危及和隱患要進行探討,從而制定具體的解決策略。只有在輸變電工程施工之前做好相關的安全方案并制定切實可行的風險對策,才能從根本上避免風險的出現,減少施工過程中的困難,保證施工的安全穩定性。
(二) 嚴格規范和審查風險評估報告與施工方案
對輸變電工程而言,相關部門對風險報告和施工方案進行嚴格的規范和審查是很有必要的,這也是預防安全風險的重要環節之一,可以對安全施工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監管單位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輸變電工程公共安全的管理工作:
第一,對輸變電施工人員進行必要的審查,可以從施工人員的綜合素質、專業技能以及精神狀態、工作態度等方面著手,尤其是對一些特殊工種的工作人員,對其上崗證和專業技術等方面應該提出嚴格的要求。
第二,輸變電工程施工會涉及到一些必不可少的材料和設備,有關部門和監管單位應該對這方面給予足夠的重視,在實際的審查工作中,對相關的材料和設備的檢查應該落實到具體的生產廠家和出廠規格,對一些比較特殊的材料,應該進行反復的審核和排查,從而保障機械設備可以正常的運轉和使用以及保證電源等設備完好無損。
第三,對輸變電工程具體的施工環境因該做好審查和監測,施工環境不僅僅指的是地質條件,同時還包括臺風、氣候、暴雨等一些自然災害對施工的影響。另外一方面,施工的時間以及四周其他潛在的威脅因素都應該作重點考慮和審查。
第四,做好輸變電工程施工原則、方法、工藝以及相關規章制度的審查,同時對施工的具體流程和安全應對策略也應該進行適度的管理和審查。
(三) 適當調整施工方案,做好現場監督工作
在實際的輸變電工程施工中,要嚴格按照施工方案的具體要求進行施工,從大局出發,做好安全預防和管理,將具體的管理和監督工作落到實處。但是對施工中隨機出現的風險因素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思想正確處理,不能一味的參照以往的安全施工方案。此外,監督人員應該深入現場,從輸變電工程的基礎階段抓好管理工作,包括后期的變電土建階段、變電電氣安裝階段等方面都應該做好安全管理和監控。
結語:
總而言之,輸變電工程項目不僅關系到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也關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工程項目的不斷加大,其自身的風險也在逐漸增加,無論是有關部門還是施工企業都應該對這一問題予以高度的重視,并深入分析風險的原因和影響,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做好精細化管理,只有這樣,輸變電工程項目才能得以順利的進行,電力企業才能不斷的朝著持續、快速、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杜永平,李加存王元龍.輸變電設備風險評估模型的簡化修正與應用實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1).
[2] 孫麗麗.基于模糊層次分析法的輸變電工程風險評價研究[J].企業研究,2010(24).